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以和為貴,大度交友加深情義(3 / 3)

要是對方獲擢升新職,這就是最佳的時機了,寫一張賀卡,衷心送出你的祝福吧,如果其他同事替他搞慶祝會,你無論多忙碌,也要抽空參加,否則就私下請對方吃一頓午餐吧,恭賀他人之餘,不妨多談大家在工作方麵的喜與樂,對過往的不愉快事件絕口不提,拉近雙方距離。

記著,這些親善工作必須在平日抓緊機會去做,否則到了你與他有直接麻煩才行動就太遲了,也隻會給人“市儈”之感。

許多人以“公私分明”為座右銘,誰知過猶不及,成為自己前途的絆腳石。

例如認為工餘的同事聚會是浪費時間就大錯特錯。偶爾一起在下班後去喝一杯,正是發泄的好機會,或許你根本不喜歡向別人吐苦水,又怕卷入是非漩渦,但請冷靜想一想,從各同事的苦水中,你是可以多了解各部門存在的問題和公司的政策,這不是對你有莫大幫助嗎?所以,隻管小心舌頭,多做傾訴的對象就是了。

還有一個似私實公的時間,是午餐時間。在公而言,許多事情最需要跟同事、別的公司的職員或顧客直接商談的,如果靠電話,恐怕效果欠佳,要是在工作時間以外,似乎又有點唐突,在工作時間裏,則太公式化,又妨礙其他日常工作;所以最理想的方式還是約對方午膳,這樣不是既節省時間,又顯得誠懇親切嗎?此外,利用午餐這個比較隨便的時間去約見舊同事、新相識(公事上的),互相交流工作經驗亦是對自己的一種充實,因為一方麵可以建立工作上多方麵的良好關係,另一方麵將來有合作機會,不是更好嗎?

你本著默默耕耘、盡忠職守的原則做事,可是公司裏的同事有了變化,舊同事已另謀高就,新同事愈來愈多,竟與他們有格格不入之感。因為隻有你一直以來不太注視周遭的人事變化,沒有刻意與他們聯絡所致。

補救的方法不困難,揀一個特別的日子(目的隻是出師有名),例如順利完成一個計劃或你的生日,做東請同事吃一頓。這一頓意義重大,別忘記以下任務:乘機多了解每一位同事的背景,包括公與私,這對你有莫大好處,方便日後工作。

憑著聯絡一點,加入他們的午飯圈,當然不必天天如此,這樣既太突兀,也對你未必適合,安排一個星期兩天就夠了,目的是保持一定的聯係,同時可獲取公司裏一定的情報。除了午飯,下班後去娛樂一番也是好主意,遠離了辦公室,所有人都會放輕鬆,談起話來也隨便得多,更易熟絡。

此外,公事方麵,無論多穩熟,還應公事公辦,但自己有空,不妨多向同事伸出援手,主動一點是必須的!

請別吝嗇對別人的讚賞,尤其是辦公室裏,這是你搞好人際關係的一大武器。

同事穿了一件新衣服,你第一次撞上他,可以擺出欣賞神色,興高采烈地讚揚:“這件汗衫很襯你啊!”“噢,打扮得叫人眼前一亮哩!”“嗯,今天這樣漂亮,有喜事呀?”或者說:“你真有眼光,這衣服太帥了!”

有人穿了新鞋子,燙了個頭發,甚至背了個新手袋,你也可以套用以上的讚歎詞,不過,記著必須在第一次見麵時就說,否則就流於虛假和公式化。除了打扮,多注意別人的工作表現。某同事剛好成功地完成了某項任務,或者順利地出差回來,別忘了恭賀人家,說:“你真棒,難怪老板器重你!”“你的幹勁實在值得我們學習!”“旗開得勝,下一次任務又是你的囊中之物了!”

這些話並非叫你做人虛偽,而是多留意點別人,學會欣賞別人對你有一定的好處。

如果你發現自己與同事們在業餘興趣方麵格格不入,一定很不開心。一則你與同事共處的時間一天就占了三分之一,各走各路,談也談不來,實在不好受;還有,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如果有共同語言,相處會更融洽,合作起來亦愉快得多。

可是,難道要強迫自己改變興趣去取悅別人?這當然犯不上。消遣玩意多的是,你大可發掘一種你們都會喜歡的共同興趣,不過,進行時不要過於著痕跡,輕描淡寫、低姿態是最理想的。

例如相約同事去看演唱會、電影等,乃是最自然和最理想的,因為這些消遣與性格沒有直接關係,不致與某些原則有抵觸。

要是同事們喜歡講笑話,你卻不苟言笑,怎麼辦?當同事們大講笑話,笑得前仰後合時,記著切勿板起臉孔,如大笑不出的話,也請微笑一下,表示你不介意和尊重他們。相反,你不妨爭取主動,講笑話之餘也與同事輕鬆點,或者鼓勵他們講其他的新鮮話題。

團結就是力量,所以千萬別在公司裏搞小圈子,應當把同事都視為好朋友,同事以和為貴,即使有人故意針對,處處為難你,但你必須耐著性子,不可意氣用事,因為同事間的爭執隻會令生產下降,站在上司的地位,他是不會關心誰是誰非的,總之不合作就是你的錯。

一般人總愛聽讚美話,聰明的你就不妨大方一點,多讚美別人吧!“這個意見不錯,就這樣做吧!”“真棒,你給我提供了一個好辦法!”這樣,下一次他會更努力的幫助你。

讚美別人之餘,要注意自己的表現,處處出盡風頭,或者說話過分直率,容易使人覺得你自大而排擠你。所以永遠要小心舌頭,同時要與同事們站成一線。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在愉快的氣氛下工作可收事到半功倍之效,不妨多關心別人,體貼別人,增加親切感,做起事來就更好辦。從今天起,努力做個受歡迎的同事吧!成功的你升遷的機會也將成倍增加。

5.輕視領導會毀滅前程

“沒本事的人才去巴結領導呢,我靠本事吃飯,他能拿我怎麼樣?”有上述這種想法的人,多半是有“兩下子”的人。應該說,這種想法本身並沒有什麼錯,但是它容易把人往一個錯誤的方向上去引導:領導是我的對立麵,我有真才實學,和他對著幹也沒什麼大不了的,而且還能在同事麵前顯出我的性格和本事。

任何組織機構都須有嚴格的等級存在,這是其得以有效運轉的基礎和必要條件,相應地也就必須有各級領導的存在。不論這些領導是如何處於這些位置上的,也許他真的是能力出眾,也許他擅於組織和協調……但無論如何,有一點你必須承認:他有指揮你的權力,並會對你的發展構成正麵或負麵的影響。

除去極為優秀或個別的領導以外,大多數領導喜歡號令自己的下屬。這不但是上下級組織的必然要求,也是領導履行職責,達到預定目標的前提保障。很多領導還認為自己比下級優秀,在潛意識中有很強的優越感等等。在這些領導的心目中,領導的尊嚴是至高無上的,也是最為敏感和脆弱的,如果下級讓這些領導下不了台、麵子難堪,他們是絕不會容忍和諒解你的。

同領導衝撞對抗一般會有兩種後果:首先,不利於工作的開展。上下級的不團結、不協調勢必會影響到工作的順利進行,而一旦工作中出現問題,領導就會順勢將這些責任推卸到你的頭上。

其次,對個人的發展極為不利。你的衝撞或傲慢會使領導覺得尊嚴受到極大的損害,會對你產生極大的敵意,即便當時能夠克製,以後也會千方百計地同你過不去。盡管你有才華,但也很難有用武之地。

天才不會被埋沒,但被埋沒的人才多的是,尤其是這些恃才傲上者。為什麼呢?

一是恃才傲上者往往看不起領導的能力,對其命令更是百般挑剔,不願用心落實,敷衍了事。這種人存在於組織之中,勢必渙散人心,瓦解鬥誌,為領導所不容,加之其過分聰明又愛賣弄,領導亦不會交給其重要任務,往往最後陷入孤獨,覺得周圍幹得好的事也隻是同領導搞關係而已,與同事們的關係也搞不好。

再說,這些本有些才華者,因其傲上的缺點,往往得不到施展、鍛煉才幹的機會,反而多陷入人事糾紛的內鬥中,漸漸地愛業敬業之心日益減少,才華逐漸生疏、埋沒。

有才華是好事,但切不可因為這點才而毀了自己,曆史上這類的例子很多。所以我們說,推銷自我,給自己創造良好的施展才華的環境也是一項不可或缺的才華。

在單位中做事,要盡可能地看到領導、同事的優點,謙和地處世待人,這樣大家才會幫助你;再者,不論領導如何,要對事不對人,用心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即使領導水平低或是作出錯誤決策,你也可以在適當的時候以合適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見,以工作大局為重,而不是一味地頂撞、不合作。隻有如此,你的才華才會被各級領導以及周圍同事認可,並在工作中幹出成績來。

詆毀別人會毀掉性命

毀謗他人的人,無不以害人的目的開始,以害己的結果告終。毀人自毀,可以說是人世間的一條規律。

從古至今,奸佞小人都善於毀謗他人。這種人,搖唇鼓舌,興風作浪,無中生有,搬弄是非,致使一些正義之士蒙受冤屈,身陷囹圄,乃至家破人亡。曆史充滿了辯證法,君不見,毀人自毀,損人自損,汙人自汙,玩火自焚。翻開史書便可看到:毀謗他人者,常常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落得一個可恥可悲的下場。

南宋的秦檜,明代的嚴嵩,都慣於栽贓陷害、毀謗忠良。他們生前遭千夫所指,萬人唾棄,死後又作為奸臣的代表而被人們口誅筆伐,可謂遺臭萬年!

南宋末年的權臣賈似道,也是一個不擇手段地陷害正直朝臣的醜類。《宋季三朝政要》中記載,他為了中傷誣陷宰相吳潛,竟然唆使人編造《福華編》歌頌賈似道的所謂鄂州戰功,排擠左相吳潛出朝,到處散布吳潛兄弟有野心。宋理宗聞知大驚,忙罷吳潛相位,讓賈似道取而代之。

賈似道專權15年,被他誣害的人難以計數,“一時正義端士,為似道破壞殆盡”。但多行不義必自斃,由於朝野萬眾的痛恨,朝廷隻得把賈似道貶往循州。一路上,轎夫們撤去轎蓋,讓他暴曬在烈日之下,轎夫們行路時還唱著民歌數落他的罪狀。惡貫滿盈的賈似道,未至循州,途中便被監送人殺死。

毀人者總是先毀於被毀者,因為在毀謗他人之前,先毀掉了其自身的人品;在給他人抹黑之前,自己的手先黑了。其卑劣行徑一經暴露,其人格在人們心目中便失去了光彩,乃至變得一文不值。皮日休說得好:“毀人者,自毀之。”意思也是欲毀他人之時,便埋下了毀滅自己的禍根,毀害他人之時,便毀滅了自己的人格。

在現實生活中,毀人自毀是不少見的。這種心術不正、毀謗他人的人,必然樹敵廣,結怨多,積恨深。其結果,或是周圍的人對他側目而視,常存戒心,如避瘟疫;或是被毀謗者奮起回擊,以真憑實據揭穿其險惡用心,使其狼狽不堪,威信掃地;或是因毀謗他人而觸犯了法律,鋃鐺入獄,飽嚐鐵窗滋味,此乃罪有應得。毀人自毀,其言甚確!佛經上有一段話生動深刻,值得很好一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塵己身。賢不可害,禍必滅己。”意思是:惡人毀謗傷害好人,就像仰麵向天吐唾沫,最後唾沫反而落到毀謗者的臉上;這也像迎著風向人家撒灰塵,結果灰塵反而回到他自己身上。所以,不要毀謗他人,那樣做定然自取其禍。

毀人自毀,至理名言!奉勸有毀謗惡習的人,及早回頭,改惡從善,否則,必將被人們所唾棄、所鞭撻、所懲罰!

把自己收集的證據全部燒毀

每個領導人,在領導集團內部都有自己領導的核心,在領導核心成員中,並不是每個人都一心向著領導人的。很多領導人在遇到別人反對自己時,都是舉起屠刀,結果最終導致領導集團分崩離析。聰明的領導則能化敵為友,使自己的地位得到鞏固,集團凝聚力得到強化。

西漢時,漢景帝的弟弟梁孝王曾積極活動,想爭取帝位。梁國原先的宰相袁盎對梁國和梁孝王的情況比較了解,便將梁孝王有意爭取帝位的事告知景帝。孝王懷恨在心,就找個機會指使人刺殺了袁盎。此時的袁盎是朝中重臣,忠於景帝。

景帝聽說袁盎之死與梁孝王有關,再想起梁孝王平時來京透出與自己爭取帝位之意,很是生氣,便想借此機會發難梁孝王。為了搜集證據,漢景帝就命令四叔去梁國查處梁王的案子。

田叔到達梁國後,經調查得知,袁盎之死確實與梁王有關,原來,是梁王親自指使身邊的手下人所為,並且證據確鑿,供詞詳細。田叔調查完畢後,驅車回朝。在走到梁國邊界的時候,田叔讓車馬停下來,命人將證據和供詞全從車上搬下來,然後放火把一堆寫滿證據和供詞的竹簡全都燒了。

隨從的官員大吃一驚,不解地說:“皇上派您來查梁王的案子,事情完全屬實,如今您把證據和供詞全部燒毀了,怎麼回去複命?這可是殺頭的大罪啊。您這樣做,也太武斷、太糊塗了。把證據和證詞去交給皇上,讓皇上去處理,不是很好嗎?”田叔也不加解釋。

田叔空著手回到京城。景帝問:“袁盎之死與梁王有關嗎?”田叔答:“袁盎是梁孝王親自指使其手下人刺殺的。”景帝臉色帶怒,又問:“梁王還有什麼事?”田叔答:“臣還查出梁王有爭取帝位,一心想當皇帝的跡象。”

景帝聽後臉色凝重,問:“口說無憑,你去這麼長時間搜集到有力的證據和供詞沒有?”田叔答:“寫有證據的證詞和竹簡足足裝了一大車。”景帝急忙問:“在哪裏,快拿來給朕看看。”田叔答:“證據和供詞不在這裏。”景帝問:“在哪裏。”田叔說:“我把證據和證詞全都用火燒掉了。”

景帝一聽,大怒,說:“朕讓你查袁盎的案子,你卻把證據和供詞燒了,誰讓你燒的?朕讓你忙活那麼長時間是讓你最後把證據燒了嗎?朕信任你才讓你去辦理此案,沒想到你竟然這樣,太令朕失望了。你自作主張,違背朕的意思,依法當誅。”

田叔從容地說:“就算皇上現在把我全族都滅了,我也要把它們燒了。皇上不要再追究梁王的事了。”

景帝不解,問:“為什麼?”

田叔說:“我知道袁盎是皇上的寵臣,袁盎被殺皇上心疼,也使皇上威嚴受損。但袁盎畢竟是外人,而梁王是皇上的弟弟,是弟弟親還是寵臣親呢?”

景帝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朕的弟弟也要遵守國法。”

田叔說:“外人可並不這麼看,並不認為皇上是為了維護國法的尊嚴,而會認為皇上借袁盎案件之機,誅殺自己的親弟弟。這將陷皇上於不仁不義不孝之中。”景帝沉思片刻說:“可是梁王到處活動,想繼帝位,且有謀反之心,我不殺他,朝廷和百姓都將有災難。”

田叔說:“梁王是皇上的親弟弟,想繼帝位在情理之中,至於謀反,我看梁王不會,也沒有證據表明梁王擁兵謀反。”又說:“皇上,眼下竇太後寵愛梁王是有目共睹的事,竇太後掌有虎符,在君臣中很有影響,有太後在,皇上能殺得了梁王嗎?況且,皇上和梁王畢竟是親兄弟,你們不團結,別人會從中漁利的,您殺梁王正是令其他王爺高興的事,請皇上三思。”

景帝聽後,沉思良久,對田叔大加讚賞,封他為魯國的宰相。後來,梁王與景帝一心,消滅了七國之亂,鞏固了漢室天下。

上了當後再在公開場合犯傻

與狡猾的對手周旋,不能過於老實認真,不但要假裝愚笨耍滑頭,而且這滑頭要耍得有技巧,夠水平,這樣才能使對手既不甘心,又無可奈何。耍滑頭盡管不是老實認真的態度,但是正是用這種方法,才能製服對手,才能在明爭暗鬥中自保,才能在周旋中贏取主動,並且最終取勝。

民國時期,在上海有家當鋪。掌櫃的是位年逾六旬的老板,他經營四五十年,收徒不下百餘人,同行中人都尊敬地稱他老前輩。然而,這位老前輩謹慎一生,疏忽一時,在一次典當中受了騙。

一日午後,老前輩靜坐於櫃中。這時忽來一人,鄭重地取出一顆大似紅棗且精圓光潤的冬珠,要求典當。老前輩細看那珠,真乃千金珍品,遂邀請來人入內室商量質價。來人堅決索要500元,老前輩還以300元,雙方討價還價。最後,來人聲稱急用,請老前輩加到450元,另以小珠20顆再加50元,湊成500元。他順手取出小珠一顆,說道:“其他19顆等我回店再取來。”老前輩答應了。過了一會兒,那人果然手持一盒又來,把小盒遞給老前輩,說道:“這盒裏共50粒,請您細細選之。”老前輩全神貫注地在盒內精選小珍珠,那人則在一旁,冷嘲熱諷,繼而說道:“您的縝密,可謂到家了,還是請您先收起冬珠,不要光在小珠上斤斤計較,須知我一周之後,即來贖取的。”老前輩聞言,頓時感到慚愧,忙將大小珠一起收藏,然後取出鈔票,交給對方。

那人走後,老前輩遂將冬珠重新審視一番,頓時大驚失色:原來所謂冬珠是贗品。老前輩努力回憶方才情景,斷定騙子所持求質的珍珠是真的,後來利用挑選小珠的機會,以同樣的假珠換了真珠,異常的巧妙,因而得手。

老前輩受了詐騙,心中怏怏不樂,更覺從此名聲掃地。為了挽回名聲和那筆錢款,他心生一計:他用假貨騙我,我也以假珠騙他。想到這裏,遂去謁見典東,自請辭職。

臨行的前一日,老前輩忽然發了大批請帖,將典當同行和珠寶業中的代表,共100餘人,邀至某大餐館設宴話別。席間,老前輩取出偽珠,道出原委,客人們接過珍珠相互傳觀,連連稱讚!珍珠製造極精巧,雖然是假貨,但很難分辨,老前輩起身,對眾賓客道:“老夫一世英名,斷送於此;畢生積蓄,賠了一半。這是我一時疏忽,咎由自取,不須怨天尤人。但是,那個騙子手握如此精巧的偽珠,更用種種騙術乘機以進,老夫恐怕眾人上當受騙,所以在我辭職歸家之前搗碎此珠,斬草除根,永絕後患,以解我心頭之氣!”言畢,手持鐵錘,猛力一擊,偽珠頓時粉碎,座客掌聲四起,老前輩仰頭哈哈大笑。隨後賓主幹杯,盡情暢飲。

第二天,老前輩佯裝身體不舒服,暫緩動身。中午,忽來一人,將手中的當票交與店員,要求核算本利,店員接過一看,正是老前輩受騙的那筆生意!心裏不免一驚,昨日那顆偽珠已被當眾砸碎,這可怎麼辦!想到這裏,忙到內室找老前輩,驚叫道:“老前輩,大事不好了,那人來贖冬珠了。”老前輩聽了,大喜道:“他果然來了,我知道他一定會來!”當即取出原珠,讓店員交還來人。那人端詳了好一會,默默無言,贖回後轉身離去。這時,店員很感奇怪,昨日眼見此珠已被擊碎,今日怎會完整如初?

原來,老前輩席間傳觀的是那人的原物。而後砸碎的,則是預先準備好的另一顆假珠。在座諸人並沒覺察到,但那騙子聽到這個消息,貪心再起,故而持票取贖,借此大敲竹杠,哪裏知道卻中了老前輩的圈套!

6.爽快答應自己不願意辦的事

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衝突、痛苦,使大部分人都會處於警戒狀態。回避鋒芒,不直接對抗,能讓你的心靈自在、祥和,矛盾也會在迂回曲折中得到妥善解決。一旦回避了鋒芒,你就會發現事情原本可以很簡單。識時務者為俊傑。當你處於矛盾的漩渦中時,不妨暫且先退讓一步,再伺機推托。

馮至是某公司的人事科長,經常處於矛盾的包圍之中。上級的話他不得不聽,違心的事也要辦;下邊的事不敢應,一應就是一大串。

在他極其苦惱時,一位智者提醒他,麵對矛盾,你何不采取回避鋒芒的辦法,這能使你得到解脫。這使馮科長茅塞頓開,連歎自己以前太笨,以致得罪了一些上級。

掌握了這一處理矛盾的秘訣,馮科長坦然多了。

一次,劉副總讓他想辦法將其自費畢業的侄子安插到某中學去,這不符合政策,讓馮科長很為難,因為一旦出現問題,承擔責任的是他,而非劉副總。這時他想起了回避鋒芒,不直接對抗的退讓之法,便小試牛刀。

馮科長對劉副總說:“好,我會盡心為您辦這件事的,你讓你的侄子把他的畢業證、檔案材料給我送過來。”

劉副總的侄子來了,但隻有檔案材料,沒有畢業證,因為他雖讀完了兩年學製,但學業不精,自學考試才通過了七門,哪來的畢業證,馮科長讓他先回去等候通知。

過了幾天,劉副總又過問這件事情,馮科長先說了說他侄子的情況,隨後說道:“劉副總,我說話算數,你給那所學校的校長談談,隻要他們接收,我這就把關係給開過去。”

劉副總從馮科長的話裏顯然已聽出了弦外之音,隻好說:“那就先放放再說吧。”

馮科長對劉副總沒有采取直接對抗的方法,而是回避鋒芒,達到了說服對方的目的。

對誹謗者不必抓住不放

做人難,難在如何麵對誹謗誣陷。尤其當你有了聲望獲得成就的時候,這種情況往往就會出現。

武則天稱帝後,任命狄仁傑為宰相。

有一天,武則天問狄仁傑:“你以前任職於汝南,有極佳的政績表現,也深受百姓歡迎。但卻有一些人總是誹謗誣陷你,你想知道詳情嗎?”

狄仁傑立即告罪:“陛下如認為那些誹謗誣陷是我的過失,我當恭聽改正;若陛下認為並非我的過失,那是臣之大幸。至於到底是誰在誹謗誣陷,如何誣陷,我都不想知道。”

武則天聞之大喜,推崇狄仁傑確是一位仁師長者,具有寬人嚴己的高風亮節。

學會忘記仇恨

有一個動不動就恨別人的人,覺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見哲人,尋求解脫之法。

哲人給他一個簍子背在肩上,指著一條沙礫路說:“你每走一步就撿一塊石頭放進去,看看有什麼感覺。”那人照哲人說的去做了,哲人便到路的另一頭等他。過了一會兒,那人走到了頭,哲人問,“有什麼感覺。”那人說:“越來越覺得沉重。”哲人說:“這也就是你為什麼感覺生活越來越沉重的道理。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時,每人都背著一個空簍子,有的人每走一步都要從這世界上拿一樣東西放進去,所以才有了越走越累的感覺。如果你想過得輕鬆些,你就要學會舍棄一些不必要的負擔。而你的仇恨是你最大的負擔,要想快樂,你必須學會忘記仇恨。”

忘記仇恨是一種博大的胸懷,它能包容人世間的喜怒哀樂;忘記仇恨是一種境界,它能使人生躍上新的台階。

從前有一個年輕商人兼政治活動家叫皮亞,他對於大企業家漢拿非常不滿意,他甚至接連兩天拒絕與漢拿見麵。

那時,漢拿就要成為世界聞名的大人物,要做美國的政治領袖了。

但是在年輕的皮亞看來,漢拿隻不過是個“壞蛋”、一個地方上的“黨魁”罷了。他每次看見報上對漢拿的稱頌,沒有一次不搖頭痛罵。

後來漢拿的朋友對漢拿說,最好還是和這位青年會晤一次,消釋彼此的意見。

在一個擁擠的旅館客房裏,漢拿被引到一個沉靜的穿灰外套的青年麵前,那人坐在椅中並不理會進來的人。

待友人介紹:“這位就是皮亞先生……”之後,漢拿就說了很多話。

出乎皮亞意料的是,漢拿一直在講關於皮亞的事情,關於他父親提任法官的事情,關於他伯父的事情,以及關於他自己對於政綱的意見。漢拿說:“哦,你是從奧馬哈來的嗎?令尊不是法官嗎?……”年輕的皮亞不免吃驚了。漢拿又說:“哦,你父親曾有一次害得我的朋友在煤油生意上損失了許多錢呢!……你伯父在哈斯頓嗎?讓我想一想……請對我說,你對於那政綱的意見怎樣?”

於是這位政治活動家皮亞說話了。當他說完的時候,他的喉嚨覺得有些生澀。但是,皮亞的生命史已翻開了新的一頁。不久,漢拿就得到了一個新的忠誠的朋友。

從此之後,8年間,皮亞最大的興趣,就是與這個曾經非常憎恨的人做朋友,並且忠心耿耿地為他服務。

在生活中學會忘記仇恨,你便能明白以下道理。

世界由矛盾組成,任何人或事情不會盡善盡美。無論是“患難之交”、“親朋好友”,還是“金玉良緣”、“模範丈夫”,都是相對而言。他們的矛盾、苦惱常被掩飾在成功的光環下,而掩蓋的工具恰恰是忘記仇恨。不必羨慕人家,不要苛求自己,常用寬容的眼光看世界,事業、家庭和友誼才能穩固和長久。

北宋名臣範仲淹,人們都知道他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而光耀史冊,但人們也許不知道,他還是個善於忘記仇恨的人呢!

景桔三年(1036年),範仲淹任交部員外郎。當時,宰相呂夷簡執政,朝中的官員多出自他的門下。範仲淹上奏了一個《百官圖》,按著次序指明哪些人是正常的提拔,哪些人是破格提拔;哪些人提拔是公,哪些人提拔是私。並建議:任免近臣,凡超越常規的,不應該完全交給宰相去處理。被呂夷簡“指為狂肆,斥於外”,貶為饒州(今江西上饒)知州。

康定元年(1040年),西夏王李元昊率兵入侵,範仲淹被任命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負責防禦西夏軍務。

這時,仁宗下諭讓範仲淹不要再糾纏和呂夷簡過去不愉快的事。範仲淹“頓首”謝曰:“臣向論國家事,於夷簡無憾也。”他的意思是,我過會議論的都是關於國家的大事,對夷簡本人並沒有什麼怨恨。

呂夷簡聽說後,深感愧疚,連連說:“範公胸襟,勝我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