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庭的幻想

(日本)東山魁夷

日本的庭園,從古代一開始建國時候起,就喜歡將幻想加以具體化。不是嗎?這些同自然景觀相結合的幻想,在有限的空間內,以石頭、樹木和水等為素材創造出來,別有一番情趣。

聽說《萬葉集》有這樣的記載:人們把積雪製作成岩石的模樣,在上麵插上花草取樂。我很想知道這首歌的內容,我翻遍了萬葉的冬歌和雪歌,都沒有找到。但我能想象出日本人那種溢滿心間的優雅、美妙的感情。我以為,日本人內心對石頭、樹木、花草的感知方法,是獨特麵又微細的。

平安時代的庭園,在京都尚有大覺寺的大澤池、平等院、淨琉璃寺等。雖然隻存留著一點點往昔的麵影,但自然風景的優美、外地名勝的幻影,還有對極樂淨土的向往,都通過人工的巧妙製作表現出來了。

從鐮倉幕府到南北朝時代,禪宗的流行產生了象征性的石庭,在京都留下了為數眾多的名園。這些名園以石頭為素材,將日本固有的自然景觀,通過自由的幻想表現出其中的妙趣。

看了西芳寺洪隱山的枯山水石組合,使我聯想起深山之中岩石縱橫、曲折難行的山路。

大德寺大仙院的枯山水,將奇岩巨石聚合一處,在褊狹的空間裏使人聯想到雄偉的山水景觀,同龍安寺堪稱雙璧。龍安寺的庭園以靜為主,這裏以動為主。我經常去看無人問津的方丈北庭鋪沙的小院,互成對角線的位置上擺著五個石頭,使人想起日本海海岸上的岩礁,真是百看不厭。此外,方丈南庭僅僅鋪滿白沙的庭園,令人激發起在大海裏自由馳騁的欲望。也許因為我當時正在沿著日本海海岸旅行,不時考慮波浪和岩石的構圖的緣故吧。在我看來,大德寺塔頭的龍源院中稱作東滴壺的極狹小的庭園,那裏排列著的僅有的幾塊小石頭,也強烈誘發著我對海景的向往。類似這樣的庭園,花園妙心寺東海庵的南庭也是一樣,那裏排列的七塊小石頭,同樣使我感到了海的風韻。雖說幾乎成直線排列,但每塊石頭的放置都有動勢,呈現出兀立於大海荒灘上的情趣。

龍安寺的石庭,有時使我想象起浮現在浩渺的大海上的群島的情景。石庭的幻象有時使我萌生將風景描繪下來的念頭。但是,靜靜望著這個庭園,每個石頭的形態和配置都給我震動,就像抽象的音樂的旋律一般。在這塊被低矮的圍牆隔開來的矩形空間裏,在這塊鋪滿白沙的空間裏,每塊石頭都被周密地間隔開來,按照形態加以對照排列。從這種精心的布置裏產生出緊湊、嚴整和靜寂的美來。

【人物?導讀】

東山魁夷(1908-1999),日本散文家、風景畫家。1931年畢業於東京美術學校,後赴德國攻讀美術史。其畫作多次獲日本美術大獎。散文集有《聽泉》、《和風景的對話》、《探求日本的美》等。

在《石庭的幻想》中,作者將在庭園中看到的人工石景緊緊地同大自然中的景色聯係起來,由眼前的方寸之石,聯想到岩石縱橫的山路、海岸上的岩礁,其畫家的獨特聯想,對於人們如何欣賞人工景色有著很好的啟迪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