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旅程隨感 11.宜 水 西 流(1 / 2)

卷二 旅程隨感 11.宜 水 西 流

連山縣地處廣東西北隅,西臨廣西,北接湖南,境內高山連綿,林木蔥蘢,碧天綠地,晶瑩純淨,素有南國綠寶石之美譽。

我們采訪團一行6人在縣委呂副書記和覃副主任陪同下,到福堂、永豐進行采訪。從縣城出發,汽車在一千餘公尺的高芧田嶺上,起伏回旋。山路不寬,彎多,曲曲折折,車在山腰行駛,一邊是蒼鬆翠竹構築的綠壁,一邊是蒼鬆翠竹構築的綠穀,壁陡穀深,景色雖美,但急轉處,時令人心驚。望車窗,天地隻有一個“綠”字,綠的山,綠的風,那飄繞在車窗的綠霧,抓一把簡直可以擰出綠汁來。這山是富庶的,這山也是貧瘠的;這山是多情的,這山也是無情的,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裏的壯族、瑤族同胸,留下了許許多多令人歎息和欽敬的故事。覃副主任是壯族人,車下山時,他指指散開在一麵山坡上的像牛脊背的黑石,講了一個故事。他說,很久以前,天神的兒子來給這裏的人民送耕送種,他趕石為牛,挑山為籮,要人們有牛有穀,過上富裕的生活。但一個巫婆卻故意指破天機,使牛又變成石,籮又變成山。可喜的是從籮裏漏出一把穀種,人們才得以在這裏繁衍生息。

車進入一個開闊的山穀,一帶明淨的河水在陽光下靜靜地閃著細波。河流兩岸是層層疊疊的水田。水田中確有兩座穀蘿樣的小山。

“這就是天神兒子留下的穀蘿了。”覃副主任指指那兩個穀蘿樣的小山。

“這條河叫什麼名字?”我問。

“宜水河。一水分三省,它流入西江。”

這是一條非常非常美麗的河,這是一條在經濟發達地區難以看到的未被汙染的河。它流了幾千年、幾萬年,就這樣單純地含著山林苦味地流著,流逝了天神兒子美好的願望和人們的祈盼。

車沿著宜水河穀來到福堂鎮。這條路通懷集,路況不佳,有七八公裏的一段路,汽車簡直是在泥濘中爬行的。“要想富,先修路”,這裏的政府正在修路,但因資金不足,隻得修修停停。從一路經過的村鎮看來,這裏的生活正在發生變化。一幢幢新房隨處可見,雖比不上珠江三角洲的家民新居,也頗有規模和時代氣息。特別是學校,一座座白牆紅簷的教學樓矗立在青山碧水間,像一張張告別貧困的宣言書,格外令人神往。

福堂鎮的鎮委書記,是位30多歲的年輕人,微胖,中等身材,穿一件細格粗絨西裝,神態沉靜而謙恭。他向我們介紹了福堂鎮的基本情況,主要是脫貧攻堅情況。

福堂鎮位於連山南片的中心地帶,麵積130平方公裏,人口1.1萬,1980戶,87個自然村,鎮下屬10個管理區,其中6個在山區。1996年人平收入1382元,距省定人平收入1850元的脫貧標準,還有相當距離。現有112戶特困戶,人平收入在500元以下。今年人平收入要達標,正在采取多項措施,條條到位,條條落實。今年特困戶每戶可得到發展基金2700元,其中省撥1000元,市撥550元,縣撥200元,其餘由鎮解決。根據多年的經驗教訓,這2700元不作救濟款,隻能用於購買種苗和其他生產資料,將來是要收回的。鄉鎮幹部每人扶一戶,千幹扶千戶,書記扶兩戶,幹部要下去與特困戶“三同”,與特困戶商量具體發展項目的措施。

“都有哪些發展項目?”我問。

“養豬、養雞、種薑、種淮山等,根據各戶的具體情況確定。確定後報縣發展辦公室解決種苗的問題。同時,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一定要種有所收,養有所成。”鎮委書記說。

“扶貧幹部要承擔什麼責任嗎?”采訪團的另一位同誌問。

“要承擔責任。”鎮委書記笑了笑,“被扶戶今年不脫貧,扣幹部獎金;種苗款收不回,扣幹部工資。”

“當基層幹部可真不容易!”我暗忖道,“要把群眾的生計放在心上,要有吃苦耐勞和奉獻的精神,還要時時準備挨。”忽然我感到一種愧疚,過去我們對基層幹部了解和理解太少了!

鎮委書記又談起麵上的脫貧工作。全鎮水田13800畝,正在推廣拋秧等新技術,力爭增產。本地適合種薑,去年每斤收購價3.8元,今年全鎮種植6700畝,比去年種植麵積擴大一倍,以畝產2000斤計,總產量可達1340萬斤,是一筆很可觀的收入。同時發展淮山、竹筍生產。家庭畜養業也在發展,今年人平養雞10隻,戶平多養豬2隻,力爭種養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