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想讓別人喜歡你就讚美對方吧(2 / 3)

6.5英裏

一個著名的土著部落座落在非洲的一個原始叢林裏,他們過著古樸原始的生活,狩獵、刀耕火種,住草棚和山洞,雖然已經是現代文明,但他們卻拒絕汽車,拒絕電,拒絕服飾。為了能夠親身體驗一下那個仍然保持著原始文明的土著部落的風光和生活,世界各地許多的遊覽者都慕名來到距那個部落不遠的一個小城裏。但因為從這個小城到那個部落沒有公路,不通汽車,如果要去的話,隻有徒步跋涉。來到小城的每一個旅行者基本上都會問當地人同一個問題:“小城距那個部落有多遠?”這時小城的人們便會友好地告訴他們說:“哦,不遠,隻有五英裏。”不論對哪一位旅行者來說,五英裏都不是太遠的路程,人們聽到這個答複後通常都會高高興興地出發。他們會先沿著一條草徑穿過一片一片的叢林,在他們走得又累又渴時,便會看見一個用樹皮搭建的路邊小店。於是,人們便會走上去問店主說:“我想請問一下,這裏距那個土著部落還有多遠?”店主會十分友好地衝旅遊者們笑笑,回答說:“不太遠了,可能還有不到四英裏遠。”於是旅行者們便又高高興興地上路了。他們又走了很長一段路程,走得人困馬乏時,還是沒有看到那個部落的影子,但就在他們瀕臨失望的時候,會看到一個路邊小店。有人便會又問店主說:“請問,這裏距那個部落還有多遠呢?”店主笑眯眯地說:“不遠了,再堅持一會兒你們就可以到達目的地了。”於是,旅行者們立刻又高高興興地往前趕去。終於在經過一段段叢林小路,以及路邊的小店後,旅行者們趕到了那個部落。有的人不禁心生疑惑:不是說隻有五英裏的路嗎,可為什麼卻走了大半天?其實,他們一直被蒙在鼓裏,這段距離遠不止五英裏,從小城到部落起碼有五十英裏遠。而這一切,隻有當旅遊者們返程時,路邊小店的人才會告訴他們說:“其實,你們最少已走了五十英裏遠。”五十英裏?想想都叫人發怵!旅行者們知道真相後大吃一驚,覺得這簡直是太不可思議了。平常,很多人連十英裏都走不了,怎麼又能夠跋涉五十英裏遠呢?所以,他們寧肯相信這段路程最多隻有五英裏。一個七十多歲的法國旅行者在得知自己確實一步一步走了五十多英裏遠時,他說:“要不是說隻有五英裏和路邊小店裏那些距離越來越小的回答,我是不可能走完五十英裏的,五十英裏,對於我來說,簡直是個奇跡了。”如果誠實地告訴每位旅行者:“這裏距那個部落至少有五十英裏遠。”那麼,或許其中有一大半的人都會打退堂鼓。但你告訴他們隻有短短的五英裏時,他們肯定不會有一個望而卻步的,畢竟五英裏對於一個旅行者來說,那並不是一個望而生畏的距離。有時候,一個小小的鼓勵,就能催生出奇跡。奇跡者成功的最大秘密是:在崎嶇而漫長的道路上,他幸運地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鼓勵。

7.隻需要一句讚美的話

汪小娥周末和同伴去逛商場,逛到一家鞋店,發現鞋架上各種精致的鞋子很藝術地擺著,紅的、紫的、藍的、黃的,炫人眼目。汪小娥看中了一雙橙色的涼鞋,摸上去質地細膩,鞋跟也不高,汪小娥興衝衝地取了下來試了一試。感覺十分舒服,於是又低著去試穿營業員小姐拿出的另一隻鞋。就在彎腰瞬間,汪小娥脖子上戴的小熊鏈子亮晶晶地從衣服裏滑了出來。“你的小熊鏈子真漂亮!”蹲在汪小娥麵前的營業員小姐笑著說道。她的眼睛裏流露出真誠的喜悅,那是一個女孩對一件精致飾品的不加掩飾的喜歡。汪小娥看著營業員小姐,內心也是一片歡喜,因為自己得到了真誠的讚美。汪小娥覺得之前單純的買賣關係忽然就淡了下去,她一改往日要多逛幾家店的習慣,很高興地立馬就掏錢買下了這雙鞋。整整一下午,汪小娥的心情都好極了,連陽光好像都明媚了許多,好幾次汪小娥都不由自主地笑了出來。陌生人的一句真誠的讚美,居然成就了一個下午的美好。細細想來,豈止是陌生人之間需要發自內心的誇讚呢?我們的親人、朋友,誰不需要呢?原美國總統林肯說的好:“人人都喜歡被讚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表揚”。一句“真是神童啊!”的讚美,使考試不及格的華羅庚成為傑出的數學家。一句“他讀的真好啊!看來他和我們大家一樣棒啊。”就使一個不愛讀書的孩子愛讀書了。當美麗與我們擦肩而過,我們都應該及時地說出那句已經在心裏盤桓許久的話——一句真誠讚美的話,你隻需要付出一點點,就能給人帶去很多很多。人與人之間的親密與和諧,有時候隻需要一句讚美的話來點綴。

8.貝多芬之吻

李斯特在12歲的時候就展現了他過人的音樂才華,那年他在維也納舉行了一次成功的演奏會。當時音樂大師貝多芬也在台下看李斯特的表演,當演出結束後,貝多芬走上台去,為了祝賀李斯特的成功,貝多芬把他摟在懷裏,並在他額頭上吻了一下。要知道這是世界音樂大師的吻,這一吻對於年少的李斯特意義非凡,他像是得到了什麼寶貝似的,激動得快要昏過去。這個吻成為李斯特終身都不能忘懷的大師給予他的最高獎勵。後來,李斯特成為了著名的音樂家,他有了自己的學生。難能可貴的是他把“貝多芬之吻”延續了下來,對於那些成績顯著的學生,他總是以貝多芬的方式——吻額頭來獎勵他們。李斯特覺得應該繼承貝多芬傳給自己的東西,把它繼續發展下去。於是李斯特把貝多芬的“吻”傳給了他的學生,而他的學生又不斷地傳遞下去。就拿馮·薩爾來說,他就是李斯特名下的一位優秀的學生。一次,上完第一堂課以後,李斯特在他額頭上吻了一下說:“好好照料這一吻,它來自貝多芬。”馮·薩爾成年後,也成為了著名的鋼琴家,他也有了自己的學生。其中一位叫福爾德斯的學生曾一度對學琴失去信心,但馮·薩爾知道他是位很有才華的學生。一次,馮·索爾先生要求福爾德斯為他演奏一曲,於是福爾德斯盡全力演奏了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悲愴》和舒曼的《蝴蝶》。當演奏結束時,馮·索爾先生站起身並在福爾德斯的前額上吻了一下說:“我的孩子,當我在你這麼大時成了李斯特的學生。在我的第一課後,李斯特先生吻我的前額說‘好好記住這個吻,這是貝多芬先生聽完我的演奏後給我的’,為了把這份神聖的遺產傳給後人,我已等了許多年,現在我認為你應該等到它。”馮·薩爾的吻對福爾德斯產生了巨大影響,後來,他也成為了著名的鋼琴演奏家。當福爾德斯年逾古稀的時候,他曾經說:“在我的一生中,沒有什麼可以比得上馮·薩爾的讚揚。這讚揚是來自貝多芬的吻,這吻使我不久我也將把這來自貝多芬的“吻”傳遞下去。”這裏的“貝多芬之吻”代表了貝多芬的精神,代表了一個老師對他的學生的高度評價和肯定。這一吻是神奇的,能讓人奇跡般地從困境中解脫出來,以致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偉大的鋼琴演奏家。

9.愛,要說出來

有一個小男孩,他總是遭到父母的批評,比如他的自由散漫,比如他的邋邋遢遢,經常把家裏弄得亂七八糟。還有他的成績總是陰晴不定,有的時候好,有的時候又非常差。好的時候,母親告誡他別那麼容易就滿足,不要做一隻井底之蛙,要不斷地要求自己,再接再厲。差的時候,母親和父親就會輪番上陣來批評和要求他。總之,他很少聽到過父母的讚賞之詞。母親的“批評”伴隨著他讀完了小學和初中,後來到了高中,他開始住校,本以為可以不必再遭受母親沒完沒了的批評,但現狀依然沒有多大的改觀。母親不但一周會打兩個電話,而且周末回家的訓話,也成為了男孩必修的功課。這時的男孩已經不是小孩子了,再也不會像小時候那樣把滿心委屈表現在臉上,而是一隻耳朵進一隻耳朵出,任由母親長篇大論。但一件偶然的事,讓他感觸良多。一個星期天他回家,母親正在和一個朋友聊天,談到了他。他路過客廳的時候悄悄躲起來,想知道他們在說什麼。讓他意外的是,母親竟然滿口都是在表揚自己。說自己懂事了,從不給家裏添麻煩,還懂得孝順長輩。小時候從不亂花錢,大人無心放在桌子上的錢,一般的小孩早拿去買零食了,他呢,看也不看。6歲那年,我不開心時,他居然會安慰我。每次考試成績不好我們罵他之後,他毫無怨言地回到房間認真學習……那整整一個小時的聊天,說的都是表揚他的話。這些話,母親從沒對當著他的麵說過,男孩聽到這些,眼淚就那麼不自覺地掉下來。那一刹那他仿佛真正長大了,第一次聽見母親由衷的表揚,他的心裏升起騰騰的喜悅和自豪。他也在心裏自責,以前還總是抱怨父母不愛自己,對自己除了批評還是批評,可他們的用心我卻不懂。但在男孩心裏也有一絲小小的遺憾,如果我早一點明白,不更好嗎?為什麼你們如此愛我,卻不讓我知道?害我這麼久以來對你們都存有誤解……幸福就像是一個玻璃球,玻璃球從天上掉下來,打碎了,碎片散落在每一個人的身旁。於是,周圍的人就把碎片撿起來。有的人撿的多一點,有的人撿的少一點,即使是再努力,也沒有人可以把全部都撿起來。可是隻要你努力,多少會撿回來一些。對於愛也是這樣,要盡可能多的把愛意表達出來,多努力一些,別人就會多感受到一分你給予的愛。當我們用各種的外衣遮掩著我們的愛時,你是否知道,你可能會被誤解你不是在愛?所以,請一定要讓人明白你的愛,不管你的愛披著什麼樣的外衣,戴著什麼樣的麵具。抓緊自己的幸福--愛,要說出來!

10.一條藍緞帶

有個人從他的朋友那兒獲得了三條藍緞帶,說是希望他送給那些他感謝的人。他把一條緞帶送給了不苟言笑、事事挑剔他的上司,他覺得正是由於上司的嚴厲,才使他多學到了許多東西,而且他還多給了上司一條緞帶,希望他的上司能拿去送給另外一個影響他生命的人。麵對這位員工所送的緞帶,上司非常驚訝,因為所有的員工一向對他是敬而遠之,可沒想到竟然還會有人感謝他嚴苛的態度,把它當作是正麵的影響,這個“禮物”使上司的心頓時柔軟起來。上司望著緞帶,一個下午都若有所思地坐在辦公室裏,下班回家後,他把那條緞帶給了他正值青少年期的兒子。想到自己平時忙於公務,沒有過多的時間關心兒子,而且對兒子十分嚴厲,還經常責備他,很少讚賞。於是上司那天就懷著一顆歉疚的心,把緞帶給了兒子,同時還對兒子道出了心裏話:“我沒有做到一個身為父親的責任,我為我以前的過失道歉。而且,雖然我從未稱讚過你,也少有時間與你相處,但我十分愛你我的兒子,也以你為榮,你的存在給了我這個父親無限的喜悅與驕傲。”兒子聽完父親的一番話,竟然嚎啕大哭起來。他對父親說:“我還以為你一點也不在乎我,也不喜歡我,所以我覺得人生一點價值都沒有,我恨自己不能討父親的歡心,還想著以自殺來結束痛苦的一生……”這位父親頓時嚇出了一身冷汗,自己差點失去了兒子卻還毫無察覺。他慶幸自己及時對兒子講出了心裏話,打開了兒子的心結,也救了兒子的一條性命。從此他改變了自己的態度,調整了生活的重心,重建了親子關係。就這樣,整個家庭因為一條小小的緞帶而徹底改觀。小小的藍緞帶是一麵生命的旗幟,它讓人們將愛說出來,將愛傳遞下去。它時時提醒擁有它的人去感恩周圍的人,道一聲讚美和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