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各 論 第十八節 老年期抑鬱症(2 / 3)

3.更年期抑鬱:多見於女性,其發病年齡,女性多在45-55歲之間,男性多在50-60歲之間。起病緩慢,早期往往有更年期綜合征的表現,病情逐漸發展,出現以焦慮不安、緊張、憂鬱為主的情緒障礙,無明顯的思維和運動的抑製。病人情緒低落,焦急恐懼,失眠,自責,進而產生自殺企圖;對自己的健康情況疑慮重重,認為得了不治之症;表情憂鬱痛苦,並可產生虛無觀念,甚至虛無妄想和不真實感。常伴有頭昏、頭痛、周身無力、胸悶心悸、厭食、便秘、易出汗、一陣陣發熱等軀體症狀。本病發於更年期而遷入老年期,病程較長,但預後多半較好,尤以用抗抑鬱治療和其他治療後,大多能恢複。

4.精神病性抑鬱:是指具有精神病性症狀的抑鬱發作,如伴有幻覺、妄想的妄想性抑鬱,或伴有木僵的抑鬱性木僵。對於精神病性抑鬱患者在治療上單獨采用三環抗抑鬱藥療效不佳,而合用抗精神病藥物則可取得較好的療效。

5.環性心境障礙:是指一種輕度而反複發作的雙相(抑鬱與興奮)情感障礙。抑鬱時情緒低落,精力下降或活動減少,自信心不足,失眠,等等;興奮時情緒高漲,精力和活動增加,自我評價過高,興趣增加,過分樂觀或誇大既往的成就,睡眠需要減少,等等。

(三)診斷

《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中抑鬱發作的診斷標準為:以心境低落為主,與其處境不相稱,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甚至發生木僵。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症狀,某些病例的焦慮與運動性激越很顯著。因老年期抑鬱症不是一個獨立疾病單元,所以沒有單獨作診斷,隻能以此作參照。

1.症狀標準

以心境低落為主,並至少有下列9項中的4項:(1)興趣喪失,無愉快感;(2)精力減退或疲乏感;(3)精神運動性遲滯或激越;(4)自我評價過低,自責,或有內疚感;(5)聯想困難或自覺思考能力下降;(6)反複出現想死的念頭或有自殺、自傷行為;(7)睡眠障礙,如失眠、早醒,或睡眠過多;(8)食欲降低或體重明顯減輕;(9)性欲減退。

2.嚴重標準

社會功能受損,或給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後果。

3.病程標準

(1)符合症狀標準和嚴重標準至少已持續2周。

(2)可存在某些精神分裂性症狀,但不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診斷。若同時符合精神分裂症的症狀標準,在精神分裂症症狀緩解後,滿足抑鬱發作標準至少2周。

4.排除標準

排除器質性精神障礙,或精神活性物質和非成癮物質所致抑鬱。

三、易患因素

1.生活事件

嚴重的生活事件,特別是與老年患者有密切關係的人的生離死別,或這種關係的喪失等,可能導致本病。

2.生物學因素

在抑鬱患者身上發現神經遞質、神經內分泌的改變。神經遞質如多巴胺、5-羥色胺等不足;神經內分泌(如皮質醇)分泌過多,提示了抑鬱症的發生與此有關。

3.心理因素

(1)對衰老的過度認知。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出現各種自然衰老現象,如精力不足、記憶力下降、視力下降、聽力減退、性功能減退、運動能力低下等,如果過度認知就會產生消極性心理變化。

(2)對社會地位改變的敏感。老年人離退休後,其社會地位及社會關係必然有變化。如果老年人對此敏感,過分在意,就容易產生如孤獨、失落、抑鬱、自卑等心理狀態。

(3)家庭狀況的影響。離退休後的老年人常常以家庭活動為中心,其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對老年人影響甚大。對子女的學業、婚姻、婚後婆媳和妯娌的糾葛,以及老年夫婦之間的關係等,如果過分投入,都會產生心理影響。

(4)疾病損害。疾病損害可造成直接或間接影響。如患者反複發作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因腦組織供血不足而出現的腦功能減退,可表現為人格障礙,亦可成為血管性癡呆,還可出現抑鬱症等。有的老年人由於長期患病造成經濟上的貧困及活動範圍縮小,間接產生孤獨感等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5)年齡因素。年齡的增大,身體的衰老,老年人逐漸意識到死亡的臨近。這種對死亡的恐懼可成為高齡老人持續的、與日俱增的心理壓力。

4.遺傳因素

家係研究發現,抑鬱障礙親屬同病率高出一般人群30倍,血緣越近,發病率越高。

四、防治

(一)非藥物防治

1.適量運動,增強體質:選擇適宜的鍛煉方式,如飯後散步、太陽出來後的慢跑、太極拳、體操、打乒乓球等。

2.培養興趣,科學安排好生活,忌煙限酒:合理安排空閑時間是非常重要的,不論有無特長,注意培養自己的興趣,選擇聽音樂、看畫報、看電視、繪畫、寫字、做遊戲、種花養草等各項活動。

3.注重自我精神修養,調節情誌,保持心情舒暢:正確對待生活事件、家庭和社會環境因素的改變,積極處理好人際關係,多交朋友,與人為善,多與人交流溝通,多做對社會有益的事。碰到親朋好友的去世病故、家庭成員不睦、離退休等事情要正確處理。

4.調節飲食,促進食欲:根據個人喜好,結合身體素質,製定飲食結構。老年人飲食應以新鮮、易於消化食品為主,多食蔬菜瓜果,低脂、低鹽、高纖維飲食,經常改變烹調方法,少吃煎炸燒烤食物,保持飲食平衡,不要過饑過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