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勝利(1 / 2)

經曆了14年的浴血奮戰,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最終取得了徹底的勝利。1945年的8月15日日本天皇通過無線電昭告全世界,日本政府無條件接受投降。從1931年日軍用鐵血手段攻進駐紮在沈陽的東北軍駐地北大營開始,中國經曆了14年的入侵戰爭。中國人民何以取得近百年曆史上第一次反侵略戰爭的偉大勝利?中國曆史學家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指出,中國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和決定性因素,是中國人民廣泛的民眾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真正的人民戰爭,是中國共-產-黨全麵登上曆史舞台。

中國為何能取得抗戰的勝利,長期以來有各種不同的看法。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主任、曆史學教授張憲文認為,如何看待戰爭勝負的根本原因,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有精辟的論述。《矛盾論》說:“兩軍相爭,一勝一敗,所以勝敗,皆決於內因。勝者或因其強,或因其指揮無誤,敗者或因其弱,或因其指揮失宜,外因通過內因而引起作用。”曆史證明,中國人民一定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打敗日本侵略者。

中央黨校教授郭德宏認為,在14年浴血奮戰的過程中,中國人民廣泛的民眾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真正的人民戰爭,決定了中國人民必將取得最後的勝利。

首先,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中真正覺醒起來,全國各族人民煥發出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萬眾一心地投入到了這場轟轟烈烈的戰爭之中。在長達14年的戰爭中,不論是軍人、工人、農民、商人、學生,不論是男人、婦女,不論是青壯年、老人、少年兒童,無不以各種方式,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他們之中,有多少人血灑疆場,壯烈犧牲;有多少人毀家紓難,捐資破敵;有多少人寧死不屈,以身殉國……在96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到處是“母親送兒上戰場,妻子送郎打東洋”的動人場麵,到處是洶湧澎湃的救亡圖存浪潮,到處是浴血奮戰、奮勇殺敵的壯烈景象。這樣,日本帝國主義麵對的不再是少數人,而是擁有四億五千萬人民的整個中華民族,是四億五千萬人民用血肉築起的新的長城!正如毛-澤-東所說,在這種情況下,它隻能遭到失敗的命運。

其次,國共兩黨順應曆史潮流,適時地實現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從而在全國建立起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自1927年以後,國共兩黨進行了持續10年的內戰。在日本帝國主義大舉侵略中國的關鍵時刻,如果兩黨不能捐棄前嫌,團結一致,就不能挽救中國的危亡。鑒於此,中國共-產-黨首先發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號召,中國國民黨也順應曆史潮流,放棄內戰政策,從而實現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建立起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使全國人民有了團結的核心。

第三,放手發動群眾,實行人民戰爭,使敵人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根據敵強我弱、敵宜速決我宜持久的客觀形勢,廣泛開展人民戰爭,充分采用遊擊戰的戰略戰術,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把敵人的後方變成了戰場,使敵人無時不受到驚擾,淹沒於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通過人民戰爭,敵後戰場有力地消耗了敵人,壯大了自己,逐漸改變了敵強我弱的態勢,並且積極地配合了正麵戰場的作戰。抗日戰爭中,中國民眾的動員和參與是曆次反侵略戰爭中最深入、最廣泛的。

長期的侵略戰爭,已將日本的國力消耗殆盡,日本已無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支持戰爭,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日本的無條件投降,是曆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雷子明正在田裏除草,他開了八畝荒地,一早就到了田裏勞動,今天的天氣有天熱,雨水很少,玉米需要澆水,他打算除完了草之後,打水給幹裂的土地澆一下,一抬頭,好像有什麼招呼自己的一樣,就看見劉青青抱著才一歲大的女兒從小路上跑了過來,一邊跑著一邊揮舞著手臂,另一條手臂緊緊把孩子抱緊了,由於距離太遠,雷子明根本聽不到她在喊些什麼,不過從劉青青的動作表情上看她很著急似的。

雷子明的心裏頓時一驚,家裏還有一個不能下床的王可馨,還有一個老母親,都是需要有人照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