第二輯 4.桂林的詩人和詩刊
《詩文學》林林主編
是桂林《救亡日報》副刊之一,出刊時間約在一九三八至一九四九皖南事變後,《救亡日報》被迫停刊時止。抗日戰爭期間,報紙副刊出詩專刊,似以“詩文學”為始。篇幅為四開報的一版。我是在皖南讀到《詩文學》的,並曾投稿,被采用過。記憶中在這個詩刊上發表作品的有艾青等知名詩人,還有不少新出現的青年詩人如嚴傑人、方言、凍如流等,林林同誌好像寫過一些隨筆體的詩論。
《詩》胡明樹編改刊後彭燕郊編
《詩》最初是抗日戰爭初期在廣西軍隊中的一些歌曲愛好者自辦的油印同人刊物,創刊於廣西南寧,由胡明樹主編,主要作者有周為(陳凡)、嬰子等。
一九四○年春,《詩》正式出版於桂林,十六開本,無封麵,也不裝訂,摺成一冊,僅刊名為一較大圖案字,套紅色。作者除胡明樹、周為、嬰子外,增加陳邇冬、柳木不等,作品各有獨特風格,很引人注意。
其後,經過一個相當長時間的停頓,一九四一年冬,《詩》繼續出版,改為二十四開(方形)一冊,頁排一欄,字體較大印刷較講究,複刊號的作者有洪遒,彭燕郊等,一九四二年複刊後的第二期出版時,又改為十六開本,其時鷗外鷗已由香港到桂林,發表了有大小不同字體的“山”字的描寫桂林的山的詩,不少人表示反對,成為詩歌界轟動一時的事件,鷗外鷗並在這刊物上發表附有插圖的兒童詩,這在當時可稱創舉。
一九四三年,胡明樹離桂林前,將“詩”交給彭燕郊編輯,由永平書店出版,於當年夏出版了一期複刊特大號,十六開本,無封麵,僅刊名套印,作者主要是新人,記得還有一些輾轉由解放區寄來的作品。當時新文藝書刊銷售快,複刊號印五千份,不久即銷完,雖然發行地區僅西南數省,作者中的新人有李穫,邊集(陳大同),白岩等。
《漓水·詩專輯》韓北屏編
《漓水》是《廣西日報》副刊,前身《南方》是艾青編的,艾青離桂後,副刊改由陳蘆荻編,刊名改為《漓水》,艾青,蘆荻編的副刊上,發表的作品多半是詩,一九四三年下半年韓北屏接編《漓水》後,出刊定期(刊期為十日或半月一次,已記不清了)的“詩專輯”,篇幅為四開一版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半版),作者有韓北屏、樓棲、蘆荻、吳風、嚴傑人、李白鳳、彭燕郊等,北屏於詩甚為認真,《詩專輯》編得很嚴肅精致,有獨具的風格。
《詩創作》胡危舟、陳邇冬、陽太陽編
該刊實際為胡危舟一人主持。胡抗戰開始後曾在上海《救亡日報》等處發表詩作,後至廣州,參加陳殘雲、征軍、黃寧嬰等發起的“中國詩壇社”,廣州淪陷後至桂林,開了個小雜貨鋪,租了個小樓當二樓東,司馬文森、焦菊隱、餘所亞、彭燕郊都曾做過他的“房客”,其人甚善投機,長於經營。一九四一年春創辦《詩創作》,邀陳邇冬、陽太陽(他們兩位一是詩人一是畫家,都是桂林本地人士)一起出麵編輯,起初僅為二十開本一張印張的小薄本子,由於當時文藝刊物受讀者歡迎,不久即擴大為十六開本,篇幅也不斷增加,甚至還出版過一大厚冊的“長詩專號”,從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三年,連續出版三年左右,為當時曆史最長,讀者最多的一個詩刊。胡嗅覺靈敏,能迎合讀者愛好,千方百計設法轉載,發表解放區詩人作品,同時盡量刊登進步詩人作品,但也善於應付各方麵作者,雖明顯地站在國民黨反動派一邊的郭尼迪之流的作品,他也刊登。通過各種手腕,大發其財,至一九四四年桂林大疏散時,竟擁有大小洋房六七座,利用這些洋房子辦起“中學”、“小學”,由他自己和老婆任“校長”,作家秦似失業時,在他的“中學”裏教書,他竟連一個錢也不給。但其不義之財,於湘桂大撤退中也喪失殆盡,後逃至貴陽,開了個香煙鋪子。解放後沒有聽說這個人在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