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喲
我們沒掉淚
您的心愛的人兒死了
他死在中國的土地上
他死在哀怨的河流邊
他為了什麼
敏子啊
……
這首《給敏子》的詩現在被認為是孫老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1937年,寫下這首詩的時候,抗戰爆發隻有兩個多月,是九一八的紀念日。詩人在報上看到一架執行轟炸任務的日本戰機被義勇軍擊落,而死去的飛行員身上還藏著他在日本的妻子敏子寫給他的信和一直帶在身邊的照片。
詩人看到了,他們是人,是人就會有所動容。
他於是繼續寫著……
去渴望
醒悟反抗
從你們心底下滋長出來吧
別盼望
您的心愛人兒的歸來
他已經無謂地
做了侵略者的犧牲品了
他已經給戰神吞噬掉
他懷中
敏子
他懷中藏著您的相片您的信
您祝禱他平安
您傷心地
等待他早一點歸來
您發現了悲悒的情緒
一天天跟著寂寞濃厚起來
他死了
他永不能回到您的懷裏了
他為了什麼啊
現在,我們開始聽到當年這位年輕的詩人心裏那些雄壯博大的情感,聽到了超越戰爭的一種善的力量,一種被胡風稱之為“情緒的意力”的情感力量和他超越民族本位的思想力量。
寫一首詩給敏子吧,告訴無數的敏子,你們正用死亡換取著死亡,哭泣換取著哭泣,用仇恨換取著仇恨!詩歌後來發表在巴金、茅盾主編的《烽火》雜誌,也揭開了詩人用這種短促有力、情感充沛的文字開始敘述人生的過程。
先天的稟賦和後天的環境使孫鈿選擇了詩與世界對話。他用生命和青春呼號抗戰,傳承的是數千年來中國知識分子的稟性,“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曾經在一個暴風的晚上
烏黑的大地
驟然爆起火花
槍聲馬蹄聲……
大作了
濕的旗倒了
吸著熱的鮮血
旗更美麗
我們把它豎起來
雖然舊了破了
我們是疼愛的
狂風使旗兒像水一樣地流動
旗革命的旗
旗光榮的旗
是我們的眼睛啊
采訪
孫鈿:這些詩是我在戰場上麵打仗的時候寫的,當時在戰場上不可能寫長篇小說,我寫短的,七七事變後,我回國參加新四軍,苦啊,安徽大別山……
《旗》是詩人心裏的方向。這方向好像也成了他一生緊盯的目標,一個不可撼動的決心,一種勝利在握的信仰,使他在翻江倒海的日子裏不致沉淪,保持一個勇士的模樣。
他的姿勢是何等莊嚴!
詩人渴望光明與忠貞的情感,他的青春在戰鬥中徹底成熟。七七事變爆發了,詩人毅然回國,先在上海參加抗日救亡運動,隨即就來到大別山參加新四軍。他的敏感而熱切的心被活生生撕開了。他看到了兄弟姐妹的血流出來,在戰場上,那些滾燙的血甚至濺到了他的臉上和手上……
槍 熱了
我們的眼珠酸了
但是啊
隻要瞧得見敵人
我們還是要衝去
我們的手
握過鐵錘 拉過風箱
抓過泥塊 捏過鋤頭
今天 我們的手 握起了槍
——多麼結實的槍
要不是抗戰的爆發,孫鈿很可能不會成為一名著名的詩人。他的詩在大別山的戰火中,在行軍途中湧流出來,在廢紙條上,在軍衣軍帽的白布內層,甚至在小竹片上。詩人說,詩是他的精神,他的槍和子彈!
他是一粒種子
沒有死
他發芽了
我們要看見的
春天一定會來的
發了芽的種子一定結實
我們要看見的
冷酷的冬天
有可能阻止春天的行進嗎?
葉綠了
花開了
草青了
小鳥長出新的柔羽了
聽,戰鬥的號角
響起了
倔強的靈魂是不滅的太陽
強烈地發光吧!
平心而論,現在看來他們的有些詩章,常常是激情的天真。他們經得了戰火的洗禮但經不起靈魂的傷害。那些幾近“天真”的理想,也仿佛是注定了他們多難的命運。
中國詩人,自古就大多“心懷天下”。他們騎著馬匹走在這塊他們熱愛的土地上,他們看到“八月的稻穗,枯倒了”,他們猶如這田間的孤獨者,盼望春天,望眼欲穿。
詩人的筆顫顫巍巍地抖著,看著自己的詩集翻過來翻過去。說:“這些詩啊,我不想讓他們出版的,這是他借去的,這個不好……”
然後,我發現,他直接掠過了好厚的一遝紙。我知道,那麼多歲月,就這樣輕輕翻過去了,這些日子,詩人不想再說……
一陣陣敲門聲
驚醒了我
寒冬的夜深沉的夜
北風呼嘯
冷徹我的心骨
誰啊
誰在敲打我的破門
我心愛的詩啊
你為何要來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