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之前去南岸采買、郊遊或往來滇黔的旅人,都得穿過東水門,去碼頭乘船,因此很長一段時間裏,這裏人煙稠密、街市繁華。清代的東水門一帶也是會館集中區,重慶的八大會館,就有湖廣會館、廣東會館和江南會館建在此處,見證了清代“湖廣填四川”大移民運動的那段沉重曆史。
到了抗日戰爭時期,城垣已拆,到處可以出城,改由望龍門渡江,這裏才冷落下來。在20世紀70年代,航道局在附近打了一個非常深、長的遂道,同時,重慶地下的許多地道也與此相通。
2005年9月,整修後的東水門不再孤單,與湖廣會館建築群、東水門上巷一道形成了一個古跡參觀遊覽勝地。
現在,在東水門古城門、古城牆之上,一條石板街蜿蜒曲折,在它的兩側是一至三層的黑瓦灰牆小樓。小樓的窗欞、樓板都是用木頭做成,醒目的紅燈籠掛在門楣上,呈現出明清風格。
城牆下的舊木房被改建成黑瓦白牆的仿古建築,顯得古色古香,韻味十足。而以前的斜坡沙壩已是平坦的濱江公路,汽車從這裏急駛而過,讓人難以想象這裏原來環境的狹仄與破舊,以及典型的爬坡上坎陡斜的地勢。不遠處是新建的湖廣會館,明清建築風格,這一帶夾雜著人文旅遊與現代休閑的雙重色彩。
徜徉在不再蒼涼的東水門正街的石板路上,腳底似乎觸摸著往事,遙想當年身穿長衫的商賈、坐著滑竿的官吏、短打的力夫交錯而行,號子聲、買賣吆喝聲此起彼伏。此時的重慶,就像一個充滿喧嘩與騷動、新舊雜陳而不乏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的現代之城。
鏈接——重慶的“開五門”
在古重慶城的開九門中,除了按方位、規模大且地位重要的朝天門(東)、通遠門(西)、東水門(南)、臨江門(北)四大城門外,還有五個規模較小的“開五門”。
千廝門,花包子,白雪如銀——千廝門和臨江門是十七座城門中麵向嘉陵江的兩座。都是嘉陵江農產品貨物的集散地。嘉陵江流域的糧棉都在此門卸貨入倉,所以說棉花打包的“花包子”,雪白如銀。千廝門名取自《詩經·小雅》,“乃求千廝倉,萬斯倉,黍稷稻粱,農夫之慶。報以介福,萬壽無疆”。蓋以當年城門內有貯存糧棉的千倉萬倉而得名,是祈禱風調雨順,豐收滿倉之意。城門由於靠近城市繁華地區,城門內人口密集,商貿繁盛,有正街、順城街。城門外沿江碼頭眾多,至今還有正碼頭、煤家碼頭、王家碼頭、賀家碼頭等地名。
太平門,老鼓樓,時辰報準——該門舊址在今太平門大碼頭。在城的東南,有甕城麵西南,城門上書“擁衛蜀東”四個大字。由於地理位置處於古城下半城中心地帶,從城門至河邊有石階梯,門內街區“太平坊”亦因是重慶府知府署和巴縣官府衙門所在地,故而在全城城門排位中列為第一,為全城政治中心。太平門一直是老重慶的重要門戶。
車水馬龍,市麵繁華。重慶開埠成為通商口岸後,不少外國商船也停泊於此,外商、洋行集中在城門內白象街,成為金融中心。因官僚富戶聚集於此,這裏的餐飲業也發達起來,民歌中唱道,“太平門賣的是海味山珍”。城外長江邊是上遊漂流下來的木材竹子的集散市場。如今的太平門碼頭僅有部分石階尚存,從其寬闊的氣勢仍可以想象出它昔日的繁華,其名仍稱做“太平門大碼頭”。
儲奇門,藥材幫,醫治百病——是下半城沿長江開的六個城門中,較為重要的城門。位置在城的正南方,與臨江門遙相呼應。甕城麵向長江上遊。儲奇,寓有富足昌盛之意。昔日,城門外碼頭起卸的貨物,大都是四川出口的大宗藥材山貨,城門內集中了藥材和山貨的商號和堆棧。“儲奇門,藥材幫,醫治百病”,自古這儲奇門就是重慶城藥材集散之地。以前,西南各地進貢給皇帝的奇珍異寶都要在這裏停留後再轉運進京。至今,儲奇門一帶,依然是重慶市藥材行業集中的地方。
1940年5月16日張自忠將軍殉國,28日下午,靈櫬沿長江逆流被送抵至重慶,儲奇門碼頭人山人海,10萬人前來憑吊,蔣介石曾親往儲奇門碼頭迎靈。欣賞“海棠煙雨”的最佳地點就在儲奇門江岸邊,隻見雨中淡淡的雲霧忽而與江戲水,忽而飄緲舞動向南山。江對麵依山傍水的高樓,在煙霧中時隱時現,美不盡言。
金紫門,恰對著,鎮台衙門——緊靠儲奇門,方位也在城的正南方,城門對著江麵,沒有甕城。古重慶十七個老城門,隻有金紫門和儲奇門這兩個開門之間,無閉門。因這裏曾有古廟金紫寺而得名。據故老講,此門是因重慶官府衙門集中此地而專門興建的。金紫門城門對麵,就是重慶鎮署衙門,衙門四周有轎鋪、飯館、茶館、酒肆,繁華熱鬧。古民謠:“金紫門,恰對著,鎮台衙門。”鎮台衙門是重慶權勢顯赫的大衙門。
南紀門,菜籃子,湧出湧進——說的就是重慶這南紀門專管菜籃子,湧進湧出吃一輩子。南紀門在城的西南角,是下半城沿長江的另一個重要城門,現今仍是人們熟知的地名。甕城麵西,城門刻“南屏擁翠”四個大字。正是因為它隔江而對的是南山“翠峰碧巒”景色宜人的風光,是城內市民出城到南岸郊遊觀光和乘渡船過江的交通要道,因而,南紀門曆來是下半城的重要城門之一。昔日從長江上遊來重慶,首先要經此門,而此城門外江岸平坦開闊,成為重慶木材業集中的碼頭,木材堆棧一直到黃沙溪。此門又是古重慶有名的屠宰業集中的地方。人口密集,商業繁盛。南紀門的命名出自《詩經·小雅·四月》,“滔滔江漢,南國之紀”。紀者,理律也,總彙也,是謂該門是水陸兩路的重要交通總彙。陸路經黃沙溪上鳳凰梯到鵝公岩、石橋鋪與上成都的東大路相通。現今的南紀門,成為與南岸直通的長江大橋北橋頭的起點,更為繁華了。
重慶閉八門
洪崖門,廣船開,殺雞敬神——洪崖門在臨江、千廝二門之間,下麵向右是洪崖洞。洪崖洞兩側的懸崖下是一排排吊腳樓。從江上往上看,那吊腳樓層層疊疊,錯落有致,似搖似晃,構成重慶城特有的風景。洪崖門是船幫停靠地及主要口岸,因為當年此地有一土地廟宇,於是行船人家在走船起航之前都要來此殺雞拜祭,以求平安。
明末曾在洪崖門左麵城牆上安有大炮,因而現今的滄白路過去就叫炮台街。大炮本是用來防備張獻忠的,哪知張獻忠奔襲江津,順江而下,從通遠門攻入重慶城,洪崖門上的大炮就成了擺設。
重慶成為陪都,城中心從下半城移到上半城。上半城的汙水往洪崖洞流,垃圾也從洪崖洞上往崖下倒,在洪崖洞撿垃圾的人也就成堆,加上洪崖洞裏可以避風雨,洪崖洞裏住的不是搬運工就是扯船子(纖夫)。最靠懸崖的人家,不少都是洗衣人。每天淩晨,那小巷就開始彌漫著熱氣,充滿著肥皂氣味,一片洗衣聲。白天,從城牆上看下去,那吊腳樓伸出的一根根竹竿,晾滿了衣物,在夕陽中搖晃,頗為壯觀。
如今,這裏已成了觀吊腳群樓、賞洪崖滴翠,逛山城老街、品巴渝文化,燙重慶火鍋、看兩江彙流、玩不夜風情的新天地,甚為外地遊客所知。
鳳凰門,川道拐,牛羊成群——鳳凰門,自明代以來就是重慶最大的回民聚居地。回民喜好牛羊肉,於是鳳凰門就成了全市最大的牛羊屠宰場。以前的川道拐(現今的雷家坡立交橋)專門殺牛羊,牛羊在朝天門下船後,就被趕到川道拐的棚戶區進行屠宰。
鳳凰門在金紫、南紀二門間,石質城門“屬明代型製,清代有補築痕跡”,門內經馬家岩上交麥子市,接鳳凰門橫街就是現在的鳳凰台街。
人和門,火炮響,總爺出巡——人和門內,曾是保障社會治安的巴縣衙門政府機構所在地,那時如果聽見火炮響,就是查詢治安的總爺要從人和門出巡了。人和門又叫望龍門,所謂望龍門就是望對岸的龍門浩月,站在望龍門街上隔江可望對岸江中稱為“龍門”的巨石。這就是巴渝十二景之一的“龍門浩月”。
靠近長江邊上的人和門廣為人知的卻是其別名“鐵鍋門”。因城門下有一劉姓鐵匠鋪,其妻楊氏的鐵鍋菜湯色紅豔,香辣勁道,堪稱當地一絕。老劉夫婦倆開明通達、樂善好施,遇到饑餓者總以飯菜相贈,吃食者十百相傳,楊氏鐵鍋菜聲名鵲起。
夫婦倆膝下獨子為當地秀才,見雙親年事已高,遂把鐵匠鋪更名為“鐵鍋門飯館”。“鐵鍋門”名聲大噪,譽滿全城,上及達官貴族,下至商賈文人,趨之若鶩。次年,其子進京奔赴會試,老劉夫婦日日在城門苦候,終因思念成疾相繼病逝。
時隔三載,其子終於金榜題名,衣錦還鄉。得此噩耗當即脫下官袍,披麻戴孝在城門下跪地三日,哀聲戚戚雙眼泣血,竟感天動地夏日飛雪,一時傳為奇談。紀曉嵐路經此地,聞其奇事感慨萬千,提筆寫下“以父作馬,望子成龍”八字。從此“人和門”便更名為“望龍門”沿用至今。
太安門,太平倉,積穀利民——太安門在東水、太平二門間的望龍門街,太平、太安相比鄰。在當年,東水門是城中人們乘渡船到河對岸去的主要口岸。而後麵的太安門則是當時重慶城糧倉所在地,從外麵運來的糧食及要運出去的穀米都是囤積在太安門,於是形成了浩大的糧食交易市場。
光緒十六年(1890)重慶開埠,太安門也隨下半城的繁榮而得到發展。外商紛紛前來,洋行、輪船公司、保險公司、運輸公司、報關行以及火柴、顏料、洋堿、煤油等公司,都設在太安門到東水門內一帶,特別在白象街最多。重慶海關設在附近的太安門順城街(今郵政局巷)。雲南巨富李正榮、耀庭開設的天順祥也在白象街。1927年,擴建道路,太安門也就退出了曆史舞台。
翠微門,掛彩緞,五色鮮明——在朝天、東水二門間,正對蔡家灣(與千廝門外的蔡家灣同名),原來是個死巷,後來與萬壽宮巷相通了,再後來合並為贛江街。
翠微門是朝天門順江而上的第一個城門,是絲綢、綢緞及絹帛、布匹、棉紗的出入港口碼頭。當時四川境內的重慶、閬中、合川等地都盛產絲綢,川絲也是全國市場上的俏貨,翠微門附近也就集聚了川內各大綢緞幫,是全川最大的絲綢市場。當年曾盛極一時的“寶圓通”商號在翠微門外就是以經營布匹、棉紗最為出名。
福興門,溜跑馬,快如騰雲——在千廝、朝天二門間,距千廝門較近,城外為雞毛土地,大概因其在東水門之背命名,所以又叫西水門,至今城外還有西水橫街。
定遠門,較場壩,舞刀弄棍——定遠門在通遠、臨江二門間,麵向嘉陵江,門內西為蓮花池,東為巴蔓子墓。
金湯門,木棺材,大小齊整
金湯門緊接著通遠門和打槍壩,是棺材鋪上選之地。金湯門在南紀、通遠二門間,在打槍壩的西沿城垣,入門為金家花園,過金家花園即進入打槍壩。
霧都·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