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的錢在華人中是最多的,而他對錢的“吝嗇”程度也是罕見的。對於每一分錢的去向,他都要親自過問。據說哪怕是一分錢掉在地上,他也會彎腰把它撿起來。
一次,李嘉誠對香港《文彙報》的記者說:“就我個人來說,衣食住行跟三四十年前沒有什麼分別。”他還說:“衣服和鞋子是什麼牌子,我都不怎麼講究。一套西服穿十年八年是很平常的事情。我的皮鞋10雙有8雙是舊的。皮鞋壞了,扔掉太可惜,補好了照樣可以穿。我手上戴的手表,也是普通的,已經用了好多年。”
“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這是大詩人李商隱的名句。翻開曆史的畫卷,關於“成由勤儉敗由奢”的典故比比皆是。
李嘉誠認為“兒孫自有兒孫福,不為兒孫做馬牛”。他說過:“如果子孫是好的,他們必定有誌氣,選擇獨立自強之路,不依賴父母,自己獨闖天下。反之,如果子孫沒出息,不求上進,好逸惡勞,一味追求享樂,存在著依賴心理,動輒搬出家父是某某來,那麼給他們金錢就會助長其驕奢淫逸的惡性發展,使他們成為名副其實的紈絝子弟,到頭來一無所成,甚至會成為社會的蛀蟲,豈不是反而害了他們一輩子!”
在現實的生活中,一些人難以安於現狀,安於平淡,安於簡單生活,甚至因此而使他們失去了低調做人的本色。從這一意義上說,要想做到姿態上的低調,必須首先做到心態上的低調,而後降低過高的期望。
不少人對生活有一些過高的期望:擁有寬敞豪華的寓所;爭取更高基礎上的社會地位;買高檔商品,穿名貴皮鞋;跟上流行的大潮,永不落伍,等等。
簡化生活,無疑可以改變這些過高的期望。富裕奢華的生活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而且並不能相應地給人帶來幸福。如果我們降低對物質的需求,改變這種奢華的生活目標,我們將節省更多的時間充實自己。輕閑的生活會讓人更加自信、快樂、輕鬆,並珍視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提高生活質量。
能屈能伸,伸顯自強
誌在四海,有屈有伸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人生在世,榮枯之間,本來是浮沉無常,得一時委屈,圖長遠之計,有屈有伸,小屈大伸。這是誌在四海者不可或缺的功夫和修行。
曾經有過這樣一件事:一小孩被人販子劫持,他起先作出反抗,後來猛然想到父母時常教導他不可急躁、不可蠻幹,凡事都要動腦,用智慧戰勝困難的叮嚀,再掂量一下自己也遠非人販子的對手。於是,便裝出一副貪吃好玩、不諳世事的樣子,對人販子的吩咐也是樣樣照做,還主動與人販子搭訕。幾天之後,人販子對他的監視明顯放鬆了。一天,當人販子帶著他在轉賣途中路經一個城鎮的交通崗時,這個小孩趁人販子不備,跑到交通警察身邊,從而得以回到父母的懷抱,並且協助公安機關抓獲了人販子。這個小孩所采用的正是以屈求伸的策略。正是這一策略,使這個小孩避免了被拐賣的厄運。
常言道:識時務者為俊傑。所謂俊傑,並非專指那些縱橫馳騁如入無人之境,衝鋒陷陣無堅不摧的英雄,而應當包括那些看準時局,能屈能伸的處世者。
現實生活中,敢於碰硬,不失為一種壯舉。可是,胳膊擰不過大腿,硬要拿著雞蛋去與石頭鬥狠,隻能算作是無謂的犧牲。這樣的時候,就需要用另一種方法來迎接生活。
不妨拿出一塊心地,耽擱不平之事,閉起雙眼,權當不覺。
還是那句話,忍!
大丈夫一屈值千金
有道是:“男兒膝下有黃金,大丈夫一屈值千金。”李淵膝下一屈,何止“千金”?
公元616年,李淵被詔封為太原留守,突厥竟用數萬兵馬多次衝擊太原城池,李淵遣部將王康達率千餘人出戰,幾乎全軍覆沒,後來巧使疑兵之計,才勉強嚇跑了突厥兵。更可惡的是,盜寇劉武周,突然進據歸李淵專管的汾陽宮(隋煬帝的離宮之一),掠取宮女,獻給突厥。突厥即封劉武周為定楊可汗。另外,在突厥的支持和庇護下,郭子和、薛舉等紛紛起兵鬧事。李淵防不勝防,隨時都有被隋煬帝借口失責而殺頭的危險。
人們都以為李淵懷著刻骨的仇恨,會與突厥決一死戰。不料李淵竟派遣謀士劉文靜為特使,向突厥屈節稱臣,並願把“美女玉帛”統統送給始畢可汗!李淵有他自己的盤算,屈節讓步雖然樣子上難看一點,但意識到能屈能伸方可成為大丈夫。原來李淵根據天下大勢,已斷然決定起兵反隋。要起兵成大氣候,太原雖是一個軍事重鎮,但不是理想的發家之地,李唐大軍必須西入關中,方能號令天下。西入關中,太原又是李唐大軍萬萬不可丟失的根據地。那麼用什麼辦法才能保住太原,順利西進呢?
當時李淵手下兵將不過三四萬人馬,即使全部屯駐太原,應付突厥的隨時出沒,同時又要追剿有突厥撐腰的四周盜寇,已是捉襟見肘,而現在要進伐關中,顯然不能留下重兵把守。唯一的辦法是采取和親政策,讓突厥“坐受寶貨”。所以李淵不惜屈節讓步,俯首稱臣。
看到有便宜可占,惟利是圖的始畢可汗果然與李淵修好。在李淵最為艱難地從太原進人長安這段時間裏,李淵僅留下第三子李元吉率領少數人馬駐紮太原,卻從未遭過突厥的侵犯,依附突厥的劉武周等也收斂了不少。李元吉於是有能力從太原源源不斷地為前線輸送人員和糧草。等到619年,劉武周攻克晉陽時,李淵早已在關中建立了唐王朝,而此時的唐王不僅在關中站穩了腳跟,擁有了新的幅員遼闊的根據地,而且此時的劉武周再也不是李淵的對手。李淵派李世民出馬,不費多大力氣便收複了太原。
李淵屈節讓步的行為,雖為不少人所不齒,但在當時的情況下,不失為一種明智的策略,它使弱小的李家軍既平安地保住後方根據地,又順利地西行打進了關中。
大丈夫要能屈能伸,人在矮簷下,一定要低頭。
把握做人彎曲的藝術
生活需要彎曲的藝術,做人做事需要彎曲的藝術。
有一對普通夫婦,他們的婚姻正瀕於破裂的邊緣。為了重新找回昔日的愛情,他們打算做一次浪漫之旅。如果能找回就繼續生活,如果不能就友好分手。
他們來到一條山穀,這是一條東西走向的山穀。山穀沒什麼特別之處,唯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南坡長滿鬆、柏等樹,而北坡隻有雪鬆。
天上下起了大雪。他們支起帳篷,望著滿天飛舞的大雪,他們發現由於特殊的風向,北坡的雪總比南坡的雪來得大,來得密。不一會兒,雪鬆上就落了厚厚的一層雪,不過當雪積到一定的程度,雪鬆那富有彈性的枝丫就會向下彎曲,直到雪從枝上滑落。這樣反複地積,反複地彎,反複地落,雪鬆完好無損。可其他的樹,因沒有這個本領,樹枝被壓斷了。南坡由於雪小,總有些樹挺了過來,所以南坡除了雪鬆,還有鬆、柏之類。
帳篷中的妻子發現這一景觀,對丈夫說:“北坡肯定也長過雜樹,隻是不會彎曲才被大雪摧毀了。”
丈夫點頭稱是。少頃,兩人像是突然明白了什麼似的,相互擁抱在一起。
丈夫興奮地說:“我們揭開了一個謎——對於外界的壓力要盡可能地去承受,在承受不了的時候,學會彎曲一下,像雪鬆一樣讓一步,這樣就不會被壓垮。”
忍一時風平浪靜,讓一步海闊天空,適當地彎曲一下,也許你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就會在你躬起的脊背上悄然滑落。彎曲是解決問題、減輕壓力的有效辦法,也是人生的一門藝術。
以退為進,後發製人
通權達變,以退為進
為人處世,在適當的時候,學會“退”不是屈服、軟弱,而是非常務實、通權達變的智慧,退可改變現況、轉危為安,是一種戰術,也是一種戰略,更是高調做事的必然要求。
戰國時期,晉文公重耳曾在國外流亡,輾轉來到楚國,楚成王把他當作國君一樣的貴賓對待。一天,成王在為重耳舉行的宴會上問道:“公子要是回到晉國當國君以後,用什麼來報答我呢?”重耳考慮了一下,說道:“如果托您的福,能夠返回晉國,有朝一日不幸兩國軍隊在中原相遇,我將後退三舍回避您,以報答今日的盛情。若這樣做還得不到您的諒解,我也就隻有驅馬搭箭與您周旋一番了。”
公元前632年,晉文公采納中軍元帥先軫的計謀,離間了楚國與齊、秦的關係後,又離間了曹、衛與楚的關係。楚國被激怒,楚令尹子玉立即率軍北上,征伐晉國。
晉文公見楚軍逼近,便下令晉軍後撤90裏(古時一日行軍30裏為一舍,90裏即為三舍)。晉軍後撤引起將士不解,他們認為,晉國之君躲避楚國之臣,這是一種恥辱的舉動。何況楚軍在外轉戰多時,攻宋國一直不能克。士氣已經衰竭,晉軍不應後退。
其實,晉文公下令退兵90裏,一方麵是為了實現諾言,更重要的還是軍事上的需要,想以此法來激勵晉軍將士,同時也使晉軍避開楚軍的鋒芒,進一步養成楚令尹子玉的驕橫情緒,然後選擇有利的時機和地勢同楚軍會戰。
果然,晉軍撤到城濮後,宋、齊、秦等國也分別派來了軍隊,支持晉文公的行動。而在楚軍中,一些將士見晉軍撤退90裏,也主張就此撤軍返楚。但是,子玉卻堅決不同意,他認為,晉軍的後撤是懼怕楚軍的表現,於是率領楚軍緊追不舍,一直到城濮的一個山頭下才駐紮下來。結果,城濮一戰,楚軍被晉文公打敗。
清朝的康熙皇帝繼位時年齡很小,功臣鼇拜掌握了朝中大權,並進而想謀取皇位。康熙十分清楚鼇拜的野心,但他覺得自己根基未穩,準備不充分,於是他索性不問政事,整天與一幫少年“遊戲”。有一次,康熙著便服同索額圖一道去拜訪鼇拜,鼇拜見皇上突然來訪,以為事情敗露,便伸手到炕上的褥墊中摸出尖刀,卻被索額圖一把抓住。直到這時,康熙還裝著糊塗說:“這沒有什麼,想我滿人自古以來就有刀不離身的習慣,有何奇怪!”終於讓鼇拜對他徹底放鬆了防備,最後時機成熟時康熙方將他一舉擒獲。試想,康熙當初如果要表現自己的精明,恐怕他的皇帝也做不長了。
以退為進是高調做事的一種手段,如果使用得當,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商場競爭中,一個經營者如果不懂得以退為進的謀略,就會在盲目前進中碰壁。反之,當你所經營的產品出現市場疲軟、難以銷售的時候,當你與競爭對手在實力對比上相差懸殊、難以取勝的時候,不妨采用退一步的策略,以退求進,定能比盲目前進取得更大的成效。
適當退守,反敗為勝
適當退守,正是為了取得更大的進步,甚至是為了反敗為勝。美國著名企業——美國鋼鐵公司就曾成功地運用這一謀略反敗為勝。
眾所周知,美國鋼鐵公司是1901年由三家鋼鐵企業合並而成的巨型企業。50年代,該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鋼鐵公司。到了60年代,日本鋼鐵公司占了上風,奪走了美國鋼鐵公司在世界鋼鐵界的魁首地位,美國鋼鐵公司屈居第二位。
大衛?羅德裏克出任美國鋼鐵公司董事長後,為了從困境中擺脫出來,他采取了以退為進的策略:首先縮小公司的規模,然後再謀求新的發展。在羅德裏克在任期間,總共關閉了150座工廠,減少了30%的煉鋼生產能力,淘汰了54%的職員,裁減了10萬工人。與此同時,他出售了公司的大片林地、水泥廠、煤礦和建築材料供應廠等資產,獲得了將近20億美元的活動資金。隨後,羅德裏克與公司有關人員一起,對美國幾家大企業進行研究,最後以5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一家石油公司。羅德裏克此舉的目的一是想擴大公司的業務範圍,二是為公司拓展新的發展道路,以防不測。果然,當西方鋼鐵業最不景氣的風暴襲擊美國時,美國鋼鐵公司不僅沒有受到鋼鐵企業紛紛破產倒閉浪潮的波及,而且,由於公司開辟了石油業務,在麵臨困難環境的大背景下,公司還得到了發展。一個季度的營業額就達45億美元,僅石油及天然氣的營業額就有25億美元,從中獲利3億美元。美國鋼鐵公司又開始重振當年的雄風。
日本大榮公司中內功素以攻擊見長,但是,若有必要撤退,他仍會果敢地去做。
1976年11月,大榮發售一種普通型13型彩色電視機,售價大大低於日立發售的同型彩色電視機。大榮這種超低的價格,使家電業者蒙受極大的打擊,顯然地,它嚴重地破壞了家電的價格水平。
然而,這種電視機並不是大榮自己所生產的,而是委托王冠公司製造的。
這是項秘密,如果讓其他業者知道,他們可能會聯合起來,采取抑製行動。
但是,紙包不住火,這個秘密仍不幸泄漏了,王冠受到其他業者的威脅,拒絕提供零件,王冠無法繼續生產電視機,隻好屈服,按照市場上的售價來銷售。
大榮本意是要低於市麵一般價格,提供給消費者較低的價格,當然無法接受廠商的要求。但是,中內功知道王冠的苦衷之後,經過權衡得失,毅然決然地撤回原來的做法,接受了王冠的要求。
以退為進,後發製人
明朝時候有個宰相叫嚴訥,很有智謀,也能體諒老百姓的疾苦。有一年,他打算為家鄉修建一座寬敞的學堂。家鄉的人聽說後,喜在心頭,奔走相告。可是學堂的地基中,正好有一幢破舊的民房,如不及時搬走,就影響全麵施工了。
那家人是做小買賣的,做豆腐,也兼著賣酒。主管蓋房子的人找到他家商量,想用高價買下這所房子。可是那家卻說:“這房子是祖傳的產業,在我們手裏賣掉不好,讓人恥笑,出高價也不賣。”多少人給這家人做工作,就是做不通。
主管人便把這情況告訴了嚴訥。嚴訥想了一個辦法,就使這家人主動獻出了房子。
嚴訥說:“不用焦急,先動工興建其他的房屋。”
破土動工後,嚴訥又特意吩咐主管人說:“不要難為那戶人家。工地上每天需要的豆腐和酒,就不要到別處去買了,一律到那戶人家去買,要什麼價給什麼價,不打折扣,而且要及時付款。”
人們不知道嚴訥宰相葫蘆裏裝的什麼藥,議論紛紛。有的說:“嚴訥這個宰相,也是個窩囊廢,一個賣豆腐的,他就沒法對付了。”
主管人按照嚴訥的囑咐,一些吃喝用的東西都到那家去買。
那家人一看來買東西的人突然多起來,招待格外殷勤,每天忙得透不過氣來,很快又雇了人幫忙。
來幫助修建學堂的人逐漸多了起來,那戶人家賣豆腐賣酒賺的錢也一天比一天多起來。添置的家具增加了好幾倍,儲存的大米、豆子堆滿了屋,連插腳的地方都快沒有了,而買賣還是一天比一天興旺。夫妻倆開始為房子的狹小簡陋而發愁了,不得不商量解決的辦法。丈夫說:“咱賺了這麼些錢,多虧嚴訥宰相來蓋學堂,當初不該不搬走。”妻子說:“宰相肚裏能撐船,咱寫一張契約,把房子獻出去,他還能再跟咱計較?”
他倆把商量好的辦法告訴給蓋房的主管人。主管人上報給嚴訥。嚴訥對主管人說:“不能白要他的房子,可以附近找一所房子調換給他,找的房子比他家原來的要好一些。”
房子很快找妥了,那家人非常高興,沒幾天就搬走了。
要學會以退為進。給人以空間,就是給自己留機會。
清代中期,有個“六尺巷”的故事。據說當朝宰相張英與一個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毗鄰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到北京,要張英出麵幹預。這位宰相到底見識不凡,看罷來信,立即作詩勸導老夫人:“千裏家書隻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母見書明理,立即把院牆主動退後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牆讓後三尺。
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真所謂:讓一讓,六尺巷。
退讓不是懦弱可欺,相反,這更需要的是自信和堅韌的品格。處變不驚,進退自如
人生在世,“進”固然不容易,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成功,這是人們都明白的事情。可“退”也同樣不容易,特別是有序有節的“退”,就更不容易把握。就好比上山與下山,各有技巧需要掌握,掌握不好就可能造成不堪收拾的後果。
當你處於弱勢時,要忍住急於求成的心理狀態,不要過於暴露自己,而要憑借著良好的外界形勢,壯大自己的力量。當然,在保持和發展自己的強勢的同時,還要學會裝糊塗,盡量掩飾自己表麵的強壯,隱忍以行,以退為進。
康熙在八歲當上皇帝,那時還是個什麼都不懂的小孩子。他的父親順治帝臨死前,命八個滿族大臣輔佐他處理國家大事。鼇拜雖位居四大臣之末,但掌握著兵權,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而且性情特別凶殘霸道,他有權有勢,如日中天,皇帝簡直成了他的附屬品。
在康熙十四歲親自執政後,鼇拜還是專橫地把持著朝政,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裏。不但小皇帝對他十分痛恨,就連眾大臣也是敢怒不敢言。
康熙想除掉鼇拜,但懾於他的權勢,隻好先裝模作樣。他用一切時間學習政治,用一切機會實踐政治。同時,他還要作出依然不懂事的樣子,傻玩傻鬧,絕不讓鼇拜看出他的真實想法。
有一次,鼇拜和另一位輔政大臣蘇克薩哈發生爭執,他就誣告蘇克薩哈心有異誌,應該處死。這時,康熙名義上已經是親政的皇帝,鼇拜先要向他請示。
康熙明知道這是鼇拜誣告,就沒有批準。這下可不得了,鼇拜在朝堂上大吵大嚷,卷著袖子,揮舞拳頭,鬧得天翻地覆,一點臣下的禮節都不講了,最後,還是擅自把蘇克薩哈和他的家屬殺了。
從此以後,康熙更是下決心要整頓朝政。為了擒拿鼇拜,他想出一條計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