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悍而脆弱的大國”
年終歲首,各國媒體照例要發表評說世相的年終專稿。作為“新興的發展中大國”,我們的一舉一動無不牽動世界的目光,各種善意或不那麼善意的評論多如牛毛。美國著名的《新聞周刊》曾以《一個強悍而脆弱的超級大國的崛起》為題,評論“中國既富有又貧窮”。文章說:“中國作為一個全球大國不再是一種預測,而已成為現實。在一連串的問題上,中國已是世界上第二重要的國家,2007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美國,至少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首次有另外一個國家做到這點。”紐約市長布隆博格撰文說:“我已經看到中國崛起為‘經濟發動機’,同時我也注意到中國的許多弱點。對於遠隔萬裏的美國人來說,很容易認為中國到處都是成功的故事,但是中國現實的情況卻複雜得多。”
說我們“富有”,理智的同胞當然不敢笑納;說我們“脆弱”,狹隘的民族主義者可能不爽。但隻要不是意氣用事,不僅應該坦然接受,而且值得認真思索、冷靜應對。
一個時期以來,隨著中國的高速發展,特別是麵對中國在世界金融危機麵前的出色表現,國際社會有一種拚命抬高中國,拚命給中國戴高帽兒的傾向。什麼“中國將引領世界未來”啦,什麼“中國模式將取代西方模式”啦,什麼“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啦……這其中自然包含善意的讚揚和美好的期望,但也不乏惡意的吹捧和別有用心的企圖。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我們已經皆盡所能承擔了甚至超過自身能力的國際義務。不能陶醉在“高帽”之下,為獲得廉價滿足再付出不必要的代價。
中國的高速發展有目共睹,中國的脆弱也顯而易見。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真到,當前我國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牢固,積極變化和不利影響同時顯現,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相互交織,國內因素和國際因素相互影響,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難度增大。從外部環境看,世界經濟複蘇基礎並不穩固,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仍然存在,全球性挑戰壓力增大。從國內環境看,經濟回升內在動力仍然不足,結構性矛盾仍很突出,農業基礎仍不穩固,就業形勢依然嚴峻。
中國的“強悍”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濃縮和速成的。眾所周知,我國用三十多年時間幾乎走完了西方工業化二百多年的道路。這裏既有跨越式發展的功績,也有縮略式發展帶來的成色不足,使我們的後勁麵臨極大的考驗。在五十年未遇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中,我們看到了社會主義製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無比優越性,也看到了麵對突發自然災害時環境的脆弱;在越來越大的城鄉兩極分化中,我們看到了城市化發展的腳步,也看到了占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農民生活的困境;在屢禁不止的礦難中,我們看不到工業化發展的痕跡,隻能見到帶著血汙的盤剝和低下的行政管理能力;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擁堵的城市交通、繁難的求醫問藥之路、難以企及的超高房價、數量稀少的高質量教育、越來越難的求職就業現狀,都成了擺在中國人麵前難以逾越的鴻溝。如果你對普通百姓說中國是一個“強悍的大國”,我相信大家隻能表示謹慎的樂觀和讚許。如果有一天廣大的中國農村都能達到北京、上海的發展水平,中國的現代化或許才能成為一個具體可感的現實。西方主流媒體常常發出“為何貧窮的中國看上去很富有”的疑問,那是因為他們隻看到了奢侈品在中國市場銷量的急劇上升,看到了極少數富豪在世界上瘋狂購物,而沒有看到真正代表中國的廣大農村,沒有看到依然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億萬中國農民。
日本JCC新日本研究所副所長針對一則“中國GDP超越日本”的消息,認為不必大驚小怪。因為從上世紀90年代起,聯合國就已經引進“超GDP發展觀”,開始采納參考預期壽命、教育水平、人權狀況及人均GDP等指標,平均計算出人類發展指數(HDI)。即便中國GDP超過日本,短期內也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日兩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基本定位。中國雖然進步,但仍然是一個相對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還沒有自滿自得的本錢,更沒有評功擺譜的資格。GDP的增長,隻是萬裏長征又邁出一步而已,仍需繼續保持實事求是、銳意改革、韜光養晦、艱苦奮鬥的精神。
這樣的說法或許不那麼中聽,但多聽一點起碼沒有壞處。
(原載《北京青年報》2010年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