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貴優雅、氣度非凡的人說話溫和流暢,表示他們常用文雅的應酬用語。然而,這類人 應分為兩種,一種人是表裏如一,一種是口是心非。
後者很多是外表高尚而內心醜惡的人,他們不願被對方察覺自己極力掩飾著的目的,所 以才使用文雅的口氣說話。
相反的,談吐粗俗的人顯得比較單純。
這種類型的人,無論對上司或部下,對同性或異性,都不改其談吐方式,喜歡就喜歡到 底,討厭也討厭到底。
此外,在初次見麵的情況下,這種人的好惡表現也相當明顯,不是表現得很不耐煩,就 是親熱若多年摯友。
我們應該結交那些語言清晰、說話有條理、表達幽默風趣的人,而口齒不清、語言羅索等語病較多的人,我們還是敬而遠之為好。
聽懂對方的言外之意
我們跟初次見麵的人說話交流有一種情況非常令人尷尬,那就是說者有心,聽者無意。一方費盡心機,磨破口舌,而另一方總是不明白對方真正的意思,結果是聽的著急,說的更著急,極度尷尬。當然了,我們這裏所說的“意”,指的是“言外之意”。
毫無疑問,我們是需要“言外之意”的。畢竟在很多時候,我們說話不能太直接、太明了。比方說,批評人時不能傷了人的自尊;給領導提建議不能讓人覺得我們比領導都能幹;麵對別人的提問,我們有難言之隱,但也得讓人有個台階下;事情緊急,但涉及商業機密,隻有我們的親信才能明白的“暗語”是最好的選擇……
相反,我們也可以利用根據上麵的提示來揣摩對方的言外之意,然後再決定我們該怎樣說,都應該說些什麼。
在一部反映清代官場上和珅與紀曉嵐“鬥法”的電視劇中,有這樣一段情節:和珅為了躲開紀曉嵐的監督,在赴江南考場監考之前,給江南考場的幾位主考官寫了這樣一封信,信中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按理說,這些話都是古人的聖言,沒什麼特別的地方,但是用在特定的場合下,就另有深意了。當然,江南考場的主考官們是深知其意的。
這個例子雖然舉得有些不太地道,但我想我們應該明白,在“說”的過程當中,“言外之意”往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當然,要能聽得懂“言外之意”,你自己必須首先是一個能夠熟練而巧妙地運用“言外之意”的人。
例如,如果我們是一個上司,在一個非正式的場合我們的一個下屬說起他工作量大、任務重,平時加班也幹不完,等等。下屬的這些話意味著什麼呢?可能有的人認為下屬在叫苦,由此可能要說一大通要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客套話,還有20世紀50年代的人們如何艱苦奮鬥的“故事”。
圖016,左,CD131,1019a去掉嘴前邊的東西,說:要吃苦耐勞、無私奉獻……右,CD125,0735,臉朝左,說:不要大道理,來點小表揚行不行?
結果可想而知,那位部下氣得七竅生煙,有可能憤然離去。
其實這位部下隻是順便反映一下情況,讓領導知道他工作得辛苦,希望肯定和承認他在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我們能體察其意,說些得體的安慰話,表示一下作為領導者對部下辛苦工作的關心和肯定,那位下屬肯定非常高興,而且有可能更加賣力地工作。
由此可見,了解說話者的意圖是何等重要。
“說者有心,聽者無意”是一種尷尬,“說得巧妙,聽得聰明”是一種藝術,其間的界限判若雲泥,看你怎麼理解,怎麼把握。當然了,首要的一點,是你千萬不能小看了它。
溝通中最重要的是能聽出沒有說出的信息。 ——彼得?德魯克
因此,聽話者要能聽出“字裏行間的意思”,也就是說,聽話者要對說話者的感覺產生反應,而不是對其話語。
有一天,一個婦女開著車到城裏去,突然,有一隻輪胎漏氣了。她停下車來,雖然她可以自己換輪胎,可是她希望有人停下來幫助她,因為她穿得漂漂亮亮的要趕赴一場宴會。不久,一個年輕人停下車,並走過來問:“車胎漏氣了嗎?”假如這個婦女聽到的僅僅是這“語言文字”的內容,她可能會生氣起來,說出類似下麵的話:“笨蛋!任何人一看都知道是車胎漏氣了!”
如果她這樣回答的話,勢必會激怒那個熱心幫忙的年輕人,而必須自己動手換車胎了。然而,她很聰明地體會到年輕人話裏的意思是:“我知道你有麻煩,我能幫助你嗎?”於是,她得到了年輕人的幫助,避免了自己換車胎的苦惱。
俗話說:“說話聽聲,鑼鼓聽音”,這個“聲”指的就是言外之意。同樣的話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有不同的含義,因此,在與陌生人交談時,我們要盡力揣摩對方話語中所隱含的意義,以做到應對自如。
本章總結
一個人的語言會透露出他的性格特點和內心的想法。中國有句俗話,“鑼鼓聽聲,說話聽音”細分析起來是有一定道理的。“說話聽音,”是說不但要聽說話的表麵意思,還可以從中聽出弦外之音。也就是說,從說話上可以了解一個人的思辯能力、表達能力、工作能力、性格特點、思想意識等多方麵素質。學會察觀意,我們就可以知道陌生人跟我們交談時所要表達的意思,從而我們可以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