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生活方式與健康(1 / 3)

第四章生活方式與健康

第一節什麼是生活方式

所謂生活方式,也稱為生活習慣,是指人類個體或群體日常生活的習慣行為,包括飲食、運動、生活嗜好、作息、衣著、與人交流等所有的生活習好。生活習慣由社會發展的客觀變化、社會經濟模式的性質決定,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模式條件下反映民族、階級、社會群體、個人活動重要特征係統的總和。而人們生活習慣的健康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們能否少生病或者不生病,決定了人們自身對於生活以及生命的重視和關愛程度。

不同的生活方式,對於人類的健康會產生不同的影響。據統計,我們每天近90%的行為都是出於日常習慣,也就是說,我們所做的每件事情幾乎都是長期的生活習慣所支配的,是不自覺的。所以,我們也常常會陷入誤區而不自知。一些表麵上看似合情合理的生活方式往往隱含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生活誤區,這些生活誤區又時刻在危害著人們的身心健康。例如,按照科學道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在平時多喝水,多吃水果和蔬菜。但是人們時間緊張,沒有時間去慢慢喝水,沒有時間去慢慢品嚐水果和蔬菜的自然美味。超市裏隨手可得的果汁代替你完成這一切“營養攝取工作”——表麵上看,果汁不僅保留了水果原有的營養價值,而且口感也更好。但是,你也許沒有考慮過,果汁飲料的完善口感更多地乃是因為其中的化學添加劑所賜,倘若過量飲用,就容易患上“果汁依料依賴綜合症”這種現代“生活方式病”。又例如,自上個世界末開始,手機作為一種方便快捷的通訊工具迅速普及開來,時至今日,中國的手機用戶據說數量已達到5億!但是,手機在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不知不覺地損害著人們的健康。有調查資料表明,每次用手機打電話時間超過15分鍾的人,患腦癌的幾率比常人高300%。所以,在現在,就有了“生活方式病”這種醫學新概念。

第二節健康的生活方式保障人體健康

現代科學研究發現,危害中老年人群身體健康的重要疾病是生活方式病,這類疾病包括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肥胖症、癌症、腦卒中等。在這些疾病的誘因中,遺傳因素占15%,氣候因素占7%,醫療因素占8%,社會因素占10%,而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因素卻要占到60%。由於生活方式性疾病是當今世界人類健康的大敵,所以,世界衛生組織(WHO)在著名的《維多利亞宣言》中提出了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即健康的生活方式。

最近醫學研究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使人類高血壓的發病率降低55%,糖尿病的發病率降低50%,腦卒中、冠心病的發病率降低75%,腫瘤的發病率降低33%,平均壽命延長10年以上。可見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確能夠為人們的健康提供保障。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以上4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益於人體健康,能夠保障人體健康外,下麵列舉的這種生活方式也有益於人體健康,對人體健康具有保護作用,或者說具有保障作用。

1.老人經常快步走

據報道,日本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老人快步走的好處多。

據報道,老年人以每小時超過6公裏的速度步行,能夠增強腿部肌肉力量,提高運動能力,控製血壓升高。

日本研究人員將60位老年男性和186位老年女性隨機分為3組,其中一組不進行步行鍛煉,一組進行中等強度的步行鍛煉(每小時6公裏),另一組則進行高強度的步行練習(每小時超過6公裏)。研究者對他們進行了5個月的觀察,結果發現,進行了高強度步行的老人,與其他組的老人相比,其血壓、腿部肌肉的力量和運動能力都有較大的改善。

科學家們認為,讓人們意識到日常鍛煉的重要性,這可以降低老人患病的風險,提高自理能力及生活質量。中等強度的步行練習能夠預防老年性疾病,然而這種練習強度稍差,並不能夠促進有氧鍛煉的能力,所以,身體素質較好的老年人可以通過時速超過6公裏的高強度步行運動,來達到健身的目的。

研究結果進一步支持了“生命在於運動”的生活方式。專家認為,不論進行什麼形式的鍛煉,隻要多活動身體,就會越來越健康。

2.良好的工作關係

一項最新研究表明,領導能力差,不會體諒下屬的老板,不僅會增加員工的工作壓力,還會增加他們患心髒病的風險。

研究人員對3122名受過良好教育的男性進行了為期10年的跟蹤調查,這些人的平均年齡為42歲。研究人員要求受試者回答一些問題,並給自己高級主管的領導方式和技巧打分。問題主要包括:領導與員工的交流情況,反饋情況、應變能力、是否歧視異性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代表公司等。上述員工中有74人在調查期間曾經發作心髒病。結果顯示,給上司能力評分最低的員工,心髒出現嚴重問題的風險要比擁有好老板的高出1/4。另外,如果員工長期與能力欠佳的上司相處,其心髒病發病風險比常人高出64%。在排除社會階層、收入、工作量、生活方式及鍛煉等因素後,這一關聯仍然存在。

研究人員說,老板們應為下屬製訂清晰的工作目標,並按崗位的職能賦予他們足夠的權力。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顯示,和上司建立良好而清晰的工作關係,有助於預防心髒病。

3.睡前喝水

研究表明,睡前喝水可防腦血栓。

腦血栓是老年人的一種常見疾病。它的發生不僅和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疾病有關,也與老年人的血液粘度增高密切相關。老年人的血粘度越高,越容易發生腦血栓。

血液在人體血管內流動,就像是河水,流速越快,沉澱越少;反之,流速越慢,沉澱越多。

血粘度增高勢必導致血液流速減慢,血液中的血小板、膽固醇、纖維蛋白等物質便會在血管壁上沉澱下來,久而久之,沉澱物越積越多,若再合並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疾病,就會導致腦血栓形成。

研究證實,人的血液粘度在一天之中不停地變化著,並有一定的規律;在早晨4點至8點血粘度最高,隨後逐漸降低,在淩晨達到最低點,以後再逐漸回升,至早晨再次達到峰值。這種規律性的波動在老年人身上表現得更為突出。另外,腦血栓的發病時間多在早晨至上午期間,說明血粘度增高和腦血栓的發生有一定關係。

專家建議,養成睡前飲水的習慣可以降低血粘度,維持血流通暢,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腦血栓的形成。

4.經常“咬牙切齒”一番,也有助於預防腦血栓

醫學研究表明,經常“咬牙切齒”一番,也可以預防腦血栓。

方法是:把上下牙齒整口緊緊合攏,而且用力一緊一鬆地咬牙切齒,咬緊時加倍用力,放鬆時也互不離開,每次做數十次,緊緊鬆鬆的咬牙切齒。這樣可以使頭部、頸部的血管和肌肉、頭皮及麵部有序地處於一收一舒的動態之中,能夠加速腦血管的血流循環,使已經趨於硬化的腦血管逐漸恢複彈性,大腦組織血氧供應均充足,既能消除因血液障礙造成的眩暈,還有助於防止腦中風的發生。

5.早晨喝粥

醫學研究表明,早晨喝粥可防治感冒。

中老年人養成喝粥的好處是多方麵的,總起來說有:幫助消化,增強食欲,補充體力,防止便秘,預防感冒,防止喉嚨幹澀,調養腸胃,延年益壽。

①預防感冒

天冷時,清早起床喝上一碗熱粥,可以幫助保暖,增加身體禦寒能力,能夠預防受寒感冒。

②幫助消化

白米粥煮溫度超過60攝氏度就會產生糊化作用,熬煮軟熟和稀飯入口即化,下肚後非常容易消化,很適合腸胃不適的人食用。

③防止便秘

現代人飲食精致而又缺乏運動,多有便秘症狀。稀飯含有大量的水分,平時多喝粥,除能果腹止饑之外,還能為身體補充水分,有效地防止便秘。

④增強食欲,補充體力

生病時食欲不振,清粥搭配一些色澤鮮豔又開胃的事物,例如梅幹、甜薑、小菜等,既能促進食欲,又能為虛弱的病人補充體力。

⑤防止喉嚨幹澀

對於喉嚨不適,發炎疼痛的人,溫熱的粥汁能夠滋潤喉嚨,有效緩解不適感。

6.每天至少刷兩次牙,同時刷刷舌頭

近日有研究指出,口臭的人每天至少要刷兩次牙,同時刷刷舌頭,這樣有利於減少口臭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