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紅塵解脫皆由心(3 / 3)

“兒子。”張安說道,“這位姑娘是……你的女朋友?”

“是我請的臨時導遊。”

“好!很好!”

張夢蝶沒有聽懂父親這話裏的話,隻顧著自己的激動,盡情地享受父愛。

拉姆也止不住內心的亢奮,向張安和張夢蝶道喜道:“張伯伯,祝福你們父子團聚,也祝你們一家吉祥,安康!紮西德勒!”

“謝謝!”張安父子感激道。

“張伯伯,你看我給您介紹的遠方客人還算滿意吧?”登子明知故問。

張安除了感謝就是感激,口裏除了“謝謝”,還是“謝謝”。

登子提議道:“張伯伯,我們還是到占堆活佛家裏去坐坐吧。”

“好的。”張安說道,“我把這群馬雞趕到湖畔就來。”

“行,我們在占堆活佛家裏等你。”登子說道,“張董事長,拉姆,我們先到占堆活佛家裏去等張伯伯。”

“登子兄弟,拉姆,你們先去吧,我陪爸爸,一會兒就來。”張夢蝶說道。

“哥,你先陪阿爸阿媽到占堆活佛家裏去嘛,我和張大哥陪張伯伯去給馬雞喂水,然後就來。”拉姆拽著張夢蝶的手,溫柔地說。

登子看了一眼拉姆,遞了一個眼色,說道:“好吧,你們快去快回。”

張安一邊趕馬雞,一邊對張夢蝶說:“兒子,你在修行?”

張夢蝶回答說:“沒有。”

“那你的氣色和頭頂上的光環為什麼比我高出那麼多層次呢?”

“是嗎?”

“是,你一定是在哪個高人的指點下,學到了不少的真經,得到了高人的真傳。”張安無不羨慕地說,“你能不能給爸爸介紹介紹,認識一下?”

“我真沒有跟哪個高人學習。”

“爸爸不信。”

“我說的是真的。”

“那你的功力為什麼比爸爸修行了二十五年之久的功力還高呢?”張安感到不可思議。

“我隻是把《金剛經》反複讀了幾遍而已。”張夢蝶實話實說。

張安打心眼裏高興,自己的兒子有這樣高的佛學造詣和功力,真是有其父就有其子,也算是自己的遺傳基因優秀,才有了這樣優秀的兒子,父子倆暫時達成協議,以後張夢蝶一定要係統地跟著父親張安學習。

張安把馬雞的事兒處理完後,到得占堆活佛家中,那裏早就擠滿了一屋子的人,有寺廟的高僧大德,有一般的紮巴,還有一些到此旅遊的遊客和駐地群眾,都想見見這傳奇中的人物和傳奇式的尋父孝子。

張安、張夢蝶和拉姆剛剛進入占堆活佛的客廳,大家都站了起來,恭敬地迎接,夾道歡迎,掌聲雷動。

這種感人的場麵,張安這二十五年來,還是第一次見到,他不知道這葫蘆裏賣的究竟是什麼藥,在一張張歡迎的笑臉和雷動的掌聲中落座。

占堆活佛說道:“靜心大師,很高興在我們這裏遇到你的兒子。”

張安起身還禮道:“謝謝占堆活佛的關心和牽掛。”

占堆活佛說道:“世上的一切都要講究一個緣字的,你們的父子情緣沒有了結,終會是要見麵的,大師你就隨緣吧!”

“隨緣?”張安覺得占堆活佛談話深奧,不大明白。

“對,隨緣。”

“你讓我重新入世進入紅塵?”張安好像聽懂了占堆活佛的意思。

占堆活佛點點頭,口中誦念了一遍“嗡嘛呢叭咪吽”後說道:“靜心大師,隨緣惜緣吧!隻要你心中有佛,一心向善,佛就不會放棄你的,佛也會隨時在你的身邊的,出家也隻是一種形式,關鍵在心靈!嗡嘛呢叭咪吽……”

“占堆活佛,我還有未完之事,等我的大事辦完之後,我會考慮重新入世進入紅塵的。”張安堅定地說,“我現在還不能入世,我要一心研究《甘珠爾》。”

“看來,你與佛的緣分還很深,紅塵緣分也未了,以後的路障一定會很多,保重吧!嗡嘛呢叭咪吽……”占堆活佛看到了張安以後的艱辛發奮之路,默默地為其祈禱。之後,麵對張夢蝶說道:“我和你阿爸是多年的好朋友,他也天天都在想念你們啊!”

張夢蝶起身,身子微微前傾,向占堆活佛行了一個禮,彬彬有禮地說道:“謝謝占堆活佛這些年來對我爸爸關懷備至的照顧,我代表我們全家向你表示感謝!”

“嗡嘛呢叭咪吽……”占堆活佛仔細地審視著張夢蝶,心中暗自吃驚,又道:“施主近來可好?”

張夢蝶答道:“一切還行,就是想念父親。”

“這下可好了,你父親也找到了,還有什麼可以牽掛的呢?”占堆活佛朝著既定方向引導。

“牽掛的事情太多,一為家人團聚,二為公司的發展,三者自己還是獨身一人。”張夢蝶開出了牽掛的清單。

“嗡嘛呢叭咪吽……”占堆活佛聽到張夢蝶談到的三件牽掛之事,心中暗喜,團聚和發展本身不矛盾,至今是單身一人更好,既然張夢蝶與佛有緣,如果能把張夢蝶度進佛門,那一定是功德無量之大事,念了六字真言後,說道:“你對佛學可有研究?”

“隻是偶爾讀了一些書而已,算不上研究。”張夢蝶實話實說。

“隻是讀了一些書而已?”占堆活佛怎麼也不相信。

“嗯。”

“靜心大師,你兒子不錯啊!”占堆活佛對張安說道,“你看隻讀了一些書而已,對佛學的造詣就達到了這般境界,真是後生可畏啊!”

“哎,占堆活佛過獎了。”張安說道。

張夢蝶急中生智,想到佛家有“借花獻佛”的故事,於是立刻從拉姆手中“借”來盛開的野花,插到占堆活佛麵前的一個空瓶子裏,說道:“占堆活佛,我沒有準備什麼禮物,就‘借’拉姆采摘的野花,作為獻給你的禮物,還請占堆活佛收下!”

“真是有心人啊!”占堆活佛看到張夢蝶獻的花,心中大加讚賞,看來,這張夢蝶真不是一般人啊,一般人是不會想到用花來作為禮物獻給佛的,但張夢蝶想到了。想到這裏,占堆活佛樂嗬嗬地對張安說:“靜心大師,你兒子知道‘借花獻佛’哦,真不簡單啦!你知道這其中的奧妙嗎?”

張安雖然在梁茹生活也有二十多年了,對佛學的研究和藏學的研究也上了一定的層次,但對佛家的“借花獻佛”之事未深入研究,於是羞愧地紅著臉說道:“占堆活佛,這……我還真不知道!”

占堆活佛又對張夢蝶說道:“你知道‘借花獻佛’的故事?”

張夢蝶答道:“略知一二。”

占堆活佛高興道:“那你就給大家講講‘借花獻佛’的故事吧!也好讓在座的各位都知道我們佛家也像凡人一樣都有故事。”

“這……”張夢蝶看著父親,為難起來。

占堆活佛看到張安的表情,知道張安心裏不快,給張夢蝶打氣道:“沒關係的,你就大膽地講吧。錯了也沒有關係,故事嘛,都是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難免在流傳的過程中出現誤傳,不要有心裏負擔,啊。”又轉身對張安說,“靜心大師,你說是不?”

“唉,是這個理兒。”張安應和道。

聽得占堆活佛的鼓勵,又看到父親張安的應和,張夢蝶動情地給大家講道:“‘借花獻佛’是佛家的著名故事,出自《過去現在因果經》。經中說:釋迦牟尼佛過去世曾是善慧仙人,聽到普光如來出世,心裏非常歡喜,要供養如來。當時,燈照國王禮請普光如來入城,人們為了供養如來,將國內的名花搜尋一空。善慧到處找花,始終沒有找到。後來遇到一個身穿青衣的女子,將七株蓮花密藏在衣服內,從善慧身旁經過。由於蓮花感受到善慧要供養如來的誠心,忽然從衣服中露了出來。善慧誠懇地要買此花,青衣女子說,這花要送到宮內獻佛,不能賣。善慧‘為欲成就一切種智,度脫無量眾生故’,願以五百錢買五莖蓮花獻佛,青衣女子深受感動,贈送他五莖蓮花,願結‘生死之緣’,要善慧許願‘未得聖道以前,生生世世結為夫妻’,並將另外兩株蓮花也交給善慧,要他代替自己獻給如來。善慧來到普光如來前,‘即散五莖,皆往空中,化成花台;後散兩莖,亦止空中,夾佛兩邊’。於是普光如來授記(預言)善慧將來會成佛,號釋迦牟尼。那位青衣女子後來即為釋迦牟尼未出家時的妻子耶輸陀羅,因為她將花‘借’給善慧的緣故,生生世世做他的妻子,最後生到忉利天享受無盡福報。這個佛家故事說明,用花獻佛會得到不可思議的福報,即使這花是‘借’來的。當然,關鍵不在於花,而在於一片誠意。”

拉姆聽了張夢蝶這“借花獻佛”的故事,心裏怦怦直跳,好像聽到張夢蝶在暗示什麼。拉姆的這一切變化,占堆活佛看得清清楚楚,仍舊不露神色地說道:“沒有想到,施主對佛家‘借花獻佛’的故事如此清楚,難得難得啊!”

“謝謝占堆活佛的誇獎,我學的還不夠,知道的還很少,以後還請占堆活佛多多點化!”張夢蝶雙手合十謙遜地說道。

占堆活佛對張安說道:“靜心大師,你知道這花對佛家有什麼意義嗎?”

張安搖了搖頭。

占堆活佛又問道:“在座的各位施主,你們有誰知道花對佛家有什麼意義嗎?”

仍然沒有一人知道。

占堆活佛又啟發道:“你們有誰能告訴我,我們的吉祥八寶圖中,有沒有花的圖案?”

大家齊聲說道:“有。”

“是什麼花?”

“蓮花。”

“對。”占堆活佛這一啟發還真有效,大家都給出了肯定的答案,準確無誤,但要大家講出花與佛家的意義就沒有人能說得出來了。於是,占堆活佛問張夢蝶道:“你知道花對我們佛家有什麼意義嗎?”

張夢蝶也是搖了搖頭。

占堆活佛喝了一口酥油茶說道:“今天,借這個機會,我就來給大家講講花與我們佛家的關係吧。”占堆活佛手撫張夢蝶獻上的這一束野花,娓娓動聽地講道:“佛家認為,花是各種善行積累而形成的莊嚴佛果的象征,花即‘精華’之意。佛典《大日經疏》有一段相當美妙的敘述:‘花是從慈悲中生出來的,是淨心的種子在大悲的胎藏中,經過萬種善行開敷出莊嚴的佛菩提樹,因此叫做花。’還有佛典說,在佛家六波羅蜜中,花對應於忍辱波羅蜜,因此花有柔軟的品德,可以使人心緩和平靜。在《華嚴經探玄記》中闡明了花的十種意義:一是微妙義,代表佛陀行德離於粗惡之相;二是開敷義,代表德行開敷榮茂,自性開覺之故;三是端正義,代表行持圓滿,德相具足之故;四是芬馥義,代表妙德之香普熏,利益自他之故;五是適悅義,代表殊勝妙德,喜樂歡喜無厭足故;六是巧成義,代表所修眾德之相善巧成就之故;七是光淨義,代表斷除諸極清淨之故;八是莊飾義,代表了悟因地莊嚴本性之故;九是引果義,代表出生之因,生起佛果之故;十是不染義,代表處世隨順眾生,而不染如蓮華(佛家典籍中,‘花’常常寫成‘華’,二字通假)故。花所具有的這些美好品德,使其在佛教修持中有了重要的地位。佛家經典中,常常描寫到佛國世界散花如雨的祥瑞景象,如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就到處充滿五顏六色的蓮花,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就是從這些蓮花中生出來的,而且‘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美妙的曼陀羅花晝夜不停地從天而降。正因為這樣,極樂世界才成為信眾衷心向往的地方,願意來世生到那裏。佛說法時,也常常有‘天雨寶華’的祥瑞,在釋迦牟尼涅槃後,‘大眾各持無數香華(花)、寶幢、幡蓋供養’。曼陀羅花和蓮花被佛家視為最珍貴的兩種花。比較起來,蓮花更為人們所熟悉,人們都知道它出汙泥而不染,有一種高潔的品格,美麗卻不妖豔。或許正是這種品性,與佛家的宗旨相合,因而受到信眾的格外青睞。宋代周敦頤在《愛蓮說》中這樣寫道:‘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寶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這表明蓮花在宋代以後成為中華民族喜愛的一種花,這與佛教影響很有關係。”

聽了兒子張夢蝶與占堆活佛對花的介紹,張安感到十分慚愧,自己修行了二十多年,一心隻想到研究《甘珠爾》,卻沒有注意從佛學中吸收營養,難怪自己的思維經常走入一個怪圈,今天聽了占堆活佛和兒子的一番對話,勝過了自己這些年來的學習所得,心裏漸漸與自己的兒子張夢蝶較起勁來,一定要有一技超過張夢蝶,不然先前的君子協議也隻是一紙空文,毫無意義。想到這裏,張安起身說道:“占堆活佛,你們的談話,真是讓我大開眼界,謝謝!”張安看了一眼張夢蝶,又對占堆活佛說道:“占堆活佛,我有一個不情之請,不知……”

“你就直說嘛,不要客氣,我們都是多年的老朋友了!”占堆活佛說道。

“我想請兒子品一品我們這裏特有的糌粑茶,不知占堆活佛能否借鍋灶一用?”張安說道。

“你盡管使用。”

“那我就……”張安指了指廚房。

占堆活佛點點頭。

眾人不知道張安要幹什麼,隻好靜觀其變。唯有拉姆與張夢蝶心有靈犀,知道張安這時提出要讓張夢蝶喝糌粑茶,目的不會如此簡單,她悄聲對張夢蝶說:“張大哥,你知道糌粑茶嗎?”

張夢蝶說道:“不知道。這有什麼問題嗎?”

“你剛才沒有注意張伯伯的那一個神秘微笑嗎?”拉姆提醒道。

“沒有。”張夢蝶確實沒有注意父親那一刹那間的微妙變化。

“我來告訴你。”拉姆貼近張夢蝶的耳朵說道,“這是我們的一種茶,通常在冬天的時候才煮的茶,煮法也十分講究。”

拉姆的話提醒了張夢蝶,這是父親要與他鬥茶了,因為前麵的“花”道父親全然不知,心裏不快,現在他要找回自己丟失的麵子。張夢蝶說道:“謝謝你拉姆,我知道了。”

張夢蝶知道,父親這些年來,與佛家結下了不解之緣,自然知道在佛家中,有參禪飲茶的風習,飲茶被發展為僧人的一種生活製度。僧人把飲茶從日常的飲用提高到具有審美價值的茶藝,再提高到具有禪境意蘊的茶道,從中發展出一種僧茶文化。有些佛家僧人與茶結緣很深,其中對中國茶史有巨大貢獻的是出自佛寺的茶學家、茶聖陸羽,他所著《茶經》至今仍有科學價值。中國茶的發現、培植、傳播和名茶的研製,佛家僧人立下了大功,許多寺院都產名茶,如普陀佛茶、君山銀針、屯溪綠茶、廬山雲霧茶、龍井、武夷岩茶、黃山毛峰、鐵觀音等。想到這些,張夢蝶不禁身子緊縮了一下,父親要與自己鬥茶了。張夢蝶趕緊拉著拉姆,跟隨父親到占堆活佛的廚房,看父親到底要怎樣與自己鬥茶、論茶道。

拉姆仔細地觀察張安煮糌粑茶的一招一式,卻發現張安並沒有按照一般人的習慣煮糌粑茶,而且那一招一式都讓拉姆感到不可思議。拉姆拽了一下張夢蝶,嘴唇幾乎貼著張夢蝶的耳朵小聲說道:“張大哥,我看張伯伯煮糌粑茶的方式方法都和我們不一樣,我都有些看不懂了。”

張夢蝶聽著拉姆的話,用心觀看父親煮糌粑茶的一招一式。

張安一邊煮著糌粑茶,一邊對張夢蝶說:“在佛家中,飲茶是僧人生活方式中的一部分。茶為僧家所好,坐禪修行,均以茶為飲。與佛教的靜坐靜慮結合,坐禪與飲茶結下不解之緣。由於茶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成了禪者最好的朋友。僧人們坐禪時,每燒完一支香就要飲茶,以提神集思。懂了嗎?”

張夢蝶答非所問道:“茶色一味。”

“哦?”張安看著張夢蝶,心裏有幾分得意,看來張夢蝶在茶道上就不如自己了,這下可以找回自己的麵子了,十分高興地說,“那你告訴我,茶為何成了佛家僧人的首選飲料?”

張夢蝶一本正經地說道:“這是因為‘茶有三德’:坐禪時通夜不眠,滿腹時幫助消化,茶可抑製性欲。僧人、居士日常修持之法就是坐禪,要求靜坐、斂心,達到身心‘輕安’,觀照‘明淨’。坐禪的時間很長,難以堅持,有的僧人年輕瞌睡,更難熬,飲茶可提神驅睡魔。飯罷不久就坐禪,易患消化不良,飲茶可生津化食。寺院雖是清淨之地,但近紅塵,難免神不守舍,飲茶可以集中注意力,對參禪有利。這種參禪飲茶的僧衣風習,也成為在家修持的居士們的課業。明代樂純在《雪庵清史》之‘清課’中,就有‘焚香、煮茗、習靜、尋僧、奉佛、參禪、說法、作佛事、翻經、懺悔、放生’等。‘煮茗’居第二,列於‘奉佛、參禪’之前。這就是茶成為佛家僧人的首選飲料的原因吧。”

張安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這樣難的問題,張夢蝶竟然能如此輕鬆回答出來,看來張夢蝶在這些年的學習、生活、工作中接觸了不少的事物,學到了不少的知識。

張夢蝶知道父親在與自己較上勁了,是在與自己鬥茶,父親剛才這一手,正是北宋初期,僧人擅長的“分茶”藝術。張夢蝶也不露痕跡地吟誦道:“從來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愛鬥茶。”

張安一聽,“哈哈哈”大笑起來,眼角邊都掛上了淚珠,清爽地說道:“鄭板橋的這副對聯你也知道?”

張夢蝶套著近乎說道:“你不看看我是誰的兒子!”

張安又是一陣“哈哈”大笑,心裏樂開了花,張夢蝶的這一回答可謂妙哉,既迎合了張安的心情,又讓張安為有這樣的兒子而感到自豪。拉姆適時插話,調和氣氛,說道:“張伯伯,你們一會兒茶啊詩的,一會兒又茶了禪的,我的腦袋都快要聽炸開了,我真不明白,這茶與佛又咋個拉上了關係?”

張安的糌粑茶也煮好了,張安用龍碗為每人盛了一碗糌粑茶,讓大家品嚐。張夢蝶沒有直接喝糌粑茶,而是端起龍碗,讓糌粑茶的香氣通過鼻孔滲入體內,清香,潤肺,一陣舒心的享受之後,才輕呷一口,其味道妙不可言。張夢蝶讚不絕口地說道:“真是好茶,這是我平生第一次喝到的上等好茶!”

占堆活佛喝了一口後,也讚歎不已:“沒有想到,靜心大師還有如此茶技!”

張安被張夢蝶和占堆活佛讚美得有些不好意思起來,謙虛道:“占堆活佛過獎了,我還要繼續努力!”

占堆活佛說道:“靜心大師,剛才拉姆問你的問題,你還沒有作答哦!”

張安看了一眼拉姆,又看看張夢蝶,並掃視了一下屋子裏的人,滔滔不絕地講起了《禪茶一味》的故事:

中國茶道從萌芽開始,就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高僧大德或寫茶詩、吟茶詞、作茶畫,或與文人唱和茶事,這些活動無疑豐富了茶文化的內容。佛教精神與茶文化相結合,出現了有別於文人茶道的僧人茶道。“文人茶道”是“藝”(製茶、烹茶、品茶之術)和“道”(儒道精神)的完美結合。與文人茶道並存著一種與之有別的僧人茶道。在僧人的飲茶活動中,佛教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人生哲學思想。僧人希望通過飲茶把自己與山水、自然融為一體,在飲茶中得到精神開釋。僧人在飲茶過程中,追求得到精神解脫,得到“開悟”。飲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與茶便聯結起來。僧人茶道的最核心內容,就是“禪茶一味”。

在佛教界,古來就有“茶中有禪,茶禪一體,茶禪一味”的說法,意思是指茶與禪同為一味,品茶就成為參禪的前奏曲,參禪成了品茶的目的,二位一體,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著名佛學家趙樸初在一首茶詩中這樣寫道:“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這首茶詩說的就是茶禪相連。

“吃茶去”是有名的禪門公案。在佛家僧人眼中,吃茶、洗缽這些日常瑣事之中,也處處有禪機。有人向趙州禪師從諗請教佛理,問:“什麼是祖師西來意?”

禪師回答說:“吃茶去!”

這人又問:“什麼是父母未生我的本來麵目?”

禪師回答說:“洗缽去!”

吃茶、洗缽和參禪悟道有什麼關係呢?佛教認為,如果我們能從日常生活的吃茶中品嚐出佛教的最高真理般若妙味,就能見到自己的本來麵目,與三世諸佛心心相印。

聽得張安對“禪茶一味”故事的講述,占堆活佛誦念了一遍“嗡嘛呢叭咪吽”之後,高興地說道:“靜心大師博才!”

張安趕緊回敬道:“活佛過獎!”

“我們還是有請貴公子當場表演一下漢區的烹茶吧!”占堆活佛興趣十足地說,“今天,我們糌粑茶在靜心大師的茶道技藝中得到了升華,現在我們就來看看靜心大師的公子表演漢區的烹茶技藝。”

張安不安地看著張夢蝶,說道:“有問題嗎?”

張夢蝶調皮道:“你猜。”

張安一臉嚴肅道:“休得狂言!”

張夢蝶道:“中!”

張安無言。

張夢蝶兩個手掌一拍,“啪”的一聲,然後大喊一聲:“請跟我來!”

眾人在張夢蝶的調動下,來到了廚房。

張夢蝶手拿一根木棒,東敲敲,西打打,南碰碰,北磕磕,誦念了三遍“嗡嘛呢叭咪吽……嗡嘛呢叭咪吽……嗡嘛呢叭咪吽……”之後,扔下木棒,把一口鐵鍋放到了爐中的熱灰燼上,蓋上鍋蓋,再把紅彤彤的木炭放到鐵鍋上。

張夢蝶這種逆著思維倒著規律行事的方式,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張安更是哭笑不得,為了掩飾自己的難堪,也跟著大家一塊兒“哈哈”大笑。

占堆活佛隻是嘴角邊輕輕地拉起了一道微笑的線條,沒有作聲。

張夢蝶依舊表演,用手靠近鍋底,發現爐灶裏的熱灰漸漸變冷,鍋蓋上的紅彤彤的木棒已經在變暗,於是又做了一個驚人之舉,雙手倒立,頭朝下,“呼呼”地吹著鐵鍋蓋上的木炭,已經暗淡下來的木炭再次發出耀眼的火光。

眾人又是一陣“哈哈哈”大笑,有節奏地拍起了手掌。

張安做夢都沒有想到自己的兒子竟然會在眾人麵前做出這樣的動作,真是不可思議。

占堆活佛拉了拉張安,淡然一笑。

張夢蝶身體歸位,再次用手靠近鐵鍋,感覺上下溫度適宜,正式開始了煮茶表演。張夢蝶一邊表演一邊講道:“我的烹茶方式,是先用火把茶烤炙後,再搗成粉末,然後進行煮茶。先燒水,後煮茶。陸羽特別注重‘用水’,還依據不同的水源,將水分為三個等級:一等為山水,二等為江水,三等為井水,各等水又分為不同級別。燒水同煮茶和烤茶一樣需要掌握火候,火候至於何時處於最佳狀態,也隻能靠眼睛,憑經驗觀察。其中煮茶需要三沸過程:第一沸,水沸騰時,如魚眼睛,並伴有輕微的聲音,第一沸出現後,加入適量的鹽;繼續加熱至第二沸,水從四周湧起,此時舀出一瓢水,並用竹夾將水轉成水渦狀,然後量出一定的茶放入水中;下麵,煮第三沸,第三沸時,茶湯翻滾沸騰,此時將茶湯表麵的那層水膜用勺舀出扔掉,並再舀出一瓢茶湯,等到茶湯至沸及時,將第一次舀出的那瓢水倒進去,於是茶湯會被輕微冷卻,止住沸騰。茶煮好後,將第二次舀出的那瓢茶湯放入碗中。若茶湯色淺黃,香氣純正,才可以叫做好茶。好茶難得,關鍵是各步驟的火候很難掌握……”

張夢蝶邊講邊精心操作,色、香、味俱全的好茶就做了出來,呈到眾人的麵前,卻不即刻給大家滿上,而是拿著茶壺,在龍碗的上空不停地轉著圈,轉了一圈又一圈,轉了九圈,轉得人眼花繚亂。正當大家疑惑不解時,張夢蝶又快速地把龍碗並排成一條線,茶壺在這一條線上來回走了三次,茶正好盛滿龍碗。

張夢蝶的茶藝茶技表演贏得了眾人經久不息的掌聲。占堆活佛見多識廣,看了張夢蝶的茶藝表演,爽朗地笑說道:“真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啊!靜心大師,你真是有福氣啊,有這樣能幹的兒子,奇才啊奇才!”

眾人也學著占堆活佛的動作,品了一口張夢蝶烹煮的茶,異口同聲道:“真香!好茶!”

張夢蝶雖然穿梭在紅塵間,但對佛學造詣十分深厚,張安自感弗如,心裏暗自憤怒棒喝道:“老子二十多年的努力,探索,鑽研,還不如你這個毛小子,僅僅是讀了一些書而已,就超過了我。如果隻是讀了幾本佛家書還好,從與他今天的鬥茶與論道來看,還不僅僅是佛家的書,儒家,道家的都有所涉獵,真是自愧不如!”張安想到這兒,心裏有些怪樣的感覺,自己二十多年來未弄明白的事,在與兒子鬥茶論道的過程中得到了答案,自己一直堅守不二法門,兒子卻多條通道並行,思維怪異,替自己解決了不少的難題,心裏是既高興又難過。高興的是兒子有出息,難過的是自己作為父親的那一點點微弱的權威都讓兒子給鬥得體無全膚,於是改口說道:“張施主,真是好手藝!珍重!”轉身飄然離去。

張夢蝶沒有在意父親這一句話的真意,當明白一聲“珍重”的真意時,父親早已不見了蹤影。

張夢蝶隻好再次踏上尋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