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經典戰例
1、“暴怒”入侵——格林納達行動
1983年10月12日,格林納達政府軍司令官奧斯汀和副總理科爾德合謀發動了政變,將總理畢曉普秘密處決,還軟禁了英國女王所任命的格林納達總督斯庫恩。一周後,發動政變的軍方接管了政權,並成立了以奧斯汀為首的“革命軍事委員會”。
發動政變的奧斯汀提前已經預料到他的這一行動會引起強烈的國際反彈,甚至會招來外軍的幹涉入侵。為了增加對抗國際壓力的籌碼,才果斷下令軟禁了英國總督斯庫恩,此外,奧斯汀還控製了格林納達美國醫科學校的數百名美國學生。
由於發動政變的奧斯汀是親蘇和親古巴的,而親美的總理畢曉普則被處決,因此,美國一直都在密切關注著事態的發展,如果任由形勢惡化下去,格林納達顯然會成為下一個古巴,成為美國的眼中釘、肉中刺,也會在無形中增強蘇聯在該地區的實力,這顯然是美國當局最不願意看到的。
各種消息傳到白宮後,美國總統裏根在召集幕僚並經過緊急磋商後,命令軍隊要用一切手段恢複格林納達的秩序,並想方設法救出被囚禁的英國總督和美國學生。而此時,親美的另外幾個加勒比海國家,也趁勢恰到好處地以“防止格林納達輸出革命”為由邀請美國緊急出兵。當時格林納達的後台蘇聯卻遠在萬裏之外,鞭長莫及,這可以說是美國最佳的出兵時機。
而對於格林納達的武裝力量,美軍也早已了如指掌。據美國情報部門提供的信息,當時格林納達的政府軍總共才2000餘人,下麵編有兩個步兵營,一個野炮連和一個高炮連。格軍沒有空軍、海軍,甚至連坦克等重武器都沒有。當時,在格林納達還有一個由古巴派去修建機場的700餘人的戰鬥工兵營,他們部署在薩林斯機場附近,由古巴托爾托洛上校指揮,他們經過一定的正規訓練,裝備有小型高炮和輕型武器,具有一定的戰鬥力。
盡管在強大的美軍麵前,格林納達這個對手太不夠重量級。但美軍還是為即將展開的武裝入侵進行了周密籌劃與部署。在這次軍事行動中,海豹突擊隊被任命為開路急先鋒,擔負主攻任務的則是海軍陸戰隊的1500餘名士兵。除了海豹突擊隊,美國其他特種部隊如三角洲、綠色貝雷帽,以及空軍第一特種作戰大隊等也參與了行動。為行動部隊擔任作戰掩護和戰場支援任務的是美國強大的第22航空母艦戰鬥群,艦隊裝備有排水量7.8萬噸的“獨立”號航空母艦,以及另外5艘護航艦隻。
1983年10月25日拂曉,隨著格林納達珍珠機場的第一聲爆炸,美國入侵格林納達戰爭正式爆發。戰爭曆時共8天,大體上可分為2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0月25日至28日。25日晨4時30分,美軍艦載航空兵對珍珠機場實施航空火力準備。5時,來自84—1陸戰隊兩棲戒備大隊的400名海軍陸戰隊,從集結於珍珠機場以東水域的“關島”號兩棲攻擊艦搭乘直升機,直接在珍珠機場跑道上垂直登陸,接著,後續部隊約800人分別搭乘直升機和登陸艇登陸。美軍在珍珠機場隻受到少量敵軍的輕微抵抗。經2小時戰鬥,美軍便完全控製了珍珠機場。然後,美軍繼續向機場附近敵據點進攻,占領了格倫維爾。美軍在這一方向上的戰鬥行動十分順利,基本上是按原計劃進行的。
但是,美軍在格島西南方向的行動卻比預計的要困難得多。在攻擊珍珠機場的同時,美陸軍特種部隊第75團2個別動營約700人,分乘18架C-130型運輸機,在AC-130E型武裝運輸機的掩護下,從低空掠過加勒比海,撲向格林納達,準備在格島西南端的薩林斯機場實施傘降。在飛機到達目標之前,機上別動隊指揮官獲悉機場及其附近高地配有大量防空武器,於是決定跳傘高度由原計劃的1200英尺(約366米)降至500英尺(約152米),以減少傘降時的損失,這將是二戰後美軍最低跳傘高度。傘降前,從“獨立”號航空母艦起飛的A-6和A-7型艦載攻擊機對機場守敵實施了航空火力準備,5時36分,傘兵乘坐的運輸機到達薩林斯機場上空,並立刻開始傘降。地麵火力非常強,以至第1連美軍跳傘後,傘降活動不得不暫時中止。AC-130E飛機被招來壓製敵防空火力,15分鍾後,傘降活動才得以繼續進行。
在傘降過程中,機場守軍對空火力基本上沒有中斷,美軍部分傘兵傷亡,許多降落傘上彈洞累累。別動隊員著陸後,立即投入地麵交戰,經過激戰,美軍於7時15分控製了機場。此時,機場周圍格方抵抗力量還比較強,機場上美軍不斷遭到火力襲擊。美軍別動隊隊員冒著密集的狙擊火力清除機場跑道,同時向機場周圍的格方抵抗力量進攻,占領了位於機場附近的聖喬治醫學院校園,以“保護”那裏的大約500多名美國學生。下午2時,後續部隊第82空降師2個營和多國警察部隊共約1500人陸續到達,並立即投入戰鬥。美軍在航空火力支援下,繼續打擊機場附近的抵抗力量,鞏固了機場,占領了弗裏昆特。隨後,除留多國警察部隊保衛機場以外,主力兵分兩路:一路向北,沿濱海公路向首都聖喬治方向發展進攻;另一路東進,經特魯布盧、聖喬治醫學院,向卡爾維尼格兵營方向發展進攻。
在薩林斯機場激戰的同時,美軍“海豹”部隊的一個11人小組順利傘降於位於聖喬治的總督官邸,營救斯庫恩總督。但當隊員準備攜總督一家撤離時,3輛古巴人操縱的BTR-60裝甲車將總督一家連同美軍“海豹”小組成員一起包圍在總督官邸內。為解救被圍的總督,同時為配合南路美軍迅速攻占聖喬治,麥特卡夫將軍調整了作戰計劃:珍珠機場方向美軍不再從陸路向聖喬治進攻,而是改走海路。為此,除部分海軍陸戰隊員留在珍珠機場方向擔負警衛任務外,其餘240名海軍陸戰隊員返回“關島”號,並乘該艦從格島北麵迅速繞到格島西海岸聖喬治以北約1公裏處的大馬爾灣附近海域。19時30分,陸戰隊員乘登陸艇登陸,隨同登陸的還有坦克和裝甲車共18輛。登陸後,經12小時的通宵戰鬥,殲滅了包圍總督府之敵,救出了總督及“海豹”小組成員。
鑒於格方抵抗比預料的要強得多,為達到速戰速決的目的,美軍又緊急從國內增調部隊和作戰物資,至26日,美軍在格林納達的地麵部隊總數已達6000餘人,形成了3倍於格軍的優勢。西路美軍繼續以優勢兵力南北對進,逐個攻擊沿途格方據點,向首都聖喬治逼近,東路美軍則向卡爾維尼格兵營攻擊前進。26日,陸戰隊攻占格軍司令部所在地弗雷德裏克堡。27日,陸戰隊占領盧卡斯堡和軍事要地裏奇蒙山監獄;東路美軍在卡爾維尼格兵營遇到激烈抵抗,經苦戰,攻占了該兵營,繳獲了大量武器和文件。28日,美軍南北兩路終於會師聖喬治,完成了對格首都的占領。至此,美軍完成了對格島要點的控製,整個入侵行動的主要戰鬥結束。格軍潰散,零散武裝人員退往北部和中部山區,繼續抵抗。參戰的古巴人一部傷亡,大部被俘。
第二階段為10月20日-11月2日。針對格方殘餘抵抗力量孤立分散,隱藏地地形複雜等情況,美軍化整為零,以連排為單位,空地配合,清剿殘敵,搜捕政變主要領導人。
10月29日,美軍在聖喬治郊區抓獲政變主要領導人之一前副總理科爾德。30日,前“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奧斯汀被俘。11月1日,“關島”號兩棲攻擊艦編隊奉命駛抵格島以北32公裏的卡裏亞庫島,搜索殘敵。登陸兵力共2個連(300人),其中1個連乘20架直升機在該島首府哈維以北的野戰機場垂直登陸,另1個連乘13輛登陸車在哈維以西的海灣登陸。登陸人員經7小時搜索,俘獲15名格軍,並發現一軍火庫,別無其他收獲,於是便返艦離島。
至11月2 日,美軍順利完成了清剿任務。殘敵基本被肅清,繳獲了大量武器彈藥和文件,美軍完全控製了格林納達,戰爭遂告結束。戰爭結果,美軍18人陣亡,90人受傷,損失直升機10餘架。格軍亡40餘人,被俘15人,其餘逃散。古巴人亡69人,傷56人,被俘者達642人。經過25日1天的激戰,美軍奪取了兩個對戰爭具有決定意義的機場,在聖喬治以北開辟了新的戰場,從而與薩林斯機場方向的美軍形成了從南北兩路對格首都實施夾擊的有利態勢。
2、重要意誌行動——波斯灣護油
1986年12月,伊朗軍隊襲擊了一艘國外油輪,由於當時正值兩伊戰爭期間,鄰近伊朗、伊拉克的科威特出於安全考慮,向美國政府提出希望能將自己的油輪懸掛上美國國旗,以求得到美國海軍的保護。
美國政府經過研究,於1987年3月10日答應了科威特的請求。然而,美國海軍的保護並未真正給科威特油輪帶來安全感,伊朗人仍然沒有放棄對科威特油輪的襲擊,他們分成小股部隊不斷用小艇和水雷騷擾科威特油輪,讓科威特不勝其煩。
而伊朗人得寸進尺般的出格舉動,更是激怒了美國。不久後,為了徹底確保中立國的油輪和其他商船能夠安全進出波斯灣,由喬治克裏斯將軍領導的中央司令部,製訂了一項名為“重要意誌行動”的作戰計劃。
開始,為了監視並阻止伊朗人襲擊其他國家的船隻,美軍在北波斯灣部署了特別巡邏隊,這支特別巡邏隊由海軍海豹突擊隊、陸軍直升機分隊和特別小艇分隊組成,這些戰鬥素養極佳的隊員再配合以精良的武器裝備,能夠有效監視伊朗並阻止伊朗軍隊的布雷作業。而且,他們乘坐的特製海軍作戰巡邏艇由於船身較淺,更可以有效地避開水雷。1987年7月底,為了徹底消除波斯灣地區中立國商船可能遭遇的危險,並加大對伊朗的打擊力度。在美軍中東部隊司令、海軍少將哈羅德.J.伯森的要求下,兩個海豹突擊隊小組和6艘“馬克Ⅲ”巡邏艇以及其他特種裝備很快到位,並準備執行下一階段的行動計劃。
8月,39名海豹突擊隊員接到命令,搭乘兩架MH-6、4架AH-6直升機開赴中東,至此,“自由意誌行動”計劃正式進入實質性的實施階段。進入目標區域之後,海豹突擊隊員迅速展開了護送及偵察工作,很快,他們就捕捉到了戰機。9月21日傍晚,載有特戰隊員的MH-6和AH-6直升機從“傑瑞特”號護衛艦上起飛,前去秘密跟蹤一艘名為“伊朗阿爾”號的可疑伊朗船隻。追蹤一段時間後,直升機突然發現那艘船熄燈開始布雷。在經過請示並接到開火命令後,直升機開始用機槍和火箭對“伊朗阿爾”號發動攻擊,以阻止其布雷。而正在布雷的伊朗船員,發現突然而至的猛烈火力後,倉皇棄船逃生。海豹突擊隊員則借機以機降的方式登上了“伊朗阿爾”號,他們在船上發現了水雷,從而也找到了伊朗違反不得在公海布雷這一國際法的證據。
另外,為了解決特種突擊隊的海上基地問題,美軍中東戰區司令部將“大力英雄”號和“威布朗Ⅶ”號駁船改裝成了移動海上基地,每個海上基地可以搭載10艘作戰艇、3架直升機以及相關的燃料、武器裝備、修理車間和150餘名作戰、維護人員。這樣就解決了特種突擊隊沒有陸地基地的困難,而且在北波斯灣遊動的海上基地能夠避免伊朗人的水雷和小艇攻擊。
10月上旬,移動海上基地正式在北波斯灣地區投入使用。通過這兩個基地,美國巡邏飛機和直升機能夠更有效地監視伊朗飛機在北波斯灣的行動,阻止他們發動進攻。很快,經過追蹤,特戰隊員就發現了伊朗人的出動規律:白天他們一般隱藏在伊朗海域的油井附近,夜裏,他們便沿著那些為油輪導航的海上浮標進行行動。掌握了對方的行動規律後,10月8日夜間,美國特種部隊掐準時間及時出擊,將伊朗船隻逮了個正著,一陣密集的槍彈過後,伊朗3艘布雷船全部沉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