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憤青經濟學:愛國成了買賣 1.憤青是一個大市場(3 / 3)

台灣的“統一”品牌。“統一”創立之時並非瞄準大陸的憤青,它創立於1967年,那時大陸還沒有改革開放。“統一”商標翅膀三條斜線與延續向左上揚的身軀,代表“三好一公道”的品牌精神:質量好、信用好、服務好、價格公道。“統一”本身並不是指大陸兩岸的統一。但是品牌的創辦者做夢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他們進入大陸市場,這兩個字意味著多大的商業價值。1990年代初統一企業進入大陸市場開始,大肆在中央電視台投放廣告,畫麵上出現“統一”兩個特大字,給人以極其深刻的印象。不明就裏、不加深究的憤青們都誤以為這是一家支持祖國統一的愛國台灣企業,立刻產生莫名好感,統一企業的食品王國在大陸迅速開辟疆土,時至今日,統一企業已經主要寄生於大陸市場了,它的產品主要就靠大陸市場銷售,例如統一冰紅茶自1995年6月在大陸上市,至2003年即已成紅茶品類領先品牌,統一的方便麵、綠茶等等也在大陸占據了相當大的份額。

事實上,憤青這個大市場已經被奸猾的商人們廣泛開拓,不但有國內的商人,也有海外的商人,比如前麵提到的好萊塢打造李小龍的例子。其實早在毛澤東時代,就有國外商人利用憤青來賺錢。“文革”時期,那些企圖把商品賣到中國的商人都掌握著如下訣竅:

你在廣州下飛機前要檢查一下胸前是否佩戴了毛的像章以及公文包中是否裝上毛的語錄(像章和語錄可以向中國使館索要,他們會樂於向你提供的)。你去旅館後爭取盡快約見廣交會的負責人或者你的貿易夥伴,但不要馬上談生意,也不必約他吃飯,而是最好表示你想要觀看一次樣板戲,說你對《紅燈記》等戲仰慕已久,希望這次來中國能有機會實現這一夙願。這樣既通報了你已經抵達,同時又表示了你政治上的友好態度,會使對方一開始就對你留下一個極好的印象。第三天,如果有可能的話,你最好上街去買一套中山裝(此點如果你實在感到別扭,也可不辦),另外你在同對方交談或接觸時要很自然地顯露出你讀過毛的語錄(在你拿文件時也可“無意地”亮一下你公文包中所裝的那本語錄)。最後當交易談得差不多時,你要趕在決定之前,特別是在協議簽字前夕,尋找機會再次向對方表示,你想要一本毛主席的《老三篇》,你應當說這本書不僅對中國人民,而且對世界革命人民都具有深遠的意義,回去後你會好好學習,並且要顯得十分真誠。……你這樣做也許會感到這是在進行表演,但不要忘記這是目前在中國最行之有效的手段,要克服自己的心理反差,始終要記住這樣一句至理:名言利益是不變的,手法是可以變的。你的政治態度也許比你產品的質量和價格更為重要。你現在同中國做生意一定要著眼於政治,因為當前在中國最重要的第一是政治,第二是政治,第三還是政治。如果你被中國列入國際友人的行列,那你將財源茂盛……

(《與中國人做生意的秘密》,引自盧秋田:《差異:一位中國大使眼中的東西方思維》,上海三聯書店2003年版)

這就是利用中國人當時已有的領袖崇拜意識形態。那個時代可以說舉國都是憤青,全都是愛國愛領袖的憤青,外商隻有滿足了憤青的意識形態快感,才能成功進入中國市場,對這套意識形態稍有不敬,後果就很嚴重。

商人們不僅從行業和產品的角度開拓憤青市場,他們還時常借助憤青來打倒對手,比如前麵提到的新浪網被人編造流言的例子。現實中遠不止新浪這一例。例如,韓國與日本企業為了爭奪中國市場,就必須利用中國憤青的意識形態,互相傾軋,韓國倘若成功刺激了中國人的抗日情緒,抵製日貨了,韓國貨就是最佳替代品。所以中國互聯網上發帖抗日的,也許並非全是中國人;同理,日本如果成功地讓中國人抵製韓國貨了,就會更多地買日本貨,這些年鋪天蓋地的旨在引起中國人反感的關於韓國人盜用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假新聞,應該不是偶然,更不可能是毫無目的的無聊網民的惡搞。近年日本某電視台做的一個調查發現,中國人最討厭的國家已經變成了韓國,日本屈居第二,這讓他們感到相當“遺憾”。

憤青是個大市場,海內外的不良商人們請再接再厲,推陳出新,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