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為別人做點什麼
跟人們相處時感到的孤獨,有時候會超過一個人獨處時的十倍。這是因為你跟周圍的人格格不入。就跟你突然來到一個語言不通的國度一樣,你無法跟周圍的人進行必要的交流,你也無法進入那種熱烈的氣氛裏麵,你不由自主地覺得自己很孤單,而他們之中那種熱烈的氣氛更能襯托出你的被冷落。要打破這種尷尬的局麵,唯有“忘我”,想一想你能夠為人家做點什麼,這很有好處。記住:溫暖別人的火,也會溫暖你自己。
四、享受自然,走入社會
一些習慣了孤獨的人,懂得充分地享受孤獨提供給他的閑暇時光。生活中有許許多多活動,都是充滿了樂趣的,而孤獨使你能夠充分領略它們的美妙之處。這種福分,不是那些忙忙碌碌的人可以享受到的。許多有過痛苦經驗的人都說,當他們遭到厄運的襲擊而又不能夠對人傾訴時,他們會不由自主地走到江邊去,被清美的江風吹拂著,心情就會漸漸的開朗。有一個感情豐富的女孩子說,她常常跑到最熱鬧的街道上去,她覺得隻要置身於川流不息的人流中,就會忘記自己的寂寞。
五、確立人生目標
也許因為人類早在原始社會就過慣了群居生活,所以現代社會才有了“孤獨”這樣一種世紀病。人害怕自己跟他人不一樣,害怕被別人排斥,害怕在不幸的時候孤立無援,害怕自己的思想得不到旁人的理解……總之是一種內心的恐慌,似乎人類的心靈越來越脆弱了。要想從根本上克服內心的脆弱,最好莫過於給自己確立一些目標並培養某種愛好。一個懂得自己活著是為了什麼的人,是不會感到寂寞的;同樣,一個有所愛、有所追求的人,也是不怕寂寞的。
附:測試
你孤獨嗎?
根據每個句子是否準備地描述了你或你的情況,指出“是”或“否”。如果一個題目因為你目前還沒有卷入這種情況而不適用,就答“否”。
1. 我對家人感覺親近。
2. 我有一位能與我討論我的重要問題和煩惱事的戀人或配偶。
3. 我覺得自己確實與生活於其中的大團體沒有多少共同點。
4. 我很少接觸家人。
5. 我與家人相處得不好。
6. 我正卷入一種戀愛或婚姻關係,雙方都衷心努力合作。
7. 我與直係家族中的多數成員有不錯的關係。
8. 我認為當需要時,我不可能向生活在周圍的朋友求助。
9. 我生活的團體中沒有人關心我。
10. 我讓自己去親近朋友。
11. 從戀人和丈夫那裏我很少得到所需要的安全感。
12. 我對生活中的團體及街坊有歸屬感。
13. 在我居住的城市中,我沒有許多朋友。
14. 當我需要時,沒有任何鄰居會幫我。
15. 我從朋友那兒得到許多幫助和支持。
16. 我的家人很少真正聽我講話。
17. 隻有少數朋友以我希望被理解的方式來理解我。
18. 當我有麻煩時,我的愛人或配偶能感覺到並鼓勵我說出來。
19. 我覺得在目前的戀愛或婚姻關係中自己有價值並被重視。
20. 我知道團體中誰理解及分享我的觀點和信念。
計分:
當您的答案和下麵的(各測量表的題號及答案)相一致時就加一分。
友誼測量表:8-是;10-否;13-是;15-否;17-是。
家庭關係測量表:1-否;4-是;5-是;7-否;16-是。
戀愛-婚姻關係測量表:2-否;6-否;11-是;18-否;19-否。
更大群體關係測量表:3-是;9-是;12-否;14-是;20-否。
各測量表的平均分數通常為5~6分,分數越高表明孤獨程度越高。分別計算四個表的得分,你會發現生活中哪個方麵你最有孤獨的困難。
問題描述
王教授是一個大學老師,收入穩定,學曆高,受人尊敬。他在執教的十幾年生涯中都是兢兢業業,及時了解與學習他所教授的專業知識;講課的講義也是一年一換,很是得到學生的認可。但是王教授在學校卻沒有幾個要好的同事,即使家裏麵兒子結婚,也沒有幾個同事來參加婚禮。主要是王教授平時忙於工作,很少與同事溝通;新去學校的老師,他基本上都不認識,大家背地裏都說他就是隻適合做學問。另一方麵原因,王教授覺得與人過多的接觸會帶來很多麻煩,流言蜚語往往是在人的交談中產生的,所以他盡量避免與同事交流,尤其涉及到工作上的事。
問題分析
自我封閉是指個人將自己與外界隔絕開來,很少或根本沒有社交活動,除了必要的工作、學習、購物以外,大部分時間將自己關在家裏,不與他人來往。自我封閉者都很孤獨,沒有朋友,甚至害怕社交活動。自我封閉的心理現象在各個年齡層次都可能產生。兒童有電視幽閉症;青少年有因羞澀引起的恐人症、社交恐懼心理;中年人有社交厭倦心理;老年人有因“空巢”(指子女成成家)和配偶去世而引起的自我封閉心態。同時,在不同的曆史年代都可能存在這一現象。
有封閉心態的人不願與人溝通,很少與人講話,不是無話可說,而是害怕或討厭與人交談,前者屬於被動型,後者屬於主動型。他們隻願意與自己交談,如寫日記、撰文詠詩,以表誌向。自我封閉行為與生活挫折有關,有些人在生活、事業上遭到挫折與打擊後,精神上受到壓抑,對周圍環境逐漸變得敏感,變得不可接受,於是出現回避社交的行為。
自我封閉心理實質上是一種心理防禦機製。由於個人在生活及成長過程中常常可能遇到一些挫折,挫折引起個人的焦慮。有些人抗挫折的能力較差,使得焦慮越積越多,隻能以自我封閉的方式來回避環境,降低挫折感。
自我封閉心理與人格發展的某些偏差有因果關係。從兒童來講,如果父母管教太嚴,兒童便不能建立自信心,寧願在家看電視,也不願外出活動。從青少年來講,同一性危機是產生自我封閉心理的重要原因。該危機是青年企圖重新認識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而產生的自我意識的混亂,即指青年人向各種社會角色學習技能與為人處世策略。如果他沒有掌握這些技能與策略,就意味著他沒有獲得生活自信心以進入某種社會角色,他不認識自己是誰,該做些什麼,如何與他人相處。於是,他就沒有發展出與別人共同勞動和與他人親近的能力,而退回到自己的小天地裏,不與別人有密切的往來,這樣就出現了孤單與孤立。從中年人來講,如果一個人不能關心和愛護下一代,為下一代提供物質與精神財富(還應包括整個家庭成員),那他就是一個“自我關注”的人。這種人隻關心自己,不與他人來往,或者自我評價低而懶於與人交往。從老年人來講,喪偶喪子的打擊,很易使人心灰意懶,精神恍惚,對生活失去信心,不能容納自己,常常表現為十分戀家。
自閉的人往往有些孤獨。生活中犯過一些“小錯誤”,由於道德觀念太強烈,導致自責自貶,自己做錯了事,就看不起自己,貶低自己,甚至辱罵、討厭、摒棄自己,總覺得別人在責怪自己,於是深居簡出,與世隔絕。有些人十分注重個人形象的好壞,總是覺得自己長得醜。這種自我暗示,使得他們非常注意別人的評價,甚至別人的目光,最後幹脆拒絕與人來往。有些人由於幼年時期受到過多的保護或管製,他們內心比較脆弱,自信心也很低,隻要有人說點什麼,就亂對號入座,心理緊張起來。他們最怕到公開場合去,在生人麵前常顯得束手無策,於是幹脆躲在家中不出來。也有些人寧願獨身也不願成家,大男不成家,大多是不願意承擔起建立家庭、養育子女的責任;大女不出嫁,是在期待出現理想中的“白馬王子”。他們或者回避現實,或者期望過高,都將自己封閉起來。
解決之道
一、學會關心別人
如果你期望被人關心和喜愛,你首先得關心別人和喜愛別人。關心別人,幫助別人克服了困難,不僅可以贏得別人的尊重和喜愛,而且,由於你的關心引起了別人的積極反應,也會給你帶來滿足感,並增強了你與人交往的自信心。
除了關心別人以外,有了困難你要學會向別人求助,因為別人幫助你克服了困難,你的心理當然就會從緊張轉為輕鬆,這不僅使你懂得了與人交往的重要性;而且由於你的誠摯的致謝,別人也會感到愉快,這就實現了人際之間的情感交流。
二、學會正確評價自己
古語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在人際交往中,你對自己的認識越正確,你的行為就越自然,表現也越得體,結果也就越能獲得別人肯定的評價,這種評價對於幫助你克服自卑和自傲兩種不利於合群的心理障礙是十分有利的。
此外,“知人之明”對於合群也是非常重要的。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指出,人在評價別人時難免帶有主觀印象,結果常常因此而“失真”。比如,人們常常根據對方的一些個人資料(如籍貫、職業等)來推斷此人的性格,如認為會計總是斤斤計較,小氣萬分的。這種錯誤的人際知覺,當然使你難於與人和睦相處。因此,隻要你能認識到這些人際知覺中的偏見並不為之所囿,你就能合群了。
三、學會一些交際技能
如果你在與人交往時總是失敗,則由此而引起的消極情緒當然會影響你的合群性格。如果你能多學習一點兒交往的藝術,自當有助於交往的成功。例如,多掌握幾種文體活動技能,如跳舞、打球之類,你會發現自己在許多場合都會成為受別人歡迎的人。
四、保持人格的完整性
莊子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與人相處時,當然不應苛求別人,而應當采取隨和的態度,但那是有限度的。因為隨和不是放棄原則,遷就亦非予取予求。如果那樣,根本就不會得到別人的信任和尊敬,自然無從使自己合群了。
保持人格完整的最好辦法,是在平素的接人待物中,把自己的處事原則和態度明白地表現出來,讓別人知道你是怎樣一個人。這樣,別人就會知道你的作風,而不會勉為其難地要你做你不願做的事,而你也不會因經常需要拒絕別人的要求而影響彼此間的人際關係了。
五、學會和別人交換意見
合群性格的形成有賴於良好的人際關係,而良好的人際關係肇始於相互的了解,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了解又要靠彼此在思想上和態度上的溝通。因此,經常找機會與別人談談話、聊聊天,討論某些問題,交換一些意見是十分必要的。
友情是在相互的施與愛之中生長的。孟子說得好:“愛人者恒愛之”。你如果能主動伸出善意的手,它馬上就會被無數友情的手握住的。
附:測試
人際交談能力專項測試
根據你的實際情況,對下麵的九個題目做出“是”、“有時”或“否”的回答,並記錄下你的答案。
1. 與他人交談時,你是否時常發覺自己不能集中注意力,在想一些與談論話題無關的事情?
2. 跟別人交談時,你是否頭腦不清醒、思維混亂,渴望有一段時間可以一個人靜靜地整理思路?
3. 與一大群人在一起時,你是否常常覺得孤寂或失落?
4. 看到那些太過於表現自己的人,你是否覺得他們膚淺和不誠懇?
5. 你是不是從不輕易吐露自己的心事,除非是對一些經過千挑百選的朋友?
6. 和別人交談,你是否覺得沒意思、說多了費口舌?
7. 當不太熟悉的人向你傾訴他的生平遭遇時,你是否會覺得不自在?
8. 與你交談或聽人講解、訴說時,你是否覺得很難聚精會神地傾聽?
9. 你是否會因為怕別人不理解而避免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評分:
回答“是”計3分,回答“有時”計2分,回答“否”計1分;累計相加得總分。
如果得分在9~14分之間,說明你非常懂得交際,善於鼓勵對方多開口、營造一種熱烈的交談氣氛。人際關係和諧。
得分在15~21分之間,說明你可能比較喜歡交朋友,可交談能力一般。與陌生人接觸時,開始你可能會表現的比較沉默,但沉默不會太久。
得分在22~27分之間,說明你隻有在極需要的情況下才同別人交談,但不會以交談來發展友情。交朋友一般比較被動,總想等待別人主動跟你接觸。
問題描述
小王今年三十五歲,身材高大,平時西裝革履,是一個十分瀟灑的年輕人。小王是一位工程師,大學畢業後就一直活躍在建築工地上。五年前他開始承包一些大型建築工程,事業蒸蒸日上。可是三年前,在一次同學聚會後,小王開始變得容易緊張,怕見陌生人,而且在公眾場合會害羞,不敢與他人交往,尤其是參加工程洽談時更是如此。因為說話時麵部表情不自然,常感到臉紅、心跳加快、表達困難,所以不敢與客戶對視,這直接導致很多工程項目的丟失。在表麵上小王還能支撐著,努力不讓別人察覺,但是他內心的緊張、焦慮令自己萬分痛苦。後來每遇到這樣的場合他就想回避,但大多數情況下又回避不了。因此小王擔心是自己的身體出了什麼問題。
問題分析
小王的情況屬於典型的社交焦慮症。所謂的社交焦慮症是近幾年來在世界範圍內研究較多的一種心理疾病。這個名稱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最早提出的,目前在世界各國精神疾病的診斷標準中,它已經作為一個獨立的疾病單元而存在。小王在日常生活中都戴著墨鏡,為的是掩飾自己的緊張。他也做了大量的身體檢查,並做了相應的化驗,包括心電圖、腦電圖等等,卻沒有發現任何軀體疾病。小王還專門做過心理學的焦慮、抑鬱等量表測試,根據測試的結果,專家告訴他,他患了“社交焦慮症”,而且症狀比較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