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重慶地標 5.不再喧嚷的紅岩村(1 / 2)

第三卷 重慶地標 5.不再喧嚷的紅岩村

紅岩村原名紅岩嘴,位於沙坪壩區化龍橋紅岩村13號,距市區8公裏。因其地質成分主要為侏羅紀紅色頁岩,地形酷似伸向嘉陵江邊的山嘴而得名。30年代,這裏是饒國模女士經營的“大有農場”。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軍駐渝辦事處設於紅岩村。周恩來、董必武、葉劍英、博古、吳玉章、王若飛、鄧穎超等中國共產黨著名領導人曾在此生活、工作,曆時8年,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1939年初,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在重慶成立,周恩來任書記,董必武、葉劍英、秦邦憲、凱豐、吳克堅等為常委。因為國民黨不允許中共黨組織公開活動,所以南方局是秘密的,設在公開機關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內,最初在機房街70號。

1939年5月初,日機大轟炸,機房街70號被炸毀,董必武、博古等率領南方局和辦事處大部分同誌遷往紅岩,散住在農場工人宿舍和堆放柴草雜物的幾處茅草房裏。是年秋天,由辦事處同誌自己設計並修建的辦公住宿大樓峻工,南方局、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全部遷此辦公。地方當局將這裏的門牌號編為紅岩嘴13號(1945年改為紅岩村13號)。從此,紅岩村這片紅色的土地就成為革命的象征。

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革命軍各集團軍大多在重慶設有辦事處,唯獨位於紅岩嘴上(今紅岩村),沒有公開掛牌的八路軍辦事處(時稱“八辦”)最是出名,被稱為國統區內的“小解放區”。

然而,當時即使在中國共產黨內部,也很少有人知道,就在“小解放區”裏麵,還有一個“小延安”,那就是中國共產黨在國統區內的全權代表機構——中共中央南方局。

1945年,毛澤東同誌從延安到重慶與國民黨進行談判的43天內,也住在紅岩村13號。因此,當年的紅岩村成了舉世矚目的政治活動中心。紅岩村13號,是一棟外看二層、實際三層的深灰色大樓,占地800平方米。整棟樓房為土木穿逗結構,兩樓一底,有大小房間54間。是由當時南方局和八路軍駐重慶辦事必機關工作人員動手改建的。為適應在敵特包圍中鬥爭的需要,設置奇特:右側傳達室裝置了腳踏電鈴,以便在緊急時向內部發出通知;傳達室門後掩蔽著一個通向二樓的小門,大門開時,即掩了小門。毛澤東、周恩來同誌和南方局的領導人在此辦公住宿的房間裏陳列著許多革命文物。

二樓有毛澤東、周恩來同誌的辦公室、臥室,陳列著當年毛澤東、周恩來同誌使用過的各種物品和毛澤東同誌所著詞《沁園春·雪》手稿。三樓是辦事處幹部的工作間及宿舍。這裏有一部秘密電台,可與延安直接聯係。各房間內有許多反映當年生活和工作的物品及照片。館內先後修建了櫻花園、桃花園和盆景園。

1958年,以此樓為主體的紅岩革命紀念館建立並對外開放。1963年3月,國務院公布此樓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鏈接——紅岩村的“房東”饒國模

在重慶,有這樣一位傳奇人物:毛澤東1945年到重慶談判時,曾經“宴請”過她;董必武1946年離渝東遷時,曾代表共產黨賦詩答謝她;周恩來在新中國成立後,曾邀請她赴京擔任全國政協委員;鄧小平主政西南時,曾讚頌她是“革命媽媽”;鄧穎超1985年到重慶時,在她的墓前親手獻上一束鮮花。她就是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初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的房東——紅岩女主人饒國模。

饒國模,又名紹文。1895年,她出生在原四川省銅梁縣雲露鄉(現重慶市大足縣國梁鄉)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在成都益州女子師範學校讀書期間,與成都高等工業專科學校的學生劉國華勇敢地衝破封建婚姻習俗,自由戀愛,於1915年畢業後自主結婚,先後在威遠和銅梁家鄉等地小學任教。

這段時間,丈夫劉國華在外納小並向饒國模提出要娶二房,饒國模毅然與之分居。她變賣了在城內曾家岩的“知還山莊”,帶著三個孩子,住進了荒穀紅岩,苦心經營“大有農場”,並蓋了一棟小樓棲身,此後逐漸成為重慶有名的實業家和農場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