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歐盟三位財金政策決策者又將來到中國,繼續就人民幣升值問題向中國施壓。根據安排,11月30日,中歐領導人峰會將在南京舉行。歐洲央行行長特裏謝、歐元集團主席容克和歐盟委員會經濟和貨幣事務委員阿爾穆尼亞將於周日與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央行行長周小川及其他高級官員在南京會晤。這也是歐盟三巨頭繼2007年後再度聯袂訪華。
眼下,歐盟主要商業遊說團體已要求特裏謝敦促中國政府允許人民幣升值。代表歐盟企業聯盟的BusinessEurope在致特裏謝的信函中寫道,自4月初以來,歐元兌美元和人民幣均已升值近13%,人民幣相對固定的彙率水平對歐元區經濟造成了較大壓力。這份信函顯示,中國應當重新考慮允許人民幣升值,並在人民幣彙率機製中引入更多彈性。該商業組織呼籲特裏謝與中國官員進行開放、坦誠的交流。不僅是BusinessEurope。中國歐盟商會周四公布一份報告,同樣建議人民幣逐步升值。
各界普遍預期,如同2007年時一樣,特裏謝、容克和阿爾穆尼亞將會強調提高人民幣有效彙率的必要性。有效彙率通常用來衡量一個國家商品的國際競爭力。由於人民幣盯住不斷走軟的美元,自3月以來人民幣有效彙率已降低9%,兌歐元則已下跌15%。
歐盟目前擔憂的是,如果中國繼續讓人民幣盯緊弱勢美元,且其他亞洲國家也壓低彙率以保持對中國的貿易競爭力,歐元區將會因歐元走強而在減少全球失衡的過程中被迫承受大部分負擔。正因如此,在經濟危機的陰霾還未散盡的今天,麼歐盟和東亞各國才這麼希望人民幣升值,因為人民幣升值就會大大增加中國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成本,打擊中國商品的競爭力,並反過來刺激中國大量進口他們的商品。
其實,人民幣升值是一把“雙刃劍”,它也能帶來積極的影響,也會帶來不利的影響。
一方麵,人民幣升值,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就更高了,老百姓手中的錢也就更值錢了,中國的人均GDP排名也會提高一些。人民幣升值後,同樣的錢可以兌換到的外國貨幣就更多了,可以降低進口產品的成本、使國內居民出國旅遊和留學的成本降低、國內居民出國旅遊和留學的成本降低、可以減輕外債負擔。
比如現在出國留學和旅遊的成本,比人民幣升值前就降低了很多。
以一般美國院校為例,若讀大學,不考慮獎學金因素,每年學費及生活費在3萬美元左右。若按過去美元兌人民幣1∶8.2765計算,每年約需25萬元人民幣;而按照“破七”後的1∶6.9982計算,隻需21萬元人民幣左右。也就是說,彙率變化後,赴美留學每年可節省人民幣4萬元左右。“人民幣大幅升值,從長期來看對公民出國留學有一定促進作用,對留學中介機構來說也是個利好消息。”吳永沛認為,人民幣升值對赴美元區國家留學至少有兩方麵好處,一是留學擔保金數額下降,留學門檻降低;二是學費和生活費用相應降低。
上世紀80年代,日元升值後,日本國民留學、出境旅遊的人數大大增加。尤其是到美國留學、旅遊結婚的人數大幅增加。
另一方麵,人民幣升值,也會給我國的經濟帶來很多不利的消極影響,如不利於我國外貿企業產品的出口、失業壓力會加大、金融風險會加大、通貨膨脹的壓力加大等。
對於出口企業而言,其盈利水平與本外幣的彙率水平密切聯係。在出口產品國際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假如本幣相對於某一國際結算用外幣升值的話,則意味著企業與以前相比出口換回的本幣數量減少,企業利潤下降,這將嚴重影響企業的出口積極性,假如出口企業為維持一定利潤而提高價格,則會削弱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不利於出口的持續擴大和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率的提高。
例如,一件價值100元人民幣的商品,如果美元對人民幣彙率為8.25,則這件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就是12.12美元。如果美元彙率漲到8.50,也就是說美元升值,人民幣貶值,則該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就是11.76美元。商品的價格降低,競爭力增強,肯定好賣,從而刺激該商品的出口。反之,如果美元彙率跌到8.00,也就是說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則該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就是12.50美元。高價商品肯定不好銷,必將打擊該商品的出口。同樣,美元升值而人民幣貶值就會製約商品對中國的進口,反過來美元貶值而人民幣升值卻會大大刺激進口。
所以,人民幣的持續升值,會使出口企業麵臨嚴重的生存危機,這些出口企業中,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的,這樣在這些企業工作的勞動者將麵臨著失業的壓力。
如果人民幣的持續升值、美元不斷貶值、我國經濟仍保持高速增長,國際遊資和熱錢會以各種方式和手段進入我國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這部分資金規模大、流動快、趨利性強,是造成金融市場動蕩的潛在因素。
人民幣的持續升值、外資的進入,造成中心銀行以外彙占款形式投放的基礎貨幣相應增加,貨幣供給量在持續增長,流動性過剩;同時人民幣的持續升值、外資湧入將推動資產價格上漲,其產生的“財富效應”將引起國內其他產品價格的上漲,這樣使我國目前麵臨通貨膨脹的壓力加大。另外,對於外債,作為債權人的國家和企業,隨著本幣的不斷升值,其損失也在不斷增加。作為世界上持有美元外彙儲備最多的國家,我國是美國的債權人,在人民幣升值、美元貶值的過程中,損失很大。
由於這些原因,人民幣在我國目前實行的就是盯住美元的彙率政策。中國大陸的進出口額高速穩步增長,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於穩定的人民幣彙率政策。
對於目前人民幣麵臨的又一輪新的升值壓力,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11月6日表示:“人民幣升值的國際壓力並不大。”從中國官員近期的頻頻表態來看,目前還沒跡象顯示中國會放鬆對人民幣彙率的控製。
7.5誰是這次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次貸危機
如果給你幾個關鍵詞“世界”、“經濟”、“影響最大”,讓你聯想,你肯定馬上就會想到“次貸危機”或是“金融危機”吧。確實,在這兩年,再沒有什麼經濟事件象金融危機一樣給我們留下最深的記憶了。而且就在大家覺得金融危機離我們越來越遠,經濟複蘇的腳步聲越來越近的時候,近日發生的迪拜危機又給了我們一記爆喝,提醒善於忘記的人類:危機的陰霾還沒有散去呢。
前事不忘,才能做後事之師,親曆過這場經濟大災難的年輕人,如果還不能從中得到一些什麼,那就太遺憾,也太可怕了。了解清楚事件的來龍去脈,將有助於我們更好的把掌國家和自己的經濟命脈。
從2007年初起,一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已經襲卷全球,給全球經濟造成了重大的損失,甚至有人說:次貸的災難可能不亞於人類曆史上最大的1929年大蕭條。
2007年2月13日
美國抵押貸款風險開始浮出水麵
彙豐控股為在美次級房貸業務增18億美元壞賬撥備
美最大次級房貸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 Corp減少放貸
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機構New Century Financial發布盈利預警
2007年3月13日
美股大跌,道指跌2%、標普跌2.04%、納指跌2.15%
2007年4月4日
裁減半數員工後,New Century Financial申請破產保護
2007年4月24日
美國3月份成屋銷量下降8.4%
2007年8月10日
美次級債危機蔓延,歐洲央行出手幹預
2007年10月23日
美國破產協會公布9月申請破產的消費者人數同比增加了23%,接近6.9萬人
2008年9月15日
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陷入嚴重財務危機並宣布申請破產保護,更加嚴重的金融危機來臨。
歐洲央行當天宣布向商業銀行係統共注資300億歐元,期限為一天,平均利率為4.39%,高於歐洲央行主導利率4.25%的水平。這是歐洲央行自去年夏季全球金融市場出現危機以來首次采取這種幹預方式。
2009年11月26日
在金融海嘯爆發一年後,人們以為危機已經結束。然而,迪拜宣布,將重組其最大的企業實體迪拜世界,並將把迪拜世界債務償還暫停6個月。消息令全球金融市場氣氛逆轉,引發風險資產市場資金快速出逃。受此影響,日股跌0.6%,A股跌3.6%,港股跌1.78%,歐洲股市開盤至少下跌2%。
可能在一般的眼裏的這次金融危機等於失業、沒有訂單、股市下挫、銀行倒閉、公司破產,等等,但這些都隻是表象,是巨大冰山浮出水麵的一角,更多的問題都隱藏在水下。也許你也很想知道更多一些,比如次貸危機的根源是什麼,為什麼會從美國襲卷到全球,危機是如何一步步演變的。隻有深入地了解這些,我們才算從這次金融危機中學到了代價沉重的一課。下麵讓我們一起分析從“次貸危機”到“次債危機”產生和蔓延的過程,探索危機深刻的曆史背景和成因,了解到“次貸危機”背後的秘密。
引起美國次貸危機的直接原因是美國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場持續降溫。
在美國,貸款是非常普遍的現象。當地人很少全款買房,通常都是長時間貸款。可是在這裏失業和再就業是很常見的現象。這些收入並不穩定甚至根本沒有收入的人,買房因為信用等級達不到標準,就被定義為次級信用貸款者,簡稱次級貸款者。
在2006年之前的5年裏,由於美國住房市場持續繁榮,加上前幾年美國利率水平較低,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市場迅速發展。但是後來,隨著美國住房市場的降溫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貸還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購房者的還貸負擔大為加重。同時,住房市場的持續降溫也使購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過抵押住房再融資變得困難。這種局麵直接導致大批次貸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償還貸款,進而引發“次貸危機”。
次貸危機發生後,首當其衝受到衝擊的就是經營次貸業務的公司和銀行。由於房價突然走低,借款人無力償還,銀行把房屋出售,但卻發現得到的資金不能彌補當時的貸款+利息,甚至都無法彌補貸款額本身,這樣次貸公司和銀行就會在這個貸款上出現虧損。
看起來,銀行家們似乎做了一筆賠本的買賣,為什麼明知道貸款的人信用不高,可能無力還貸,卻還是把錢貸給這些人,讓他們買房呢?銀行家們的銀行家在那段時間裏集體變傻了?不是的,其實他們正是美國次貸的始作俑者,是他們發明了次貸——對抵押物有第二追索權的貸款。他們為什麼發明這種貸款?因為這種貸款的利率比普通貸款利率要高,當然風險也大。
次貸的名聲本來不是這樣臭名昭著,它隻是一種普通的高風險高收益的融資工具,貸款對象主要是企業家,次貸壞賬率在過去一直都控製在可接受的範圍。可是當銀行家們把這個工具用在美國窮人的住房上時,就引出這場麻煩了。
在巨大的利益麵前,聞風而動者,跟風而來者,都看不見風險般,趨之若鶩的趕來瓜分這塊大蛋糕了,大家隻顧忙著讓自己在這場瓜分中多得到一些利益,卻想不到這塊蛋糕其實隻是一個虛假的泡泡,所有的利益分紅都是建立在借貸上的,看似越吹越大,其實離爆炸也越來越近,終於當美國的窮人還不起房屋貸款後,所以想來分這一環羹的人都被爆炸的大泡泡或多或少地傷到了。
但從更深遠的角度來看,這次由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也暴露了更多的問題。國際觀察家在分析此次金融風暴時普遍認為,美聯儲長期執行低利率政策、衍生產品市場脫離實體經濟太遠、金融文化仍有欠提高,乃是此次金融動蕩的三大原因。其中尤以第一條為甚。 在美國曆時最長的經濟景氣結束後,網絡泡沫破滅、“911事件”等因素,迫使美聯儲連續降息。其最初兩年降息力度過大,真實利率有時甚至為負;此後雖連續17次加息,將聯邦基金利率由1%上調至5.25%,美元仍處於長期的貶值階段。美聯儲在加息上過於謹慎,應變遲緩,對於全球流動性過剩難辭其咎,更形成此輪金融動蕩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