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元年間,霍光與上官桀遣隴西任立政等三人出使匈奴,迎李陵還漢,被李陵拒絕了。
始元五年,蘇武返回漢朝,李陵送別,並作《別歌》。六年二月,蘇武抵達漢朝。
元平元年,李陵病逝於匈奴。
李陵的悲劇
在中國漫長的曆史中,忠臣無數,而奸賊亦不少。前者受千古景仰,後者遭萬世唾棄。然而,有一個人卻能在忠奸分明的帝製時代,雖變節卻又被深深同情。這個人就是李陵。
李陵身上糾結著太多的大命題:家和國,軍人和文人,背叛和守節。他用盡一生的氣力,在國家和個人的矛盾衝突中,做著艱難的選擇。他的命運也連接著若幹重量級人物:漢武帝、李廣、衛青、霍去病、司馬遷、蘇武。
公元前99年的秋天,漢武帝令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三萬鐵騎從酒泉出發,征伐匈奴。此時的李陵正擔任騎都尉,率領丹陽和楚地的五千人在酒泉、張掖一帶教習射箭之術,以防備匈奴。
戰役打響後,李陵主動要求率領五千步卒,出居延海,向北深入單於王庭。30天後,李陵部隊與匈奴八萬鐵騎相遇於浚稽山。李陵屯兵兩山之間,以一當十,連戰連捷,十天之內共斬殺匈奴騎兵一萬餘人。按照事先的部署,他且戰且退,一路將匈奴單於引向正南方的漢匈邊界,在那裏,將軍路博德負責率軍接應。但是就在距離漢朝邊塞遮虜障僅剩下一百多裏的時候,漢軍被匈奴阻斷退路,彈盡糧絕,最後隻能以短刀、車輻做武器,而援兵卻遲遲不至。
李陵仰天長歎:“複得數十矢,足以脫矣。”可惜上天沒有給李陵翻盤的機會。子夜時分,李陵率領十幾名壯士突圍,被匈奴發現,數千名騎兵銜尾追擊。最後關頭,李陵大呼:“無麵目報陛下!”於是投降了匈奴。
李陵以五千軍士力抗匈奴八萬驍勇之敵,堅持十餘日,不可謂非奇跡,不可謂不盡力,然而李陵卻最終沒有實現其“吾不死,非壯士也”的諾言。浚稽山一役證明了李陵的軍事才能,而最終的結局卻使他背上了“漢奸”的罵名。
得知李陵戰敗投降後,漢武帝大怒。群臣皆言李陵有罪,隻有司馬遷說:“李陵平時孝順母親,對士兵有恩信。”他之所以不死,一定是想尋找適當的機會再報答漢室。”
盛怒之下的漢武帝將司馬遷打入大牢,隨後處以腐刑,史稱“李陵事件”。
如果李陵當年戰死或者自盡,他必然會成為一個千古流芳的英雄。如果,李陵全心全意地歸附了匈奴,做個“漢奸”,倒也簡單。可他卻走上了一條終日承受良心煎熬的不歸路。
李陵初到匈奴時,“忽忽如狂,自痛負漢”,然而,不被漢朝包容的李陵在匈奴卻得到了單於的禮遇,不但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還封李陵為右校王。公元前90年,李陵奉單於之命率3萬匈奴精兵追趕漢軍疲兵,竟然又一次來到浚稽山。可是這支驍勇善戰、以逸待勞、乘勝追擊的精銳騎兵,轉戰9日卻最終無功而返。以李陵的軍事才能,和他對浚稽山地形的熟悉程度,這難道不令人奇怪嗎?
漢昭帝即位後,輔政大臣霍光和上官桀以前都是李陵的好朋友,遂派李陵的故人任立政出使匈奴,勸說李陵回歸。單於設宴宴請任立政等人,李陵和另一名降將衛律陪座,任立政無法私下和李陵交談,於是以目相視,屢屢拿手去握刀環,又俯下身去握自己的腳,意思是,是時候歸漢了。過了幾天,李陵和衛律宴請漢使,兩人皆身穿胡服,將頭發結成椎形的髻。酒過三巡,當著衛律的麵,任立政仍然無法直言,隻好旁敲側擊:“漢朝已經實行大赦,中國安樂,皇上年富力強,霍光和上官桀兩位大臣輔佐朝政,正當顯貴。”李陵沉默無言,良久良久,撫著自己的頭發說:“吾已胡服矣!”過了一會兒,趁著衛律上廁所的機會,任立政趕緊對李陵說:“唉!少卿您受苦了!霍光和上官桀兩位托我問候您。請少卿來歸故鄉,毋憂富貴。”李陵看著舊友,回答道:“老兄,回去很容易,可是我怕再次受辱。”一句話徹底斷絕了他回歸漢朝的可能。
李陵的一生就是一個悲劇。他因一戰成名,也因一戰而名滅;他自認忠良之後,卻做了降將;他一心想要光耀門楣,卻害得家人被滅族;他雖然在異族過著優裕的生活,卻始終難消其胸中塊壘。李陵寂寞地生活在“胡天玄冰”之中,直到公元前74年病死。
李陵作品精選
別 詩
良時不再至,離別在須臾a。
屏營b衢路側,執手野踟躕。
仰視浮雲馳,奄忽互相逾。
風波c一失所d,各在天一隅。
長當從此別,且複立斯須e。
欲因晨風f發,送子以賤軀。
嘉會難再遇,三載為千秋。
臨河濯長纓,念子悵悠悠。
遠望悲風至,對酒不能酬。
行人懷往路,何以慰我愁。
獨有盈觴酒,與子結綢繆。
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
徘徊蹊路側,悢悢不能辭。
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
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時。
努力崇明德,皓首以為期。
【注釋】
a須臾:短時。
b屏營:彷徨。
c風波:被風所播蕩。“波”是動詞。
d失所:一作“失路”,以上四句以浮雲吹散比喻人的分離。
e斯須:猶“須臾”。
f晨風:鳥名,就是鸇,和鷂子是一類,飛起來很快。末二句是說願附鳥翼,送你遠去。
【題解】
本詩為始元五年,蘇武返回漢朝,李陵相送所作。當初在漢朝,蘇武與李陵都為侍中。蘇武出使匈奴被拘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訪求蘇武。漢昭帝登位,幾年後,匈奴和漢達成和議。漢廷尋求蘇武等人,匈奴撒謊說蘇武已死。後漢朝了解了真實的情況,終於要回了被扣留多年的蘇武。於是李陵安排酒筵向蘇武祝賀,淚下縱橫,同蘇武永別。蘇武於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春回到長安。本詩即為蘇李分別時李陵寫給蘇武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