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藥山禪師與李翱(1 / 1)

藥山禪師俗姓韓,唐澧州人,少年敏俊超群,素懷大誌,曾說:“大丈夫當有聖賢誌,焉能屑細行於布巾邪?”遂舍棄世俗,投石頭禪師門下,因住在藥山而聞名遐邇。

當時,名學者李翱久慕禪師德行高遠,恭敬地邀請禪師到家中供養,但是屢次邀請,禪師都不去應供,於是李翱親自入山拜訪禪師。剛好遇見禪師坐在山邊樹下看經。侍者看見大名鼎鼎的李翱來了,趕快上前說:“師父,太守來了!”但是藥山禪師聽了,仍然紋絲不動,照常看經,並不理會李翱。

李翱懾於禪師的威儀,畢恭畢敬地站在一旁等待了好久,禪師一直毫無動靜,最後實在不能忍耐了,就憤憤地說:“見麵不如聞名。”意思是說,我仰慕你藥山禪師的名聲,特地來拜訪你,想不到也不過是拒人於千裏之外、虛有其名的禪師罷了,說完話怏怏不樂地舉步就要離開。這時,藥山禪師卻開口說話了:“何必貴耳賤目?”意思是告訴李翱,為什麼耳朵所聽的就以為了不起,而自己眼睛所看的反而認為沒有價值,興起虛妄差別呢?

李翱畢竟是一位知書達禮的文人,聽了禪師的話,馬上拱手道歉,並虛心請教禪師:“如何是道?”

藥山禪師以手往上一指,又往下一指說:“懂嗎?”

“不懂!”

禪師再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於是李翱欣然有得,回去後,做了一首詩偈:

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鬆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讚歎藥山禪師行解合一,心中坦蕩蕩,已見自性本源。

李翱聞法後,甚為欣喜,又問禪師:“什麼是戒定慧?”禪師卻潑了他一盆冷水說:“我這裏沒有這許多閑家具。”三學戒定慧本來是佛法的綱要,每個人都要奉行不違,但是禪宗的特色,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對於煩瑣的名相是不重視的。禪師為了破除李翱的執著,否定三學的名相,要他直接從本性上去著手。

藥山禪師接著又告訴李翱:“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意思是說一個人要有清高的修持,也要有隨和入世度眾的方便,這樣才不偏廢一邊,才能把握中道。然而李翱還是未能參透,他向禪師說:“閨閣(私心)中物舍不得。”心中仍然有掛礙,不能超然塵外。

唐朝名詩人李商隱因此作詩評李翱悟性不高:

雲在青天水在瓶,眼光隨指落深坑;

溪花不耐風霜苦,說甚山高海底行。

可見禪師的悟境,並不是常人所能輕易理會得到的。以李翱的聰明博學,都無法窺見藥山禪師的功行,更何況一般凡夫俗子?禪悟原是脫胎換骨的境界,不是有限的語言所能說明,也不是有形的現象所能詮釋的,如果以常識的妄執去知解禪境,彷佛霧裏看花,無法參透禪的本來麵貌,要了解禪的境界,必須具備實際禪定的功夫。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