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從非常會議到蔣、汪合作(3 / 3)

寧粵上海和談自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一日正式開始,經過十天的折中,達成三項協議:

一、寧粵雙方的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各自分別召開,依照比額分配名額(預定粵方執委五人、監委三人)選出新的中央委員,然後在南京合並舉行四屆一中全會,產生新的中央政府。

二、國民政府主席,不得以軍人充任,由一中全會推選年高德劭的同誌承之。

三、撤銷陸海空軍總司令部,改設軍事委員會統率全國部隊。

關於蔣介石下野問題,和議沒有作出具體決定。南京代表說:“考慮到中央政府一時無人負責,故不應規定蔣在統一政府成立前辭職。”而粵方代表也覺得他們言之成理,並未堅持。

上述協議具有這樣基本精神:一是國府主席是虛位元首,不負行政實際責任;二是行政院是責任內閣。所以有此規定,目的在不使權力過於集中,以免蔣介石卷土重來。

國民黨四全大會既決定分別召開,南京的四大於十一月十二日開幕,廣州的四大因希望胡漢民、汪精衛回粵出席,遲至十一月十八日揭幕。我以四集團軍代表之一參加,並被任為四集團軍代表團黨組書記。黨組設在廣州新亞酒店。在開會期間,上海和議代表團推舉孫科、李文範回粵向大會報告一切。大會聽取報告後,地方實力派代表在大會上提出質詢:“為什麼和談代表團沒有實現蔣介石下野的條件?”海外代表亦隨聲附和,聲勢洶洶,使孫科窮於應付。十一月二十四日孫科退出大會,前往香港休息。以致廣州四大陷於停頓。但不久又複會,接納孫科的提議,接納上海和談方案。大會在十二月五日開幕時決議取消非常會議和國民政府(大會在通過決議時,仍以蔣下野為寧粵合作的前提條件。),改設西南執行部和西南政務委員會,作為西南最高行政機關。在新選中委中,廣西獲得執行委員四名,即:白崇禧、黃旭初、李品仙和李任仁。

當廣州四全大會開會時,汪精衛在上海發表談話,說和談代表團不堅持先下野,是顧全事實,恐怕中央陷於無人負責狀態。並且和談協議二、三兩項,蔣的國府主席和陸海空軍總司令均將自然消失,不必爭持這一形式。但廣州四大代表對汪的解釋並不滿意,而會上又流傳這樣的內部消息,說汪因為在廣州失意,特派顧孟餘同陳果夫密洽,醞釀汪、蔣合作。全體代表為之嘩然,譴責汪精衛已經出賣了粵方的政治立場。汪派代表在此形勢下,紛紛離粵赴滬,十二月四日,在上海“大世界”遊樂場共和廳舉行大會,選舉中央執監委員。後來,這些中委,也加入統一後的南京中央,汪派自此與兩廣分裂。

六、蔣介石下野後的兩廣局勢

胡漢民十一月底從上海回到香港,住半山妙高台,遙控廣州局勢。南京四全大會十一月二十三日閉幕,大會宣言表示接納全黨團結方案,要求粵方中委入京,共策進行,解決一切善後問題。

十二月五日,廣州四全大會閉幕,一麵宣示接納上海和議,一麵由粵方中委胡漢民、陳濟棠、李宗仁、蕭佛成、鄧澤如、伍朝樞等發出通電,必須蔣介石宣告下野,解除兵柄,始能合作。蔣介石迫於形勢,在十二月十五日通電下野。電文略稱:“邇於中央力事團結之際,暫維中樞,強忍待罪,以俟全體同誌踐約來京,精誠結合,然後引咎自劾,避位讓賢。乃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已以委曲求全之精神,接納全黨團結方案,而在粵同誌,迄未實踐諾言,共赴困難。胡漢民同誌等五日通電,且謂必須中正下野,解除兵柄始赴滬。現在國勢至此,若非從速實現團結,完成統一,實無以策對外之勝利,慰國民之期望,權衡輕重,不容稍緩須臾,再四思維,唯有懇請中央準予辭去國民政府主席本兼各職,另選賢能接替,以維團結而挽危亡。”雲雲。

蔣介石下野後,即返奉化原籍。這是一九二六年以來蔣介石第二次下野。粵方中委包括李宗仁在內於是去南京出席四屆一中全會。十二月二十二日,全會開幕,首先修改國民政府組織法,規定國民政府主席不負實際責任,並向中央全會選舉年高德劭之同誌任之。

十二月二十八日,國民黨四屆一中全會選任林森為國民政府主席,孫科為行政院長,張繼為立法院長,伍朝樞為司法院長,戴季陶為考試院長,於右任為監察院長;並推蔣介石、胡漢民、汪精衛為中央政治會議常務委員,這三人都不擔任政府職務。同日中央政治會議決議任命行政院各部會首長。一九三二年元旦,新政府首腦宣告就職。寧粵合作似乎實現了。但是胡漢民仍滯留香港,憑借西南執行部和政務委員會以與南京對峙。因此,隻是表麵上雙方終止了敵對態勢,實際上真正的統一局麵迄未形成。

七、蔣、汪合作,四軍離桂

寧粵合流孫科內閣,以李文範為內政部長,陳友仁為外交部長,何應欽為軍政部長,陳紹寬為海軍部長,陳銘樞兼交通部長,朱家驊為教育部長,羅文幹為司法行政部長,陳公博為實業部長,葉公綽為鐵道部長,黃漢梁署理財政部長,石青陽(1879—1935,四川南裏人,名蘊光。1920年任孫中山大本營參議。1922年奉命入川,先後任四川討賊軍第一路軍總司令兼川東邊防總司令、討賊軍第三軍軍長。)為蒙藏委員會委員長,朱培德為參謀本部總長,李濟深為訓練總監,唐生智為軍事參議院長。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署理財政部長黃漢梁雖是一個銀行家,在財經界不是知名人物,在蔣係江浙財閥蓄謀抵製下,對於籌措財政,一籌莫展。孫科一月十二日在上海發表談話稱:“現在政府一個月支出不敷達一千六百萬元。”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位新任行政院長沒有任滿一個月就下台了。算是國民黨政府最短命的一個內閣。

一九三二年一月十三日,蔣介石從奉化去杭州。十六日,蔣介石親函汪精衛約其去杭會談。蔣將這封信交給陳銘樞帶往上海,陳把它托顧孟餘麵致。顧孟餘就是力促汪蔣合作最積極的一個人。他對汪說:“孫哲生搞不下去了,行政院長非公莫屬,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應請當機立斷。”十六日下午,汪精衛去杭州。隨後蔣、汪在杭州舉行一係列會談,作出了蔣主軍、汪主政的決定。孫科得到了這個訊息,於二十一日去杭迎蔣、汪入京。一月二十八日上午,蔣介石主持中央政治會議推汪精衛為行政院長,羅文幹接替陳友仁為外交部長,顧孟餘為鐵道部長,孔祥熙為財政部長。當晚日軍突襲我駐滬守軍,強占上海閘北,十九路軍奮起抗戰,這就是有名的“一?二八”之役。二十九日中央政治會議任命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張學良為軍事委員,二月六日軍事委員會成立。中央政治會議任蔣介石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至是蔣、汪合作的局麵遂告實現。

但是,蔣還是要實行獨裁的。總結過去的經驗:蔣當總司令,權力中心就在總司令部;蔣當國府主席,權力中心就在國民政府;現在蔣當委員長,權力中心也就轉移到他的侍從室。以後蔣的侍從室變成了一個太上內閣,淩駕於黨政最高領導機關之上。“中正侍秘”、“中正侍參”的電令,擁有最高無上的權威。在此形勢下,汪隻能成為蔣的禦用工具。

汪蔣合作後,張發奎的第四軍乘此離開廣西另謀發展。

張發奎部於一九二九年來到廣西之後,入粵入湘,先後受挫,三次縮編,實力大減。第四軍最後一次縮編是在一九三〇年冬擊潰滇軍之後,將薛嶽的第十師並入吳奇偉的第十二師,全師編為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團,以沈久成、歐震、闞維雍分任團長,唐宇縱為參謀長。張發奎調到第一方麵軍軍事委員會任職。薛嶽調任柳州軍校校長,韓漢英為副校長,繼續與桂軍共度極艱苦的歲月。

及蔣扣胡,廣州開府,白崇禧、張發奎,應陳濟棠的邀請,赴粵與陳濟棠會商兩廣軍事統一問題。會談結果,廣西境內各軍稱為第四集團軍(恢複在武漢時的舊稱號),張發奎仍任第四軍軍長,並撥桂軍黃鶴齡部編為第十師,改隸第四軍。及汪精衛去上海出席和議,邀張發奎同行,李宗仁以汪此舉頗不尋常,或為張部另謀出路。白崇禧為預防萬一,特調吳奇偉的第十二師駐守百色。張發奎聞訊即於十月二十九日從上海電請李宗仁收回成命。如不奉準,即乞將四軍全體遣散。李允其請,事乃終止。

及上海和議結束,蔣、汪合作的傳說盛行一時。跟著張發奎就於十一月十七日從上海分電廣州四全大會、非常會議和國民政府,請準他率第四軍北上援助黑龍江馬占山(1885—1950,祖籍河北豐潤,生於遼寧省懷德縣(今屬吉林)。“九一八”事變後,代理黑龍江省政府主席,率部在泰來江橋等地抗擊日寇,聲震全國。解放戰爭期間,任東北保安副司令長官。1949年1月,與傅作義、鄧寶珊決定響應共產黨和平號召,宣布起義。1950年11月29日,因肺癌在京逝世。)將軍抗日,十八日張又電李、白,重申前請(李宗仁、白崇禧當時在廣州出席國民黨四全大會)。二十二日張再電陳勁節麵謁李、白,提出上項要求。李、白明知張是打著抗日的旗號離開廣西,但又不便加以阻止。因此,隻好空口表揚一番,並提不出什麼具體辦法。十二月十日,張發奎從上海回到廣州,分晤胡漢民、鄧澤如、蕭佛成、陳濟棠、李宗仁、白崇禧,會商四軍北上事,一樣沒有什麼結果。十三日陳勁節留函李、白,即去香港。他在信中說,如果李、白不準四軍北上抗日,則他手中所掌握的外彙,即不準備交還(陳勁節當時掌握著百餘萬元港幣,原是購買軍火的一筆專款。)。這表明張發奎在使用其最後一招了。情勢發展到此地步,李宗仁明知張軍援黑絕不會成為事實,但也不好力阻其行。於是派張定璠從廣州去香港同張發奎談判,提出了下麵這兩項解決辦法:一、準吳奇偉率第十二師援黑;二、陳勁節必須回廣西辦清交代。十二月中李宗仁去南京出席四屆一中全會,過滬時又約張發奎麵談,解決一些有關四軍北上的具體問題。

十二月二十八日,第四軍發出通電,向廣西全省黨政軍民告別。一九三二年一月一日,該軍在南寧體育場舉行北上援黑誓師大會。由吳奇偉師長主持,由於李、白都不在南寧,特由四集團軍總司令部總參謀長葉琪監誓。一月三日起,第四軍第十二師分批由南寧出發,取道邕柳公路北上,九日到柳州,十七日由柳首途,二十七日到桂林,二月一日全部集中全縣。到了這時,問題來了:第一,作為南京的最高軍事機構軍事委員會尚未正式成立,汪精衛雖身為行政院長,也無法解決四軍北上的軍費問題;第二,何鍵懷疑四軍與唐生智有勾結,正在衡陽集結大軍準備抗拒,非有南京命令,不準通過。那時蔣介石已去洛陽,十二日汪精衛和蔣介石在徐州舉行會議後電張發奎雲:“一?二八滬戰後,日艦在長江阻止我軍行動,四軍不如遵陸援滬,較為適宜。”李宗仁也從廣州電張雲:“吳師集中全縣,當地民眾對四軍抗日義憤,極表欽崇,熱烈迎送,素所未有。此時滬戰正急,熱河危殆,若四軍停兵不前,殊艱自解。故無論北上或東進,弟當力為讚助成行。如何請早作決定。”三月六日,蔣介石就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才由軍委會下命令,指定該軍經衡陽、醴陵到江西“剿共”,軍餉由財政部撥付。三月十日第四軍離全縣進入湖南,結束了它兩年多以來與桂軍並肩戰鬥的曆史。

張發奎以為促使第四軍離開廣西,對汪蔣合作起了關鍵性作用,頗為得意。誰知汪精衛當行政院長後,張到鐵道部一號官舍去看他,汪竟避而不見。後來還是新任中央銀行總裁宋子文受蔣之命送張出洋費十萬元,張於是赴歐考察。汪張破裂,從此開始。

當吳奇偉師集結南寧待命時,葉琪找我去商量(當時李宗仁、白崇禧還在廣州,我於四全大會閉幕後即趕回南寧)。他說:我們的基本策略,是不願四軍離開廣西。可不可以通過“同誌會”的組織,對吳師官兵施加影響。我說:吳師有一個分團的組織,它的幹部人員都是由張發奎保薦的。我們從不派人到四軍中工作,所以而今不能起什麼作用。葉聽到我的答複後十分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