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之後,弟子們幾乎都掌握了一技之長,聲名遠播。而那個冥頑不靈者依舊渾渾噩噩,整日裏招惹是非,並攪擾師兄師弟們的學業。於是弟子們聚集到一起來找智者:“老師啊,請您開除那個壞蛋吧!”
“不行,我要收留他!”
弟子們憤怒了:“您要是仍把那個壞蛋留在這裏,我們可要集體離開了。”智者仍強硬地堅持自己的態度。幾天後,弟子們果然紛紛離去。
十幾年後,最頑劣的弟子終於修成正果。
有一百隻羊走失了一隻,急忙到處尋找的不正是那走失的一隻嗎?智者的智慧在於他幫助那最需要幫助的。
大道理:有教無類,不要為了升學率和獎金隻管那些“我需要的”好學生,而不管那些“更需要你的”差學生。
錯,不在孩子
初春的午後,陽光溫暖又恬靜,幾個七八歲的小孩兒在窗外“跳房子”,開心的笑聲不時傳來。這笑聲感染了我,我扔下案頭的工作,倚窗望去。現在孩子的學習負擔重,我已經很少看到這種輕鬆的遊戲場麵了。
那個穿紅上衣的女孩顯然很有統帥才能,她不時地解決相互之間的“糾紛”,公平而又合理,看得出大家都很服她。她自己也不驕不躁,有輸有贏,但不管是輸還是贏,都是一臉的愉悅。
這個時候來了一對老夫婦,兩個人拉著一個男孩。看到大家玩得有趣,男孩也要加入。奶奶拉住紅上衣女孩,笑眯眯地替孫子求情,並掏出幾塊糖給她。女孩沒有拿糖,但立即召集大家重新開始。“錘子、剪子、布,錘子、剪子、布……”次序很快排定,他們又有序而認真地玩了起來。爺爺和奶奶就站在旁邊,並不時地替大家畫畫線,撿撿包什麼的。好不容易輪上他們的孫子,不想男孩太笨,一下子把包扔在了界外,不等反應過來,下一個女孩已經開始了。爺爺趕緊搶過包說:“讓元元再試一次,就一次。”這一試,試出了癮頭,男孩不顧大家的抗議,自顧自地一把接著一把玩。紅上衣女孩急了,上去搶過包,並鄭重地宣布取消男孩的遊戲資格。
其他的幾個孩子又聚到一起“錘子、剪子、布,錘子、剪子、布”。爺爺奶奶自覺無趣,拉著孫子要走,可孫子不幹,坐在地上大哭。任憑老倆口又拉又抱,又是掏出好吃的哄,孩子卻是越哭越起勁,鞋蹬掉一隻,還滾了滿身的土和泥。
幾個孩子在那兒玩得興高采烈,旁邊的男孩哭得昏天黑地,爺爺奶奶急得不知所措。我實在看不過,便走出去對幾個正在玩耍的孩子說:
“阿姨和你們一起玩好不好芽”
“好選”孩子們一齊喊。我偷偷瞥了男孩一眼,他也正羨慕地望著我們呢。
“阿姨就願意和好孩子一起玩,你們說是不是芽”
“是選”孩子們高興壞了,爭著向我講遊戲規則,並不時地向我傳授經驗,而且允許我一次又一次地重來。
終於,男孩站了起來,並且越靠越近。
“想玩嗎芽”我問他。
“想。”男孩立刻回答,眼裏分明放出了光彩。
“可是,我們隻跟好孩子玩。”我邊說邊玩,目光並沒有在他身上停留。
男孩聽了,竟溫順地往後退了退,乘我不注意的時候,拍掉了身上的土,係上了鞋帶,還用衣袖擦了擦臉。很長時間他都規規矩矩地站在線外,眼饞地看著大家。
“阿姨還有事,讓他替我玩一會兒好嗎芽”我把包遞給男孩,很快地離開了。再站在窗前往外看,幾個孩子玩得和諧又高興,那個男孩再也沒有耍賴,無憂無慮的笑聲傳得很遠……
大道理:好多事,錯不在孩子,而全在大人。現在能為他遮擋風雨,以後呢芽要明白自己的孩子是孩子,別人的孩子也是孩子。你的孩子隻不過是滄海一粟,萬花一點。
媽媽的智慧
兒子馬上就三歲了,每天有問不完的為什麼,有時真讓人應接不暇。一天晚上,給兒子洗完澡,幫他擦著身上的水珠,兒子突然問媽媽:“媽媽,你看我有小雞雞,男孩兒都有小雞雞嗎?”“對呀。”“女孩兒有沒有小雞雞?”“沒有,女孩兒都沒有。”“媽媽你有沒有?”“媽媽也沒有。”媽媽有點兒驚訝,兒子的好奇讓她有點兒出乎意料。正在這時,兒子又提出了一個要求:“媽媽,讓我看看你有沒有小雞雞?”媽媽的臉一下子紅了,大腦飛速地運轉,想著如何給兒子一個合理的答案。她急中生智,隔著睡褲摸著自己平平的腹部說:“你看,媽媽這兒是平的,什麼都沒有。”兒子釋然。
大道理:大人總是以為孩子到什麼年齡,才想了解什麼樣的問題,實際不然,所以經常被孩子搞得措手不及。現代父母養育孩子,看來僅僅做好物質準備是不夠的。
給孩子一個套
兒子今年三歲,能出些小主意,也頗有反抗精神,如果我們的某件事做得不合他的心意或是弄壞他的東西,他便不依不饒,絕對有"追窮寇"的精神,常常搞得我們哄也不行,凶也不成,最後往往是以武力鎮壓告終。我們深知這樣不好,可也找不到良策。
今天,兒子一個人在玩汽車,他把汽車拆了,卻怎麼也裝不上,有些急了。我趕緊說:“來,咱倆一起裝。”誰知裝是裝上了,可是底盤固定不住了,一鬆手就散架,這可怎麼辦呢?簡單,用透明膠粘上就行。剛要行動,轉念一想,不行,我粘上了,小家夥要鬧著不用透明膠,我可怎麼辦?幹脆,皮球推給他:“兒子,你看你把車拆了,零件也丟了反正他自己拆的汽車,先讓他內疚一下雪,車底盤也裝不上了,咱們用什麼辦法把底盤固定住呢?”兒子想了想:“用膠布。”哈哈,就等你進這個套呢,我心花怒放:“你真聰明,想出這麼好的辦法,咱們就給它粘上吧。”車粘好了,不太好看,但兒子樂滋滋地拿著玩去了。
大道理:應設一個套,讓孩子順著你的意思說出他的想法,順便再給一頂轎子坐,不僅免去很多衝突,而且孩子高興,大人也高興,豈不兩全其美。這是不是個好辦法?趁現在孩子還小,姑且先用此計吧。
掃去身上的雪花
偶然之間聽到了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
一位年輕的母親正在地裏幹活兒,突然烏雲密布,北風大作。不一會兒工夫,鵝毛大雪就紛紛揚揚從天上落了下來。她急急忙忙往家裏趕。她在雪地裏疾走了半個小時才回到家裏。未進家門,她就聽見孩子在屋子裏哭。她急忙進屋,走到坑前,孩子向她懷裏撲了過來。但是她並沒有把孩子抱在懷裏,而是拿起了掃炕的笤帚。
故事結束了:她拿起笤帚並不是要打孩子,而是要掃掉自己身上厚厚的雪花。她怕孩子從她身上感覺到哪怕一點點寒冷!
大道理:在愛孩子之前,先檢查一下自己身上,是不是帶著雪花?一個女人隻有成了母親,愛才會來得這樣深刻和細膩。
母親的較量
作家北野曾提出這樣一個觀點:民族的較量實際上是年輕母親的較量。他是通過在不同國家所見到各類母親對孩子的不同教育方式而提出的這個結論。
有一次,北野在中國農村看到,幾個小孩在一塊兒玩,一個被另一個欺負了,那個被打孩子的媽媽聽見哭聲趕過來,厲聲吼道:“你幹嗎打他,再打他我揍死你。”
這使他想起在英國曾見過的同樣一個場景:那位被欺負小孩的母親卻對另外幾個小孩講:“你們為什麼欺負他呢?難道你們不友好嗎?”
英國母親在跟小孩講道理,而那位中國媽媽對孩子沒什麼理由好講。這種中國媽媽的教育方式起碼有兩點不好的後果:一是使孩子養成依賴性,依賴強權;二是會養成一種非理性性格。
還有一次,北野在一位英國朋友家玩,3歲的小男孩要與北野一起洗澡,北野答應了但沒有這樣做。結果孩子的媽媽急了:你怎麼可以騙孩子呢,你不願意去可以不答應嘛。北野很不好意思,同時也想起在我們國家的一個普遍說法:哄孩子。被哄大的孩子會相信別人嗎?
北野講完了他的故事,我又想起一位老師的故事。
老師是村中一位民辦教員,他有三個女兒,都在讀書,大女兒在讀高中。家裏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有人勸他:孩子學習成績一般,估計考不上大學,回家種地算了。這位老師回答說:我知道她考不上大學,可她將來要做母親啊,今天多讀些書,對她將來教育孩子會有用的。
大道理:決定要小孩真是人一生中最需負責任的決策,這是你為社會提供的最終產品。母親的素質就是民族未來的素質。
總理的老母親
泰國的總理川立派86歲的老母親川梅,是一個擺食品攤的小販。她閑不住,雖然高齡了,還在曼穀的一家市場內擺推賣蝦仁豆腐、豆餅、麵餅。她說:“兒子當了總理,那是兒子出息,與我擺攤並沒有什麼矛盾。我不覺得有什麼丟人的,我很喜歡擺攤,在這兒,能見到很多的老朋友。”
川梅最高興的事,就是看到兒子下班回家後狼吞虎咽吃他親手做的豆腐。
泰國的媒體稱讚說:“一個來自平民階層的平凡母親,教育出一名以其誠實正直而受人尊敬的總理。”而川梅在麵見記者時卻謙遜地表示:“我其實沒有做什麼,我隻不過在他小時候教導他做人必須誠實、勤勞和謙虛,我從不打罵他,但我也記不得他有哪件事讓我失望。”
大道理:望子成龍是普天之下母親的共同心願,任何一條“龍”都是在父母的教育及影響下成長起來的,有幾個母親做到了川梅這一點?又有幾個母親在兒子“成龍”之後不母以子貴,仍甘於平凡?
母親
拿破侖有一次在同貢龐夫人交談時問道:“傳統的教育體製似乎是一無是處,為了使人們受到良好的教育,我們缺少的是什麼呢?”
“母親。”貢龐夫人回答說。
這個回答深深地打動了皇帝。“不錯!”他說,“在這一個詞裏包含著一種教育體製。那麼請您費心,務必要培養出知道怎樣去教育自己孩子的母親。”
大道理:母親的品質決定著孩子的未來。一個家庭,哪怕窮得家徒四壁,隻要有一個善良、節儉、樂觀和整潔的女人在料理,這樣的家庭仍是心靈的聖堂與快樂力量的源泉。
遺憾
在一次關於家教的采訪中,我碰到這樣一個家庭。
父親是一家大企業的老總,母親是一所大學的教授,家庭經濟條件寬裕,兩口子都很有學問,人品也沒得說,但他們的獨生子卻在勞改農場服刑。
這種家庭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發生呢?我百思不得其解。老倆口的訴說解開了我心中的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