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侖的遺囑
拿破侖一生身經百戰,幾乎征服了整個歐洲,但最後兵敗滑鐵盧戰役,被囚在一個荒島上而死。於是他總結自己一生的經驗教訓,給兒子留下這樣的遺囑:
我的兒子不應隻考慮為我之死而報仇的事。他應利用這個機會有所作為——要竭盡全力實現和平治國……我不得已用武力征服歐洲,而今天必須說服他。願我的兒子從我播下的種子冒出新芽時,使法蘭西土地上的一切繁榮因素蓬勃發展。我的兒子應是具有嶄新思想和事業心的人,要繼承和發揚我已經取得輝煌成就的事業。用法律更新人們的思想,在各地建立新的政權機構。消除封建殘餘,保證人的尊嚴,促進經濟繁榮,以穩定聯邦形式統一歐洲……
大道理:從拿破侖的遺囑足見其遠見卓識和深明大義。一個能夠成就大業的人一定是個心懷國民的人。
是什麼東西限製了小虎鯊
小虎鯊長在大海裏,當然很習慣大海中的生存之道。
肚子餓了,小虎鯊就努力找大海中的其他魚類吃。雖然有時候要費些力氣,卻也不覺得困難。有時候,小虎鯊必須追逐很久,才能獵到食物。這種困難度,隨著小虎鯊經驗的長進,越來越不是問題,獵食的挫折並不給小虎鯊帶來困惑。
很不幸,小虎鯊在一次追逐獵物時,被人類捕捉到。
離開大海的小虎鯊還算幸運,一個研究機構把它買了去。放養在人工魚池中的小虎鯊,雖然不自由,卻不愁食物。研究人員會定時把食物送到池中,都是些大大小小的魚類。
有一天,研究人員將一塊又大又厚的玻璃放入池中,把水池分隔成兩半,小虎鯊卻看不出來。研究人員又把活魚放到玻璃的另一邊,小虎鯊等研究人員放下魚之後,就衝了過去,結果撞到玻璃,疼得眼冒金花,什麼也沒吃到。
小虎鯊不氣餒,過了一會兒,看準了一條魚,又衝過去,這一次撞得更痛,差點沒昏倒,當然也沒吃到。休息十分鍾之後,小虎鯊餓壞了,這次看得更準,盯住一條更大的魚,又衝過去。這次情況仍未改變,小虎鯊撞得嘴角流血,它想不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芽小虎鯊癱在池底思索著。
最後,小虎鯊拚著最後一口氣,再次衝了過去選但是仍然被玻璃擋住,這回撞了個全身翻轉,魚還是吃不到。
小虎鯊終於放棄了。
研究人員又來了,把玻璃拿走。然後,又放進小魚,讓它們在池子裏遊來遊去。小虎鯊看著到口的魚食,卻再也不敢去吃了。
大道理:是什麼東西限製了小虎鯊,讓那到口的魚食都不敢去吃呢?是限製性信念、限製性指令、生活中的常規、過去負麵經驗總結、習慣的思維定勢等限製了它們。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很容易被過去的經驗所限製,有時候我們的孩子會不會也像小虎鯊呢芽
船長到底幾歲
一位法國教育心理專家曾給上海的孩子出了一道題目:“一艘船上有75頭牛,32隻羊,那麼船長有幾歲?”專家斷言,如果有學生做出答案,那說明學校把孩子給教笨了。
1998年,用這則笑話測驗我國沿海某市的小學生與初中生,結果做出答案的竟高達90%,即使在上海某重點中學的高三年級,也還是有10%的學生得到75-32=43歲的答案。隻有10%的學生認為此題非常荒謬,無法解答。
當然,這10%的學生答對了,因為該題目隻不過是一則歐洲笑話,不可能有答案。
這些做出答案的學生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老師出的題總是對的,不可能不能做。”“老師平時教育我們題目做了才能得分,不做的話一分也沒有。”還有學生認為,如果用加法應當是107歲,這麼大的年紀當船長不可能,因此隻能是43歲。
法國專家感歎:中國學生很聽教師的話,因為同一題目在法國小學做實驗時,超過90%的同學提出了異議,甚至嘲笑教師是“糊塗蛋”。
大道理: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大膽去質疑,並努力駕馭自己的思維,我們的教育及教育出來的學生才會大有作為。
別把大發明家槍斃
有個母親,因孩子把她剛剛買回家的一塊金表當成新鮮玩具拆卸擺弄壞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頓,並把這件事告訴了孩子的老師。
老師幽默地說:“恐怕一個中國的‘愛迪生’被槍斃了。”
接著,這位老師進一步分析說:“孩子的這種行為是創造力的表現,您不該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雙手,讓他從小有動手機會。”
“那我現在該怎麼辦呢?”這位母親聽了老師的話,覺得很有道理,感到有些後悔。
“補救的辦法還是有的,”老師接著說道,“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鍾表鋪,讓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這樣,修表鋪就成了課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你的孩子就成了學生,修表費成了學費,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滿足了。”
大道理:保護孩子的好奇心,不要抹殺孩子的創造精神。
找到孩子喜愛的“蘿卜”
在一條擁擠繁鬧的街道上,躺在地上的一頭驢子嚴重地阻礙了交通。幾個壯漢推也推不動,拉也拉不走。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引來了交警,交警想盡辦法,驢子還是躺在那裏。交警最後掏出槍來,對著驢子說:“你再不走,我開槍了!”驢子隻晃了晃它的耳朵,依然故我。
人們一籌莫展。這時候,從人群外擠進一個老農,手裏拿著兩個水靈靈的蘿卜。他將蘿卜在驢子眼前晃一晃,懶洋洋的驢子眼睛立刻亮了起來。它剛站起來,老農趕緊往後退了兩步,這時人群自動讓開一條通道,驢子跟隨老農走了。
大道理:我們的教育方法不一定要多高明,講的道理不一定多高深,但要巧妙。沒有教不好的學生,也沒有不會教的老師,隻不過是我們某些老師還沒有找到學生喜愛的“蘿卜”。
成功來自創新
在一次體育課上,體育老師正在考核一群小學生有誰能躍過1.15米的橫杆。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沒有成功。輪到一名11歲的小男孩時,他猶豫半天,一直在冥思苦想如何才能跳過1.15米。但時間不允許了,老師再一次催促他立即行動。
情急之中,他跑向橫杆,卻忽發奇想,竟在達橫杆前的一刹那轉過身體,麵對老師背對橫杆,騰空一躍,竟鬼使神差般跳過了1.15米的高度。他狼狽地跌落在沙坑中,體育老師微笑著扶他起來,並表揚他有創新精神,鼓勵他繼續練習他的“背越式”跳高,並幫助他進一步完善其中的一些技術問題。而這位小學生不負眾望,後來他在1968年墨西哥奧運會上,采用“背越式”奇特跳高姿勢,征服了2.24米的高度,刷新了當時奧運會的跳高紀錄,一舉奪取了奧運會跳高金牌,成為蜚聲全球、赫赫有名的體育明星。
他就是美國跳高運動員理查德?福斯伯。
大道理:一節體育課,一個孩子創出了一個“背越式”奇特的跳高姿勢,刷新了當時奧運會的跳高紀錄,最終使他成為蜚聲全球、赫赫有名的體育明星。教育不是一成不變的,對孩子的發明更應給予鼓勵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