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東方海豹”——中國第一支海軍陸戰隊
在風雨中誕生
中國第一支海軍陸戰隊具有“東方海豹”的美稱。中國這支“東方海豹”雖不如美國“海豹”戰績顯赫,但卻一天比一天成長壯大。讓我們回到20幾年前,中國第一支海軍陸戰隊誕生的特殊日子。那是1980年5月5日下午,在中國五指山下西坡一片開闊地上,海軍陸戰隊某旅成立大會正在舉行。不料,萬裏晴空突然雷電交加,風雨大作。首任旅長張振鐸在激蕩的風雨中接過莊嚴的軍旗,身著嶄新海軍服裝的閱兵方隊依次通過檢閱台。就在這個風雨洗禮的日子裏,中國第一支海軍陸戰隊誕生了!
追溯世界海軍陸戰隊的曆史,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支陸戰隊成立的時間較晚。世界上第一支海軍陸戰隊成立於1537年,由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創建,這支鋼鑄的兩棲作戰部隊以驍勇善戰風靡世界,被譽為“伊比利亞半島上的鐵漢”。此後,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等先後組建了海軍陸戰隊,他們在一戰、二戰、英阿馬島戰爭、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等戰爭中表現搶眼,創造出許多戰爭奇跡。
中國人民解放軍曾在上世紀50年代初組建過海軍陸戰師,後因任務變化被撤銷。然而,重建海軍陸戰隊則源於西沙登陸作戰的一次“陣痛”:那年,為了收複被敵人侵占的西沙島礁,臨時抽調出駐防沿海的陸軍部隊加入海島登陸作戰。
由於陸軍戰士平時沒有進行過海訓,經受不住大風大浪的顛簸,一隨艦出海作戰,大部分官兵都暈船嘔吐四肢發軟,使戰鬥力大為減弱。而水兵們雖然適應海上生活,但沒有任何登陸作戰經驗,登島上岸猶如魚兒離水,仍然無用武之地。
“我們迫切需要一支能征善戰的兩棲登陸作戰部隊。”盡管我們取得了戰鬥的最後勝利,但勝利中卻交織著難以言表的酸楚,讓人刻骨銘心。這也讓“老陸軍”們感到警醒:“作為一個海洋大國,我國擁有18000公裏長的海岸線、6700多個島嶼,一支自身難保的部隊,談何從海上向陸地發起進攻。”
經過數十年的醞釀,中國第一支海軍陸戰隊在海南島定安縣宣告誕生,成為中國海軍最年輕的一個兵種。中國海軍陸戰隊的前身是廣州軍區軍官教導團,是一支有著光榮曆史的英雄部隊,曾經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力量之一,後來被改編為海南軍區某步兵團。1974年初,該團部分官兵參加了西沙自衛反擊戰,戰鬥結束後該團接管了中建島、珊瑚島、金銀島、深航島、東島等8個西沙島礁,並擔任守島建島任務。
迎難而上
官兵們在實踐中終於開始明白:陸軍要下海,首先要完成軍種觀念、訓練模式、武器裝備的一係列轉變,否則,“建設中國第一支兩棲勁旅”就是一句空洞的口號。於是,學海軍、懂海軍、樹立海軍觀念成為全體官兵轉變的第一課。小到海裏的距離、水兵帽飄帶的作用,大到水陸坦克如何浮渡裝卸、登陸艦編隊如何展開,事事都要搞個明白、弄個清楚。通過海戰戰例、歌曲、圖書和影像,讓海軍觀念深深植入官兵的腦海。
台風剛過,部隊就要頂著狂風巨浪實施登陸訓練,登陸艦最大搖擺約40多度,隊員們時而被推上浪尖,時而被拋進穀底。為了適應天寒地凍的北方氣候,隊員們在北方冰雪世界裏進行野營拉練,在沒膝蓋的雪中安營紮寨,在大雪紛飛的夜裏進行潛伏訓練。
部隊組建之初,人才、武器裝備、訓練器材、軍事教材都很缺乏,一切都得“摸著石頭過河”。剛組建的反坦克防空導彈連沒有訓練器材,官兵們就用木棍黃泥做成做成導彈模型,用鐵皮敲成導彈地麵設備,對著模型練習,被人冠以“棍子連”的綽號。然而,導彈列裝部隊後的實彈射擊中,他們力拔頭籌,“棍子連”創造了全軍首次兩次齊射該型導彈命中目標的優異成績。
夏季南海風大浪高,登陸艦被海浪搖曳的東搖西晃,兩棲戰車進行浮渡裝載時難度很大,稍有不慎就會發生碰撞事故。為了提高駕駛員裝載水平,隊員們采用先陸地後海上、先近海後深海的訓練方法,通過由易到難的訓練,不斷提高裝載成功率。現在,所有駕駛員首次裝載成功率達到90%,為戰場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2006年春,一批高信息化程度的國產新型兩棲裝備在全軍範圍內首次列裝到了該旅。官兵們發現,新裝備不僅是“個頭”變大了,“內涵”也比老裝備豐富多了。誰知新裝備訓練剛開始,官兵們就手足無措了;密密麻麻的按鈕,色彩指示燈,連手都不知道該放在什麼地方了。
先進的新型裝備在提升戰鬥力的同時,也提升了官兵們的信心與士氣。在演習中,幾十輛新型兩棲突擊車和兩棲裝甲戰車成功地避過高科技偵察、抗擊全過程強電磁幹擾和空襲,風馳電掣般向岸灘撲將而去,多點多波次對島嶼實施搶灘登陸。
30年前的幾十匹軍馬和幾輛老式坦克到現代化作戰裝備,陸戰隊曆經了4次換裝。如今,這支部隊已經具備較強的機械化和信息化兩棲作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