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試探著詢問:“又是你那父親?”
哪吒說道:“舍他之外,還有何人,這老家夥轉世修行之後,自更名為李靖,又受了人類封賞,所以整日裏喚我為人間除妖降怪!”
孫悟空聞言若有所思,又道:“那你暫且去吧,不讓你那老父親又要嘟囔,俺正好也要隨那取經僧西行,你我日後自有機會把酒言歡。”
哪吒點頭,說道:“沒事,老家夥的凡人身也沒多少時間好活了,等他死了我就自由了。”
孫悟空漠然無語,回去尋了三藏。
唐三藏依舊暈暈乎乎,不在狀態,他盯著六耳獼猴,總覺得這徒弟似乎給過自己一棍子,可是他又沒有證據,便不能隨便念那緊箍咒……
六耳獼猴似乎也是想到前番之事,也是盡心盡力服侍三藏,一人一猴盡顯師慈徒孝。
唐三藏雖是病體,然畢竟心向西天大雷音寺,更想早日報答唐王之恩,便早早上路……
迷迷糊糊一夜的三藏自然不曾知曉,便在他們離開片刻之後,那莊園盡皆化為烏有……
這一行四位一路西行,途中再不曾碰到何等險難,隻有個把邪祟讓悟命練手。
時光如梭,轉眼間又是十數日光陰,此刻正值寒冬臘月,朔風凜凜、寒意陣陣。
偏生他們行的又都是崎嶇險路,便令那白馬也有些吃不消,更遑論肉體凡胎的三藏。
這一日,三藏暈暈乎乎間聽到前方水聲潺潺,便問道:“悟深,悟命,這是哪裏的水響?”
六耳獼猴六耳攢動,已然知曉,他說道:“這裏便是鷹愁澗,想來是前方澗中水聲。”
三藏問道:“怎就叫做鷹愁澗,莫非此地有妖魔作祟?”
六耳獼猴側耳傾聽,欲尋那傳說來源。
孫悟空便道:“小師傅不知,這鷹愁澗中水流清澈,如若無物,常有老鷹俯視而下,卻一頭撞進澗中死於非命,久而久之便有了鷹愁澗之稱。”
六耳獼猴剛聽的風聲,就見那孫大聖已經解釋,他心頭慍怒卻又不敢做聲,暗暗恨道:“識天時,辯地理便很了不起嘛,俺也有六耳,能知前後之事!”
不說六耳獼猴如何心思,三藏卻點點頭,心中了然,便就繼續前行。
少時,到了澗邊,三藏勒馬觀看,果見的水流清澈,映出大好山河,霎時間心曠神怡,便想說些什麼。
“嘩啦啦!”
突然間,澗中有東西鑽出,炸出巨大波浪,遮蔽了幾人目光。
六耳獼猴立功心切,先是丟了行李,又掣出隨心鐵杆兵便要拿那中間白龍。
孫悟空見勢不好,卻將唐三藏抱下馬來,飛到遠處。
“剛吃我的馬,給我死來!”六耳獼猴目光被水幕遮蓋,便就以六耳聽之。
哪成想這麼一耽擱,那白龍卻連馬帶鞍一起吞了,轉身便要潛入澗中。
六耳獼猴哪裏能容,他雙手舉動隨心鐵杆兵一棒砸下,那白龍慌忙避開,鐵棒砸進澗中,激起千丈之浪。
白龍見此也是勃然大怒,喝道:“區區毛猴也敢放肆,看本太子連你一同吞了。”
六耳獼猴冷笑不已,他有心建功,雖明知這白龍是菩薩為取經人所備腳力,偏生就是不說,就要憑本事壓服白龍!
這白龍雖然遠不及六耳獼猴,但一來占據地理,二來六耳獼猴於水中戰力大打折扣,一時間倒也能抗衡一二。
遠處三藏驚慌道:“發生什麼事了?”
孫悟空道:“這鷹愁澗中有一條白龍在此休憩,方才他出來覓食,倒把你那白馬吞了下去。”
三藏道:“大聖說笑了,那白龍能有多大口,剛才那一瞬間便能吃我白馬?”
“師父師父,不好了,我們的白馬被那孽龍吃了!”這時候,悟命也拾掇了行李,來到三藏身邊。
三藏聞言,頓時啼哭不已:“既是被白龍吃了,我可如何是好,這千山萬水我如何走的?”
孫悟空聽的心煩,索性不去管他,隻原地畫了個圈,指著悟命道:“你且在此看住你師父,俺老孫自去想辦法尋來腳力。”
這時候,那白龍終究不敵六耳獼猴,一頭紮進鷹愁澗,化作芥子大小,隱匿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