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及天明,看那北軍,僵屍數十裏,棄下輜重不計其數。查點將士俱全,隻有北將劉勇死於亂軍之中,史魁甚為傷歎。張永德收兵回營,匡胤入見世宗,拜伏帳下。世宗道:“朕以二禦弟被困,坐臥不安;若非彥升進計,險遭其禍。”匡胤拜謝,又謝了眾將,眾將皆來賀喜。世宗以史魁之功,封為左參軍。其餘眾將,各皆重賞。自此周兵軍勢大振,遠近皆驚,丁貴的犄角之兵那裏還敢出戰?暗暗退入城中去了。世宗乃移兵汾水界,紮下營寨,督令將士重困晉陽,攻打倍急,晝夜不息。
劉崇慌得心驚膽碎,坐臥不安,忙召群臣計議道:“單令公全軍戰沒,周兵攻城甚急,契丹駐兵不動,消息全無。眼見國家破在旦夕,汝等眾臣,有何計策可退周兵?”丁貴進道:“主公勿擾!臣觀河東之地,北控大遼,西接山後,城郭堅固;且有數萬精銳之兵,尚在未動,周兵雖然緊困,急切亦不能下。今山後應州山王金刀楊令公,高祖倚為太山之重,現今手握精兵,帳列勇將,坐鎮應州,各處皆聞其威名。主公可差官召他相救,管叫此人一到,周兵立破矣。”劉崇依言,即差使臣齎了詔旨,前往應州召取令公去了。
卻說這楊令公,名業,字繼業,太原人氏。生得麵如重棗,五綹長髯,相貌威嚴,身材凜烈。使一柄大杆刀,上陣如風,因此名為“金刀”楊令公,軍中又號“楊無敵”。深明韜略,廣有機謀。夫人佘氏,暢曉兵機,熟諳陣法,慣使一個流星錘,勇力倍常,也是個無人敢近得他的。
這夫人生長在綠林之中,父親佘誌龍,乃是一籌好漢,山寨稱尊,各處響應。當楊業年幼時,奉了父親楊袞之命,遠使探親,路過此山,被這夫人阻住,要討買路錢,兩下裏廝殺起來。不道一般的少年,配定無二的武藝,兩個戰了多時,竟是個對手。那佘誌龍見楊業一表人材,十分愛慕,便請他上山款曲勸諭,納作了乘龍之客。這夫妻兩口兒,真是天緣巧合,分外恩勤。那楊業也把許多忠言美語,勸誌龍改邪歸正,圖取功名。誌龍乃是鐵錚漢子,焉有不依?一聽其言,便心悅誠服。因此楊業回見父親,把這委曲緣由,一一說了。楊袞便請旨招安,封官外鎮,做了封疆大臣。這是從古以來的英雄好漢,做事光明,直截痛快的作用。
那楊業所生七子:長曰延平,次曰延定,三曰延輝,四曰延朗,五曰延德,六曰延昭,七曰延嗣。又有義子懷亮。這八位郎君,弓馬嫻熟,武藝出眾,都有萬夫不當之勇。又有兩個女兒,稱為八娘、九妹,也是勇敢非常。所以其時盛稱山後楊家兵為最。
當日,楊業正在府中與八個孩兒議事,忽報薛王差官來召。楊業受旨訖,與牙將王貴說道:“吾曾屢聞薛王兵敗河東九郡,單全軍覆沒,周師強盛,無有其敵。今薛王既然來召,不得不去救援一遭。”王貴道:“公今若去,小弟亦願同行。”楊業大喜。即日點起三萬精兵,同了八子與王貴一齊起行,到了金鎖關,放炮安營。早有探子報入周營,世宗聚齊眾將商議。匡胤奏道:“臣聞山後之兵,天下莫敵;今彼既來對壘,豈有畏避之理!臣願協同眾將,領兵與之決戰,無勞聖慮也!”世宗依允,下令諸將各宜仔細以待。
時夜三更,世宗宿於軍中,夢見一個婦人,寬衣博帶走進帳中,後麵隨著許多女從,約有二十餘人,手裏多拿著一塊木牌,牌上畫著雲霓,中間寫個大大的“水”字。見了世宗,隻把這牌兒來晃。那婦人走近前來,對世宗說道:“陛下軍威已盛,遠人莫不敬畏矣!車駕即宜速返;不然,恐數萬兵馬受苦也!我乃本城之隍,特來報知,望陛下留意。”言罷而退。世宗步出帳來,要問端的,卻被袍服一絆,跌了一交,頓然驚覺,卻是一夢。見案上留下一簡,世宗起來看時,見簡上有詩四句,墨跡未幹。那上麵寫的:
百戰功成第一機,全憑汾水隔華夷,
貪功不解波濤湧,數萬雄師俱受欺。
世宗看了不解其意,至天明召群臣詳解,皆不能知。又召鄉民問之,內有老者對道:“離汾水十五裏之地,有一後土夫人神廟,莫非此神顯靈,來報陛下也。”世宗聽旨,即命匡胤齎香燭往探,如有神廟,可即上香。匡胤領旨去看,不多時,回奏道:“汾水西南,果有後土夫人廟,臣已焚香,謹來回旨。”
正言間,忽報北漢楊業兵馬已到了。世宗聽報,便問諸將:“誰敢領兵去敵?”匡胤奏道:“臣願往!”世宗許之。匡胤帶領精兵一萬,與鄭恩、高懷德等,到平川曠野列開陣勢。兩軍相遇,周兵見山後兵果然雄壯,與單兵馬大不相同,眾各嘖嘖稱羨。三通鼓罷,放炮一聲,隻見主帥楊業騎馬而出,上首牙將王貴,下首義子懷亮。匡胤歎道:“人稱山後之兵為最,果不虛也!”言未畢,一將出馬,乃高懷德也。懷德拍馬挺槍跑至陣前,高聲喝道:“誰敢出來會我?”對陣楊懷亮看見,縱馬出陣,喝聲:“俺來也!”舞起竹節鋼鞭與高懷德相迎。兩下金鼓齊鳴,喊聲大舉,二將戰上四十餘合,不分勝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