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左鄰右舍一家親(2 / 3)

每當小粉坊裏活兒多時,裹了一雙小腳的裴氏經常會過去給丈夫幫忙,把晾曬到半幹的粉條,一大把一大把地彎曲後紮成不大不小形狀美觀的小把兒。

耿憨與妻子裴氏育有兩兒一女,女兒耿秀兒比耿老爹家的長女耿英大一歲,不但人長得非常水靈,而且心靈手巧,溫順善良。受耿老爹家的影響,耿憨夫妻沒有給自家的女兒纏足;所以,當大多數人家的女娃兒四、五歲時在家裏飽受纏足這一陋習摧殘時,耿秀兒可以和耿英一起,與左鄰右舍,以及附近人家的男娃兒們一起快快樂樂地瘋玩兒。耿憨家的長子耿青山和次子耿青海是雙胞胎,比耿秀兒小三歲。兩兄弟長得幾乎一模一樣,不常見的人根本區分不出來哪一個是哥哥,哪一個是弟弟。

兩耿家的鄰裏關係頗好,你幫俺助親如一家。

耿老爹家的右鄰姓董,名家成,年長耿老爹一歲。兩人雖不是同姓,但打小兒就以兄弟相稱,很是要好。董是鎮上的第二大姓,家族中人口不少,但在鎮南這一片兒住的,卻隻有董家成一家。

董家成娶妻劉氏,娘家住在離鎮八裏遠的劉家莊,那裏盛產各種水果,是遠近聞名的水果之鄉。在“三六九”集市上,大多數水果攤的主人都是劉家莊人。

董家成家的院落裏隻在北麵蓋了一溜兒非常寬敞的一線起正房,也就是不分主屋和耳房的那一種。除了簡潔的門道和西南角上那個帶有房頂的寬大茅房之外,另外的建築就隻有緊挨著茅房的那兩間簡易棚房了;在棚房裏邊也是隨意堆放著柴火燒炭和家夥什兒什麼的。

在董家院落裏那兩間簡易棚房的旁邊,生長著一棵高大的團棗樹。董家成從小就聽爹說,這棵團棗樹還是他爺爺小的時候親手栽的呢!如今看起來,盡管其樹幹樹枝確實有些個老態龍鍾的樣子了,但每年仍然還會掛果。每逢深秋時日裏,一陣陣習習的秋風吹過,數百上千個已經花紅即將成熟的,香甜酥脆的大團棗經受不住秋風的搖曳,就會接二連三歡快地蹦落下來一些。這個時候,不用大人們招呼,三家的娃兒們一準兒會聽從秋風的呼喚,不約而同地跑到樹下來撿棗兒吃。就這樣,每年秋天都不用董家成夫婦倆動手打棗兒,因為隔三岔五的秋風總會幫他們的忙;也不勞劉氏撿棗兒分棗兒什麼的,就讓娃娃們高高興興地自己撿拾著吃了得了!

為了家裏吃水用水方便,董家成就在自家院兒裏的東側靠牆根兒打了一口水井。“三六九鎮”的鎮南這一片地勢比較低,所以沒有費多大勁兒,就打出了這口很旺的甜水井。從此以後,耿老爹家和耿憨家就再也不用到上百步開外的那口公用水井上去挑水了。

在董家院落裏靠近南牆的地方,原來生長著一棵很大的老槐樹。每到中午前後,巨大的樹冠投下來的樹影子幾乎把大半個院子都給遮蓋了起來。劉氏嫌樹影子太大,影響夏、秋日裏在院兒裏曬場,董家成隻好忍痛把它刨掉了。後來,長了一雙半大小腳的劉氏就自己動手,在離牆幾尺遠的地方,每年都栽種一溜兒黃瓜、豆角、西紅柿什麼的。這樣一來,既不影響夏、秋日裏院兒裏的曬場和打場,也基本上解決了全家人的吃菜問題。如此,劉氏自己幹得很高興,董家成也覺得這樣蠻好,於是也就不再為刨掉那棵老槐樹而惋惜什麼了。

董家曆來以種地為生,屬於特別老實巴交的莊稼人。在農閑時節,這個五大三粗的莊稼漢子也會紮些掃把,編個籮筐什麼的。待積攢到一定數量了,他就搬到“三六九”集市上賣掉。此項副業雖然談不上能有多大的收入,但起碼也足夠全家人一年四季的鹽巴調料錢和晚上點燈用的煤油錢了。反正閑著也是閑著,董家成樂的經營這項副業,而且手藝也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