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風土人情、特色景觀和文化底蘊,一樣的城市,因生活狀況境遇不同,感受千差萬別也是正常的現象,這和文人作文一樣,關鍵看你如何剪裁取舍和感悟。
“相處多年,近在咫尺卻時常感到如此陌生;有些人,僅在彼此的一瞥之間便能體會到那善良的溫情和一份熟悉的美麗。”這是作者文章結尾的兩句話。它總領全篇,是對現實生活的感慨,也是對社會真誠的呼喚。
別樣的風景別樣的歌。《在鎮江,我所擁有的一份美麗》,是那裏人文獨有的美麗,是人性的光輝在社會在心靈的一次照耀。
深刻的立意獨特的視角
——感悟高緒波的散文《在鎮江,我所擁有的一份美麗》
李春
大凡一篇好作品,要麼語言出新,要麼角度出新,要麼人物出新,要麼布局出新。如能全部出新,那自是九段高手了,所以,要達到“全新”,委實不易。
近讀緒波的散文《在鎮江,我所擁有的一份美麗》,頗有感悟,此文雖未必達到“全新”,但我認為起碼有兩大亮點值得研讀。
首先是深刻的立意。
稍加留意,我們就不難看到,當下所謂大眾文化的四種流行病:黃(色情)、黑(暴力)、灰(消極)、白(迷信)。這種文化現象所導致的後果,必然是人文精神的消解,人文素質的滑坡,道德理想的淪喪,人性的異化和變質。而緒波的這篇散文,恰如一朵出汙泥而不染的雨後荷花,從頭到腳,都透著一派生機,一股清新,一分冷豔。
眾所周知,鎮江乃江南曆史名城之一,沉澱了多少厚重的曆史,積攢了多少燦爛的文化,且不說白娘子水漫金山寺、辛棄疾悲歌北固亭以及道悅禪師解夢嶽飛等傳說典故,單是那自然山水及人文景觀便吸引了多少遊客。可看的可說的可寫的太多了。然而作者卻出人意料地將筆觸伸向了那個庭深深雨蒙蒙而又鮮為人知的偏僻小巷,且又是在那樣一個冷雨霏霏的特定環境中。這樣的清冷“造境”,與那些熙熙攘攘的旅遊景點和紅塵滾滾的商品世界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而這正是作者深刻的匠心所在,他試圖向讀者暗示的信息元素是:既為國際文化名人故居,為何遊人寥寥門可羅雀?曾經諾獎有《大地》,幾人識得賽珍珠?更甭說她對中西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所作出的突出貢獻而被尼克鬆總統譽為“人橋”了。讀到此處,相信每一個有良知的讀者的心境都會像作者腳下的青石板一樣沉重,像頭上的冷雨一樣淒涼!文學,越來越邊緣化,作家,越來越不值錢,這是文化的悲哀還是國人的不幸?
文貴曲,人貴直,含而不露,才是文學的魅力所在。此文的深意,一如作者筆下的小巷,曲徑通幽,這種此處無聲勝有聲的寫法要比直接跳出來振臂高呼“救救文學”更具震撼力。
如果說本文的一麵是以冷色調處理的話,那麼接下來作者以小中見大的獨特視角向我們展示的另一麵便是“雨後的陽光”了。
陰風冷雨,假日休息,一個遊人,這故居還參觀得成嗎?就在我們和作者一樣感到“沒戲了”的時候,迎來了“柳暗花明”,熱心的看門老人答應“想辦法”,使作者終於如願以償。雖然作者沒有詳細記敘老人是如何通知管理員和解說員的,也沒有詳細記敘參觀過程中他們是如何熱情周到的服務的,但是,可以想見,犧牲休息時間,動員全班人馬,頂風冒雨而來,僅僅是為“一個遊客”服務,其意義遠遠超出了商業價值。須知,這肯定是個事業單位,旅遊收入未必和員工的工資掛鉤的,退一步講,即使是掛鉤的,一個遊人的門票,又能分到他們頭上幾角錢呢?這恐怕不能僅僅用“顧客就是上帝”來解釋,更多的是以看門老人為代表的故居員工身上折射出的真、善、美,而述乎真、述乎善、述乎美,正是我們文學的責任所在。
讓我們和作者一同擁抱和分享這份美麗吧!
讀散文《在鎮江,我所擁有的一份美麗》
趙春雷
對散文我喜歡讀,但充其量能品讀,談不到評論。讀了兩遍高緒波的獲獎散文《在鎮江,我所擁有的一份美麗》,確實有很多品味,如灌醍醐,如食甘飴。
《在鎮江,我所擁有的一份美麗》是一篇優美精致的散文,作品敘寫了作者去鎮江賽珍珠故居參觀的一段真實情感經曆。
作者在江南一個梅雨季節,去“拜謁一位中西合璧的性格女人——賽珍珠”,“瞻仰這位故人舊居”。瓢潑大雨的休息日裏,是一位善良熱情的老者,如約為作者求情找來管理員和講解員,安排好了賽氏故居的參觀事務,在作者了卻渴望心願的同時,也讓他深深感受到了古城厚重的曆史人文和現實的真情溫暖。
散文是情感的載體,是心靈的透視,也是作者生命的展開形式。
情貴真。這篇散文以情敘事、融情於事,清新自然、細膩舒展地表達了自己在這段江南旅遊經曆中所激活的真情摯感。
“經常的是去了一個旅遊地回來以後才會懷念那裏的美麗,而身處其中時卻滿眼人流如潮,山水相似,少有感覺。而在江南,在古城鎮江,卻是還沒有離開就已經開始想念了。”
“哦,古城鎮江!在這個暖風微醺的夏季,我曾風塵仆仆而來,感受你的曆史風塵,觸摸你的人文脈息,體驗你的浪漫多情,也曾在此曆練和成熟了我的心境:有些人,相處多年,近在咫尺卻時常感到如此陌生;有些人,僅在彼此的一瞥之間便能體會到那善良的溫情和一份熟悉的感動。”
作者在自然、自由、自在、自得地表現真實自我情意和感受的同時,注意深化自己情意和感受的深度——“如果老人真的替我安排好了賽氏故居的參觀事務,我的輕言放棄與失信將會帶給這位善良的老人一些什麼呢?”“我的臉頓時感到一陣發燒。”作者通過這樣的自我人格審視和升華,實現了作品的高度文學審美價值。
作品還通過追尋細節,運用詩性的語言豐富了生動的文學形象。“打開電視的一瞬間,紅色的電源指示燈一亮,我的腦海裏忽一閃念:看門老人一臉的溝壑,見證了人世間無數的滄桑。”
作品一方麵沒有因為敘事衝淡散文的情感密度,另一方麵也沒有在自然景觀的描寫中缺失人文景觀的觀照。“匆匆出門,再次踏上梯次向上的青石板路。遠遠地,望見那座造型別致、典雅的歐式小樓的時候,便見院門洞開,那位老人正在庭院侍弄花草,樓房裏隱隱有人影晃動。顯然,善良熱心的老人已經為我安排妥帖了一切。我的心不禁一熱……”
一讀再讀,感覺散文年會組委會的專家在評審時確實是慧眼識珠,這篇散文被評為2009年度“中國百篇散文獎”也確實當此獎項。
善於發現美和感受愛
——讀高緒波散文《在鎮江,我所擁有的一份美麗》
周妮娜
讀過高緒波《在鎮江,我所擁有的一份美麗》,掩卷,仿佛仍置身在那冷風梅雨、煙雨庭院的江南古城。而讓我深深感動、不忍釋懷的卻是作者在“涼意甚濃”的雨天裏所感受到的那股暖意。
似乎是天意一般,作者風塵仆仆、千裏萬裏去赴不知是哪一世與那個“仰慕已久的性格女人”約定的約會,卻偶遇了一位善良的清瘦看門老者,老者從容淡定熱心地滿足了作者因客觀因素差點夭折的心願,讓作者在陌生的他鄉“體會到那善良的溫情和一份熟悉的感動”。
這在作者迄今為止的生命曆程中的許多大事件中,算是很小的一個小事件了,但這份感動卻讓他用文字表達了出來,並溫暖了許多相熟或不相熟的讀者的情懷。所以,我知道,此時,那位清瘦老者和作者的手中,是留有餘香的,因為他們都向人們送出了玫瑰。所以,生活中、生命中的美和愛是俯首可拾的,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去感悟、感受。
一篇好的文章,當然需要有靈動的文字、嚴謹的修辭,但我認為,更讓人難以釋手的,是它的內容給人們帶來的心靈享受。雖然是短短的一篇文章,卻讓我們感受到了作者那顆感性而美好的心靈。如果每一個用筆表達自己心靈的人,都能有這樣一雙善於發現美和感受愛的眼睛,那麼所有的人,無論麵朝哪裏,都會春暖花開!
親情散文的小細節和大感動
——2010年中國散文漫談之一
蔣建偉
父母之愛、兒女之情、兄弟手足……親情,至親至愛的情感,永遠是每個人心窩裏最柔軟、最溫暖的東西。
劉慶邦先生被稱為中國的“短篇小說之王”,近幾年以來,也開始向散文創作方麵“試水”,先後創作了《空屋》、《送您一片月光》、《地球婆》等作品,語言樸實,行文流暢。劉慶邦的散文《不讓母親心疼》(原載《青年文摘》2010年第24期),一開頭,作者寫了父親去世後、正讀小學三年級的一天,母親對他說:“以後在外邊別跟人家打架鬧氣,人家要是欺負了你,你爹不在了,我一個婦女家,可沒法兒替你出氣。”言下之意,就是以後有什麼事情你得學會“忍”,學會“隱瞞”。正是這樣的一種心理,使作者接下來挨了別人兩次打:第一次挨過別人的打,作者“晚上睡覺時,直到吹滅了油燈,我才把汗褂子脫下來。第二天早上,天還不亮,我就把汗褂子穿上了”。甚至“直到母親去世,我始終沒把那次挨打的事對母親說出來”,這份孝,發自肺腑!第二次挨打,“我”被別人用砂礓把頭砸出了血,長了疤瘌,後來被母親無意間發現了,作者想繼續隱瞞下去,不想被母親識破,作者寫道:“母親心疼得嘴嘖嘖著”,“你當時為啥不跟我說一聲呢?”“你在外邊受了氣,回來還是應該跟娘說一聲,你這個傻孩子啊!”文章最後,作者用了一個“抱”字,將母親對兒子所有的心疼、所有的母愛都概括了!
賈鳳山先生的散文《愛女出嫁了》(原載《安徽文學》2010年第12期),不留任何創作技巧,卻處處設計了技巧,使整體結構顯得嚴謹、精致。在作品中,賈鳳山抓住了“愛人向女人催婚”、“女兒從澳大利亞回國自薦找工作”、“女兒女婿送我印有各自頭像的抱枕”、“女兒的婚禮”和“女兒女婿網上訂購花籃為我慶生日”五個情節娓娓道來,以小見大,一句“我有生以來不知寫過多少篇文章,可我最好的作品則是我的女兒”,表達了一個父親對女兒的無限關愛和自豪。
陳國楨的散文《父親的字典》(原載《安徽文學》2010年秋冬卷增刊),描寫了一個從革命戰火紛飛裏走來的軍人父親如何教育兒女、建設家鄉的感人故事。陳國楨說:“字典陪伴了我父親大半輩子。而他的一生,也像這本字典一樣,簡單、明了,又內容豐富。”緊接著,作者解釋了父親為什麼像極了一本字典的原因,一是“父親的字典裏,沒有自我,隻有家國”,從軍、從警,乃至屯墾戍邊20年、轉業到地方,他把愛獻給了黨和國家;二是“父親的字典裏,排在第一位的永遠是軍裝”,當年救國去當兵,中年送兒去當兵,他一身軍裝,報國愛黨;三是“父親的字典裏,‘故鄉’排在一個重要的位置”,籌款修路為鄉鄰,家鄉人的大事小事都成了他的第一事,他古道熱腸,他盡心盡力;四是“嚴厲和慈愛,在父親的字典裏有時候是同一個意思”,由於作者兒時家貧,求學艱難,父親“狠心”讓兒女們走著去上學、過河去上學,教子嚴厲,從不偏袒……點點滴滴之間,一個父親的形象便躍然紙上、可愛可親了。所以,陳國楨的父親是立體的、大寫的。
相比劉慶邦散文的小細節取勝,周冬雨的散文《我有天下最好的繼父》(原載《家庭·下半月》2010年第11期),卻是靠故事取勝。在《我有天下最好的繼父》中,周冬雨講述了她和繼父將近十年的情感故事。對待繼父,作者從敵視、矛盾、半接受到完全接受,心理掙紮看似很平常,卻因了作者的一個細節而無比生動感人:“昏黃的燈光下,繼父光著膀子坐在沙發上,後背貼滿了膏藥,母親正將舊膏藥揭下來,換上新的,疼得繼父齜牙咧嘴。我似乎意識到了什麼,衝過去問母親這是怎麼回事。母親含淚告訴我:‘你叔叔為了給你掙培訓費,每天晚上都去建築工地背水泥。一百來斤一包的水泥,他要來回背五十多趟。’我再也控製不住自己的感情,飽含深情地叫了一聲‘爸’。”一個讓繼父等了很多年的“爸”字,一個從養女嘴裏猶豫了不知多少次的“爸”字,把父女兩代人的隔閡和對立徹底消融了。
白榮敏散文《天堂心》(原載《散文選刊·下半月》2010年第9期),追憶了作者遠在天堂的女兒瑤瑤短暫而痛苦的治病過程,把全家人對小瑤瑤的生離死別之痛進行了心靈拷問,這份陰陽兩隔的思念又該如何傳遞呢?自然,天堂遙遠,心很近,思念的心每時每刻都在向天堂飛翔。
墨白先生的散文《我的大哥孫方友》(原載《陽光》2010年第10期),平淡的敘述裏飽含了自己苦難的淚水,特別是寫到大哥人生中第一篇小說作品發表的經過時,讓人在感慨之餘,不免有一種積極向上、不屈不撓的力量。墨白和孫方友是一對兄弟作家,均以實力派小說家的麵孔活躍在國內小說界,讀罷此文,方知兄弟倆幾十年來一段情深似海、風雨同行的心酸往事。
高爾純先生的散文《老人與麻雀》(原載《散文選刊·下半月》2010年第5期),選材新穎,全文始終圍繞“麻雀”進行了散點式描摹,生動講述了慈祥善良的嶽母和頑皮的麻雀的故事,更加重了作者對嶽母的懷念之情,如一幅簡約、傷感的水墨畫,令人百讀不厭。
真正讓我們記住一篇好散文的,是“感動”兩個字。這種感動,緣起於我們生活中的一件事、一個人、一個片斷、一個眼神、一段曆史、一方草木,緣起於我們人類情感的共通。2010年的親情散文,還有郭文斌《追月之彩雲》、楊獻平《姓爸爸的人》、錢萬成《1988年的冬天》、邵麗以及陳瑤同題散文《悠然,以鳥的方式》、高林有的散文《姥姥一百歲》、高緒波《和父親一起捕魚的故事》、程玉宇《二哥》、周亞鷹《二姐》、王雪麗《母親祭》、陳緒偉《母親的本能》等優秀作品,書寫出了姿態風姿萬千、飽蘸深情的人間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