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後記 記錄的力量
2006年夏天,我其實才第一次去重慶。正因為對它如此陌生,我的感受才如此細致。飛機在雲層穿過,我的目光焦急的穿過那些雲層,看到高高的(從另一個角度看到的高)廣袤的重慶大地!山川莊嚴而溫柔,河水細膩而恒遠,我在天空,我看著我摯愛的重慶,這個我即將要表現的城市。
我對重慶的感情,由來已久。記得在很小的時候,我們爭著去看電影《霧都茫茫》,重慶,隱沒在無盡而喧騰的濃霧中,顯得那樣神秘、現代而又永恒。我對重慶充滿向往。那個時候,全國上下依然在傳頌《紅岩》小說,不僅僅是傳閱,而是傳頌,為書中那麼經典的人物,為書中那麼動人的精神!我呆在夏天的花圃,我想象著那個即將新中國將要解放的時候,在重慶,那些偉大的革命先烈者的激動的心情。清澈的嘉陵江,從一個少年清澈的眼眸旁流過,清澈、動人、亙古,而又悠遠。
那時候,大概是改革開放剛剛開始的時候,我們的小城還相當封閉,然而已經有很多的四川人,那些四川的男人和女人,他們拖兒帶崽,毅然走上了全中國人們的故鄉,祖國如此廣大,每一個流浪者的家鄉,在路上。21世紀以後的很多年,文化界依然把這個作為一種先鋒前衛的文化現象在討論,而偉大的重慶、四川人民,他們早已經體驗到了。
2006年夏天,我在重慶一個叫江津的城市采訪,一位被訪的老板對我說:我們深刻感謝鄧小平,是他老人家把我們推向了全國前沿,讓我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讓我們有機會發現和表現了自己的才幹!同樣是2006年,我在上海作家協會咖啡廳采訪一位重慶籍在上海的老板,他說我們走到了全國各地,看到了絢爛的風景,我們從來沒有感受過生活如此豐富的美麗。
一個關於城市流動的題材,一部當代多數老百姓真實的創業的曆史,一種來自民間的頌歌,一個對於政府和製度的發自內心的感謝。
我感謝這個題材,讓我親近了這個時代最能代表我們熱切思想的人,他們毫無距離的置身在時代深處,遠比我們文化界,甚至知識階層,都更加的神秘、現實、以至溫和而跌宕。這是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每個人的故事幾乎都是一部時代的曆史,他們的痛苦、歡樂,他們的機遇、挫敗、以及成功,時光猶如流水,有的東西逝去永不可回來,而一個人的人生,就這樣改變。
我常常認為,人生不需要把持狹隘的地域觀念,因為何方水土不養人,何處風景不怡目,然而,對一種文化和時代現象的研究,總需要尋找到一種載體,一種我們必須要找到的角度。實際,現實遠比這要精彩,要遠遠超過我這本書,有著更為悠遠和豐贍的含義。在我們確定下《重慶人在上海》這個寫作主題以後,我經常會遇到那些給我提供各種各樣思路的人,然而,不管任何一個人,他們都告訴我,這是一個很好的題材,它必將具有某一種史料的價值,某一種城市流動的輕學者的向度。在這個關鍵的曆史時期,記錄至關重要,因為以後的社會和生活變動,將趨於平緩!這樣的定義,讓我誠惶誠懇,我必須安靜下來,開始大量地閱讀和尋訪。
一本幾百萬字的《重慶市誌》、數本關於重慶經濟、文化描述的書籍、現時代拍的很多關於重慶的DV,重讀革命小說《紅岩》,熱看2006年流行的《瘋狂的石頭》、《三峽好人》,了解同時代重慶女作家虹影,看重慶電視台。我完全被重慶迷惑了。然後,每天麵對重慶地圖,考證每一個區縣,考證長江沿岸的所有城市,考證清澈嘉陵江的起源。當然,最讓我激動的,是接觸了大量多的重慶人。
2006年夏天,當我從飛機一下來,走在重慶江北機場,女友立即告訴我:聞到重慶火鍋的香味了嗎?是的,我聞到,香鬱、悠遠、催人欲饞……重慶,我終於來了!這個被人譽為迷幻的城市。我熱愛重慶的夜景,我不止一次地聽人說,重慶的夜景有如夢幻,霓虹洇了水,顯得那樣富麗、神秘而溫柔。我就這樣,愛著重慶,在它的大街小巷狂奔!從來沒有一個城市讓我如此迷幻,因為我要表現,我不能讓它霧裏看花,於是它的所有情況都帶上了文化的味道。
早上起來,我遠遠的慢慢的走到了朝天門碼頭,這個時候,天還沒有全亮,濃霧裏已經有了汽船還有農夫的歌唱,他們挑著新鮮的菜蔬,既是這樣小的物事,也帶上了清晨露珠一樣的欣喜,我站在這個工業城市的浩大的碼頭,看到萬噸巨輪,還有想象中那輕曳的扁舟,很多年以前,當我還是一個很小的孩子,我總是渴望去遠方,那個時候我設想的離家的場景,大概就是這樣的碼頭,有浩大的船,有渺小的船,有高高在上的工業文明,有溫柔可喜的市井生活。
重慶曾經隸屬於四川,然而,在外地人看來,對這兩個地域的概念卻全然不同。2006年新春剛上班的前幾天,我突然接到重慶駐滬辦一位領導人士的電話,他們因為看到我寫的《讀懂浦東》這本書,而極希望我能用一種美妙的手法表現一下重慶,尤其是在上海創業的重慶人,他們奮鬥的精神,宛如在這個城市初生的朝陽,當時我的確是愣了一下,我立即,被這個題材吸引了。那樣一種流動的精神,一個地域文化的探討,一種宏大的關於曆史的描述,幾乎從來沒有,我還是被這個題材擊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