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守堅城勢不回,推恩部下氣相隨。
天心已去身全節,義過田橫不泯墜。
匡胤既得楚州,隨與李重進收兵屯紮,迎駕入城,出榜安民,開倉賑濟。
於時周兵勢盛,所到莫敵。消息傳入金陵,唐主大懼,飲食俱廢,如坐針氈。又恥降號稱臣,乃傳位於太子弘冀。遣使奉表,臣事中國。計南唐所管地界,止有廬州、舒州、蘄州、黃州四郡未下,差使表奏世宗,獻其地土,乞求罷兵。世宗取表視之,見其言詞哀切,情意惻怛,遂言道:“朕本意隻取江北而已,今唐主既能奉國納降,複何言哉!”乃賜答唐主書雲:
大周皇帝書達唐主。朕興師非為貪求土地,殘害人民,實以天下一家,各守封域,以撫治人民,永享安靜和平之福,將子子孫孫,實加賴之。通好方新,書之更不多及。
差使領書,回金陵見唐主。唐主看書,心始感激,遂仍差使奉表來謝。其表雲:
唐國主臣李,謹頓首拜表上皇帝陛下。臣遣臣陳覺,奉表天朝,欽奉詔書,休兵息戰,允許和好,容小國仰天涵地育之德,臣不勝銜感!謹獻江北四州,每歲納貢銀一百萬,以供上國歲時之用。昧死謹言,伏候赦書世宗得表,群臣稱賀。江北悉平,共得十四州,六十縣。複賜唐主書,諭自今以後,朕已罷戰,不須傳位。賜錢弘、高保融等犒軍錢帛數十萬。唐主仍差平章馮廷獻銀錢茶穀,共二百萬,赴禦營前犒軍,世宗待之甚厚。馮廷複命,稱世宗之德。於是唐主傾心臣伏於周。有詩為證:大將南征擁戰旗,歸降納土建功奇。欲知邊境生民恨,烽火年來望眼迷。
世宗喜南方平定,下令班師還京。各營得令,無不歡欣。明日拔寨起行,正是:天子預開麟閣待,隻今誰數貳師功駕返汴京,世宗論功封爵,給賞三軍,大開龍宴,慶賀功臣。自是君臣勤政,百姓安樂,置兵戈而不用,漸見太平之象矣。
一日,世宗於文書中,得一木簡,長三尺,上寫著“檢點作天子”五字。世宗駭異,察其所置之人,竟不可得。時張永德為殿前都檢點,世宗心疑,遂命趙匡胤代之。
顯德六年,調回征蜀將帥王景、向訓等。時有近臣奏道:“昨夜樞密使昌邑侯王樸卒。”世宗聞奏,親臨其喪,慟哭數日,悲不能止。仰天歎道:“天不欲朕致治耶?何奪朕之速也!”命具衣冠,以王侯之禮葬之。文武百官俱皆送葬。汴京百姓感念王樸平日待民如子,皆悲哀祭獻,罷市三日,如喪考妣。有詩為證:
深明術數佐皇家,輔治新君謀遠誇。
正值升平身已故,黎民千古盡籲嗟。
卻說南唐主順中國之後,與群臣議貢獻之禮。宋齊邱奏道:“昔日後漢主登極之時,主公曾獻女樂數十名,以免數年之擾。今議貢禮,亦可獻美貌聰明者,獻與中國,勝似金玉玩好之物,且吾江南得有泰山之安矣。”唐主道:“吾觀世宗,乃英明之主,非比尋常;倘其不納,是無功而反獲罪矣!”齊邱道:“美色人人所愛,漢帝未嚐不英明,不聞棄逐而臨我不測也。望主公速即行之,必無他慮。”唐主依議,即令中官選取美女。中官領命,選得美女二人:一名秦若蘭,一名杜文姬,送入唐主。唐主見二女果然豐姿出眾,美貌動人,即差禮部尚書王崇質為使,送二美女前往中國貢獻。
崇質領命,安備車馬,即日離金陵,前至汴京。近臣奏知世宗,世宗召入殿前。崇質當階朝拜,奏道:“小臣奉主命,進獻美女二名,與陛下供優閑之用,現在宮門外以候聖旨。”世宗下旨,宣二美人入朝,伏於階下。世宗舉目觀看,果有國色。遂問其名,崇質奏道:“一名秦若蘭,一名杜文姬。”世宗大悅,道:“名色兩美,足副朕懷。”旨令收入禦樂院。趙匡胤出班奏道:“陛下英明聖德,端理天下,不可受外國之色。若受玉帛,可以供給,糧米可以賞軍;今受女色,是使外邦聞之,紼以陛下為愛色之君,必致美女日進,而政事怠荒,聖德損壞矣!此萬萬不可,望陛下三思。”世宗道:“朕自有方略處之,無煩禦弟所慮。”遂不聽其諫,乃設宴款待崇質。因而問道:“汝主近日仍備武事、治甲兵乎?”崇質奏道:“自歸天朝以來,舉國悉得其主矣!尚何事於治甲修武乎?”世宗道:“卿之所見甚明,但朕興師征伐,則為伊敵;今為一家,汝主與朕大義已定,更無他說。然而人心難料,至於後世,則事不可知。歸告汝主,兵甲城郭當宜修葺,為子孫之計。”崇質頓首受命而辭。取路回金陵,見唐主奏及世宗所諭之事,唐主感激。遂令守城官吏,凡城池之不完者,修葺之;戍兵之單弱者,增益之,更有整理軍伍。按下不提。
且說世宗自納美人之後,每召入宮侍宴,日則吹彈歌舞,夜則淫樂歡娛,迷戀情濃,累日不出視朝。凡一切朝政,皆決於範質、王溥二人。二人心不自安,約齊群臣,到趙匡胤府中商議軍國大事。不爭有此一番議論,有分教:憂國勤民,剔盡怠荒歸淳化;應天順庶,掃開蒙翳見重華。正是:披堅執銳於焉釋,端冕垂裳自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