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 北京大學哲學係外國哲學史教研室.《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卷》,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137頁
裏士多德的胡思亂想,而是由於沒有區分非生物、生物、人,以人的超越於非生物、生物的意識的能動性、重要性來討論這些存在物的結果。從人的主體性來看,形式先於事物當然沒錯;錯處在於,事物先於形式並不符合現實經驗,符合現實的曆史發展。因為如此,從形而上學的層麵看,他的觀點是正確的;從生物、人的根本特性來說,用這句話來凸現其動力因、目的因也是可以的。
三、生物是環境的主體
(一)“生存”即“為它自身的存在”
生命的本質,從哲學層麵分析,是具有形而上學意味的。關於形而上學意味的生命的本質,最終還得從主體與客體環境的關係去探討。
的確,我們從世界的本然意義出發,強調客體環境與主體的區分隻有語言學的意義。這句話包含三層意思:首先,世界本來渾然一體,並無真正的主客之分;其次,所謂主客,也是客主,可以互相替換;最後,主客之間的作用是互相的。但是,主客分立觀,我們可以在形而上學的層麵上加以否定,在現實中卻不能擺脫。我們仍以為某些東西就是主體,某些東西就是客體。在我們一般的理解中,主體仿佛居中心位置,它的生死存滅具有至高意義,其餘的一切都是配角,不管有益或有害,都隻對於主體才有意義。它以現實經驗為依據;這種觀念,正如我們很早就說過的,從人來說,源起於對人自身和世界的關係,繼而擴大而成一般意義;實質卻在於人的生物性,是人的生物性讓人陷於主客分立,立於主體地位的境地的。也就是說,對於生物而言,正是它所具有這種主體性,才使生物成為了生物;唯有主客分立才顯出生命存在的特殊性;生物一誕生,便事實上宣告這個世界結束混沌狀態了。
生物的主體性及主客的分立與相互作用,在現實中,是在生物和環境的相互關係中顯示出來的。生物誕生以來,它開始並無意在環境中確立自己的主體性,實際上,它也不能有意,但它有資格給自己確立在世界上的主體地位,而最終,它也隻能把自己確立為世界的主體。
宇宙的一切,皆在流變之中,絕沒有恒久不變,宇宙總在加強自己的無序性,雖然也總在塑造有序性。而作為存在物,卻總有存在慣性;任何有序存在物,它的序參數總在控製著自己的組元,或說組元之間相互作用,使得整體不瓦解。比如水,尤其成為冰後,沒有一定溫度,它不會那麼容易自動融化;比如石頭,沒有外加的作用力如擊打、冷熱交替等,也不會那麼容易自動碎裂;擴而大之,山峰、星球更是能夠在一段很長的時間內保持著自身的狀態;即使海洋、氣團也能夠互相作用,形成整體。當然,這種看法是主客分立觀的體現,在這樣的描述中,總是有著環境作為了背景,我們而且確信任何有序結構的產生與消亡往往由於環境。但第二方麵,組元之間互相作用,即序參數、有序結構隻能說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整體不變;即使適合的環境不變,組元雖然曾將自由度的多元性因為序參數而變為一元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或漸變到底或由漸變到突變,終於又有了各自的自由度,這是因為作為一個組元,它的整體是一個環境,這個環境對這個組元的自由度是有作用的,這才能讓組元組成這個整體,但作用並非絕對的,並且作為環境的整體隻是組元的組合,並無本質的一元性。
因此,這個世界上的存在物,雖然沒有長生不死的,但不管怎麼說,它本身確實是有存在的保持性的,隻是時間有長有短而已,這就是存在物的存在的本質。
這種存在的保持性在生物中更能體現,說得更明確些,生物的本義就是存在的保持性,越是高等的生物,這種保持性就越鮮明,不但是自然而然的,也是作為它的意識的。所謂自然而然的,指生命的存在也同一般存在物一樣,具有存在慣性、有序結構的保持性;所謂作為它的意識,指生物意識到了存在,並為之而奮鬥。但關於生物的存在,僅僅如此,還是不能完全說是生存,而還是隻能稱作存在,隻是特殊些罷了。
當我們說某物存在時,我們是說某時空內有一些物質。這些存在物也許有有序結構,也許沒有有序結構。通常情況下,我們指的是有序存在物。有序存在物的存在,其內涵是許多組元遵從某序參數而作為有序狀態存在著。某物,它之所以為某物,並不因為它的組元,而是它的序參數。說某物存在,等於說某序參數現實地存在著。因為序參數有了自己的組元,序參數現實地存在於組元的組成中。說某物存在,即序參數是占有著組元的,因為體現著序參數的組元占有著時空,所以,序參數作為物的本質,現實地存在著。
至於無序存在物,不能稱為物。但在我們的思維中,它們還是物,似乎它們都是有某序參數的。這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存在的組元可以集合。如“一群羊”,“一群羊”似乎就是這群羊的序參數,每隻羊都因為“一群羊”這個序參數而集合在一起。另一種是存在的組元不但無序,甚至也沒有集合,但當我們稱呼它們時,卻又仿佛它們不但有集合,甚至有序,如“一堆垃圾”。可見,雖然一群羊是無序的,一堆垃圾連集合也沒有,但“一群羊”、“一堆垃圾”卻是一個整體概念,與“一棵樹”、“一輛汽車”是一樣的。這是一種語言上的便利,更是對於有序性的習慣,但這並沒有妨礙我們的認識,畢竟我們知道在現實中如何處理存在著的“物”的。
從這種對無序存在物的同於有序存在物的稱呼中,我們也許更能夠懂得有序存在物的本質。但我們必須清醒,序參數不是先於事物的理念。雖然物的存在是序參數的現實實現,是序參數對組元的現實占有,但序參數不是先於事物的,不是它的現實化才成為現實事物,而是組元之間漸漸形成的使它們成為整體的相互作用就是序參數。這,我們在前麵已經講過了,但它實在是一個重要的觀念。
既然非生命存在物的存在的本義是序參數的現實實現,序參數對組元的現實占有;那麼,生物的生存首先也應當是這個意思。但若僅僅是這樣,也就不必要專門為生物尋找一個詞語——“生存”來形容了。關於生物體的“生存”,我們在上麵已經借用亞裏士多德的四因說分析出其獨特的內涵。這樣的分析,應該說是足夠了的,已經揭示了生物的本質;然而這是抽象的,是形而上學的,我們必須為之找到現實的依據。
生物體與環境的關係恰恰是這種本質的真正體現,而關係往往正是其本質的確定,因為序參數是對組元關係的抽象。
但我們必須明確,重視環境對於生物的重要性,並非說生物僅僅是環境的內容或對象而已;我們之所以強調環境,其實恰恰在於強調生物的本質是“生存”,任何一個生物,它的“生存”即是為它自身的存在。
地球上有生物以來,任何一個生物個體都有它的誕生。誕生的方式當然有多種,但歸根到底的結果是一樣的,那就是某個序參數形成了,某個生物誕生了。這個誕生的生物,便立刻和這世界建立了不可擺脫的關係。首要的關係即是它作為子代與親代的關係。從遺傳學的角度看,子代雖然往往對於親代而言具有了某種變異,但遺傳了親代的性狀,其與親代的相似性是根本的。無性生殖,就是一種複製;有性生殖,生殖細胞作為親代與子代之間的聯係媒介,它是親代的產物,又是子代的根源。這種相似性甚至相同性在物種的延續上是意義深遠的,但對於個體而言,隻不過是兩者的生命曆程。對於親代而言,那是它的生命程序的一個環節;對於子代而言,那是它的生命的必須的開端。盡管越是高等的生物越顯示了親代和子代之間的關係的親密,哺乳動物在將幼崽生產下來後,對它(們)的撫養和教育似乎當成了天然而又明確的責任,甚至袋鼠還進化出了專門用於養育小袋鼠的育兒袋,但這裏麵有人的上代與下代之間的倫理關係嗎?雖然俗話說:“虎毒不食子”,意思是,動物為了延續自身種族,使自身遺傳基因能不斷傳遞下去,具有一種天生保護和撫育自身後代的本能。然而,動物界中卻也存在著動物殺嬰、食子等特殊現象。例如貓、兔和某些齧齒類動物在產仔後,如果受到某些不良刺激或環境條件較差等,偶爾會出現殘殺自己親生幼仔的現象。行為學稱這種現象為殺嬰現象。許多生物以群落、群居的方式生存著,看起來,它們作為群體之中的一員,是把群體的生存、發展置於自己之上的。我們以狼為例:狼過著群居生活,一般七匹為一群,每一匹都要為群體的繁榮與發展承擔一份責任,狼與狼之間的默契配合成為狼成功的決定性因素,不管做任何事情,它們總能依靠團體的力量去完成,狼群的凝聚力、團隊精神和訓練成為決定它們生存的決定性因素,正因為此狼群很少真正受到其他動物的威脅。然而,這種團隊精神真的是每一隻狼的信仰嗎,還是一種本能呢?這種精神,在個體的狼身上幾乎不發生意外,但為什麼比它更高級的人卻往往很難獲得這種最值得讚揚的品質?答案隻能是這樣的:那是狼這種動物在漫長的生存中,為了生存而能夠采取的一種行為方式,個體的狼之間的分工、協作使得其生存指數最大化,天長日久,它就成了狼的本能了;但當這種行為方式最終成為它的本能,它就有可能為了種群的生存和發展而犧牲自己,因為它的生存本能已經轉變或說顯現為團隊本能了。
在生命誕生之後,隻要它存在著,它的序參數都是不發生質變的;雖然它的外形在一生中一直發生著改變,甚至變態,以致麵目全非。醜陋的無翅的毛毛蟲經過不動的有翅的蛹期而變為美麗的有翅的蝴蝶;青蛙總不能因為自己沒有尾巴就嘲笑蝌蚪。從一顆種子到美麗的鮮花,從一顆種子到參天大樹,它的量變實際上是包含著許多質變的量變,但誰都不會認為鮮花、大樹和種子不是同一個生物;一顆小小的種子已經藏著一切成長的秘密。因此,這種改變隻能稱為成長。成長意味著有序結構在量上的增加。這種量的增加雖然在非生命界也存在,甚至也按一定的規則,如以前提到的雪花,但生命的成長更使人驚歎。在成長中,生物組元的數目越來越大,組成方式越來越複雜了,但在這種複雜中,我們仍能比較容易地指出這是某個生物;因為它的生存形態、方式無論怎樣改變,也還是某一個序參數的實現,也就是某序參數現實地占有組元而表現為一個有序存在物。
也就是說,生物體的生存的不同於非生物的存在,不僅因為生物有為它自己的生長,即它的有序結構本身的量能夠增長即序參數占有的組元的能夠增加,而且因為生物有為它自己的保持,當生物成熟以後,它能夠使得它的有序結構本身的量能夠穩定即序參數占有的組元的能夠穩定。
不過,我們前麵的探討也許讓讀者隻注意到生物體的物質性上與非生物的本質區別,卻忽略掉了生物體在能量運動上的特異性,而這極其重要;因此,我們將關於生物體能量運動的論述單獨列出。
我們在前麵說過,生物體生存的過程也就是它新陳代謝的過程。生物體的新陳代謝不同於一般有序存在物的物質能量流動。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化學反應的總稱,它包括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兩個方麵。物質代謝是指生物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物質的交換和生物體內物質的轉變過程。能量代謝是指生物體與外界環境之間能量的交換和生物體內能量的轉變過程。生物體不僅將外在的物質整合到自己有序結構中來,而且將本身的某些物質經過利用後因為不再符合有序結構的需要而排出於這個有序結構;同時也就是相應的獨特的能量運動。在新陳代謝過程中,這種生物體中的物質和能量的獨特運動,是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的綜合。同化作用(又叫做合成代謝)是指生物體把從外界環境中獲取的營養物質轉變成自身的組成物質,並且儲存能量的變化過程。異化作用(又叫做分解代謝)是指生物體能夠把自身的一部分組成物質加以分解,釋放出其中的能量,並且把分解的終產物排出體外的變化過程。從能量運動的角度看,生物體將自由的能量吸收進來,成為有效的一維的能量。能量雖然最後依然從生物體散逸,卻是經過有效利用之後;對能量的主動的利用性,這不是一般有序存在物所具有的。
(二)生物體的生命係統
生物的生存在於自身的物質和能量的增加和維持,但生物為了達到這種目的,僅僅具備新陳代謝功能是不可能的;實際上,生物體並不會如此簡單,哪怕非常低等的生物體。因此,我們認為,由此出發,還需要討論幾個問題,即使非常簡略,卻不可缺省。
首先,任何生物體的吸收係統當然是根本重要的。沒有它的存在和運行,生物體就不可能生存、發展。
世界上各種各樣的植物一般是由小小的種子發育而成。在合適的外界條件下,細胞發生分裂,胚發育成胚芽和胚根,利用胚乳提供的營養,幼苗破土而出,而且在三葉期前一直吸取胚乳中分解的養料生存,形成莖、枝、葉和根,組成了植株。後來不斷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從土壤中吸收水和13種植物必需礦質養分,生長壯大。到了一定年齡,就從營養生長階段向生殖生長階段過渡,開花、結果、成熟、衰老、死亡,留下種子進行新一輪的生命過程。
植物的生長過程,從哲學上講,是一個從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發展過程。我們舉一個關於麥子的生長過程的老例子。麥粒做為種子,在所需要的條件具備之後,如適宜的土壤、一定溫度和水分,它就會發芽。此時,麥粒本身被否定了。代替它的是從它內部生長起來的麥苗。麥苗是對麥粒的否定。生長出來的麥苗,經過發芽、拔節、開花、結果,最後又產生出麥粒。麥粒一旦成熟,麥棵漸漸枯死,本身又被麥粒否定了。這是否定的否定。作為否定的否定的結果,又回到了原來的麥粒。這種發展“仿佛是向舊東西的回複”①。但實質上有了很大的變化,用哲學的語言表達就是:經過否定之否定的周期性發展,事物已經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是生物體自己發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過程。此時
① (蘇)列寧.《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59頁
的麥粒,雖然外表上和以前的麥粒是一樣的,但無論在量上和質上都已發生了變化。從量上看,經過否定之否定周期發展過程的麥粒,已不是原來的一枚,而是增加了幾倍、20倍或更多倍。許多植物的種子很小很輕。山楊樹的種子1萬粒還不到1克重,有一種蘭科植物,50萬顆種子才重1克。但它們的成體的無論高度還是質量,都將遠勝於它們的種子。從質上看,也有了變化,隻是這種變化緩慢、不易察覺。今天的小麥同100年前的或許差不多,但和幾千年前的小麥相比就有明顯較容易看到的質上的變化。如大麗花、蘭花、菊花、玫瑰花等等。它們經過否定之否定而得到了品種的改良。
其實,不僅僅植物是這樣,動物也是這樣。如蠶的生長也要經曆從蠶卵到蠶又到蠶卵的否定之否定的過程。蠶是對蠶卵的否定,新的蠶卵又是對蠶的否定。新的蠶卵在數量上比過去的蠶卵大大地增加了。鱈魚是一種生活在海洋中的大
頭魚。體長約50厘米,平時棲息底層,生殖季節向沿岸洄遊。鱈魚的年產卵量是500萬粒。有人計算過,如果鱈魚所產的卵全部能孵化長大成魚,那麼不出6年,整個大西洋就會被鱈魚塞滿。即使是繁殖力很弱的大象,如果一對一生隻生6頭小象,那麼經過750年,這對象的後代可達1900頭,至於繁殖力更強的生物,其後代數量之巨大就可想而知了。在這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中質量上也在漸漸發生變化。長頸鹿是世界上身體最高的珍奇動物,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亞、蘇丹、肯尼亞、坦桑尼亞和讚比亞等國。但是,長頸鹿的祖籍卻在亞洲。據古生物學家研究認為,長頸鹿起源於亞洲。特別是中國和印度的一些地方,從兩千多萬年至二三百萬年前,曾經生活著長頸鹿的祖先,不過頸和腿沒有現代那麼長。後來,由於地球生態環境和氣候的變化,食物缺乏,脖子短點的長頸鹿因為夠不著高樹上的樹葉而相繼死去,脖子長點的則頑強地生存下來。一代代地遺傳變異,終於形成了現代長頸鹿。而且,長頸鹿的分布範圍逐漸縮小到東非和南非一帶,在亞洲大陸上再也見不到它們的足跡了。
當然,許多動物和植物的否定之否定過程的完成,並不都如此簡單,它既是上升的、前進的,又是曲折的螺旋式的運動過程。
因此,生物體之所以能夠生存下來,發展自己,在於它有物質和能量可以利用。我們要說明的是,能量和物質是二而一的,隻不過有些物質能量高,有些低。但生物體的物質和能量不可能憑空自己製造出來,這不符合質能守恒定律;而且,從能量這個角度看,至少在地球上,生物體不具備質能轉換的能力。歸根結底,生物體的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物質隻能來自它所在的環境,對能量的利用隻能是對地球上某種形式的能量轉換、流動的利用。這種物質和能量的吸收看似司空見慣,對於生物體卻至關重要。
各種生物將外在物質和能量彙聚到自身中,靠了一種類似聚光體的吸收組織,這種聚光體不是存在於生物體外的,而是它本身的組織。任何生物體都生存於食物鏈之中。但在能量的吸收上,各生物體由於根據自身的特點而處於食物鏈的不同的位置,便有所區別。所謂食物鏈,是指生物相互製約、相互依存所形成的食物網絡關係。食物鏈類型可分為四種:捕食性食物鏈、寄食性食物鏈、腐食性食物鏈和碎食性食物鏈。生物體在食物鏈中扮演著或是生產者或是消費者或是兼而有之的角色。
最初的生產者是利用自身的機能從非生物性的物質中或依靠它獲取能量的。
我們以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為例。植物本身就是一座天然化工廠,從植物生命誕生之日起,它的身體內就每時每刻進行著複雜而微妙的化學反應。
在白天或有光照的條件下,綠色植物利用太陽光能作動力,在葉綠體中,把從大氣中通過葉片上的氣孔吸進的二氧化碳,與根係吸收的水分生成碳水化合物,即糖類物質,並釋放出氧氣和熱量。這一過程的總反應式可用下式表示:
CO2+H2O 光
(CH2O)+O2
綠色植物(或葉綠體)
這就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包括光合細菌)所特有的生命現象,它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化學反應,也是地球上最大規模地把太陽光能轉化為生物化學能的過程。整個光合作用過程實際上是一種氧化還原反應,即二氧化碳被還原,而水被氧化。同時光合作用也是一個吸能反應,據測算,它每固定和還原1克二氧化碳,可固定並貯存於光合產物中的能量為114千卡,這些能量實際上來自太陽能。因此,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便把太陽能轉化為貯存於植物體內的化學能了。
夜間或黑暗條件下,綠色植物在呼吸作用中消耗掉一部分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而使另一部分碳水化合物進一步合成澱粉、脂肪、纖維素或者氨基酸、蛋白質、原生質或者核酸、葉綠素、維生素以及其他各種生命必需物質,由這些物質構造出植物體來。這就是暗反應,它也是在葉綠體內的基質中進行的。
而那些以植物為食物的動物,或以其他動物為食物的動物,吸收能量則方便得多,它可以直接利用其他生物所儲存的能量。因為,如我們前麵所說的,各種生物體的化學成分具有同一性,不僅構成生物體的元素都是普遍存在於地球的,並無特殊和稀有,而且構成生物體的分子在各生物體高度通用。儲存於這些物質中的能量,消費者幾乎可以直接拿來儲存、消耗。但從作為消費者的生物體本身而言,它如果沒有獲取和消化食物組織係統(它的這一係列器官也構成一種聚光體,將本來外在的物質和能量轉化吸收並儲存到體內),沒有一定的獲食技巧,那麼這些植物或動物對它毫無意義,它的生存也是困難甚至不可能的。我們以食肉動物的捕食技巧為例。像山雀、蝸牛和瓢蟲這樣一些動物,一旦發現和選中了食物對象就很容易得到它們,基本上不存在捕食技巧問題。但對一些捕食動物來說,發現和選擇獵物並不難,難的是捕捉它們。大致有兩種捕食策略:一種是靠“坐等”或偷偷逼近獵物,以出其不意的攻擊取勝,這是小型捕食動物經常采用的捕食策略,因為它們的身體較小、易於隱蔽;另一種是靠窮追不舍,以速度和耐力取勝,因為它們的獵物數量較多,它們的棲息地視野開闊、隱蔽物很少,它們的體形巨大,難於隱蔽。捕食動物一般不攻擊對自身有潛在危險的獵物,除非從這些獵物身上可以得到巨大的好處。據觀察,獅子在攻擊有危險的獵物時,自身的傷亡率是很高的,如攻擊野牛和大羚羊。美洲獅具有迅速殺死獵物而又不使自身受傷的高度獵食技巧,虎也有類似的技巧。
不過,我們必須再一次指出,對於生物體而言,環境的非常重要性無論怎樣認定都是不過分的,是環境支持生物的聚光體發揮作用,生物總體的支出不會大於收入。
如在自然界中,植物的種類繁多,就高等植物(包括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而言,我國就有大約3萬多種,全世界多達25萬種以上,而且綠色植物在數量上占有絕對優勢。這顯然與它們具有光合作用能力密切相關。因為光合作用所利用的能量,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太陽光能,而所利用的原料則是廣泛分布於地球表麵的水和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由於光合作用所需的能量和原料容易獲得,這才決定了綠色植物分布廣泛,繁衍迅速,數量巨大。
當然,在使用這個聚光體的時候,不可能所有的能量都得以吸收,有一些能量未經吸收就變成無法利用耗散的能了。因此,雖然在自然界裏,一個食物鏈通常至少有三個環節,即:植物→植食動物→肉食動物,它可以多到五六個環節,但通常不會超過七個環節。
生物體將物質和能量獲取後,不僅僅用來表示其生命序參數對組元占有的量的增大和維持,獲取的物質和能量是有用的。因為僅僅獲取物質和能量既不能保證有序結構的生存,更不能保證組元的增加。
任何生物體都有一個保衛係統,這種保衛係統不僅對付外來的侵犯,即自衛,也用來保持自身內組元自由度的一維性,即免疫。
從自衛來說,生物體付出的代價常常是巨大的。世界上的任何生物體都不是單獨存在的,它們都有著自己的對立麵,如在動物界,不論是多凶猛、多大的野獸也有它自己的敵人。如眼鏡蛇雖毒卻有獠來對付它,海洋中的巨人——藍鯨,龐大無比卻有虎鯨來威脅它的生存。而生存對於生物體來說當然是首要的,應當全力以赴。動物的自衛方式可謂千變萬化。它們有的采取模擬環境中的某些物體來保護自己,樹枝蟲模仿樹枝,枯葉蝶停在樹上活像一片枯葉;有的可隨環境迅速改變自己身體的色彩使敵人視而不見,像著名的變色龍、比目魚等;有的身具毒爪、毒牙、利爪,如鴨嘴獸、毒蛇、獅虎等;有的身披鱗甲、刺針或骨板把自己打扮成一個活堡壘使敵人無處下口,如穿山甲、刺蝟、豪豬、犰狳、龜、海膽等;有的以上樹、入地逃避敵人,如鬆鼠、猴子、鼠類、沙蜥等;有的能高速奔馳擺脫敵人,如各種有蹄類;有的能登高履險泰然自若,使敵人無可奈何幹瞪眼,如岩羚、岩羊、鼯鼠等。而有些種類的動物,每當它遭受到敵人侵害之時,到了無處可逃避的危機時刻,它們慷慨地獻出身體的一部分拋給敵人,而後乘機溜之大吉保全了整體。大凡抓過壁虎的人都知道,你如果抓它在手,壁虎的尾巴會突然自己掉下來並且長時間地在地上扭動翻滾不停,這種現象往往會使人們大吃一驚,注視著尾巴的活動。一會兒尾巴安靜下來了,可你手中的俘虜卻早已不知去向。另一種生活於海洋中的動物——海參,在為自衛捐軀的本領方麵比壁虎又高出一籌。這些臥在海底不會跑、又無反抗能力的醜八怪,一旦在遭到敵人捕食的關鍵時刻,突然身體猛然一縮,刹那間就由肛門噴出一堆樹枝狀的東西撲向敵人,這一招使敵人吃驚非小,趕快躲開,遠遠地盯著這堆東西,或將它當做了食物而大嚼起來,一會兒待敵人再重返原地,海參卻已沉沒到淤泥之中無影無蹤了。這些動物犧牲了一條尾巴、一堆腸子卻救了自己的性命。而且不必擔心這些動物活不成,它們過不了若幹時日,就又會長出一段新的尾巴或一副腸子來,如果再一次遇到敵人,它們還會故伎重演,再丟它一次也無妨。還有一些動物卻采取了叫“飲鴆止渴”之技使自身有毒來保衛自己的性命。生活在印度洋毛列達島上的一種紅鴿子非常喜吃一種植物的果子,這種果子被吞食之後,鴿子就會像“醉鬼”一樣東搖西晃。同時果實也在鴿子胃中與胃液發生了化學變化,產生一種劇毒的物質——“山埃”,“山埃”經胃吸收後滲透到鴿子全身,這種物質對鴿子並無什麼影響。但是,對於那些想捕食這種紅鴿子的動物甚至人來說,卻是致命的,一旦有誰一時嘴饞而吃了這種紅鴿子就會有喪命的危險。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產於北美和墨西哥地區的一種像候鳥一樣有遷徙習性的“蝴蝶王”身上。隻是這種蝴蝶帶毒卻非因為成體取食所造成的,而是由於它們的幼蟲采食有毒植物而使成體終生帶毒。各種各樣的植物在長期的生存競爭中,漸漸形成了各式各樣的防禦性“武器”。而且,不要以為,自衛隻是動物的專利,植物的自衛能力也是堪稱奇妙的。特異氣味是某些植物的慣用武器。藥用百裏香和昆尾草,使動物聞到後就厭惡,更沒有食欲。胡椒、芥子和辣椒的葉子,雖無難聞的氣味,其果實和種子也無毒,但含有刺激性物質,使動物避而遠之。有的植物利用毒素防身。當植物被摸碰或被吃掉時,這種毒素便發揮作用了。有趣的是,植物的毒素往往集中在最容易受到外來襲擊的部位,如製造食物和繁殖後代的果實和花。富含乳汁的植物多半有毒,如除蟲菊內含除蟲菊素,合金歡含有劇毒的氰化物等。不少植物的組織可以分泌粘液於植物表麵,以捕捉來犯的昆蟲,如虎耳草的葉子上常有一些昆蟲屍骸,那就是被粘性保護物捕捉的。不少植物長有針刺,這也是一種自衛的武器。仙人掌、洋槐身上都有由葉子變態而來的葉、刺,板栗的刺長在種子外麵的總苞上,動物無法吃。某些植物把針和毒兩組防禦武器結合起來,自衛能力就更強了,蜇人蕁麻就是這樣的植物。許多植物對病害的抵抗力是相當強的,它們受傷後,傷口很快就會愈合,侵入的微生物也會被殺死。甚至,有些植物還具有偽裝能力。在非洲南部的一些地區,氣溫高、雨量少,而且降雨集中,旱季較長,一般植物很難生存。然而,這裏卻生長著一種偽裝的草——擬態生物生石花。生石花屬番杏科植物,長得如同石頭。生石花生活的環境,周圍都是沙漠地區,有不少的卵石。它的顏色、形狀與卵石惟妙惟肖,葉肥厚多汁,裹成卵石狀,能貯存水分。生石花會開金黃色的花,非常好看,而且一株隻開一朵花,開一天就凋謝。正因為這樣的“石頭”也能生長、開花,人們才稱它為“生石花”。生石花生成這個樣子,當然是為了魚目混珠,蒙騙動物,避免被吃掉。生石花不僅形狀如同石頭,而且喜歡與砂礫亂石為伴,要是離開了這種環境就很難活命。生石花這個世代經自然選擇的幸存者,正是由於有了這樣的偽裝,才生存了下來。
而生物體內的免疫係統,它是生物體抵禦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衛係統。這個係統由免疫器官、免疫細胞以及免疫分子組成。在感染過程中,各免疫器官、組織、細胞和分子間互相協作、互相製約、密切配合,共同完成複雜的免疫防禦功能。病原體侵入生物體後,首先遇到的是天然免疫功能的抵禦。一般經7~10天,產生了獲得性免疫;然後兩者配合,共同殺滅病原體。天然免疫是生物體在長期的種係發育和進化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防禦病原體的一係列功能。其特點是生物體生來就有,並能遺傳給下一代,而且不同種的生物免疫係統有差異。例如人不會得雞霍亂也不會被犬瘟病毒感染;同樣,動物不會患麻疹。天然免疫與生物體的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有密切聯係,如皮膚與粘膜、血腦屏障、胎盤屏障。而免疫係統中的免疫細胞就相當於保衛國家忠誠的軍隊。如人體具有大、小兩種吞噬細胞。小吞噬細胞是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細胞。大吞噬細胞是血液中的單核細胞和多種器官、組織中的巨噬細胞,兩者構成單核吞噬細胞係統。當病原體穿透皮膚或粘膜到達體內組織後,吞噬細胞首先從毛細血管中逸出,聚集到病原體所在部位。多數情況下,病原體被吞噬殺滅。若未被殺死,則經淋巴管到附近淋巴結,在淋巴結內的吞噬細胞進一步把它們消滅。淋巴結的這種過濾作用在生物體免疫防禦能力上占有重要地位,一般隻有毒力強、數量多的病原體才有可能不被完全阻擋而侵入血流及其他髒器。但是在血液、肝、脾或骨髓等處的吞噬細胞會對病原體繼續進行吞噬殺滅。而正常生物體中的血液、組織液、分泌液等體液中含有多種具有殺傷或抑製病原體的物質,它們就是免疫分子,主要有補體、溶菌酶、防禦素、乙型溶素、吞噬細胞殺菌素、組蛋白、正常調理素等。這些物質的直接殺傷病原體的作用不如吞噬細胞強大,往往隻是配合其他抗菌因素發揮作用。例如補體對霍亂弧菌隻有弱的抑菌效應,但在霍亂弧菌與其特異抗體結合的複合物中若再加入補體,則很快發生溶解霍亂弧菌的溶菌反應。生物體的免疫係統像一支精密的軍隊,24小時晝夜不停地保護著生物體的健康。它是一個了不起的傑作!在任何一秒內,免疫係統都能協調調派不計其數、不同職能的免疫“部隊”從事複雜的任務。它不僅時刻保護生物體免受外來入侵物的危害,同時也能預防體內細胞突變引發癌症的威脅。如果沒有免疫係統的保護,即使是一粒灰塵就足以讓生物體致命。
綜合起來,免疫係統具有以下的功能:
1. 保護:使人體免於病毒、細菌、汙染物質及疾病的攻擊;
2. 清除:新陳代謝後的廢物及免疫細胞與敵人打仗時遺留下來的病毒死傷屍體,都必須藉由免疫細胞加以清除;
3. 修補:免疫細胞能修補受損的器官和組織,使其恢複原來的功能。
這一保衛係統的存在和運行對生物體的生存無疑是必不可少的,但無疑要消耗大量物質和能量。
生物個體終歸要死亡的,但一個物種,它至少在一個漫長的時代可以生存不斷。因為生物體可以通過繁殖,產生後代以延續這個物種的生命。繁殖對於生命的延續的意義自然重要無比。
地球的第一個生命體不會生長繁衍,我們知道,當時生命體完全是靠地球上生物大分子的自動聚集,進行化學反應而形成的。這樣,無所謂繁殖,自然後代的產生也隻是一種概率極小的偶然。因此,任何生物,包括動物和植物,利用生殖係統繁殖後代以延持自身物種,便成為它們一生中的重要活動。
為了達成這一目的,它們就要不顧一切地維持自己的生存,並使自己的生存狀態達到最好。在生物界,繁殖季節往往是它們自己生存狀態最好的時節。而許多生物的繁殖本身就是一個奇跡,如蟑螂,它的繁殖能力極強。一隻成熟的雌蟑螂每隔7~10天即可產出一隻含有14~40粒卵的卵鞘,其卵鞘為膠質體,20~37℃之間孵化。溫度越高,孵化時間越短,在30℃恒溫時,隻需20~30天,而長的可超過三個月。一隻雌蟑螂一年可繁殖近萬隻後代,最多可達十萬隻。在極端條件下沒有雄蟑螂時,雌蟑螂自己也能產卵。也就是說,很多雌蟑螂交配一次以後,就會雌雄同體,不需交配,便可連續產卵。再比如魚類的洄遊,它是某些魚類的一種特性,是對環境的一種長期適應,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更好地繁衍後代。為了繁殖後代,有些魚類甚至要洄遊5000~6000公裏,有些魚在洄遊過程中不攝食,每天頂著時速幾十公裏的水流上溯數十公裏,有時甚至要跳越具有一定落差的瀑布,一路經曆種種危機,因此,在洄遊過程中體力消耗很大,最後能到達產卵場的比例很小,而到達產卵場的此時也已精疲力竭、消瘦萬分,在生殖後親魚往往全部死亡。甚至為了繁殖,必要時它們可以蠶食同類,如雌性螳螂在與雄性螳螂交配時有時會吃掉它(雖然不是普遍的現象),澳大利亞紅背雌性蜘蛛在與雄性蜘蛛交配過程中也會吃掉對方。
生物從無性生殖進化到了有性生殖,這是一個困擾人類已久的讓人類冥思苦想的問題。甚至有些人認為通過性交來繁殖後代是吃力不討好的。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性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以及營養,然而意義卻不大。對於繁衍後代本身而言,它並非是最基本的,至少對於包括細菌以及一些真菌在內的低等生物是如此,因為它們進行的是無性繁殖。而且,除了代價高之外,性還意味著危險——可能擾亂精密的基因圖譜。也有些科學家認為,性原本不應該發生。最初在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進行無性繁殖的。生物通過無性繁殖也能夠很好地生存繁衍,並不需要其他同類的幫助。這樣的現象在今天的植物界當中仍然常見,而且類似海綿和海葵以及扁形蟲等低等動物也是無性繁殖。無性繁殖是傳宗接代的一種便利和有效的手段,它的好處是明顯的。無性繁殖不需要在其他個體的幫助下完成,繁殖能夠從實質上得到保證;當一種有用的特性形成之後,它不會很快被進化的過程所稀釋;後代會跟母體一模一樣;而性從另一方麵來說,通過基因配對,產生了變異的可能,這個過程能夠稀釋好的東西,累積壞的東西。這一點,似乎能夠在那些成功的父母所養育的壞孩子當中得到驗證。
然而,早在19世紀,科學家曾經提出,有性繁殖讓自然選擇更加有效,因為它增加了遺傳變異。一些新的實驗證實,性的確是有益的,它能夠加速進化的過程。雖然科學家至今都不能確切知道性是如何出現的,但是,他們長期以來,一直在猜測生物體之所以傾向於擁有性,恰恰因為這一過程存在的危險——有性繁殖過程中可能涉及的基因的細微改變能夠幫助生物體更加容易適應一種充滿壓力和時刻改變的環境。對於最初的無性繁殖的生物,忽然麵臨能導致高突變的環境壓力,它將在許多代的過程中發展出一種應付一些突變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不良的突變將導致整個種族的滅亡,因為每一種可遺傳的不良突變對於相對變弱的生物體有一種日益致命的趨勢,因而不該累積下來,而良性的突變應得以保存。這就為性的優勢發出了召喚。一對生物體能夠通過性分享有益的突變,過濾掉不好的突變,那麼在惡劣的環境下,他們將比無性的同類擁有更多的優勢。也許幸虧如此,人類才得以出現。因為無性繁殖提供的是一種步伐緩慢的進化方式,全然依賴於偶然的變異來達到改變的目的,它會限製種群適應惡劣的環境變化的能力。這就像是一趟進化的“慢車”,可能永遠也不會到達產生人類這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