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網絡確實是把雙刃劍,必須作兩麵觀。一方麵,隨著互聯網的日益普及,傳統的信息傳遞方式受到嚴峻挑戰,統一思想、統一意誌的任務更加繁重。另一方麵,網絡像世間所有有益的東西一樣,也可能被錯誤的、甚至罪惡的目的所利用。因此必須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有效的管理。傳統的信息傳遞方式是什麼?有人形象地比喻為“戰時共產主義的方式”,即由軍長而師長,由師長而旅長,從上至下層層傳達的方式。每一層級獲得一定的信息既是工作需要,也是很高的政治待遇。這對特定的戰時環境和戰鬥任務而言,當然是必要的,否則便無法保守秘密,就無法統一號令,就談不上克敵製勝。而在網絡普及的今天,依然簡單沿用這種信息傳達方式,事實上效率和效果都會受到一定影響。網絡是以“海量信息、實時更新、雙向互動”為特點的,各種信息無所不包、應有盡有。隻要你掌握了一定的網絡檢索技術,就很容易找到自己需要的任何信息。如果你的外語水平高,那就更是如虎添翼,可以“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恰好如今熟悉網絡技術、外語又較好的大都是年輕人,是迫切需要教育和引導的對象。這就有可能形成一個尷尬的怪圈:被教育者獲取信息的速度比教育者快,信息量比教育者大,甚至信息的密集程度也比教育者高。這讓教育者如何“武裝人”、“教育人”、“引導人”、“塑造人”?如果長期處於這種信息不對稱的狀態中,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有效延續?
這或許是一個杞人憂天的問題。但事實已近乎殘酷地擺在麵前,不容回避,隻能麵對。如何麵對?需要作係統研究,限於篇幅,我不可能展開論述。但起碼有一點,就是主流媒體應該適當放下身段,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包括貼近網絡,貼近那些不無積極意義的“意見領袖”和“網絡推手”。變壓力為動力,變挑戰為機遇,變競爭對手為同一戰壕的戰友。如此,或許有望建立起思想文化工作的新格局。
(原載《深圳特區報》2010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