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談話的話題有很多,這就看我們是不是留意了。不要以為陌生人都很難接近,他們也和我們一樣希望認識更多的朋友,有時隨便一個不是很恰當的話題也能引起對方的交談興趣。
我們需要陌生人的刺激——一個跟我們不同、暫時是個謎的人。此外,和陌生人見麵多少對你會有所影響。若是彼此心靈相通,意氣相投,也許就能成為您往後生命的一部份。
用肢體語言接近彼此的距離
人類學家雷?博威斯特是最初非語言交際——他稱之為“動作學”——的倡導者。他在研究中發現,在一次麵對麵的交流中,語言所傳遞的信息量在總信息量中所占的份額還不到35%,剩下的超過65%的信息都是通過非語言交流方式完成的。
談到由肢體表達出的信息時,我們自然會想到很多慣用動作的含義。諸如鼓掌表示興奮,頓足代表生氣,搓手表示焦慮,垂頭代表沮喪,攤手表示無奈,捶胸代表痛苦。
研究成果還指出,當談判通過電話來進行的時候,那些善辯的人往往會成為最終的贏家,可是如果談判是以麵對麵交流的形式來開展的話,那麼,情況就大為不同了。因為,總體而言,當我們在做決定的時候,在所見到的情形與所聽到的話語中,我們會更加傾向於依賴所見到的情形。
之所以要告訴大家這個研究結論,就是要提醒大家,在我們與陌生人溝通時,語言的內容固然重要,但也不要忘了要根據對方的言行相應地做出肢體上的回應。
小李結婚十年了,在結婚紀念日要來到的時候,他打算為妻子準備一份特別的結婚周年紀念禮物。他把目標鎖定在兩個選擇上:一個是最新款的掌上電腦,另一個是可以掛在餐廳中的一幅畫。
小李到了商場以後,首先來到了電腦區,當時正是上午的中間時段,這裏的人並不多。
小李向櫃台走過去,一名身穿黑色西裝的促銷員正在點頭微笑。一切進行得還不錯。這名促銷員開始講解各款掌上電腦的差異。在做講解的時候,這個促銷員抬起右腳,放在了身邊的一個小凳子上。然後,他的身體向右腿膝部前傾。
盡管促銷員講解得很詳細,但是,小李還是廹不急待地離開了那裏。並不是他對店員的講解不感興趣,隻是對方這種抬腿的不雅姿勢與自己的舉止完全不合拍,這讓他感到很不舒服。
商場的另一端是個畫廊,小李在一幅引起他注意的畫前停下來,一幅深思的樣子:重心落在一條腿上,胳膊彎曲,但一隻手扶在臉部,一個手指停在了嘴唇邊。過了大概一分鍾,他發覺有人靜靜地站在自己身邊,和自己一樣欣賞著那幅畫,然後他聽到一個輕柔的聲音簡單地說:“是不是很不錯?”“嗯,不錯。”小李若有所思地回答道。
“如果需要幫助,請告訴我。”他身邊那位女士說。然後,她抽身退到了畫廊的另一端。不到5分鍾,小李就買下了那幅畫。
這讓我們很奇怪,那位促銷員介紹得很詳細,而這位女士隻是簡單地說了一句話,為什麼小李就決定買下那幅畫?答案是,小李隻是看到畫就感到舒服。那位女士悄悄地走到他身邊,使用的是和他一樣的身體語言,形成了相同的姿態。她用完美而毫不費力的同步技巧,天衣無縫地與小李進行著交往:55%身體語言,38%語調,7%言語。
在觀察中,我們也發現,在與陌生人溝通時,當他們逐漸了解了對方的情況後,感覺會很自在,以後,他們的身體姿態就會發生一係列變化,充滿戒備意味的雙臂和雙腿互相交叉的姿勢,會逐漸轉向開放自然的姿勢。在任何環境裏,這樣的轉變過程都遵循著完全相同的程式。
這個轉變過程是從封閉的身體姿態開始的,也就是雙臂和雙腿都呈交叉的狀態。
當兩個人之間的交談變得比較愉快,相互間建立起了和諧親善的關係時,最先發生變化的就是腿部動作。他們不再保持兩腿交叉的姿勢,而是兩腳並攏,形成立正的站姿。
接著,交叉的雙臂中處於上方的那隻手臂會伸出來,而且在說話的時候手掌還會做出一些手勢。盡管這隻伸出的手臂還沒有完全放開,但已經不再是阻擋對方的屏障,此時它不過作為另一隻手的支撐,使整個上半身呈現單臂遮擋於前胸的姿勢。漸漸地,雙臂都放鬆下來,一隻手做著手勢,或是置於臀部,也可能是插在褲子口袋裏。最後,彼此熟知的兩個人都采取稍息的站姿,雙臂自然舒展,顯示出樂於接受對方的態度。
圖007:CD126,0249,0250,圖說:你能看出圖中誰表現出來封閉的身體姿態,誰表現出了接受的身體姿態嗎?
了解了肢體語言在溝通中的作用後,我們就知道,在與陌生人交談時,為了更加接近彼此之間的距離我們應該怎樣做了。
首先是頭部。在對方講話時,我們要適時地點頭。大部分人從來沒有意識到點頭這一動作的威力,事實上,恰當的點頭動作會成為相當具有說服力的工具。研究顯示,如果聆聽者每隔一段時間就向說話人做出點頭的動作——每次做這個動作時點頭次數以三次為宜——就會激發說話人的表達欲望,能夠讓他比平時健談三至四倍。
點頭的動作還具有相當的感染力。如果有人對你點頭,你通常也會向他回報以點頭的動作——即使你並不一定同意這個人所說的話。因此,在建立友善關係、贏得肯定意見與協作態度等方麵,點頭的動作無疑是絕佳的手段。
在點頭的同時,我們的臉上應該表現出微微的笑容,眼睛直視對方。
其次是身體。當我們對對方說話,或聆聽的時候,上身向前傾,會顯得更有誠意,也更容易拉近你與對方的距離,贏得對方的好感。坐著的時候,就算椅子是硬的,我們靠在椅背,甚至身體滑下去一點,絕對不如坐挺,上身稍向前傾來得好。當我們改變坐姿,很可能自自然然地就博得對方的好感,他會覺得我們很認真而且積極。我們甚至可以把椅子移動一下,連椅子都對著那個人。而且就算你調整椅子,隻是做樣子,椅子根本沒動,當你這樣做,也會給人很有誠意的好感。
部分肢體語言的含義:鼓掌——讚成或高興;腳尖指向對方——對他感興趣;抬頭挺胸——自信,果斷;輕拍肩背——鼓勵,恭喜或安慰;正視對方——友善,誠懇,外向,有安全感,自信,篤定等。
穿針引線,讓對方多說話
古人說,言多必失,沉默是金。這句話雖然說得有些絕對,但也提醒我們,跟陌生人溝通時,我們不要說得太多,應該多讓對方說話,我們可以從他的話中多了解一些他的信息,這對我們是絕對有好處的。
小麗到朋友家作客,看到她家還有另外一個人,朋友給小麗做了介紹:“這是我的同事,她出門辦事的時候路過這裏,就上來看我了,你們也認識一下吧。”小麗和對方互相介紹了自己。
這時朋友要去做飯,屋裏就剩下了兩個人。小麗平時不大愛說,對方可能也沒有什麼好的話題,她們沉默了一會。小麗先開口說了一句話:“您出門辦事還不忘來看看朋友啊?”沒想到就是這樣一句話竟然引起了對方的興趣,她先是述說了與朋友的友誼,後又說到自己如何善待朋友,等等。這期間小麗時不時地插上一兩句。結果,小麗沒說幾句話,對方倒是把自己的情況都說了出來。
在分手的時候,那人向朋友稱讚小麗是一個通情達理的人。更有意思的是,在小麗快把那人忘了的時候,她們意外地相遇了,那個人看見小麗就親熱地打招呼,像對待一個老朋友似的。
有很多人都羨慕別人口齒伶俐、口若懸河、口吐蓮花,但也不要忘了,這也是導致口幹舌燥、口不擇言、口吐白沫的結果。麵對陌生人,你的喋喋不休隻能引起他的厭煩:“我跟你又不是太熟,說這麼多廢話幹嗎?”
專家們經過觀察也發現,一些人與人交談時不看對方,隻顧滔滔不絕地講個不停。通常對方都會表現出尷尬和不快的情緒。而多讓對方說話既能夠避免自己的尷尬,省卻不必要的麻煩,還能得到對方的信任,把我們引為知己。
醫生在開湯藥的時候,都會告訴我們用什麼做藥引。藥引是指某些藥物能引導其他藥物的藥力到達病變部位或某一經脈,起“向導”的作用。在我們與陌生人交談時就不妨做一次“藥引”,引導對方向我們希望的方向走,這樣做你會有很大的收獲。
美國有一家最大的汽車工廠要采購一年中所需要的坐墊布。3家有名的廠家已經做好樣品,並接受了汽車公司高級職員的檢驗,然後,汽車公司給各廠發出通知,讓各廠的代表作最後一次的競爭。
其中一家工廠的代表斯芬利先生來到了汽車公司,他多少有些擔心,因為他正患著嚴重的咽喉炎,雖然他有很多變換建議,但一說話嗓子就疼得要命,發不出一點聲音,因此即使他有再好的口才都沒辦法施展了。
當高級職員會議開始的時候,另外兩個廠家的代表清楚而詳細地介紹他們的產品,斯芬利先生隻道自己已經沒有希望了。盡管他也站起身來,想努力說話,但隻能發出尖銳的聲音。
沒有辦法,斯芬利先生隻好在本上寫了幾個字:諸位,很抱歉,我嗓子啞了,不能說話 。
“沒關係,我已經看了你的產品說明,我替你說吧。”汽車公司總經理說。他陳列出斯芬利先生帶的樣品,並稱讚它們的優點,於是引起了在座其他人活躍的討論。那位經理在討論中一直替斯芬利說話,而斯芬利先生在會議上隻是做出微笑點頭極少數手勢。
結果真的令人驚奇,最後竟然是斯芬利先生得到了那筆合同,汽車公司向他訂了50萬碼的坐墊布,價值160萬美元——這是斯芬利先生得到的最大的訂單。
事後,斯芬利先生說:“我知道要不是我實在無法說話,我很可能會失去那筆合同,因為我對於整個過程的考慮也是錯誤的。通過這次經曆,我真的發現,讓他人多說話有時是多麼有價值。”
在社交場合,自己少說話,把話語權交給對方既是一種禮貌,又是一個策略。侃侃而談不見得給自己增添光彩,更不能說明自己有學問,相反卻容易給對方一個言而不實、賣弄自己的壞印象。
給自己的語言穿上魔法衣
看到這個題目,也許有人會說,語音不就是上下嘴唇一碰,從嗓子裏發出來的東西嗎,有什麼魔力可言?問題當然沒有這麼簡單了。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說:“不用看,聽到他的聲音我就知道這是誰。”“某某的說話聲可真難聽啊,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在跟誰打架呢!”“某某就不同了,那聲音,低沉悅耳,好有磁力哦!”可見,每個人的語音都有自己的特點,有的好聽有的難聽,因此同樣一句話,不同的人說出來的效果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