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冥界傳說-序章 第七章 寒窗苦讀(2 / 3)

而也是因為他執著於幫我養傷,於是我又過著有人養的日子了。

隻是這兩人生活的日子也苦的很。

他並不是什麼富家子弟。

而且可以說的上是一貧如洗。

家中無父無母,無親人,獨自一人就生活在這個小木屋裏。

好在木屋修的算是好的,隻要在屋裏。還不怎麼漏風,也甚是暖和,牢固。

可吃食方麵就很成問題了。

像那一次他能遇上我,就是因為他想要去山中找些野果來。

隻是這冬季已是來臨,糧食又哪是那麼容易找的。現在加上了我這麼一個吃白飯的,更是難上加難。

有的時候我真想告訴他其實我是不用吃東西的,但他並不能理解我的狐語,而這時候我也是完全說不出人話的。就算是自己絕食不吃的樣子,他也隻會更加擔心,還埋怨自己不能去找點葷食給我吃。

我也是慢慢發現自己並不需要吃東西的,但是完全無法溝通也隻能在平日裏少吃一點。

我們這樣的日子不得不說一個苦字,說起來漠然的職業也倒是適合這個字眼了。

他是書生。

十年寒窗苦的向上少年。

苦也不是說說而已。

當年,呂蒙正和母親無依無靠,隻能在一個破窯洞中住了下來。破窯無門無窗,一遇到刮風下雨,是寒冷刺骨。母子倆的生活也全靠母親給村裏人紡棉織布,勉強糊口度日。年幼的呂蒙正不僅沒叫過一聲苦,還經常挖野菜、拾柴禾,為母親分憂。他每天外出時,總要路過村子裏的學堂。聽到學生們琅琅的讀書聲,呂蒙正也非常想上學。可家中連吃穿都顧不上,哪來的錢供他上學呢?呂蒙正的母親於是決定自己來教孩子讀書。她找了一些殘缺不全的舊書,晚上一邊紡棉,一邊教兒子念書。呂蒙正有了讀書的機會,高興極了,拾柴挖菜時,嘴裏也在背誦。遇到難解的詞兒,母親也解答不了,呂蒙正就到村中學堂向先生請教。先生見他好學,就收他為“特別學生”,呂蒙正的學業因此大有長進。

呂蒙正十九歲那年,母親由於勞累過度,病逝了。呂蒙正從此孤身一人。他白天在街頭謀生,晚上則繼續在寒窯中苦讀。宋太宗年間,呂蒙中進京趕考,被宋太宗欽點為狀元。他曾經先後三次擔任宰相,更以剛直不阿、敢於直言進諫而聞名。

苦讀為功名。

中國的讀書人自古就有勤學苦讀的傳統。晉代的時候,車胤借著螢火蟲發出的微弱光芒堅持不懈地苦讀,最終成為飽學之士,入朝為官。同是晉朝的孫康借著冬天大雪映出的光亮如饑似渴讀書,最後他也入朝為官,成為一個學富五車的一代名士。但如果我們去探討這些文人學子苦讀的原因,很容易讓人想起《論語》中的一句話“學而優則仕”。

“學而優則仕”是《論語》中子夏的名言,其實它前麵還有一句:“仕而優則學。”朱熹解釋說:“優,有餘力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從政者如果尚有餘力,就應該不斷地學習、充實和提高自己;讀書人如果有餘暇時間,應該去做官,檢驗平時所學。子夏在這裏提出了政府官員要終身學習的主張,強調學習和時間要結合。

但實際上,在科舉製度形成以前,讀書做官的影響並不大。隨著科舉取仕的到來,讀書做官的觀念才開始一步步深入人心。科舉時代,讀書、及第、做官成為廣大讀書人的追求,這個時候的啟蒙教育也都強調“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以金榜題名、功名利祿的誘惑來規勸學童讀書。《勸學文》宋真宗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