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產品市場鏈條過長,而基本麵被忽略,也使風險不斷放大。美國的次級抵押信貸本始於房屋的實際需求,但又被層層衍生成不同等級的資金提供者的投資品種。在房屋市場火爆時,銀行得到了高額利息收入,金融機構對房貸衍生品趨之若鶩。一旦房地產市場進入下行周期,則違約湧現,象多米諾骨牌一樣,導致大範圍的危機爆發。
看來,縱使在美國這樣金融業高度發達的國家,大眾層麵的金融文化仍有待提高。盲目跟風隻能帶來投資者的悲劇,因為大眾性癲狂永遠無法戰勝市場漲跌無常的鐵律,泡沫的突然破裂必然會給經濟社會帶來巨大的創痛,而首當其衝者正是誤入泡沫叢中的弱勢群體。
“把錢借給能還錢的人。”是人類第一間銀行大門柱上刻的唯一一句話。可是今天這些世界頂尖的銀行家們竟集體把這條最古老的信條忘了。背後的原因不應該僅僅是利令智昏使貪婪的銀行家們忘記了常識那樣簡單。從這個意義上說,近在眼前的全球性次貸風暴對中國人可能是件幸事。認真體味此次風暴之教訓,我們應盡可能避免危機的種子再次生根發芽,在未來引起無窮禍患。
7.6世界各國的經濟大戰——國際貿易
當你穿著Armani的套裝,喝著blue mountain咖啡,聽著Apple ipod隨身聽,你就已經與國際貿易有了親密接觸了。如果不是越來越交融的世界經濟,如果沒有國際貿易,這些“泊來品”離我們就不會這麼近了。貿易讓生活變得更美好,國際貿易就更是如此了,世界各國的商品可以在全球範圍內流通,滿足人們各種各樣的喜好。
但是任何做任何生意都有賠有賺,國家和國家做生意一樣,買進和賣出,看著很熱鬧,其實裏麵的門道多得很呢。現在中國在世界市場上是賣東西得的錢比買東西花的錢要少,這在國際貿易中叫做順差,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呢?一起來解讀一下國際貿易吧。
目前,世界各國的經濟關係已從單純的進出口買賣關係發展成為多種形式的經濟關係,從商品的進出口演變到了勞務的輸出入,商品貿易、技術貿易、服務貿易多頭並進,由滿足物質享受的商品到滿足精神享受的旅遊,商品結構、貿易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國際貿易在國際經濟關係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世界上沒有一個發達國家是閉關自守的,他們都在經濟與其他國家相互依靠,美國是這樣,日本是這樣,歐洲國家是這樣,其他發達國家也都是這樣,這些國家在經濟上都在影響別國和受別國影響,而這種影響和被影響的相互依靠現象則正是通過國際貿易這個“傳遞”渠道得以實現的。
通過對外貿易,可以擴大相互作用,促進相互的經濟合作,改善國際環境,為本國的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國際貿易對參與貿易的國家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具體有:調節各國市場的供求關係;促進生產要素的充分利用;發揮比較優勢,提高生產效率各國參與國際貿易的重要基礎是比較利益和比較優勢,等等。
調節各國市場的供求關係,互通有無始終是國際貿易的重要功能。世界各國由於受生產水平、科學技術和生產要素分布狀況等因素的影響,生產能力和市場供求狀況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異。各國國內既存在產品供不應求的狀況,又存在著各種形式的產品過剩狀況。而通過國際貿易不僅可以增加國內短缺產品的市場供給量,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且還為各國國內市場的過剩產品提供了新的出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市場供求的矛盾,從而調節了各國的市場供求關係。
在當今世界上,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各個國家的分布往往是不平衡的,有的國家勞動力富餘而資本短缺,有的國家資本豐裕而土地不足,有的國家土地廣闊而耕作技術落後。如果沒有國際貿易,這些國家國內生產規模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都會受到其短缺的生產要素的製約,一部分生產要素將閑置或浪費,生產潛力得不到發揮。通過國際貿易,這些國家就可以采取國際勞務貿易、資本轉移、土地租賃、技術貿易等方式,將國內富餘的生產要素與其他國家交換國內短缺的生產要素,從而使短缺生產要素的製約得以緩解或消除,富餘生產要素得以充分利用,擴大生產規模,加速經濟發展。
利用比較利益和比較優勢進行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可以擴大優勢商品生產,縮小劣勢商品生產,並出口優勢產品從國外換回本國居於劣勢的商品,從而可在社會生產力不變的前提下提高生產要素的效能,提高生產效率,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另外,在當今世界,各國普遍通過國際貿易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設備,以提高國內的生產力水平,加快經濟發展。同時,通過國際貿易,使國內的產業結構逐步協調和完善,促使整個國民經濟協調發展。
一國的進出口貿易收支是其國際收支中經常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影響一個國家國際收支的重要因素。
政府可從對過往關境的貨物征收關稅、對進出口貨物征收國內稅、為過境貨物提供各種服務等方麵獲得大量財政收入。在美國聯邦政府成立初期,關稅收入曾占聯邦財政收入的90%。至今,關稅和涉外稅收仍然是一些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國際貿易還可以提高國民的福利水平。它可以通過進口國內短缺而又是國內迫切需要的商品,或者進口比國內商品價格更低廉、質量更好、式樣更新穎、特色更突出的商品,來使國內消費者獲得更多的福利。此外,國際貿易的擴大,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增長,將為國內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間接增進國民福利。
在現代,世界各國廣泛開展國際貿易活動,這不僅把生產力發展水平較高的發達國家互相聯係起來,而且也把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卷入國際經濟生活之中。國際市場的競爭活動,也促使世界總體的生產力發展進一步加快。這不僅促進了發達國家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也促進了不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
中國海關總署2006年1月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的貿易順差2005年翻了三番,再創新高。2005年中國貿易順差達到1019億美元,而2004年中國順差為320億美元。
2006年1—10月,全國進出口總值為14 249.5億美元,其中:出口7 792.9億美元,進口6 456.7億美元,順差1 336.25億美元,遠遠超過2005年全年水平。由此可見,中國目前的出口結構中,加工貿易占到53%左右,加工貿易順差1 288.3億美元,而一般貿易順差僅為504.2億美元,逆差全部來自其他貿易欄目,所以,中國的對外貿易順差幾乎全部來自於加工貿易。
以上數據反映了中國對外貿易快速發展的態勢,出口總值大於進口總值,毋庸置疑,中國進入了一個順差時代,然而,巨額的貿易順差是把雙刃劍,一方麵意味著經濟的大幅增長,國庫得以充實,另一方麵我國加工貿易的順差比重2000~2005年分別占到總順差的89.1%、91.6%、88.2%、99.3%、98.6%和78.2%,可以看出,我國出口順差的絕大部分來自於廉價的勞動力為商品帶來的成本優勢。
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在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國際貿易中,有技術含量的商品較少,大部分都是製造型商品,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生產。我們來看一個小故事:
從前有兩個國家:紡織國和飛機國。紡織國有一億人口,會織布做衣服,年產二億條褲子。飛機國也有一億人口,不僅會紡織,他們還會造飛機,年產二億條褲子,造十架飛機。
紡織國要賣給飛機國一億條褲子,才能買回一架飛機。兩國貿易之後,社會財富分配如下:紡織國擁有一億條褲子和一架飛機,飛機國擁有三億條褲子和九架飛機。紡織國一個人一年隻有一條褲子穿,一億人隻能擠一架飛機。而飛機國呢,一個人一年能穿三條褲子,九架飛機隨便坐,比紡織國的老百姓坐火車還便宜!兩國人民付出了同樣的勞動和汗水,飛機國的人均財富竟然是紡織國的3—5倍。
第2年,飛機國改變策略,決定不生產褲子了,因為他們發現隻要多賣幾架飛機,就能換回幾億條褲子,足夠全國老百姓的穿用。從此以後,飛機國的老百姓都解放了,每天泡吧、出國度假旅遊、喝咖啡、到紡織國投資……而紡織國的老百姓們呢,為了賺更多的錢,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生產更多的褲子:三億條褲子,四億條褲子,賣給飛機國賺取可憐巴巴一點生活費。
所以要想實現經濟的發展,光靠出口沒有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是有非常有限的。有人分析,美國的經濟繁榮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上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出口基礎之上的。現在更有些發達國家看中了中國的廉價資源和廉價勞動力,將中國變成它們的廉價製造基地,將“出口”轉移到中國。
靠廉價勞動力優勢獲得的貿易順差,雖然能解決目前我國資金短缺的問題,但決不應該是長久之計。發展國家的經濟,要以發展技術為根本。在國際貿易中也隻有掌握了先進的技術才能掌握貿易的主動,實現自身更大的價值。
7.7“中國製造”在海外遇阻——貿易保護
你看過一本叫《離開“中國製造”的一年》的書嗎?這本書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風靡一時。這本書作者同時也是一位家庭主婦。因為在美國的零售市場上有一半以上的商品貼著“中國製造”的牌子,所以她很想試試如果全年全家都不用中國貨,生活會有什麼變化。
那一年,她家中國產的咖啡機壞了,就沒有買新的,因為其它國家的產品太貴了;喜歡做木工活的丈夫再也買不到工具,因為這些工具都是中國產的;一年後,這位家庭主婦不得不承認,“我們根本無法拒絕中國的產品”。
既然全世界都離不開物美價廉的“中國製造”,為什麼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後,抵製“中國製造”的聲音,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愈演愈烈呢?這就是因為貿易保護主義在背後作祟。
以物美價廉著稱的“中國製造”在全球舉足輕重——全世界70%的鞋、玩具和空調,50%以上的PC、手機和彩電,40%的紡織品,25%的家具都在中國生產。而金融危機與原材料漲價、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增加等因素的疊加,令中國製造的價格“利刃”日益變鈍。而且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各國的貿易保護主義也有抬頭的傾向,以美國為代表的國家實行的各種貿易壁壘,使中國製造在海外受到前所未有的阻力。
每個國家都希望自己國家的人最好能夠購買自己國家生產的商品,這樣可以做到“肥水不流外人田”,同時,也希望自己國家的商品在別的國家賣得好,這樣可以多從國的口袋裏賺到更多的錢,保護本國的利益。所以貿易保護主義的存在有其必然性。
上世紀90年代以來貿易壁壘相關事件平均每年都達到260件左右。貿易壁壘成為全球性的普遍現象,不僅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也頻頻使用反傾銷措施來保護本國的企業。貿易壁壘的門檻越來越高,各國不斷提高進口產品的質量指標和要求。貿易壁壘被一些國家肆意濫用,案件的複雜性增加。
現在,為應對越來越複雜的貿易保護案件,保護本國的經濟,世界各國都越來越重視對國際貿易的研究。貿易管理就是在新貿易理論基礎上提出的一種新的貿易政策理論,是基於不完全競爭市場理論而提出的一種政策分析,適用於發達國家對其戰略性產業發展的保護,通過政府對貿易活動的幹預,達到改變市場結構或環境,提高本國企業的競爭能力。其政策主張上大多涉及自願限製出口、補貼、國家貿易壟斷等。特別是反傾銷措施,具有很強的壁壘效應,是新貿易保護主義者極力主張的政策手段之一。此外,勞工標準、區域性協議、關稅升級保護、灰色區域、限製性援助或邊境稅調整等措施也都有很濃烈的貿易保護主義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