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溝通需要一顆體貼別人的心
1.先為對方著想吧
有一位推銷員,他在英國一家皮鞋廠工作。他曾經多次拜訪倫敦的一家皮鞋店,但鞋店老板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絕了他的拜會請求。一天,推銷員在報紙上看到一則關於變更鞋業稅收管理辦法的消息,他認為這則消息有利於幫助店家節省很多費用。於是他口袋裏裝著這份報紙,又一次來到了那家鞋店,希望把這個好消息帶給皮鞋店老板看看。當他來到鞋店前時,就大聲地對鞋店的一位售貨員說:“麻煩您轉告您的老板,說我有路子讓他發財,不但可以讓他大大減少訂貨費用,還可以本利雙收賺大錢呢。”這一次,老板終於同意接受他的拜會。隻有站在別人的角度上,先替對方著想,才會采取恰當的、可以讓對方接受的方式去讓對方認同你、接納你。如果沒有為對方著想,忽略了對方的擔憂和感受,那你永遠也不會打動別人,你的目的也就很難實現了。一隻小豬、一隻綿羊和一隻奶牛住在一起,有一天,主人將豬捆起來捉走,豬發出了非常淒慘的叫聲,讓綿羊和奶牛感覺非常不舒服,就有點不滿地說:吵什麼吵,主人捉我們的時候我們也沒像你這麼吵!!小豬聽了憤怒地說:“主人捉你們那是為了要你們的毛要你們的奶,而捉我那是為了要我的命啊!!”由於所處的立場不同、環境不同,通常很難了解對方的感受。因此對別人的失意、痛苦或挫折,千萬不要幸災樂禍,而應多關懷、體諒別人的心情。
2.究竟是誰錯了
小羊請小狗吃飯,它準備了一桌鮮嫩的青草,結果小狗勉強吃了兩口,就再也吃不下去了。過了幾天,小狗請小羊吃飯,小狗心想:我不能像小羊那樣小氣,我一定要用最豐盛的宴席來招待它。於是小狗準備了一桌上好的排骨,可是小羊卻一口也吃不下去。由於沒有考慮到對方真正的需求,即便是好心,也容易犯這種美麗的“錯誤”錯誤。在人際溝通中,尤其是熟悉的人之間,常常“懶”得去說,隻管按自己的意願行事,卻忽略了別人的想法。一位教授第二天就要在一個重要的會議上發表演講,會議的規格之高、規模之大都是他平生第一次遇到的,全家人知道這個消息後都為教授有這麼一次好機會而激動。妻子為此還專門為他挑選了一套西裝。晚飯時,妻子問西裝合身不,教授說除了褲腿長了兩公分之外,其他地方都很合身,不過影響也不大,倒是能穿。晚上當大家都入睡時,教授的老媽卻睡不著,她一直想著西褲的事。這麼隆重的演講,兒子應該體麵點才行,西褲長了怎麼能行。於是老人翻身下床,把西裝的褲腿剪掉兩公分,縫好燙平,然後才心滿意足地睡下。第二天,教授的妻子早早地就醒了,想精心為丈夫準備早餐。忽然她想起老公西褲的事,心想時間還早,便把西褲又剪掉兩公分,縫好燙平,安心地去做早餐了。因為爸爸有重要的演講,女兒也很早就醒了,看媽媽的早餐還沒有做好,就想起爸爸西褲的事情,於是女兒也拿來西褲,再剪短兩公分……究竟是誰錯了?也許誰都沒有錯,媽媽關心兒子,妻子關心丈夫,女兒關心爸爸。可是,她們又都錯了,錯在不懂溝通,結果白白毀了一條褲子。
3.和尚也需要梳子
A、B、C、D四個推銷員接受任務,到廟裏向和尚推銷梳子。A推銷員空手而歸。他說到了廟裏,和尚說沒頭發不需要梳子。所以,他沒有賣出一把梳子。B推銷員回來了,他賣了10多把梳子。他介紹經驗說:“我告訴和尚,經常梳梳頭皮,不僅止癢,還可以活絡血脈,有益健康。如果念經念累了,梳梳頭,可以保持頭腦清醒。就這樣,我賣掉了10多把梳子。”C推銷員回來了,他賣掉了100多把梳子。他說:“我到廟裏去,告訴老和尚:您看這些香客多虔誠呀,在那裏燒香磕頭,磕完頭起來頭發就亂了,有時候香灰還落在他們頭發上。如果您在每個廟堂裏放一些梳子,待香客們磕完頭、燒完香,他們就會拿起梳子梳理頭發,他們會感到這個廟關心香客,下次還會再來。老和尚覺得很有道理,所以買了100多把梳子!”D推銷員銷售最成功,銷掉了幾千多把梳子,而且還有訂貨。他說:“我到廟裏跟老和尚說:廟裏常常接受人家捐贈,得回報一下人家,而梳子是非常便宜的禮品。您可以在梳子上寫‘積善梳’,說可以保佑對方,對方一定樂於接受。既然是禮品,那就應該多儲備一些,誰來了就送,廟裏的香火一定越來越旺。就這樣,我賣掉了好幾千把梳子。”換位思考的實質,就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如果你能深入體察對方的內心世界,按照他人的想法闡述自己的觀點,溝通就會變得更加順利。
4.鑰匙最了解鎖的心
一把堅實的大鎖掛在大門上,一根鐵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無法將它撬開。鑰匙來了,他瘦小的身子鑽進鎖孔,隻輕輕一轉,大鎖就“啪”地一聲打開了。鐵杆奇怪地問:“為什麼我費了那麼大力氣也打不開,而你卻輕而易舉地就把它打開了呢?”鑰匙說:“因為我最了解他的心。”如果對待別人你是粗魯地用鐵棒撬,那是怎麼也不可能把別人的心房打開的。唯有關懷,才能把自己變成一隻細膩的鑰匙,進入別人的心中,了解別人。所以溝通時,一定要多為對方著想,以心換心,以情動人。當我們覺得無法與父母進行深入交流時,當我們覺得老師不明白自己的想法時,當我們覺得朋友不理解我們時,不妨想一想,是不是我們的這把鑰匙出了問題。是它生鏽了?還是因為使用蠻力而使其折斷其中?這些做法都無法深入別人的內心,更無法打開別人的心鎖。
5.你的鞋帶鬆了
一位表演大師準備就緒,馬上就要上場表演了。這時,他的弟子告訴他:“師父,你的鞋帶鬆了。”大師微笑著點點頭,蹲下來仔細係好。等到弟子轉身走後,這位大師又蹲下來重新將鞋帶解鬆。這一切被一個旁觀者看在眼裏,他不解地問:“大師,為什麼您剛係好了鞋帶,又要將它解鬆呢?”大師回答道:“因為我馬上要飾演的是一位勞累的旅者,長途跋涉讓他的鞋帶鬆開,通過這個細節可以表現他的勞累和憔悴。”旁觀者更不解了:“那剛才你的弟子讓你係上,你為什麼不直接告訴他你的用意呢?”大師笑了笑,說:“他能細心地發現我的鞋帶鬆了,並且熱心地告訴我,我一定要保護他這種熱情的積極性。這個學生自尊心強,如果我當場指出他這樣做是無知的表現,那他肯定會受到很大的打擊,而我想給他的是鼓勵,並非否定。至於為什麼要將鞋帶解開,將來會有更多的機會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說啊。”這位表演大師並沒有因為弟子看不出自己的用心而責怪他,反而對他的細心進行了嘉獎,可謂別具匠心。在溝通中,如果我們也能事先考慮對方的心情,又怎能不贏的對方的敬仰和喜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