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總理,說尊嚴(2 / 2)

百姓對“尊嚴”的理解往往和公平正義緊密相連。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有人月薪六千還說不高,有人拿到被拖欠的工資還要感恩戴德,能叫有尊嚴嗎?同樣的國家資源,可以不同地配置到不同行業、不同人手中,所得天壤之別,難以道理計,能叫有尊嚴嗎?有人可以囤積大片土地,有人終生難有屬於自己的蝸居,能叫有尊嚴嗎?有人有委屈無處訴,有冤屈無處投,有人吃完原告吃被告,能叫有尊嚴嗎?企業改製工人不知道、職代會不知道,唯有“主管部門”知道、個別既得利益者知道,國家財產在改革的名義下落入個人之手,能叫有尊嚴嗎?有人並無德才過人之處,但有藍色血統、紅色家族,於是扶搖直上,俯瞰眾生,能叫有尊嚴嗎?

百姓對“尊嚴”的理解往往和權利義務緊密相連。黨紀國法賦予黨員和公民的基本權利清楚明白,一目了然,無須贅言。維護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當然離不開“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當然離不開“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兩基”、“兩免”政策深得人心,農村貧困兒童上不起學的曆史已經一去不複返。但城鄉之間、地域之間、學校之間發展失衡,很大一部分學子長期得不到優質教育不叫有尊嚴。農村醫保政策近年來有了很大改進,但農民看不起病、買不起藥的問題依然存在,農民不敢在醫院生孩子,不敢在醫院病逝,不叫有尊嚴。高房價長期受製於權力與資本的雙重運作而得不到有效改變,普通市民隻有仰天長歎、退避三舍,當然更不能叫有尊嚴。

百姓對“尊嚴”的理解往往和改變自身命運緊密相連。人生最大的尊嚴,莫過於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的高度統一,莫過於自身價值的最大實現,莫過於馬克思所說的人的自由而全麵的發展。富人恒富,窮人固窮,差距越拉越大,不叫有尊嚴;無論怎樣奮鬥,始終無法改變命運,叫人看不到發展希望,不叫有尊嚴;“理想信念”缺乏現實依托,百萬大軍奔走在一條路徑,就業無望,報國無門,不叫有尊嚴;夢想終歸於夢想,難以開出現實的花朵,蒼茫海上看不到地平線,漫漫長夜見不到新曙光,不叫有尊嚴。

……

我們清楚,尊嚴問題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綜合國力不斷攀升的產物,是人民群眾自主意識不斷覺醒、不斷提升的結果。建立尊嚴、維護尊嚴、發展尊嚴,不是一件自然而然、一蹴而就的事情,有賴於國家、集體、個人三者的長期努力。國家有通過憲法和法律維護公民尊嚴的神聖義務,公民同樣有通過自身努力不斷維護個人和國家尊嚴的責任。不能離開一方,孤立地談論另一方。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我們在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所肩負任務的艱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見,我們在改革發展穩定中所麵臨矛盾和問題的規模和複雜性世所罕見,我們在前進中所麵對的困難和風險也世所罕見。但發展中的問題必須依靠發展來解決,這是黨中央、國務院一貫堅持的工作方針,也是每一個中國公民時刻不能忘記的基本道理。離開這個共識,所有的尊嚴,都難免流於空談。

為了“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一係列令人振奮的民生舉措。他說:“我們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我們看到,政府在部署新一年工作時,用濃墨重彩繪就了一幅“民生線路圖”:用百倍的努力,把就業這項關係民生之本的大事做好;把社會財富“蛋糕”分好,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堅決遏製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勢頭,繼續大規模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央財政擬安排保障性住房專項補助資金632億元,建設保障性住房300萬套,各類棚戶區改造住房280萬套;解決好醫藥衛生這個世界性難題……

一係列的新思路、新舉措、新辦法,昭示著中國人民的尊嚴是建立在現實可行的政策基礎上的。因而,沒有理由彷徨,沒有理由質疑,沒有理由不以十倍的信心、百倍的努力去為“更加幸福、更有尊嚴”的生活而奮鬥。

(原載《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