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白矢點頭。

樂蓧對他態度溫和了幾分:“是你拚死拚活將晉王從戰場上救下來的,這些日子你一直都陪伴著,已經不知道幾幾夜沒合眼了,快去歇息一下吧。”

公子白矢望著晉王,似乎頗有不舍,起身時眼前一黑,差點一個趔趄,樂蓧連忙派人將他扶了下去。

南河跪坐在內帳的桌子旁,望向公子白矢的背影。

難道這次要輔佐的是他?

可公子白矢是庶子,晉國應該還有一位太子舒。

太子舒雖然不如他突出,但是品行不錯,也孝順親民、禮節也周正,沒有什麼特別大的缺點,晉王想要立庶子為王,可就太難了。

像在楚國,嫡庶就有雲泥之差。辛翳為楚肅王與王後親生嫡子,出生時就是太子,王後去世之後,辛翳由媯夫人養大,但媯夫人自己的兒子不被楚肅王所喜,在宮中也不被重視,在楚肅王死後眾公子就被驅逐出郢都。

那些公子既不是有政治意味的質子,也沒有被楚王賞識而封官,淪落出去隻會形同奴仆百姓,甚至不許與貴族通婚。

但嫡庶之別再大,在政治手腕麵前,都是可以鬆動的。

七百餘年前,晉國還是大周諸侯國時,就曾鬧出過太子被驅逐、太子叔父篡位的醜聞。而後太子殺回國內奪回政權,烹煮叔父與眾臣分食,警示下。

在多次的奪嫡之爭後,使得晉國也有了驅逐群公子,隻留嫡長子在宮中的傳統。但野心家對於扶持公子的熱情卻一直不減。

一百多年前晉國被瓜分滅國,又於五十多年前被淳氏宗複國。

晉國複國後,雖然疆土未及被瓜分前的一半,但卻也再度躋身強國行列。

晉國能再度成為強國的原因有許多許多,但其中有一項既可笑又合理,那就是晉國淳氏姒姓這一脈,在複國之後,一直子嗣不興。

一代最多能有兩個兒子就不錯了。

很多時候都是隻有一位公子誕生,也隻能不問嫡庶迎他為王。

這竟也減少了繼承交接的紛爭。

後宮不敢對這唯一一位公子動手,平靜了不少。各個世族也除了這位公子沒得選,隻能爭著贏得這一位公子的青睞。

就這樣的晉國,複國後五十多年沒有發生過太大的動蕩,一路平穩到今日。

驅逐群公子的習俗也漸漸不被人們提起。

到了這一代,有太子舒和公子白矢兩位,就算白矢不被驅逐,但太子舒繼位應該是理所應當的。

南河聽到樂蓧與白矢提及了史官告書,看來是晉王在臨死前立了詔?

重病之時、危難關頭還強撐著讓史官立告書,那這份告書必定事關繼承,隻有兩個可能性。

一個是立公子白矢為儲君。

二則是驅逐公子白矢。

那他會是因為感動公子白矢在戰場上救他回來,而一時糊塗立下白矢?

還是他為了讓太子舒平穩繼位,讓人把在軍中頗有威名的公子白矢偷偷驅逐出國,甚至逼他自殺?

南河暗自猜測著。

樂蓧送走了公子白矢,回到內帳,歲絨也將傷口處理的差不多了,她洗了手上的汙血正要為晉王施針,道:“婢隻是盡所能處理了傷口,但畢竟晉王年事已高,傷口又深,還經曆了舟車勞頓,一直沒有得到妥善處理——他能不能挺過去,婢也不知。”

樂蓧本以為迎來了南姬就能放下心來,聽了歲絨的話,又開始焦急的直抹汗:“退兵路上,若是晉王有個什麼意外,必定軍心潰散,引發動亂啊!難道晉國真的要——要維持不住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