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之三:發表《進化論》的達爾文當年決定放棄行醫時,遭到父親的斥責:“你放著正經事不幹,整天隻管打獵、捉耗子,將來怎麼辦。”另外達爾文在自傳上透露:“小時候,所有的教師和長輩都認為我資質平庸,我與聰明是沾不上邊的。”
故事之四:羅丹的父親曾抱怨自己有個白癡兒子。在眾人眼中,他也是個前途無“亮”的學生,藝術學院考了三次還考不進去。他叔叔絕望地說:孺子不可教也。
故事之五:愛因斯坦4歲才會說話,7歲才會認字,老師給他的評語是:“反應遲鈍,不合理,滿腦子不切實際的幻想。”他曾遭到退學的命運,在申請瑞士聯邦技術學院教職時也被拒絕,而他死後,許多科學家都在研究他的大腦與常人不同之處。
故事之六:丘吉爾小學六年級時曾遭留級,他的前半生也充滿失敗和挫折,直到62歲才當上首相。
故事之七:一代圍棋大師吳清源幼時酷愛下棋,但家貧,生計常無著落。舅舅曾讓他學一技之長,他不幹。舅舅生氣:下棋能當飯吃?吳答曰:能。十多歲時在段祺瑞府下棋,月薪8塊大洋,足以養家糊口。東渡日本後,曾擊敗所有高手,獨霸棋壇。
大道理:你是否得到過別人給你的“低度評估”?你能否證明給他看:他錯了!
另一種放縱
“我要吃泡泡糖。”三歲的胖胖嚷嚷著。這個時候媽媽正忙著洗衣服,說:“上次不是告訴你了,你不能吃,你總是把泡泡糖咽到肚子裏,或者是隨便亂扔。”
胖胖走過來,大叫“我要吃”,並使勁拽著媽媽的衣袖。然後她使勁地在地上跺腳,並把媽媽的衣服都扔到地上。
“好了,好了,給你。”忙碌的母親無可奈何地給胖胖遞過去一塊泡泡糖。
大道理:家長有時是很不負責任的,他們沒有勇氣對孩子說“不”,是因為他們手頭有未完成的工作,他們為了避開孩子們的搗亂,就滿足了孩子們無理的要求。可是當我們以後發現孩子們一係列的壞習慣之後,並沒有意識到正是我們自己的放縱行為,提供了他們壞習慣滋生的土壤。
愛的考核
南方一家幼兒園公開招聘園長,由於待遇極優厚,一時間報名者很多,其中甚至包括專攻幼兒心理的女研究生和多名早已有職業和穩定收入的女大學生,但經過考試,最終被錄取的卻不是他們,而是一個紮著小辮兒的極文靜的姑娘——她叫斐斐。
請看最後一輪麵試吧!麵試試場在二樓,樓梯拐角處有個髒兮兮的小男孩兒,拖著鼻涕,正站在那裏淚汪汪地等著什麼,當眾多的應聘者穿過長長的樓梯去麵試時,隻有雯雯一個人停了下來,她不僅掏出手帕給孩子擦了擦鼻涕,還親切地說了一句:“小弟弟別哭,是不是找不著媽媽了?別哭,等我一會兒,姐姐去去就來,帶你找媽媽!”
請再注意後來的情節:麵試之後,眾多的應聘者都匆匆下樓,視若無睹,唯有雯雯把髒兮兮的小男孩抱了起來,那麼親切地哄他,那麼認真地給他唱歌,那麼投入地給他講故事——而這一切,被早已架設好的錄像機全錄了下來!
天!應聘者誰也沒有發現,這個小男孩兒,原來是幼兒園方麵專門安排的!
自然,當園方宣布被錄用者是雯雯並播放了剛才的錄像時,所有的報考者都羞愧地低下了頭——她們顯然已經恍然大悟,自己被淘汰乃是一種必然!因為她們盡管知識淵博修養深厚,卻恰恰缺少了一種叫做“愛”的東西。
大道理:對需要關懷照顧的孩子而言,愛心比任何知識都重要。
漁夫的誓言
古時有個漁夫,是出海打魚的好手。可他卻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就是愛立誓言,即使誓言不符合實際,8頭牛也拉不回頭,將錯就錯。
這年春天,聽說市麵上墨魚的價格最高,於是便立下誓言:這次出海隻捕撈墨魚。但這一次魚汛所遇到的全是螃蟹,他隻能空手而歸。回到岸上後,他才得知現在市麵上螃蟹價格最高。漁夫後悔不已,發誓下一次出海一定隻打螃蟹。
第二次出海,他把注意力全放到螃蟹上,可這一次遇到的卻全是墨魚。不用說,他又隻能空手而歸了。晚上,漁夫抱著饑餓難忍的肚皮,躺在床上十分懊悔。於是,他又發誓,下次出海,無論是遇到螃蟹,還是遇到墨魚,他都要去捕撈。
第三次出海後,漁夫嚴格按照自己的誓言去捕撈,可這一次墨魚和螃蟹他都沒見到,見到的隻是一些馬鮫魚。於是,漁夫再一次空手而歸……
漁夫沒趕得上第四次出海,他在自己的誓言中饑寒交迫地死去了。
這當然隻是一個故事而已。
世上沒有如此愚蠢的漁夫,但是卻有這樣愚蠢至極的誓言。
有個孩子挺聰明的,平時成績也不錯,他父母就一廂情願地發誓,孩子將來一定要考上一流大學,非清華、北大不讀。結果,孩子壓力越來越大,臨近高考,引發嚴重的神經衰弱症,連續幾個月,每天睡不到4小時。成績如何,可想而知。
大道理:許多時候,目標與現實之間,往往具有一定的距離,我們必須學會隨時去調整。無論如何,人不應該為不切實際的誓言和願望而活著。
約翰,千萬別生氣
一個男人在街上推著嬰兒車,小家夥在車裏大哭大鬧,吵鬧不止。男人低聲說道:“約翰,千萬別著急,千萬別生氣,會好的,就會好的。”
一個女人看到了很是感動,上前說道:“先生,你真偉大,這麼溫柔地跟孩子說話,男人很少有您這麼又體貼又有愛心的。”然後她俯下身,對孩子說:“約翰寶寶,別哭了,你爸爸多愛你呀選”
男人說:“對不起,我想您誤會了,其實我才是約翰。”
大道理:當你在教育孩子遇到需要自己冷靜和放鬆的時候,不妨學學這位父親的做法,也許事情會有新的轉機。
兩個愛畫畫孩子的故事
曾經看到過一則關於兩個愛畫畫的孩子的故事。
第一個孩子的媽媽,給兒子準備了一疊紙、一捆筆,還有一麵牆。媽媽告訴他:你的每一張畫,都要貼在牆上,給所有來我們家的客人欣賞。第二個孩子的媽媽,給兒子拿來一疊紙、一捆筆,還有一紙簍。她告訴他:你的每一張畫,都要扔在這個紙簍裏,無論你自己對它滿意,還是不滿意。
3年以後,第一個孩子舉辦了畫展:一牆的畫,色彩鮮亮,構思完整,人人讚揚。第二個孩子沒辦展覽,一紙簍的畫,滿了就倒掉,所有的人,都隻看到他手裏尚未畫完的那一張。
30年以後,人們對第一個孩子一牆一牆地展覽的畫已不感興趣,第二個孩子的畫卻橫空出世,震驚了畫壇。人們把第一個孩子貼在牆上的畫揭下來,扔進紙簍,又將第二個孩子扔在紙簍裏的畫拿出來,貼在牆上。
大道理:我們家長就是要做鼓勵孩子成長為30年後辦畫展的人。那些一舉成名的故事背後,都有一個積累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這才是成功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