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奶爸”(1 / 1)

話說“奶爸”

“奶爸”者,全職爸爸也。我不知道“奶爸”之說始於何時,但知道在經濟社會發達的歐美國家,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前不久,西班牙眾議院通過了增加“父親產假”的提案,新生兒的父親自2011年起,可享受為期4周的“父親產假”。而在2007年,該國就出台了《性別平等法》,規定男子可以申請為期15天的“產假”,其間由西班牙社會保險局負責13天的工資,工作單位支付2天的薪酬,工資標準按照“產假”前最後一個月的工資計算。

這真是一個有趣又有益的話題。據我所知,不論在中國,還是在外國,都有不少人試圖通過法律渠道爭取休“產假”的權利。上海社科院家庭研究中心、市婦聯兒童與家庭部發布的國內社會學領域首份“父親研究實證調查報告”顯示:在“配偶收入足以維持家庭生活”的前提下,有13%的男性願意當“全職爸爸”,他們認為“培養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比埋頭賺錢更重要”。調查顯示,擁有較高學曆的父親能更多地進入孩子的生活,也對孩子更負責任。有70%的受訪父親希望享有“育兒假期”,而現在上海隻對晚育女性的配偶放三天“晚育護理假”。中央黨校婦女研究中心發布的“關於男性帶薪護理假公眾需求調查報告”顯示:丈夫比妻子更願意在家照顧新生兒,92.2%的男性讚成“休產假也是男性權利”的說法。

2007年父親節前,美國一個權威機構統計,美國家庭中的全職爸爸占全職家長總數的2.7%,達到15.9萬。另據調查,68%的德國男性願意在家帶孩子,其中年輕男性占大部分,37%的人認為隻關注工作、不管孩子不是好父親。韓國統計廳公布的數據顯示,過去5年內男主內、女主外的家庭增加了42%,達到15.1萬戶。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日本,日本中央大學教授山田昌弘說,這種現象在1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筆者以為,這個有趣的現象值得中國社會研究和關注,其意義遠在個人選擇之上。

“奶爸”可以使孩子的人格更健全、性格更完善,特別是可以適當彌補我國男性教育嚴重不足的窘境。眾所周知,在中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到處都是女性的身影,首先是媽媽,然後是奶奶和姥姥,再然後是保姆,上了幼兒園和小學大都麵對的是女教師……我對女性沒有偏見,但人類社會畢竟由兩性組成,長期在女性的關愛下成長,對孩子而言絕不僅僅意味著幸福。中國的男孩兒現在很娘娘腔,一些男孩兒幹脆成了很女性化的所謂“偽娘”,中國的男子足球差到不能再差的地步,在我看來,都與此有關。

做“奶爸”是男性義不容辭的責任。就像生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一樣,帶孩子也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沒當過母親的女性不完整、有缺憾;沒直接帶過孩子的男性也不完整,也是一種缺憾。這種缺憾一旦形成,就永遠無法彌補。帶孩子可以使一個毛頭小夥兒變成真正的男人,它是一個成熟的過程,本身也是一項事業。在特定的時段裏,肯定比賺錢更重要。

做“奶爸”可以增進夫妻感情,中國妻子抱怨最多的,就是丈夫不管孩子。美其名曰“男主外、女主內”,“主”了半天,也未見男人在外邊有多大起色,還冠冕堂皇地逃避了照顧子女的責任。在雙職工家庭中,女主人不僅“主內”,同時還要“主外”,一身二任,比丈夫更辛苦,這是何道理?難道體力更勝一籌的男人不該承擔更多責任?

做“奶爸”還有利於緩解交通、就業等社會壓力,提高社會效率,提高孩子教育水平。如果每天能夠減少哪怕三分之一的人在路上苦苦掙紮,我們的早晚交通高峰將得到怎樣的緩解!我們的社會效率將得到怎樣的提高!我們孩子的教育水平將得到怎樣的改善!

當然,拋開經濟和觀念等因素,大概沒有多少人反對當“奶爸”,因為沒有人不愛自己的孩子。問題在於,當了“奶爸”,那“五鬥米”到哪淘換去?這就需要一個政策和機製的保障。德國2007年1月頒布施行的兒童補助金政策規定,留在家裏的父母任何一方都可以申請兒童補助金,額度為其收入的67%,從300到1800歐元不等。我們的國力肯定不允許簡單照搬人家的辦法,但其內在精神是可以學習的,起碼在孩子的哺乳期是可以參照執行的。

有專家說,全職爸爸比全職媽媽合理。因為女性一旦辭職回家,便意味著在事業和家庭之間作出最後的抉擇,幾乎沒有複出的可能。而男性不同,回家看孩子,是顧家的表現,孩子長大再出去工作,不僅能得到單位的理解,甚至可以因此增加印象分,回歸社會的難度相對小些。如果再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豈不是兩全其美的大好事?

(原載《北京青年報》2010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