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農民工艱難地到城市尋找雖是最苦、最累、最髒、又最不掙錢的工作,但還是常常難以如願”,當我們說這些話的時候,我們不平的同時,更多的是無奈。因為農民工們受教育的程度太低,職業技能培訓的程度太低,(這當然不能全怪他們,這也不是他們的錯),農民工們沒有辦法與受到過良好教育的高級勞動力人才同場競技,這樣的現實我們不能說不公平。

現在,我們終於看到希望了。

2003━2005年,國家對擬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的1000萬農村勞動力,開展轉移就業前的引導性培訓。

對其中的500萬人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對已進入非農產業就業的5000萬農民工進行崗位培訓。

2006━2010年,對擬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的5000萬農村勞動力開展引導性培訓,並對其中的3000萬人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同時,對已進入非農產業就業的2億多農民工,開展崗位培訓。

在這個龐大的農民工培訓工作中,各級政府將成為執行此計劃的主體。農民工培訓工作將列入各級政府年度工作考核內容,實行目標管理。

國家要求各級政府要結合本地實際製定實施計劃,確定各階段的目標、任務和工作進度,明確各有關部門的工作職責,細化政策措施。

同時,還要求建立農民工培訓工作部際聯席會議製度,研究解決農民工培訓工作中的重大問題,編製培訓計劃,落實扶持政策,統籌規劃、綜合協調農民培訓工作。要發展和改革農村教育,使農村職業學校、成人學校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重要陣地。

與此同時,2003年10月1日,國務院轉發了《關於進一步作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農民工子女上學與城市居民子女上學,在入學和收費上,要一視同仁。

我們曾為之大聲疾呼的:給農民們以“國民待遇”,己切切實實地成為了中國的現實,這能不讓我們額首稱慶嗎

農民工問題出路

在談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在發達國家、工業化國家,他們是怎樣解決三農問題的。

發達國家、工業化國家,早就完成了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

到現在為止,到2003年,中國的農村人口仍多達10億人,也就是說,中國仍有80%的人口在農村,而經濟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如美國、英國、法國、日本,其農村人口僅占總人口的1~3%左右。

差距如此之大!

而不到3%的農業人口(約800多萬人)造就了美國世界上最強大的農業,美國用不到3%的農業人口所生產的糧食,使美國人均占有的糧食超過了1噸,成為了世界糧食生產出口第一大國,其糧食出口占到了世界糧食出口總量的一半。

這一切都是因為有了大農業。

中國的農業是世界上被劃分得最細碎的農業,其細碎的程度己到了粉塵一般,無法再細碎的程度。麵對如此細碎的農業,什麼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甚至連對農民利益的保護,都無從談起。

我們用10億人(超過美國100多倍的農業人口)所生產的糧食,人均糧食占有量尚不到美國人均糧食占有量的一半,僅為0.25~0.3噸左右。我們的糧食僅能自給自足,豐年略有剩餘,欠年尚需進口一部分糧食。2002年僅象征性地出口了80萬噸糧食,根本談不上強大,更談不上國際競爭力。

到目前為止,中國的工業化水平己達到50%,而中國的城市化率僅為37%,大中型城市人口僅占全國總人口的6%,目前中國的城市化率和同等收入水平國家相比,大約低了10多個百分點,而按同等收入國家的城市化水平,應該在40~50%之間。如果按購買力平均水平算,大約低20個百分點以上。

截止2002年底,我國城市數量為666個,人口超過1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僅為32個,人口在50~100萬之間的大城市43個,人口在20~50萬的中等城市192個,人口在20萬以下的小城市400多個。

實際的數字比這還要低。

目前真正的具有城市戶口的人口隻占總人口的20%。說中國的城市化率已達到30%,那是把郊區縣的人口也算在裏麵。比如,北京市總人口是1340萬,但城區人口隻有570萬人。因此,準確地說,中國的城市化率大約隻有20%。

現代化重要的標誌之一,是國家的城市化水平。

經濟學家們說,在2050年之前,中國的城市化率必須從現在的37%,提高到70%以上。這就意味著隻有每年平均增加1%的城市化率,才能達到現代化的要求。按此計算,中國每年將有1000萬以上的農村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

即便到現在,我們仍不能說我們是個工業化的國家。雖然我們的工業己經相當強大,我們的綜合國力己相當強大,我們還是個農業國家。

因為一個工業國家的現代化的重要標誌,就是農業大軍向工業大軍的轉移,農業大軍的消亡,而我們與這個目標距離還太遠太遠。

給予農民對土地的“完全處置權”,以利於農民沒有後顧之憂地離開農村。如果我們能把農民從土地的腳鐐中解脫,我們的農業也能如此強大。

給予農民完全平等的國民待遇,讓農民自由地進入城市。讓大城市快速擴張,讓中小城市星羅棋布,如果中國的城市總數在最近的十年中,增加到1000個,應不算多。

如真能如此,中國的“三農”問題會迎刃而解,受益的不隻是農民和農村,而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而突破了“三農”問題瓶頸的中國經濟,將會像放歸山林的猛虎,簡直難以想像會創造出什麼樣的經濟奇跡。

不要忘記江澤民同誌曾說過的一句話:三百年前的滿清乾隆盛世,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曾位列世界第一。

我們將重塑輝煌,這不是夢想。

(《小城鎮建設》2003年第11期)

而外國資本想要進入中國的農業,改造中國的農業,促進中國農業的現代化,麵對這樣的土地製度,又如何進入?麵對這片冰封的凍土,能不知難而退?

看上去,中國的土地問題似乎是一個無解之結的中國結,實際上是個一句話就能解開的極簡單的結。

解開這個結,與其說需要智慧,莫如說更需要的是勇氣。

中國:新農村的夢想和現實

——從中共中央“1號文件”到溫家寶《政府工作報告》

中共中央發布第8個關於“三農”的“1號文件”

2006年春節剛過,爆竹的火藥味兒還在空氣中彌散,社火秧歌的鑼鼓聲還在中國的村子裏熱火朝天,春寒料峭而又喜氣洋洋的中國,2月21日,新華社授權發布了中共中央2006年的“1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幹意見》。

這個2006年最新一版的中央1號文件,又是關於“三農”問題的。

引人注目的是,這是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共中央發布的第8個關於“三農”的“1號文件”。也是自2004年以來,連續第3個關於“三農”問題的中共中央“1號文件”。

此前,從1982年持續到1986年,曾有過一個連續5年的,關於“三農”的中央“1號文件”。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28年的時間裏,8個中共中央一號文件都是關於“三農”問題,充分說明國家對於“三農”問題的重視,但另一方麵,也說明“三農”問題的複雜與艱巨,乃至於時至今日,“三農”問題仍然是中國問題的重中之重。

中國是個有著9億農民的國家

對於中國來說,無工不強,無商不富,無農則不穩。

盡管中國己經是一個工業化程度較高的國家,但不要忘記,中國還是個有著9億農民的國家。中國又是一個城市化程度偏低的國家。這也是“中國特色”。

到2006年,中國的工業化水平己超過了50%,而中國的城市化率,卻僅為30.4%。大中型城市人口僅占全國總人口的7%。

目前,中國的城市化率和同等收入水平國家相比,大約低了10多個百分點。而按同等收入國家的城市化水平,中國的城市化率應該在40~50%之間。如果按購買力平均水平算,大約低了20個百分點以上。

截止2005年底,我國城市數量為666個,人口超過1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僅為32個,人口在50~100萬之間的大城市43個,人口在20~50萬的中等城市192個,人口在20萬以下的小城市400多個。城市化水平僅為30.4%。

實際的數字比這還要低。

目前,真正的具有城市戶口的人口,隻占總人口的20%。說中國的城市化率已達到30%,那是把郊區縣的人口也算在裏麵。譬如,北京市總人口是1340萬,但城區人口隻有570萬人。因此,準確地說,中國的城市化率大約隻有20%。

盡管中國綜合國力在以很快的速度在提升,工業化、城鎮化速度也在加快,農業在中國經濟中所占比重在迅速下降,創造新的財富,主要靠非農產業,土地、資金等生產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而農村人口卻沒有相應地減少。

更讓人擔憂的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僅沒有因工業化程度的提高而縮小,反而還在擴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從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的2.57∶1擴大到3.23∶1。

農業仍然是中國的立國之本

如此之多的農村人口,便決定了盡管中國己經是一個工業化程度較高的國家,但農業仍為中國的立國之本。

“農民不富,則中國不富;農業不強,則中國不強。”

這兩年,中國對此體會很深很深。

1997年到1999年,中國連續三年糧食產量屢創新高,到1999年,中國的糧食產量創下了曆史之最。中國開始為沒有足夠的糧食倉庫而犯愁,一邊大建糧倉,一邊動員藏糧於民。廣建天下糧倉。那一年,中國的糧食居然多到了吃不了、存不下、賣不掉的程度。

可好日子沒過多久,此後的幾年,中國的糧食產量逐年下降,到2003年,中國又一次感到了糧食危機,並且,闊別多年的通膨陰影以及金融風險,又一次向中國襲來。中國經濟似乎到了一個充滿了變數的拐點。

最讓人擔心的是,中國本來就不多的可耕地在急劇減少。到2003年前後,我國耕地麵積減少了1億畝,糧食播種麵積減少了兩億多畝。減少的幅度分別達到了8%和15%,這是件很危險的事。

糧食連年減產,年產量的峰穀之間差了1600億斤,相當於兩個河南省顆粒無收,農民收入的增幅多年在低位徘徊。農村積累下來的種種矛盾和問題,此時向國民經濟發出了強烈的預警信號。

農業問題再一次成為中國經濟的重中之重。於是,便有了2004年的,關於“三農”問題的中共中央“1號文件”。開始了新一輪的,關於“三農”問題的中共中央“1號文件”。

這一次見效很快,僅僅兩個中共中央“1號文件”,便使中國的農業轉危為安,使中國經濟轉危為安。到2006年,中國不僅扭轉了糧食產量逐年下降,物價急劇上漲的趨勢,還開始為糧食價格的滯漲擔心。

對農業來說,2005年是一個重要的轉折之年。糧食增產之多,農民增收幅度之大,出乎意料。

2005年,糧食生產終於扭轉了1999年以來,連續5年下降的局麵,總產量達到9390億斤,比上年增產776億斤,是建國55年來的第五個高產年,也是糧食增產最多的一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936元,比上年增長了6.8%,是1997年以來增幅最高的。

在所有的農村新政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提高糧食收購價這一招兒,因為糧食價格的上漲有它積極的一麵,那就是它能最直接、最有效地增加農民的收入,最直接最有效地剌激和調動農民對糧食生產的積極性。

不必擔心它的無度上漲,糧食產量的迅速增加,又會強有力地平抑糧價。市場的扛杆是一個效率很高的安全閥,它會很快地起作用。

而正是這兩年的糧食產量的大幅回升,緩解了通貨膨脹的壓力。至少緩解了對中國普通老百姓生活威脅最大的,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