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冥界傳說-序章 第七章 寒窗苦讀(3 / 3)

安居不用架高梁,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欲遂平生誌,六經勤向窗前讀。

讀書、及第、做官成為廣大讀書人的理想和追求。

如果說“學而優則仕”是“超常教育”盛行的一大“罪臣”,那麼,現在我要告訴大家“超常教育”盛行的另一大“罪臣”是“科舉取士”。具體原由容我慢慢道來。

相比於商夏秦漢或者更早時期,毫無疑問,隋唐後的曆史對後人的影響更大。科舉考試始於隋朝,成形於唐朝,而後曆代相傳。自從隋文帝楊堅於開皇七年設誌行修謹科和清平幹濟科,以文章選取官吏後,貴族壟斷要津的局麵被打破,不同等級的士子都有了為官的可能。因此千百年來,無數莘莘學子懷著“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竭力奮誌,寒窗苦讀,形成了中國社會文化特有的狀元效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成了讀書人尊奉的信條。中狀元而魁天下,成了讀書人夢寐以求的最高榮譽和最高目標。

唐朝,太宗開科八次,取士一千多人,隨著應考人數的增加,取士數量也大增。宋朝,宋太祖開科十五次,取進士一百七十二人;宋真宗開科十二次,取士一千八百多人;宋仁宗開科十三次,取進士四千多人,其它諸科取士五千多人……

這說明自開科舉以來,一般在朝廷擔任要職或出任地方的官員不是才高八鬥、滿腹經綸的博學之士,至少也是有點學問的文人,雖然也有營私舞弊的偽才人。

對於後來,科舉製已成過去。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場科舉考試——清光緒甲辰年、慈禧太後六十壽誕“萬壽恩科”的科試,離我們雖不出百年,卻也仿佛已經遙遙千載。但在今天,科舉製對當代人的影響仍很大。正因科舉使窮人在封建等級嚴重的時代享有了其它方麵不能享有的平等權,所以有無數人想通過讀書走上仕途。但在人人平等、人人享有自由的今天,很多人卻在走過去的老路。他們隻看到“自隋唐以來為官者,大多都是讀書人”這一現象,他們隻選擇死讀書這條“蜀道”,所以現代版的“寒窗苦讀數十載,隻爭一朝功名就”的科舉現象出現了。一、兩歲的小孩被關進了所謂的神童製造中心接受遠離現實的超常教育,為的是“高官厚祿”、名揚天下。中國的後代們又踏上了古代寒士的漫漫求仕路。

社會很現實,現代的中國人更加現實。“人為什麼要讀書?”明理?謀生?更好地生活?很多小孩子會這麼回答:“為了將來賺大錢。”“長大後做公務員。”“住大房子、開小汽車。”大人們唯錢、唯權、唯利的本位思想已經滲入到下一代血液。讀書成了追求物質生活的工具。“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寡婦攜兒泣,將軍被敵擒;失寵宮女麵,落第舉人心。”又成了現代人功名得失時的兩種心境。

讀書目的是如此的功利性,正如一些超常教育機構,此類學校的教學目的也是如此的功利性。它們以保證培養出神童為承諾,收取巨額學費。他們以強製性灌輸等方式來製造神童,忽略孩子的成長特點、漠視自然的發展規律。他們在製造神童的同時,也在製造畸形。孩子是無辜的,家長不應以自己的價值取向影響孩子。孩子也是社會的獨立個體,引用愛心城堡董事長王誌強先生的一句話:“孩子成長,需有適合自己的特有成長路徑;孩子教育,需乘天地之正,順萬物之性,合自然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