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輯 是什麼決定命運(2 / 3)

後來,這個男孩成了當地政府機構裏的重要官員。

大道理: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世界的手。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你可以教他說第一句謊話,也可以教他做一個誠實的永遠努力爭第一的人。

人生第一課

這是美國一家普通的幼兒園。

剛剛入園的兒童被老師帶進幼兒園的圖書館,很隨便地坐在地毯上,接受他們的人生第一課。

一位幼兒園圖書館的老師微笑著走上來,她的背後是整架整架的圖書。

“孩子們,我來給你們講個故事好不好芽”

“好選”孩子們答道。

於是老師從書架上抽下一本書,講了一個很淺顯的童話。

“孩子們,”老師講完故事後說,“這個故事就寫在這本書中,這本書是一個作家寫的。你們長大了,也一樣能寫這樣的書。”

教師停頓了一下,接著問:“哪一位小朋友也能來給大家講一個故事芽”

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來。“我有一個爸爸,還有一個媽媽,還有……”幼稚的童聲在教師裏回蕩。

然而,老師卻用一張非常好的紙,很認真、很工整地把這個語無倫次的故事記錄下來。

“下麵,”老師說,“哪位小朋友來給這個故事配個插圖呢芽”

又一位小朋友站了起來,畫一個“爸爸”,畫一個“媽媽”,再畫一個“我”。當然畫得很不像樣子,但老師同樣認真地把它接過來,附在那一頁故事的後麵,然後取出一張精美的封皮紙,把它們裝訂在一起。封麵上,寫上作者的姓名、插圖者的姓名,“出版”的年、月、日。

老師把這本“書”高高地舉起來:“孩子,瞧,這是你寫的第一本書。孩子們,寫書並不難。你們還小,所以隻能寫這種小書;但是,等你們長大了,就能寫大書,就能成為偉大的人物。”

大道理:人生第一課結束了,在不知不覺之中,孩子受到了某種“灌輸”。我們的教育者——我們的老師、家長、社會如何看待這種灌輸呢芽

用莊稼代替雜草

一位哲學家帶著一群學生來到一片草地上坐下來。

哲學家問:“現在我們坐在什麼地方芽”

學生們答:“草地上。”

哲學家說:“曠野裏長滿了雜草,現在我想知道,如何才能除掉這些雜草。”

學生們眾說紛紜,有的說用火燒;有的說用鏟挖;有的說……

哲學家站起來說:“等你們回去,按照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雜草,沒除掉的,一年後再來相聚。”

一年後大家都來了,不過原來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雜草叢生,而是一片長滿穀子的莊稼地,可是哲學家始終沒有來。後來哲學家去世了,學生們在整理哲學家的遺物時,發現在哲學家的文章裏最後寫到:

要想鏟除曠野的雜草,方法隻有一種,那就是在上麵種上莊稼。同樣,要想讓靈魂無憂,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據它。

大道理:哲學家的意思一定是這樣的。改掉壞習慣最好的方法就是養成好習慣,並設法堅持下來。現在的教育應該是一種習慣養成教育,因為習慣決定命運。

一顆勇敢的心

森林中母獅子正在給小獅子喂奶,它沒有發現拿著長矛的獵人已悄悄靠近。它終於聞到了危險的氣息,可是獵人已在旁邊舉起了長矛。

母獅子轉身想逃,可它又舍不得自己的孩子。為了救孩子,母獅子豁出去了,它放棄了逃跑,怒吼著向獵人衝去。

發狂的獅子氣勢極其凶猛,獵人們沒料到平日裏見了長矛就跑的獅子會突然衝來,一下子嚇傻了,再也顧不得打獵,掉頭就跑。

就這樣,母獅子憑著自己的勇氣,救了小獅子。

大道理:成功路上的很多較量都是勇氣的較量,常常是勇者得勝。隻有教孩子具備一顆勇敢的心,他們才能發揮出平時雙倍的力量,一直到達終點。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在危急時刻才能爆發出巨大潛力的原因。

簡單事情重複做

開學第一天,老師對學生們說:“今天咱們隻學一件最簡單也是最容易的事兒。每人把胳膊盡量往前甩,然後再盡量往後甩。”說著,老師示範了一遍。“從今天開始,每天做一百下。大家能做到嗎芽”

學生們都笑了。這麼簡單的事,有什麼做不到的芽過了一個月,老師問學生們:“每天甩手一百下,哪些同學堅持了芽”有百分之九十的同學驕傲地舉起了手。又過了一個月,老師又問,這回,堅持下來的學生隻剩下八成。

一年過後,老師再一次問大家:“請告訴我,最簡單的甩手運動,還有哪幾位同學堅持了芽”這時,整個教室裏,隻有一人舉起了手。這個學生就是後來成為古希臘大哲學家的柏拉圖。這個老師就是蘇格拉底。

大道理:世界上最容易做的事其實是最難做的事,最難做的事其實也是最容易做的事。世界上的事恐怕沒有做不到的,困難之處就在於堅持。如果孩子一直堅持下來,祝賀你的孩子和你,你們成功了選

讀書

在謝師宴上,一位教授的臨別贈言很短:“各位同學畢業後一定很忙,不可能天天看書,我期望各位至少一年看一本好書。”

話一說完立刻引起哄堂大笑!同學們認為這位教授太愛說笑話,天天看書或許辦不到,但是一個月看一兩本好書絕對不成問題,一年下來豈不是就有一二十本嗎?

時間過得飛快,30年過去了,這一屆校友聚餐,邀請了當年的恩師團聚。席間那位老教授站起來致詞:“記得30年前各位畢業前夕,我期望各位每年能看一本好書,當時引起各位的大笑,今天我要問一下,畢業後每年看了一本好書,也就是畢業後看過30本好書的人請舉手。”

沒人舉手,一個也沒有。

大道理:聽起來非常容易的事情並不一定容易做到。堅持就是勝利,可真正能堅持到最後的又有幾人?試試便知。

背景與前景

趙剛讀的是一個很不出名的大學,專業也很普通。畢業後,在人才市場裏轉了許久,也沒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

回到家中,他便牢騷滿腹地跟父母抱怨自己沒有一個有能耐的親戚,沒有一點兒社會背景,將來的發展肯定是寸步難行。

在灶間忙活的母親緩緩地道出一語:“照你那麼說,我跟你爸爸,還有許多沒念過大學的,就不用往前奔了?傻孩子,沒背景就奔前景唄。”

“是啊,我和你媽媽省吃儉用供你讀書,就是奔著你將來能有出息的……”父親收拾著修了不知多少遍的農具在一旁補充道。

父母簡單的話語,使趙剛慚愧——其實趙剛的“背景”多厚實啊,父母對生活始終如一的認真、堅忍、達觀、向上……這些優秀的品質,理應成為趙剛擁有更大前景的、最可依賴的資本啊……

每當趙剛小有成績,並繼續奮然前行時,他都忘不了母親親切的叮嚀——沒有背景就奔前景。

大道理:孩子在遇到困難之前就要讓他懂得:不要靠老子那張關係網,依靠自己才是最安心、安全的。沒背景就奔前景,為什麼不呢?

心理磁場

孟子小的時候,他家住在一片墳地旁邊,孟子就玩一些哭喪、埋人之類的遊戲。

孟子的母親認為這種環境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就舉家搬遷到一個集鎮上住下,結果孟子又玩些做買賣的遊戲。

孟子的母親還是不滿意,又遷居到了一所學校旁邊,孟子受到良好的影響,逐漸變成勤奮學習、彬彬有禮的孩子,於是孟子的母親決定在學校旁邊定居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