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禪的實踐(1 / 1)

禪詩有雲:“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地用功夫;若要紙上談人我,筆影蘸幹洞庭湖。”禪是需要去實踐的,而不是在嘴上談論的,古代禪師的棒喝,是在教禪;禪者的揚眉瞬目,是在論禪;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在參禪;趙州八十行腳,是在修禪。這些典型,都留給後人很大啟示,現分敘幾點,讓大家透過這些方法,真實去力行,與禪心相應。

(一)用疑探禪

世界上大部分宗教,重視的是信仰,而且不可以用懷疑的態度探究教義,但是修禪在入門時,首先需提起的便是疑情。尤其禪門,更是要有大疑,才能大悟,若是沒有疑情,則無所用心,絕不會有開悟的時候。疑情不破,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毫厘失念,一切結果就不是那麼一回事。故先提起疑情,再破疑情,就能徹悟禪的真諦了,“如何是祖師西來大意?”“什麼是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麵目?”“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念佛是誰?”……這些問題,並不是要學禪的人去找資料寫論文,它隻不過是要提起禪和子的疑情而已。

(二)用思參禪

疑情起了以後,要進一步用心去參,所謂迷者枯坐,智者用心。用心是隨時隨地,用全副精神去參,並不是在打坐時才用心參禪,這麼追本溯源的懷疑下去,追問下去,一直到打破砂鍋問到底,則豁然大悟。這種開悟的境界很難用語言文字加以描述,就如念佛法門不用思想,隻要專心一念,念持佛號。而禪門所設的“公案”、“話頭”,都是為了讓參禪者提起疑情而設的,用疑來啟悟,讓修禪的人,努力去參究,等到機緣成熟,自然能發出悟道的火光!

(三)用問學禪

在參究話頭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追問下去,好比擒賊窮追不放,自然能抓到頭目,獲得開悟。或者師徒之間的相互問答,也能夠觸發禪機,自己參禪時,也可一直追問下去。例如問念佛是誰?是心念嗎?心又是誰呢?如果心是我,那念佛的口就不是我了?如果說口是我,則禮佛的身就不是我了?你說身也是我,則瞻望佛像的眼就不是我了?如果這樣追問下去,眼也是我,口也是我,身也是我,心也是我,那究竟有幾個我呢?……如此追“問”下去,必能入禪。

(四)用證悟禪

禪,雖然從“疑”、“思”、“問”入手,但是最後的一關,也是最重要的一關,仍然需要我們親自去體證。禪,不是口上說,不是心裏思,不是意中想,而是這一切的完全放下。那時候的境界是語言所無法表達的,好比我們飲水,自知冷暖。這“疑”、“思”、“問”所得到的禪意,好比初一微明的月牙,而實證所得到的禪意,好比十五皎潔無虧的月亮,通體光明。從這方麵看,禪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超越世界。

用疑心參禪,用體會參禪,用問道參禪,終不及用平常心參禪。我們在世間生活,其實均在矛盾妄想之中,所謂隨生死之流而不息,如能明白洞水逆流,那即是平常顯現,千疑萬問,倒不如持有一顆平常心。

總之,流動的溪水,是禪的音聲;青青的楊柳,是禪的顏色;蓮花的心蕊,是禪的心。禪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從生活上去實踐,衣食住行處尋個著落。可以說,一屈指,一拂袖,上座下座,無一不是禪。

1976年10月講於高雄師範學院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