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的目光
——中國博客史之柴靜
我們在黑夜歌唱 月光下跳舞 多優雅
——丁香曉曉《查無此人》(-1)
1
鮑鵬山說“多年來,我一直拒絕看女性的散文,因為我受不了她們動不動就老公孩子的,情緒膚淺卻好泛濫,思想淺薄卻好議論。”
鮑鵬山又說,讀柴靜文章,感歎巾幗不讓須眉。(-2)
2
她的新浪博客,背景是蔚藍色的天空,一束陽光泄下來,幾支蘆葦閃著光。這是新浪博客最常見的背景之一。我查了下,名字叫“一米陽光”。
她的新浪、網易、騰訊博客都是同一個名字:“柴靜-觀察”。我不知道這與1946年9月儲安平在上海創刊的《觀察》雜誌有無關係。我查閱詞典,上麵對“觀察”一詞的解釋是:1.細查事物的現象或動向。2.考察或調查。
觀察,意味著冷靜的目光。不被潮流所裹挾,不為情緒所左右。
她說:沒有預設的立場,可觀察的東西就多。(《給我一個賓語》2009-7-12)
3
她觀察在月光下躺在床板上的妓女:她的目光一下一下打在我的身上,讓我感到疼痛的親切。(《當你在為生存而掙紮的時候,咱們就是平等的》2010-6-8)。
她觀察地震後被截肢的女孩:她左腿截到了骨盆,右腿截到了膝蓋上端,她象是被攔腰切斷了。……但她隻是看著我,笑了笑。(《我再也不能跪在她的墓前》2010-6-15)
她觀察白岩鬆:今天他四十二歲,鬢角灰白,人生的重負真實地壓在肩上。我們不多交談,隻每年秋天,新鮮的內蒙羊肉來了,他就叫上八九個老男人,在他家聚一次。有次喝了點兒酒,看台灣民歌三十年的演唱會。他喜歡胡德夫,一架鋼琴,唱《匆匆》, “初看春花紅,轉眼已成冬,匆匆,匆匆,一年容易又到頭,韶光逝去無影蹤……匆匆,匆匆,莫等到了盡頭,枉歎此行成空……” 他喃喃自語“我恨不能給他跪下”。我回頭看到他淚光閃閃。”(《最最遙遠的路》2010-10-4)
她也觀察自己:我看節目的時候,發現我自己講的時候目光向下,很羞澀,就象我八歲的時候一樣。(《不可能的改善》2009-12-3)
……
她說:我做記者十年,才正學著從常常會有的道德評判和政治正確中盡力脫身,去試圖觀察,隻是觀察。(《當你在為生存而掙紮的時候,咱們就是平等的》)。
4
在儲安平那本短命的《觀察》雜誌誕生60年後,她的“觀察”博客開張了。她在同年的文章《舊中國的記者節》(2006-11-8)裏提到自己的這位前輩:
“在《觀察》創刊號上,儲安平以編者名義發表《我們的誌趣和態度》,直言:我們這個刊物的第一個企圖,要對國事發表意見。意見在性質上無論是消極的批評或積極的建議,其動機則無不出於至誠。”
《舊中國的記者節》寫的是記者節的由來:
“身為記者,過了這些年的記者節,今年才知道這個節與一位被槍決的記者相關。”
那是從1933年傳來的槍聲。被槍殺的記者劉昱生的罪名是“煽動階級鬥爭,鼓動紅色恐怖”,實則是因為他批評了江蘇政府變相買賣鴉片,曝光了民政廳長在妓女陪同下吸食鴉片的照片,成為了(國民黨)江蘇省主席顧祝同眼中的“搗亂分子”。
有良知的記者被視為“搗亂分子”,被打壓、迫害乃至安上莫須有的罪名予以消滅。是人類新聞史上層出不窮的杯具。也是記者這一行業所身處的險惡現實。
多少年過去了,全球範圍內的記者被槍殺被恐怖分子綁架被極端組織滅口被驅逐被處分被下崗被恐嚇被報複被跨省被喝茶被毆打被監聽被跟蹤被誣告……的新聞依然在不停上演。現實延續著曆史。
她引用一位法官的話說:“對媒體的容忍有多大,社會的進步就有多大。”(《話語權的另一半》2006-8-30)
5
這個時代,大凡有良知的寫作者,他們的文字常常是憂憤深廣的、憂心如焚的。即使惡搞幽默也不能掩飾內心的焦灼,即使反話連篇也滲染著眼中的淚水,即使高談闊論著800年前的往事也隻是為了照耀腳下的現實。那些文字總仿佛是飛鳥在泥潭裏掙紮,魚蝦在菜刀下跳動。王躍文自稱“憤老”,鮑鵬山常常發火,蘇中傑更是對種種醜惡拍案而起。王躍文說:“青年倘不憤怒,國家無望;中老流於圓滑,近乎奸賊。”(-3)鮑鵬山說:“在生活中,我也常常生氣。以至於常常被老婆批評:‘別人都沒意見,就你事多!’於是,我就更生氣:為什麼那些‘別人’,麵對種種醜陋、不公,總是‘沒意見’,不生氣呢?(-4) 蘇中傑說“我憤怒,我恨,可那憤怒和恨不是無緣無故的,許多是用眼淚燒起來的。統治權力和社會邪惡,釀成了多少人間悲劇,製造了多少社會災難!寫稿時,有時氣得一邊砸桌子一邊罵,有時邊想邊流淚。”(-4)
------然而這些都不是她的風格。她總是優雅的。
優雅的,哪怕是麵對苦難,麵對現實的刀光劍影。
曾穎說:和風細雨的力量不亞於雷霆萬鈞。(-8)
她寫道:淚水和憤怒是人之常情,但我慢慢覺得,公眾對記者這個職業的要求是揭示這個世界,不是揮舞拳頭站在什麼東西的對麵。(《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2010-6-20)
她寫道:我們總想飛越什麼,但是僅有靈魂,是不能飛翔的,要有能夠搬動花崗石的勇氣和力量。(《僅有靈魂不能飛翔》2006-3-24)
她總是輕聲細語的,然而又是清晰堅定的,表達著。
可是,有時,她竟然也會生氣。方舟子遇襲,她第一時間在博客發布消息,並評論道:
“暴力想讓人恐懼,但暴力的實質才是恐懼。
它沒有說理的能力,隻能恫嚇,這是何等虛弱的內心。” (《方舟子遇襲》2010-08-29)
6
她給一個初三的學生寫信,自稱姐姐:
“‘姐姐,那你這些年是在玩嗎?’
是啊,我有時候必須裝著愁眉苦臉的樣子,才能瞞過很多成年人呢。”(《給老李的信》2010-2-28)
我翻著她博客上的評論。姐姐,很多人在評論裏這樣稱呼她。
拐角陽光說:有這樣的姐姐真好。而你,應該也可以算是我們的姐姐吧。所以,我感覺也真好。
qiaoqiao說:我也希望有這樣的姐姐,寫一封長長的信 我可以保存起來 不時看看。
juymessi說:以前讀高中的時候的誌願就是新聞專業,甚至想象過,如果成為了一名有名的記者,有人采訪我,問我為什麼選擇這個職業,我可以很驕傲的說:因為我喜歡柴靜。
7
她總是在側耳傾聽。她的博客頭像,就是坐在沙發上,歪著頭,傾聽的姿勢。
她的博文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談采訪的,一種類似讀書筆記。——采訪是一種傾聽。閱讀也是一種傾聽。
聽:
雨聲。“我就隻能沉默地在那兒坐著,青山深處的這個醫院,連雨落在桌麵上的聲音都聽得到。”——那是在四川一個縣城的精神病院,麵對著一群想回家的病人。(《我隻聽到雨的聲音》2006-3-14)
槍聲。“我認為自己聽到了清楚的槍聲,然後又是一聲。那一瞬間,我陡然從床上坐起身。恐懼,讓人的舌笞都是苦的。”——那大概是幻覺。是在做一期舉報者的新聞節目的時候。(《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2006-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