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重慶地標 7.閑話重慶城門(1 / 3)

第三卷 重慶地標 7.閑話重慶城門

城門,永遠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在混沌的光陰裏,那副褪色的容顏……

一座座城牆及古建築,在霸氣、俗氣十足的現代建築前,顯得那樣可憐。

這些代表了城市曆史發展軌跡的城門,少了它們,這個城市便變得貧乏,沒有底氣。

重慶古城建有十七個城門,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上亦屬少見。中國其他諸多曆史古城,東西南北城牆,一般辟有四座城門。古時的重慶城三麵環水,一麵依山,地形複雜,地勢蜿蜒崎嶇,不能像其他城市那樣方方正正地築城牆,正南齊北地辟城門。隻能因地製宜、隨山就水的城牆,也成就了重慶城十七座城門的傳奇。

據考證,據宋史記載,南宋嘉熙二年(1238),彭大雅帥重慶,為抗擊凶悍的蒙軍侵犯,築有洪涯門、千廝門、太平門、薰風門、鎮西門五座。以後各朝各代都按當時軍事、交通的需要,分別築有城牆,辟有城門,但又都很不“係統”、很不“規範”。集重慶城門之“大成”者,乃明朝洪武年間的重慶守將戴鼎。戴鼎在鎮守重慶期間,把前人修築的城牆、辟的城門進行了大規模的加固、修繕,並新構築了臨江門等重要城門,完成了重慶城門“係列”的建設工作。

那時的人都頗為迷信,崇尚風水。相傳戴鼎築城辟門時,請了一個高明的“風水先生”看地形測風水,並按“金、木、水、火、土”五行來確定辟門的方位,以“九宮八卦”之象來確定辟門的數量。據《古城重慶》記載,戴鼎築城辟門時,就有意識地按照九宮八卦之象安排“九開八閉”。

古重慶的房屋大都是竹木捆綁依山而建的吊腳樓。重慶氣候炎熱,房屋密集,極易失火,火災曆來是重慶的一大隱患。十七道門,有九門是專供力夫挑兩江河水入城的水門。後來,城內火災頻生,官府認為乃水門洞開不能製克火星之故,便將八道水門統統封閉。五行之中“水”是克“火”的,故而人們便將靠江的朝天門、千廝門、臨江門、通遠門、南紀門、金紫門、儲奇門、太平門、東水門等九座規模較大的“水”門“開”著;將翠微門、太安門、人和門、鳳凰門、金湯門、定遠門、洪崖門、西水門等八座“旱”門關閉著,且除金紫門與儲奇門外,每兩座“水”門之間夾一座“旱”門。如朝天門、東水門之間夾翠微門,東水門、太平門之間夾太安門等等。如此一“開”一“閉”地連成一個環狀,寓意以“水”克“火”,防止火災的發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和人們的良苦用心。

過去重慶民間廣為流傳的一首《重慶歌》,可使今人能夠領略古城重慶昔日十七道門的風貌:

朝天門,大碼頭,迎官接聖(開)。

翠微門,掛彩緞,五色鮮明(閉)。

千廝門,花包子,白雪如銀(開)。

洪崖門,廣船開,殺雞敬神(閉)。

臨江門,糞碼頭,肥田有本(開)。

太安門,太平倉,積穀利民(閉)。

通遠門,鑼鼓響,看埋死人(開)。

金湯門,木棺材,大小齊整(閉)。

南紀門,菜籃子,湧出湧進(開)。

鳳凰門,川道拐,牛羊成群(閉)。

儲奇門,藥材幫,醫治百病(開)。

金紫門,恰對著,鎮台衙門(開)。

太平門,老鼓樓,時辰報準(開)。

人和門,火炮響,總爺出巡(閉)。

定遠門,較場壩,舞刀弄棍(閉)。

西水門,溜跑馬,快如騰雲(閉)。

東水門,有一個四方古井,正對著,真武山,鯉魚跳龍門(開)。

因著特殊的地理環境,重慶的門,大多臨江而立:開九門中,朝天門、東水門、太平門、儲奇門、金紫門、南紀門、臨江門、千廝門等八門臨江,與渡口碼頭相接;閉八門中,翠微門、太安門(即如今的望龍門)、人和門、鳳凰門、洪崖門、西水門等六門也臨江。

重慶曆來是長江上遊水路交通樞紐,江邊碼頭林立,商船穿梭頻繁,旅人來往如鯽。僅僅是臨江門,從上往下數,就有大碼頭、煤碼頭、糞碼頭、石灰碼頭、磚碼頭等。除了“開九門閉八門”外,當時尚不屬於重慶城的黃花園、大溪溝、牛角沱、菜園壩、黃沙溪以及江北、南岸也有數不清的大大小小的碼頭。

當年,重慶碼頭相當的熱鬧。江邊檣桅如林,船篷相連。岸邊的街市店鋪相依,人來人往,青石板小路被磨得光潤發亮。天未亮,碼頭上油燈閃閃,炊煙嫋嫋,賣早食的開始叫賣。深夜,小街上的酒館、茶館、煙館、妓館燈影閃爍,招徠著南來北往的行人。

重慶碼頭就像重慶城的嘴,不停地吞吐著,重慶也就在這樣的吞吐中發展起來。如果沒有這些碼頭,也就沒有今日的重慶。

在城市碼頭的吞吐間,蜀中、西南乃至整個長江流域的城市文化在這裏交融,加上重慶自己獨特的市井文化,形成了重慶獨具特色的碼頭文化。

過去為我們關上了大門,未來將為我們打開窗戶……

舊時重慶人的生活,多半是圍繞城門展開的。歲月滄桑,曆史變革,戴鼎築城辟門已六百多年後的1927年,為拓展重慶的城市空間,重慶第一位市長潘文華主持成立了新市區管理局。此後,重慶城牆紛紛被推倒,那十七座城門或拆或毀,狹小的渝中半島向外擴展,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重慶城。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如今得以保存下來的隻有東水門和通遠門。

現在,就是年逾耄耋的老重慶人也無法說出十七座城門的準確位置和模樣了,滄桑的皺紋裏,湮沒了斑駁的記憶;透明的陽光中,浮動著曆史的塵埃。

九開八閉的重慶城門,留給人們的隻是朝天門、儲奇門之類的地名和茶餘飯後的龍門陣話題而已。

風生水起朝天門

唐代詩人王維倚立在港口沿江石欄,居高臨下觀賞“朝天彙流”勝景,曾留下“水國舟中市,山橋樹杪行。登高萬景山,眺迥二流明”的畫圖一般的詩句。

品讀著詩畫,我們仿佛聽到那混和著纖夫濃烈的汗味和粗獷的笑聲,看到桅檣如林的碼頭上穿梭的人群和忙碌的纖夫,那曾經組成重慶最有代表性和最生動的一道風景——夾馬水!

朝天門碼頭,一個有著悠久曆史的傳奇之地,重慶繁華的重要見證。難以想象,如果沒有朝天門碼頭,重慶如何能夠在過去被人了解,在現在被人牢記,在將來得到證明。如果沒有朝天門碼頭,讓重慶人驕傲自豪的碼頭文化從何而生,重慶人如何能帶著一身豪爽的袍哥氣質走遍大江南北。

正是風生水起的朝天門襟帶兩江,壁壘三麵,氣勢雄壯的氣質,給重慶添上許多傳奇色彩。

兩江彙流,憑水而興的朝天門碼頭曆來是商賈雲集之地,自古有“左右夾兩江,上下十三邦”之譽。吞吐源源不絕的物資,三教九流集結,流金歲月裏翻騰一幕又一幕的風雲際會,凸現朝天門的繁華熱鬧。

今天,夾在指頭間的朝天門牌香煙,體現出重慶人對朝天門碼頭的推崇。現在的朝天門碼頭,比過去的朝天門碼頭更加繁華熱鬧,已經成為重慶一個的標誌。鄰近的全國十大工業品批發市場之一的朝天門批發市場為朝天門積攢了很多人氣。各式各樣、各種檔次的服飾、生活用品都可以在那裏找到。

朝天門,這個混雜著草莽豪氣的碼頭,既是行色匆匆的旅遊者的驛站,也是重慶人喜歡的休閑之地。

外地人記憶中的朝天門,就是電影《烈火中永生》中的模樣,遠景是細霧籠罩下的重慶,顯得神秘莫測……近景的江姐身穿旗袍,從碼頭上麵沿著高高的台階款款而下……

今天的朝天門碼頭,那簡單的木結構房屋早已被鋼筋水泥所取代。暮色降臨的時候,去朝天門碼頭吹風,會看見重慶這個城市的“真身”。看對岸高高的城市森林在夜色中燈光點點閃動,燈光的倒影遊走在江麵上。聽江水拍岸的聲音,聞夏日空氣中潮濕的味道,沉迷於撫今追昔的感覺,茫然不知何世。青色的嘉陵江水,像一個美人出嫁般,靜靜地從腳下流過,半推半就地投入長江的懷抱,青青黃黃,江水涇渭分明,形成了一條分水線,向下遊走了好遠才擁抱在一起迤邐而去。

夜晚的朝天門充滿了魅惑,兩岸的照明燈把長江照得通體透亮,停靠在碼頭上的“金碧輝煌號”遊輪循環播放著讓人怦然心動的廣告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好耍不過重慶的金碧輝煌。”

華燈照耀下的廣場流淌著時而慷慨時而柔情的音樂,廣場人頭攢動,老人組成數個方隊,忘情地跳著熱鬧而動作有點滑稽的“巴巴舞”。情侶坐在石凳上竊語,年輕的母親推著孩子散步,棒棒、保安和外地遊客填滿了這裏的每一寸空間,他們周圍是讓人喘不過氣來的熱風和震耳欲聾的各種噪音。

朝天門碼頭是城市草根階層的天堂,雖然作為城市中心的解放碑區域就在不遠的地方,但是對低收入人群和外來務工人員來說,這裏似乎有著更多樂趣。最典型的重慶世相和高檔商業區、歐式一條街混雜,圍繞著碼頭和城門展開的市井生活,驀然間,江河與碼頭所代表的變幻滄桑,讓我明白重慶人笑看風雲的人生態度。

位於重慶半島的東南尖端的朝天門為重慶沿江九門之一,公元前314年秦將張儀滅巴國後修築巴郡城池時建其雛形,三國時期諸葛亮的大將李嚴又予以加築,明朝戴鼎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擴建大城時正式建造命名,為曆代官接皇帝聖旨的地方。明代築城開門,九開八閉共十七門,其中八門發展為商業碼頭,以朝天門為最繁榮。

曆代古都多建在洛陽、長安(今西安)、開封、燕京(今北京),由京都到重慶的最近線路,應該是川陝路。隻因當時由四川劍閣、廣元至陝西沔縣隻有鳥道,難於行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曆代帝王派出的使臣隻得舍近求遠,經陝西或河北、河南,再經湖北,在宜昌逆水而上至當年傳遞聖旨和重要公文的驛站——“朝天驛”。當年朝廷派來重慶上任的命官﹑禦差,都要齊集朝天門拜謝;離任的命官在離開重慶時,也在此恭請聖安,後啟程上船。

朝天門曾經是最為權貴的一座門,內有接聖街(今信義街),還有聖旨街(今新華路),足見朝廷高官經常蒞臨。

多少年來,重慶的商旅、交通、貿易、婚喪嫁娶都係在了纖夫彎曲的身軀上,川江號子一路“喲……嗬……”朝著“天字第一號碼頭”走來……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站在朝天門碼頭邊,舉目遠眺。江心有石磯沉浮,相傳大禹在古渝州娶塗山氏女,新婚三日離家治水,此後13年不入家門。塗山女佇立磯上,喚夫歸來。龍王派神龜把石頭拱高,使她看得更遠。日久天長,塗山女的身子與石頭化為一體,變成了江中這塊“夫歸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