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學生還應該有意追蹤課堂內容和老師的思維活動。如果在課堂上隻將注意力集中在聽老師的講課,不思考老師授課的內容,不理解這些內容,那麼老師的聲音會變成催睡曲,使你慢慢進入瞌睡狀態。所以上課專心於聽懂,一邊聽講,一邊很快地思考,弄懂所講的意思,如此跟隨老師講解進行積極思考和對問題的探究,則會使你的大腦處於興奮狀態,也就是使你的注意力集中在講解的內容上。有教學經驗的老師說:“會聽課的同學,總是聽老師怎樣提問題,分析問題,他的思維總是像一個探照燈的光束,緊緊地追蹤著老師的思路。”課堂上邊聽邊想,這種思考是快速的,若思考過深過慢則會影響後麵的聽課。所以要細細地咀嚼,深刻地思考和歸納,疑點的解決主要靠課後的複習或向老師同學去請教。
5. 課堂上要善於分配注意。課堂上不僅要聽、看、想,而且還要記筆記,怎樣合理地分配注意力,而不至於顧此失彼,也是很重要的。有些同學隻顧一字不漏地記老師講的內容,但沒有功夫思考;有些同學僅顧聽,不願思考一下,聽而無味;也有的隻顧著想,忘了聽下去,或記筆記。其結果都會影響上課的效果。有經驗的同學善於轉移和分配注意,他聽講時還要快速地想想,當聽到重點的內容或老師補充教科書上沒有的材料就簡要地記一下,以幫助課後複習和理解。如此分配注意於聽、想、記上,以理解內容為重點,兼顧各方麵,結果是大大提高了課堂學習的效果,還培養了良好的注意的轉移和合理分配能力。
二、在閱讀中培養自己的注意力
研究指出,注意力是集中還是渙散直接影響著讀書的效果。讀書的目的就是理解書的精神實質,記住書的主要內容,要做到這些,就必須集中注意力,特別是在深入思考書中所講內容的深刻含義時,必須聚精會神,高度集中注意力。所以說在閱讀過程中集中注意力是理解和記憶的前提條件。那種隨意亂翻、心不在焉的讀書是沒有什麼收獲的。閱讀教材或有關參考資料,要想獲得好的學習效果,就必須集中注意力,而且把讀書與訓練注意力結合起來。許多著名的學者都很注意這方麵的自我訓練。如有的人在讀書時,經常在一些重要內容旁邊寫上注意,特別注意等,也有的用劃符號或用“!”“?”以及“☆”作記號以引起注意。
梁啟超是我國近代一位大學問家。他曾經告誡他的學生,如果想要學會讀書,就要讀書讀到能將書平麵的字句浮凸出來為止。書平麵的字句怎麼會浮起來呢?他的一個學生聽了很納悶。許多年過去了,這位學生在廣博地讀了許多書之後,體會到了怎樣使平麵的字句浮凸出來,那就是在讀書過程中要對閱讀材料選擇性地給予不同程度的注意。那些不重要的字句遊覽一下就放過去了,而對那些重要的關鍵的字句,則要給予充分的重視,甚至做到在讀某一篇文章時,能一下子注意那些最重要最關鍵的字句,好像這些字句是有別於其它字句浮凸在書麵上似的。梁啟超的讀書法很有效,因為它能提綱挈領地馬上使人掌握某一篇文章的重點和關鍵。掌握這個讀書法的一個技巧,就是訓練對那些關鍵詞句的集中注意力。事先確定一個閱讀範圍,閱讀時,隻對最重要和最關鍵的部分給予最集中的注意,天長日久,每讀一遍文章時,你就會發現書上總有某一個重要的注意點毫不吃力地浮凸出來了。
三、根特的集中注意訓練法
根特先生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他在讀書時經常使用一種精神集中法。其做法是,當他讀書前或者在書房裏深思冥想問題時,必定是透過窗戶凝視著遠方屋頂上的一個隨風擺動的風向標箭頭,他一邊眼盯著風向的轉動,一邊下意識地沉浸於深深的思考之中。這種方法大大幫助了他,哲學中的許多理論就是這樣思考出來的。這種方法好像沒有什麼奇特,我們這些讀書人,也有這方麵的經驗,當兩眼凝視著某一點時,一邊對著視點出神,一邊思考著所要解決的問題,或者思考已讀過的內容,好像無形之中,注意力就集中在一起,促進了思考的深度。這種做法之所以會產生如此好的效果,還是有其道理的。當人的雙眼長時間地凝視在一點時,視野就會變得狹窄,那些容易吸引你並導致注意力分散的事物也就會進入眼簾,因此人的意識範圍也隨之變窄,從而使人達到注意力集中的心理境界。
四、克服注意力分散的毛病
許多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同學,都存在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注意力渙散,上課時思想容易開小差,閱讀時不專心,做習題時精力不集中,做什麼都漫不經心,懶懶散散,粗心大意。這些同學隻有克服掉注意力渙散的毛病才能把學習搞好。怎樣做才能克服掉這種缺點呢?
1. 在上課或做作業時,要不斷對自己強化這件事的重要性。“這堂課的內容很重要啊!注意聽!”又如“這本書很有意思呀!我要好好讀。”“獨立完成作業是件愉快的事呀!我要出色地完成它。”由此能產生學習興趣,引發注意力。
2. 當你發現思想開小差時,立刻把它叫回來。利用個人意誌的力量也能控製自己的注意力。有意識地控製自己的注意力,不許注意力渙散,開始有點困難,一旦養成習慣,反而感到集中精力幹事或學習是件很愉快的事,當你有這種體會時,就說明你的注意力水平提高了。有位專家說:“專心本身並沒有什麼神奇,隻是控製注意力而已。”
3. 培養注意重點的習慣。不管是聽課或者是作業,還是做別的什麼事情,都要動腦子分析、綜合和比較,通過思考區別出所學內容的重點和非重點,本質和現象。動腦子思考,不僅能把注意力吸引過來,而且一旦區別重要的與一般的內容,便能使認識得到加深,還會產生愉快的體驗,使注意力穩定得更久。
訓練自己的注意力,一方麵要將注意力穩定於注意對象不斷發展的整個過程,不僅要注意係統性練習,還要在每一過程的練習中區別出主次、輕重、緩急。作為注意力的訓練我們不僅要把各門課程當作練習注意的場合,還要把校外活動當作練習注意的好場合。在每次活動或上課時,都動腦分析內容的主次。堅持下去就能增強你的注意力。有的專家認為,集中注意力就是將精力指向特定的對象,專心的意思主要指專注地思考,對有關的事物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抽象概括並采用係統化、具體化的思維方式。可以說所有偉大的科學家、藝術家和學者都具有高度集中注意於思維的非凡能力。青少年要想成為人才,就必須訓練自己的注意力,特別要訓練自己專心進行思維的能力。
4. 培養自己注意力的可靠途徑就是,訓練自己能在各式各樣的環境條件下,專心學習。一旦確定了要幹的事,就有計劃有目的地集中注意力,去幹好要幹的事,不受其他刺激的影響和幹擾。據說毛澤東青少年時代為了鍛煉自己的注意力,常到繁華鬧市去讀書,而且能不受周圍環境的影響。無論任何事,都把它當作鍛煉注意力的機會和場合,久而久之,良好的注意習慣就逐步形成了。原蘇聯心理學家普拉托諾夫說:“要想使自己成為一個注意力很強的人,最好的方法是,無論幹什麼事,都不能漫不經心!”
問題描述
小超有一個十分出眾的名字,代表著父母對她的無限期望。由於父母都很優秀,所以從小超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為她安排了一切有益身心發展的活動,給她準備了父母認為最適當的環境加以栽培。父母都喜歡古典音樂,小超的嬰兒室裏也天天播放莫紮特與巴哈。父親頭腦精密,女兒的玩具也全部是發展腦力的益智遊戲;母親精通幾國語言,女兒的故事也備有中、英、法、德語版本。
小超是一個在放大鏡下長大的孩子,她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逃不過父母的苦心觀察,刻意啟發。無疑,這是一對時時都處在成就焦慮中的父母,他們一心一意要把孩子培養成為最優秀的人。在他們的“厚望”下,小超也和父母一樣常常處在焦慮中。
小超精靈可愛,在班裏也很優秀,是家人及老師的寵兒。隻是,她很容易哭泣。很微小的事情,像鉛筆芯斷了,皮鞋的帶子打了結,或她的書桌被人收拾過,都會令小超眼淚盈眶,抽泣不止。
問題分析
“成就”這個詞,大家都不陌生。從小,父母老師就要我們努力學習,以便將來取得成就。“成就”往往是衡量人的一個標準,比如某人取得了很大成就,就會受到人們的尊敬甚至崇拜。
然而心理學家們發現,有些人在追求成就時,因為總想超越他人,或者總擔心被別人所超越,所以情緒上常常處於緊張不安的狀態,搞得自己吃不香,睡不好,精神也不愉快。心理學家們把這種情形稱為“成就焦慮”,並認為它對人的生存與發展有一係列的不良影響。
美國心理學家尼科爾斯認為,成就行為的核心是能力,評價成就的大小需要比較,有內部標準,就是自己和自己比;也有外部的、社會的標準,即自己和他人比。
成就焦慮者所追求的成就是由外部的、社會的標準來判斷和檢驗的。也就是說,他們所追求的,是以個人能力或表現超過人群平均水平為標誌的成就。
成就焦慮者有這樣三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老和別人比較,生怕自己不能超過別人或者被別人超過;第二個特點是情緒總處在緊張、不愉快之中;第三,他們超過別人的手段就是取得成就。
追求成就,超越他人,超越自己,是人正常的心理需要,也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問題是,人們追求成就的願望不一定都能實現,不一定都能達到預期的目標,當人因此而產生焦慮時,就會對自己的生存與發展產生一係列不良的影響。
“成就焦慮”有許多危害:首先,持續焦慮是一種不愉快、不健康的身心體驗。當人處在嚴重焦慮狀態中的時候,就無法正常地發揮自己的才能。
第二,成就焦慮者總是把他人當作競爭對象。這樣一種處事、處人態度,破壞了自己和他人的關係,也就破壞了自己的生存環境,損失了發展機會。
第三,成就焦慮者們需要通過超越別人來獲得價值感,因此他們往往隻追求有明顯社會效果的活動,對沒有社會效果的東西不感興趣。就拿學校教育來講,由於一段時間內已經形成了“分數第一”的標準,有的學生完全成了考試機器,隻追求高分,除了學習,別的都不感興趣。學習的興趣也局限在要考的科目上。為了確保成功,他們會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結果反倒影響了其他興趣和能力的培養,限製了自身的全麵發展。這樣的人走上社會後,往往難以做出真正的成就,因為真正的成就是在某一領域中專深發展的結果。
此外,成就焦慮者以成就為生活的目標,一旦做不到“最好”,就覺得生活沒有意義,甚至完全感受不到生活的樂趣,並因為達不到理想目標而失去對當下生活、學習的信心和興趣,小則使自己產生失敗人生的不良體驗,大則在學習中表現得浮躁,從而影響自己的發展。
消除“成就焦慮”,首先要認清成就不是獲得生存優勢的唯一途徑,協調關係也是生存的重要條件。要明白,強烈的成就意識,既會使自己產生焦慮,又使自己與他人處於一種潛在的或明顯的對立關係,此二者恰恰破壞了自己的生存狀態。
如果我們把“生活質量”換成“生命質量”的話,可以說,成就的高低與生命質量並不成正比。人隻有參照自己的能力和條件設立恰當的生活目標並為之努力,才能獲得良好的生存狀態。如果目標過高,根本無法達到,那麼終生都會生活在失敗與挫折的體驗中,還談得上什麼生命質量呢?因此,生活目標定得過高,對個人生活實際上是一種破壞。
此外,生命質量是由每一天的質量構成的。當我們能夠珍視生命過程中的意義,發現和體驗生命過程中的快樂,而不是總盯著那個目標或“結果”時,就會減少許多的焦慮。
附:測試
你有成就焦慮嗎?
1. 每當你考完試後,是不是擔心你的成績?
2. 你是否經常夢想自己有一天能事業有成,出人頭地,並為此失眠?
3. 你是否經常擔心自己被別人超過?
4. 你考完試後,是否感到很疲勞,難以入睡,並經常覺得自己“考砸了”?
5. 你是否把每個人都作為自己的競爭對象?
6. 如果你的成績很好,你是否每次考試後都擔心如果自己的成績下降,會覺得無地自容或被別人嘲笑?
7. 你是否把整天的時間都花在學習上,而沒有其他的愛好?
8. 你是否事事都追求完美,一旦做不到最好,就覺得生活失去了意義?
9. 你是否把學習或者工作上的成功作為人生唯一的成就?
10. 如果你的考試成績達不到自己的要求,你是否會陷入深深的自責,覺得無法麵對自己或家人、朋友?
11. 你是否稍有挫折就會一蹶不振?
12. 你是否認為隻有超過別人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感?
13. 你是否心胸狹窄?
14. 當別人比你優秀時,你是否會嫉妒?
分析:
回答“是”得2分,“否”得1分。
總分在19~28分:你已經患上了成就焦慮,要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避免越陷越深。
總分在14~18分:還好,你還沒有陷入成就焦慮。
附:青少年心理健康測試及其標準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麵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中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發育和社會閱曆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他們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和自我意識等方麵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和問題,特別是在當前獨生子女時代到來及社會競爭加劇的背景下,青少年受到的心理困擾尤其明顯,心理矛盾突出。認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現狀,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和困難,至關重要。
你的心理健康嗎?
下列30項中,如果是“常常”或“幾乎是”,就寫“A”;如果是“偶爾”或“有點兒”就寫“B”;如果是“完全沒有”,就寫“C”。因為是你自己的事情,所以請你坦率地寫記號:
1. 上床後,無論如何也睡不著,即使睡著,也不能熟睡,隻是做夢。
2. 心情焦躁不安,做事沒有效率。情緒也在不斷地變化,精力不集中,健忘。符合其中一項。
3. 懶得做任何事,雖然很著急,認為這樣不行,但卻仍然遊手好閑,虛度光陰。
4. 與人見麵感到麻煩。
5. 對諸如“口中積著唾液”、“自己身體有怪味”或“有口臭”等事情很在意。
6. 有種想法浮現在腦海難以忘記,無論如何也難以排除。
7. 經常感到自己沒有道理的失敗,嚴重失敗;或者覺得自己做了不道德以及殘暴的事情。
8. 擔心是否鎖著門或著了火,躺在床上後,又起來確認。或剛一出門就返回之類的事情。
9. 臉紅,或與人見麵時,害怕給對方留下不好的印象。
10. 一緊張就出汗或血一下子湧上腦,身體莫名其妙的開始顫動。
11. 高處、寬敞場所、上鎖的狹窄房間、電梯、隧道、地道、擁堵的人群——害怕其中的一項。
12. 害怕特定的動物,交通工具(電車、公共汽車等),尖物及白色牆壁等稍微奇怪的東西。
13. 感受到被誰監視,被窺探或被人暗地裏說壞話。
14. 有“別人想加害自己,企圖陷害自己”的感受。
15. 每天早上不做卜算之類的事情,就不敢外出。
16. 伏案學習時,數紙的頁數,鉛筆的支數,對其他事情也是如此,不計算就不行。
17. 從早晨到上學,或從回家到就寢,有不按程序辦事就不行的傾向。
18. 一天必須洗幾遍手,公用電話的話筒不擦就不能使用,或對不潔物體極端在意。
19. 在鴉雀無聲的集會或重要場合,總想大聲叫喊。
20. 站在經常有人自殺的著名場所,懸崖邊、大廈頂、路邊,有搖搖晃晃跳下去的感受。
21. 麵臨擔心的事情和困難的場麵,就有嘔吐、瀉肚、胃疼、頭痛、心髒病發作、發疼及發熱的症狀。
22. 白天,突然被不可抗拒的睡眠所襲擾,無論如何抵抗還是睡著了。
23. 恰如報社記者不能整理文章,廣播員廣播出現錯誤一樣,認為自己的學習和交友方麵出現棘手的征象。
24. 對心髒聲音和呼吸作用非常介意,或為此難以成眠。
25. 突然感受到心髒停止跳動、呼吸困難、要暈倒或類似的事情。
26. 常常覺得自己可能“大難臨頭”或“遇到不幸”。
27. 非常擔心是否患癌症、腦中風、心髒病、種種傳染病及其他疾病的傾向。
28. 悲觀地看待事情,無精打采,情緒憂鬱,心情不好。
29. 認為自己不行,或給周圍人添麻煩,雖然想活著,但又無可奈何。
30. 除以上例舉的症狀外,被斷定“自己一定是神經症”的時候。
分析:
自我診斷的方法:A是2分,B是1分,C是0分,請算出合計分。
大體評價如下:0~5分,請放心,你的心理非常健康,神經強韌。能順利地適應現實。
6~13分,大致還屬於健康的範圍,但是你必須改正神經症與自己完全無關的想法,你也有患神經症的可能性。
14~25分,你在精神方麵有些疲勞,應該減少學習量。或通過休假或休閑的方式改變情緒。應該采取適當的治療方法。
26~30分,是警告。有可能患了神經症。所以建議你去看醫生。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標準
一、智力正常。
能正確、客觀地認識自然和社會,頭腦清醒,能以積極正確的態度麵對現實的問題、困難和矛盾,既不回避也不空想。智力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注意力、思維與想象力以及各種操作能力等等。
二、情緒反應適度。
情感表現樂觀而穩定,心胸開闊,對一切充滿了希望,既不為瑣事耿耿於懷,也不衝動莽撞,能保持平常心,以愉悅的情緒去感染人。
三、意誌品質健全。
對自己的言行舉止表現出一定的自覺性、獨立性和自製力,既不剛愎自用,也不盲從寡斷,在實踐中注意培養自己的果斷與毅力,經得起挫折與磨難的考驗。
四、自我意識正確,有自知之明。
在集體中自信、自尊、自重,少有自卑之心,也不傲視他人;對自己的優缺點有正確的評價與要求;在實踐中不斷開發自己的潛力以實現自己的理想與人生價值。
五、個性結構日趨完善。
個性是一個人經常的、本質的和別人相區別的心理特點的總和。它包括心理傾向性(如需要、動機、興趣、意誌、人生觀等),個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氣質、性格等)。人的生活條件、受文化教育影響、從事的生產與社會實踐越是優越、豐富、完善,人的個性結構的日益完善也就有了保證。目前整個教育係統都在進行著全麵的改革,重視把青少年從以往的應試教育轉向全麵的素質教育,這就為人的個性結構的日趨完善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六、良好的人際交往。
樂於和善於與人交往,能和大多數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重視友誼,也不拒絕別人的關心與幫助。與人相處時積極態度(如熱情、坦誠、尊重、信任、寬容、融洽)多於消極態度(如忌妒、冷漠、懷疑、小性、計較)。在新環境中能很快地適應,與他人打成一片。
七、行為得體,生活態度積極。
珍惜一切學習與工作的機會,行為上表現出獨立自主,不以他人的好惡作為個人行為的依據,既不盲從,也不受誘惑,能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八、反應適度。
對外界事物的反應和活動效率是積極、主動而富有成效的。不衝動、毛躁,也不敷衍塞責。
以上是心理健康表現的眾多方麵,它們之間也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但是青少年各自的年齡、生理、身體健康狀況和具體生活條件、文化教育程度各方麵存在的差異,所以要用發展的眼光去分析,要求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學生一樣成熟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