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差距的不斷拉大和社會財富分配的嚴重不均,動搖了許多美國人對美國社會和前途的信心。《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1995年冬季就美國人對現狀的看法在全美20個大城市進行了一次抽樣調查。調查表明,53%的人對前途感到擔憂,2/3的人表示對自己的處境不滿,60%的人擔心自己子女的日子會比現在還糟,57%的人認為社會正在走向分裂,“美國夢”已成為一種空想。其時正是美國“新經濟”高奏凱歌,美國進入戰後經濟持續發展時間最長的時期,尚且有超過半數的美國人對現狀與前途表示不滿與擔憂,足見美國貧富懸殊痼疾之嚴重。
政府雖然也采取了一些福利政策和社會保障措施,但和其他發達國家相距甚遠,即使和其近鄰加拿大相比也不能及。這自然不能滿足民之所求,社會所需。這就不能不使許多國民悲觀失望心生憤恨,從而使這個自封的“楷模”黯然失色。
(2)種族歧視,根深蒂固包括美國在內的北美大陸和拉丁美洲30多個國家《今日美國》,1996年6月,第18頁。轉引自朱世達主編:
都是移民國家,多種族、多膚色是其共同特點,白人的經濟和社會地位普遍較高,但美國卻是種族歧視最為嚴重的國家。
美國的種族歧視首先表現在對黑人的歧視上。
1992年4月29日,美國第二大城市、西部大都會洛杉磯爆發了一場震驚全國、轟動世界的黑人騷亂。這場騷亂持續了3天,造成54人死亡,1萬家商店被毀,死亡人數超過美軍在海灣戰爭中陣亡的人數,物質損失達十幾億美元。最後美國政府調動大批軍警才平息了騷亂。
在作為世界首富的美國,在似乎遍地黃金,令多少人垂涎,許多人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偷渡入境的美國,緣何還會有如此大規模的騷亂?
原來,1991年3月3日晚,25歲的黑人司機羅德尼·金恩在洛杉磯郊外超速開車,被警察攔截,4名白人警察逮住他後,不問青紅皂白痛打一頓。事有湊巧,白人警察野蠻毆打黑人金恩的全過程被洛市一位叫做何樂戴的居民從自家陽台上悄悄錄下,第二天便送到當地電視台播放,在播放的81秒長的錄像片中,警察共打了金恩56棍。金恩被打翻在地後,警察還繼續用腳踢,用拳頭和警棍毒打。一位警察還肆無忌憚地喊道:“我已經很久沒有這樣揍人過癮了。”錄像播出之後,舉國大嘩,4名警察遭到起訴。但由10名白人、一位亞裔、一名西裔組成的地方法院陪審團竟宣判4名警察無罪釋放,燃起了黑人的滿腔怒火,從而導致了這場騷亂。
其實,4名白人警察毒打黑人金恩一案隻是這場騷亂的導火線,這裏還有更深刻的原因。
美國黑人自17世紀初開始被從非洲販運到北美充當奴隸以來,經過長達300多年的鬥爭,終於在20世紀60年代獲得了和白人完全平等的法律地位,社會地位與生活狀況得到改善。然而美國社會對黑人的種族偏見與歧視並未隨之退出曆史舞台,仍然隨處可見。在政治上,和白人相比,美國黑人仍然處於事實上不平等的地位。
美國黑人占全國人口的12%,但到1980年,擔任公職的人數還不到全國民選官員的1%,大大低於黑人在全國人口中的比例。1982年,在國會535名議員中,黑人議員隻有21人,占3.9%;在7400多名州議員中,黑人議員隻有347人,不足5%。在50個州中,黑人州長寥若晨星。在經濟上,黑人的平均工資隻有白人的57%左右,失業率為白人的2至3倍,年輕黑人的失業率保持在30—35%,有1/3的黑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一半黑人兒童在貧困中長大。
由於廣大黑人生活貧困,教育水平偏低,多數隻能從事又累又髒的體力勞動,很難找到薪酬優厚環境舒適的工作。在南方各州,60%的黑人是農業工人、手工業者或雇工。在北方各州,絕大多數黑人集中在大城市從事建築工、清潔工、勤雜工等體力工作。在美國高校和科研部門中,黑人教授隻有1.1%,獲得博士學位者隻有1.8%,碩士生2.7%,科學家和工程師2.5%,科研部門經理1.8%,總經理2.9%。在許多城市中,黑人與白人的住宅區形成鮮明對照:黑人區住宅擁擠,房屋破舊,白人區棟棟別墅綠茵環繞,環境幽美。
黑人與白人除了存在這些巨大的反差外,繼續遭受著一些白人種族主義者或種族偏見較深的人的歧視乃至迫害。1993年4月,21名身著便衣的總統保鏢一道前往一家餐館用餐,坐定不久,侍者就給15名白人端來早點,但坐另一桌的6名黑人卻等了將近一個小時,盡管他們幾次禮貌地提出要求。同是白宮特工人員,卻受到如此不公平待遇,使幾位黑人備感“羞辱”,不得已向法院提出起訴,指控餐館“出於種族原因而拒絕為原告服務或拒絕向原告提供食物”。在不少地區,白人居住區拒絕黑人入住,即使後者是收入不菲的成功人士。近年來,美國屢屢發生黑人教堂被焚、無辜黑人遭受白人種族主義者毆打屠殺事件。2001年4月,辛辛那提市一位黑人被白人警察無故槍殺。同年,兩名白人種族主義者在一黑人教堂放置炸藥,致使4名黑人被炸死。
此類事件不勝枚舉。黑人與白人之間存在著如此巨大的鴻溝,黑人盡管法律上獲得了和白人平起平坐的公民權、平等權,但卻沒有實現事實上的平等,且時常受到種族主義者和種族偏見者的迫害歧視,這不能不使他們憤憤不平。洛杉磯騷亂便是這種憤懣的一次集中爆發。
1997年初,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百萬黑人大遊行,反對種族歧視。哈佛大學一位教授認為,白人與黑人之間的裂痕如此之深,好像他們生活在兩個不同的行星上。約翰·艾爾文·布朗在一篇題為《作為第三世界人民的美國黑人》的文章中認為,黑人是美國國內的“第三世界”,他深刻揭露並指出:“美國黑人至今仍處於被奴役狀態,尚未獲得自由,因此他們確實是第三世界的老百姓”。
亞裔、拉美裔等其他少數民族同樣遭到白人種族主義者的歧視與迫害,1999年,一名叫布佛德—佛偌的白人種族主義者手持衝鋒槍在洛杉磯一個猶太人社區開槍掃射,打傷5人,在逃跑的路上又槍殺了一名美籍菲律賓裔押送員。當聯邦檢察官問他為什麼要開槍殺人時,他說:“因為他看上去,不是亞洲人就是拉美人,不像白人。”就因為對方不是白人而舉槍射殺,這是多麼殘忍的種族迫害!而且此類案件不斷增加。據“全美亞太裔法律聯盟”1998年公布的一項報告,1993年全美共收到155宗以亞裔為攻擊目標的暴力犯罪案件,翌年猛增到452宗,1995年為458宗,1996年又增加到534宗,1997年仍有481宗。這些都是極端種族主義者的猖狂之舉。需要指出的是,美國一些主流媒體也經常刊載一些漫畫、小品、笑話和文章攻擊詆毀少數民族,為種族主義者煽風點火;美國當局在安全、移民等政策上也常常表現出種族歧視傾向。
1999年轟動一時的李文和“間諜案”便是這一結果。李文和是出生在中國台灣的美籍原子能科學家,受雇於美國國家能源部所屬的洛斯拉莫斯實驗室,他被懷疑盜竊核機密給中國,充當中國的間諜,遭到逮捕。後經過兩年多的調查,並未找到實證,加之華裔和亞裔團體的強烈抗議,美國當局不得不予以釋放,但還是砸了他的飯碗。
幾年在美國多次出現軍事科學研究領域的亞裔科學家和高級技術人員因間諜嫌疑被開除的事件。這都反映了那些白人種族主義者對少數民族懷疑、歧視、將之視為另類異端的心態。
2001年“9·11”事件後,美國國內的穆斯林厄運降臨,“居住在美國各地的阿拉伯人,或是長得像中東人的少數族裔,或是戴包頭頭巾的人如印度錫克教徒們,不僅頻頻遭到咒罵,有的甚至收到死亡威脅。”2002年9月12日,羅斯大學醫學院的3名正在佛羅裏達州南邁阿密拉金地區醫院實習的中東裔美籍大學生,隻因在一起吃飯,就被在鄰桌的一位美國婦女誣指他們在策劃恐怖襲擊,警察當局出動大批警車圍追堵截,警方與電視台的直升機在上空追蹤報道,抓獲後進行了長達17小時的拘押訊問。
最後盡管搞清這是3名無辜的大學生,拉金地區醫院還是取消了他們的實習計劃,原因是他們曾被懷疑企圖發動恐怖襲擊。許多人還給該醫院發了大量電子郵件,要求、威脅醫院解除他們的實習計劃。與此同時,拒絕給穆斯林國家申請來美留學的學生簽證,即使他們是被哈佛、耶魯、麻省理工學院等世界名校同意錄取的學生。2002年9月美國大學新學年開始,26個穆斯林國家的上萬名赴美留學生被美國拒絕或推遲簽證,使這些風華正茂求知若渴的莘莘學子也成為種族歧視的犧牲品。
早期從歐洲舊大陸移居北美新大陸的主要是英國人,盎格魯人是種族主義的始祖,當他們移居北美後也便把他們祖先的那份“遺產”帶了過來,在這塊新土地上開創了以膚色深淺劃分人的地位的先例。早期美國的經濟是以對奴隸的掠奪為基礎的經濟,這種經濟的政治基礎是一個種族對另一個種族的壓迫和剝削。基於種種複雜的原因,在美國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觀念,即白人自認為是具有高智力、高教養、高素質的優秀的上等人種,視其他種族為低智力、低素質、低教養的人種。他們尤其是把黑人看作是愚蠢、墮落、懶惰、缺德、暴力、犯罪的代名詞。對華人也沒有正眼相觀。
加利福尼亞第一任共和黨州長雷堪德·斯坦福就公開誣蔑華人是下等人。
經過少數民族和白人中進步人士的長期鬥爭,美國各民族在法律上實現了平等,但種族主義觀念根深蒂固,並未根除,仍然時有表現。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在位時坦言:“曆史提醒我們,要打破種族界限是艱難的”。種族主義同樣在破壞著美國社會的團結與穩定,損毀著美國的國際形象,削弱著美國的軟實力。
(3)暴力犯罪,西方之冠由於貧困、種族歧視以及暴力文化等複雜的經濟和社會文化原因,美國是當今世界工業化國家中犯罪率最高的國家。根據聯合國《1994年人類發展報告》,美國在工業化國家中,軍費開支、謀殺案、強暴案、車禍總數都高居首位。報告說,美國每年花費2900億美元保衛其邊界,但國內的犯罪事件卻在1992年造成估計約4250億美元的損失,以及許多人命傷亡。另據總部設在華盛頓的美國刑事判決研究所的一份報告說,美國目前有將近160萬在押犯,比其他任何國家的都多。
在美國的各類犯罪中,以暴力犯罪造成的損失最大,傷亡人數最多。根據美國官方的定義,暴力犯罪包括殺人、強奸、搶劫、嚴重攻擊他人等四大類。1988年,在美國全國人口中,有8.4/10萬的人死於暴力犯罪,而當年英國死於暴力犯罪的人數不足全國人口的2/10萬。1995年,美國共有22895人死於暴力犯罪,其比例上升到9.38/10萬人,為英國和日本的17倍。今天的美國,每18秒就有一次暴力犯罪事件,每3分鍾就會發生一樁侵犯他人財產罪,每隔24分鍾就有一樁殺人案發生,每5分鍾就會發生一起搶劫案,每分鍾發生兩起人身攻擊案,每不到一分鍾就會發生一起搶劫案。在美國這塊“自由樂土”上,犯罪率卻如此之高,犯罪卻如此之多,一個重要原因是槍支泛濫成災。
據美國聯邦火器局統計,1950年時美國隻有5400萬支槍,但到90年代,槍支數量幾乎和人口一樣多。
1992年,美國人口約為25500萬,有槍21100萬支。
導致了槍殺案的大量存在。有持槍搶劫者,有持槍殺人以泄私憤者,有持槍自衛者,有誤傷他人者,有持槍自裁者。1995年,美國共有20043人被謀殺,其中13673人死於槍擊,約占68%。1996年,新西蘭發生兩起槍殺案,日本發生15起,加拿大106起,德國211起,美國則多達9390起。美國當年約有50萬起犯罪事件和意外事故涉及槍支,造成3萬多人死亡。讓我們來看幾起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發生的駭人聽聞的槍殺案:
1997年12月,肯塔基州帕杜卡市14歲男孩邁克·卡尼爾提著一支半自動步槍來到學校餐廳,見人就開槍,打死打傷8個同班同學。被抓獲後毫無懼色,說他還以為自己是一部電影裏的男主角呢;1998年4月初,阿肯色州瓊斯堡城關西中學兩名11歲和13歲的男孩,駕車從一個男孩家裏偷出了把手槍,又從一個男孩祖父的農場偷出4把手槍和3支步槍及大量彈藥,然後返回學校,拉響學校的防火警報,向蜂擁的人群開槍,在不到1分鍾的時間裏射出15發子彈,打死打傷15名師生,其中打死1名女教師和4名女學生。他們行凶的原因僅僅因為是那個13歲男孩的“女朋友”和他“鬧翻了”;1999年7月底,一名叫馬克·巴頓的男子在家中槍殺自己的妻子兒女後又持槍闖入亞特蘭大市金融區肆意開槍射擊,共打死打傷80多人,後在警察圍追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開槍自盡。
上述幾例隻是死傷較多影響巨大的幾宗槍殺案。小型槍殺案則幾乎每天都發生。據估計美國平均每天發生三四十起槍殺案。這就使人們在美國生存頗有不安全感。英國廣播公司駐華盛頓記者韋伯就深有感觸地說:
“在美國生活有一點不好:那就是無論你什麼時候走進公共場所,都有遭到槍擊的危險。”美國槍支泛濫,受害最大者莫過於少年兒童。其一,它誘發年幼無知的少年兒童犯罪;其二,它使許多無辜少年兒童成為犧牲品。讀者想必已從上述例證中看到了這點。1997年3月12日,美國兒童保護基金會在一份題為《美國兒童狀況》的報告中說,美國“一年中有5721名20歲以下的青少年死於火器,每一個半小時死一個兒童”。
這就是說,美國每天有16名青少年遭槍殺。
槍支泛濫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不能不引起廣大民眾的注意和擔心,特別是孩子父母雙親的擔心。有一項調查說,每10戶家庭中,就有一戶擔心孩子遭到槍擊。
社會各階層人士紛紛要求政府對槍械進行管製。有11名親身經曆過槍擊事件的少年在美國國會作證,聲淚俱下地向國會議員們講述了他們的遭遇和心境。15歲的珍妮·魏爾斯哽噎著說:“情況糟得我不管白天或晚上都不敢出門。我有個朋友中槍而死。當時他正在我旁邊,有人走過來對他連開17槍……我已體會到不是隻有壞人才會遭到悲慘的命運,你也可能碰到這種事情。”
自紐約市的13歲少年蒂芬妮·柯魯斯說,槍聲在她的日常生活中已司空見慣,她學校的校長就不幸中彈。“我希望能夠不必提心吊膽地出門……我要求各位眾議員,如果你們關心美國的未來,你們就得關心我們,因為我們就是美國的未來。”
在社會各界的推動下,美國政府於1993年11月30日通過了管製手槍的《布雷迪法案》,要求購買槍支者必須向政府提出申請,接受政府的背景調查並等候5天,在申請獲準後才能提貨。克林頓總統在簽署這一法案時講了一段往事,說他的一個朋友曾給一個剛從精神病院出來的男人買過一把槍,這個男人在拿到槍後的12個小時中,接連殺死6個人。克林頓強調說:“別對我說這個法案無關重要,那是錯誤的。”
該法案的通過並未使槍殺案減少多少,青少年槍殺案還在繼續增加。上述一些案例便是手槍管製之後發生的。由於該法案本身軟弱無力,有機可乘,以及執行者的疏忽大意,就使該法案的效力大大打了折扣。再加上暗藏的非法售槍者,使想要槍的人總能搞到槍來。因此,要想大大降低犯罪率,特別是青少年犯罪,必須對槍械進行嚴格管製,而這似乎又和憲法修正案第二條“人民備帶武器之權利不得侵犯”相悖。美國有上百萬人靠生產和販賣槍支為生,僅以販賣槍支為生的人就有28萬之多。美國還有個龐大的群眾組織“全國步槍協會”(NRA),這些人都是槍支管製的堅決反對者。特別是那些軍火商們,為了一己私利,以維護憲法權利為借口,竭力遊說阻止國會通過嚴格管製槍械的法案。
1999年,克林頓政府試圖通過第二個相對比較嚴格的槍械管製法案,但全國步槍協會和軍火商四下出擊,不斷給所在州的國會議員打電話、寫信,竭力反對該提案,最終使該提案在眾議院表決時以280"147的票數被否決。小布什的共和黨政府不敢也不願違背軍火商和步槍協會的利益,對槍支進行嚴格管製。這樣,在美國這個號稱最講人權並不停地以此為武器攻擊別人的國家,人民的生命權卻得不到充分的保障,時時受著突然飛來的槍彈的威脅。
(4)毒品市場,世界之最美國是當今世界毒品問題最嚴重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毒品消費市場。據統計,美國每年的大麻銷售量約為1.5萬噸,可卡因的銷售量約為71噸,海洛因的銷售量約為4.1噸,毒品貿易額達1100億美元,約占世界毒品貿易額的1/3,全世界生產的60%的毒品是以美國為市場的。
在美國,吸毒的人非常普遍。從窮困潦倒的無家可歸者到腰纏萬貫的大富翁,從政府要員到好萊塢明星,從矽穀的工程師到華爾街的金融家,吸毒者涉及社會各個層麵。據美國衛生福利部90年代初統計,全美約有7000多萬人曾使用過毒品,占全美人口的1/3,其中經常吸毒的人數達3300萬人左右,占全美總人口的14%。吸毒成癖者即“癮君子”約有300萬。另據研究人員對136所學校的4800名18歲以上的大學生調查,48.7%的大學生曾經吸過可卡因。
被稱為“白色瘟疫”的五孔不入的毒品也侵入中小學校園,腐蝕、毒化著天真無邪的少年。有報道說,90年代,美國大都市內的初中生中有1/6的人抽大麻,高中生中有1/2的人有吸毒經曆。在佛羅裏達州,曾發生過一個9歲的小學生帶毒品上學,準備給班裏同學的事件。一位中國留學生在介紹他旅美經曆的著作中講了這樣一個事件:他一個在美國讀高二的表妹和兩個同學,為慶賀順利通過期終考試,結伴到海濱別墅度假三天,在海灘曬日光浴時,與兩個男大學生邂逅相遇,出於好奇,她們嚐試了他倆免費贈送的可卡因,然後又花了100多美元從別人手中買了一小袋。在離開海濱前,她們又一次服用了較大劑量的藥品,然後準備搭順路車回家。
她們嘻嘻哈哈地在大街上走著,結果被巡邏的警察當作私自離家的流浪學童帶到了警察局。可在警察和她們的家長聯係時她們三個的毒癮漸漸發作了。她們一會兒手舞足蹈,一會兒胡言亂語,痛哭流涕,警察才知道她們吸了毒。
在美國毒品泛濫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一些貧困潦倒的人看不到生活的出路,借吸毒以麻醉自己;一些受資本主義腐朽文化侵蝕的人,借吸毒以尋求刺激;一些富有者驕奢淫逸,借吸毒以追求新的享樂手段。此外,美國靠近世界三大毒品生產基地之一的南美洲“金新月”地區,美國漫長的海岸線、眾多的港口以及龐大的海外貿易使其指由哥倫比亞、秘魯和玻利維亞三國內的毒品生產者形成的毒品生產區域。
很難對入美貨物全麵嚴格地檢查;販毒可獲巨額利潤,不法之徒鋌而走險,千方百計製毒販毒,加劇了毒品的泛濫。
100多年前,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大肆傾銷鴉片,進行販毒,使中國人民深受其害。今天,毒品泛濫也給美國造成嚴重惡果。首先,它給人民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每年,全國有3000多人因吸毒過量而死亡。紐約是美國最大的毒品消費市場,平均每40個人中就有一個癮君子,被譽為“海洛因之都”。在這裏,每年吸毒而死者逾千人。吸毒不僅影響本人健康,而且給下一代也造成影響。許多嬰兒在母胎裏就中了毒,成了“可卡因嬰兒”、“海洛因嬰兒”。同時,共用針頭注射毒品,成為艾滋病蔓延的一個重要渠道。美國艾滋病患者中有1/4是因吸毒所致。有的婦女為支付吸毒費而賣淫,又導致性病蔓延。
其次,毒品泛濫也耗費了大量的社會財富。一位經常吸毒者一年花費達5000美元,癮君子則達10000美元,全國累計下來美國人每年購買毒品的開支高達500億美元以上。同時,聯邦政府的禁毒專項撥款逐年增多,1981年為15億美元,1992年達117億美元,1995年又增加到140億美元。治療吸毒者的費用也在不斷上升,在一年療程中,每人每天的食宿費高達50美元。此外,毒品泛濫還導致企業生產率下降,缺勤率、工傷事故、交通事故增多。據統計,每年因毒癮發作導致的工傷事故、交通事故所造成的損失也有幾十億美元之多。美國每年因吸毒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000多億美元。
毒品泛濫也導致社會犯罪更加嚴重。製作販賣毒品本身就是一種嚴重犯罪行為。販毒集團作為一種黑社會組織,為了順利達到販賣毒品、牟取暴利的目的,也進行行賄、收買政府官員、凶殺等各種犯罪活動。吸毒者是受害者,但許多人吸毒後又走上搶劫、偷竊、賣淫、凶殺等犯罪道路。據美國司法統計局1991年對全美3300所監獄的調查,在偷竊和搶劫案中,有32%的犯人是因吸毒缺錢而犯罪的;在暴力犯罪中,有25%的案件與毒品有關;監獄在押犯中有75%的人有吸毒經曆。①販毒吸毒、毒品泛濫是地地道道的社會“毒瘤”,它不能不引起任何一個國家的民眾和政府的重視。美國許多民眾認為,吸毒是今日美國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在美國總統競選中,禁毒成為所有總統候選人共同的政見。
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政府頒布了一係列有關毒品的法令法規,增強了緝毒力量,開展國際合作,加強對販毒集團的打擊。與此同時,美國學校也加強了對學生防毒意識的教育。紐約一些學校內,貼出大字招牌明示:校園內禁止毒品。不少學區設立專門的反毒辦公室。有些學區在校內使用警犬來搜查毒品。
然而在美國要想割除這顆毒瘤並非易事。
吸毒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種原因,同時還要舉國上下齊心協力,國內國外緊密合作。但這些都是美國政府難以做到的。如在美國盡管禁毒的呼聲很高,但也有一種不和諧的聲音,主張吸毒合法化。根據《芝加哥問詢報》1995年8月的一項民意測驗,支持毒品合法化者已達12.1%。美國也已有十幾個州規定個人吸大麻為合法。
再如毒品問題並非孤立的一國問題,它要求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打擊製毒販毒。這就要求美國拋棄單邊主義,改變其孤傲蠻橫的國際形象,否則有關國家很難僅僅在這個問題上和美國緊密合作。
(5)公司醜聞,動搖根基2001年12月“9·11”的驚魂未定,在美國又傳出一則令人震驚的消息:美國最大的能源企業之一、在美國企業500強中名列第七的安然公司向美國聯邦法院申請破產保護,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大的一樁破產案。
安然公司(EronCorp)是1985年由休斯頓天然氣公司和北方天然氣公司合並成立的,一度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和電力交易商之一,業績最好時股市價值超過1000億美元,其股票1997年時每股還隻有17美元,2000年時飆升到90美元。這樣一個巨無霸企業,業績似乎又如此之好,突然卻瀕臨崩潰,申請破產保護,自然令人驚奇。
原來,安然公司近幾年來迅速發展,不僅繼續經營能源,還進行金融、寬帶網的開發,其利潤每個季度都在大幅度增長。在舉國經濟衰退的情況下,這種突出表現自然引起了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的注意。經過調查發現,該公司表麵輝煌的背後卻是無恥的欺詐:即它通過虛報盈餘、誇大收益、製作假賬、掩蓋巨額債務等手法提高股價!該公司在申請破產前已承認以往公布的利潤比實際盈餘誇大了約6億美元,當時實際負債已達160多億美元。醜聞傳出,舉國震驚,沒有人能想到這樣一個名聞世界的曾被認為是“新經濟”時代傳統產業發展之典範的大企業竟是一個欺詐股民的巨騙!安然公司的股價如雪崩般急劇下跌,瞬間由2001年的每股85美元跌至2002年的不足1美元。
安然公司醜聞的曝光隻是拉開了美國大公司醜聞曝光的序幕,此後醜聞一個接一個,至少有數十家大公司曝出了醜聞,有的因此而破產。如環球通訊公司(GlobalCrossing),1997年創辦,兩年後其市值就高達800億美元,公司創辦人溫尼克被稱為是美國曆史上用最短時間成為億萬富翁的人,名列當年《福布斯》世界富豪排行榜第68位。一時間該企業成為世界電信業界一顆耀眼的新星,投資者競相追捧。然而好景不長,1999年時其股票每股達64.25美元,到2002年初時跌落至25美分。不得已該公司申請破產保護,時有資產224億美元和債務124億美元,成為全球電信史上最大破產案、美國第四大破產案。後經查證,該公司從未贏利,所有營業收入都是編造的假賬。2002年6月美國排名第二的電信企業世界通訊公司(WorldCom)醜聞曝光。經查實發現,該公司編造假賬,多次將巨額虧損報成贏利,虛報贏利額將近100億美元,實際負債高達500億美元。7月,該公司申請破產。
醜聞顯示,協助這些公司做假賬的是世界五大會計事務所之一的美國安達信會計公司,因此該公司立即信譽掃地,有關責任人受到起訴。
這段時間曝出醜聞的一係列公司涉及能源、電信、製藥、傳媒、金融、證券、會計事務、零售業等各個領域,產生了嚴重的後果。首先它使美國的股市遭到重創,給美國正在衰退的經濟雪上加霜。上世紀90年代美國在以信息網絡技術為龍頭的“新經濟”帶動下出現了美國曆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繁榮期,外資大量湧入,到2000年3月,外國投資者購買美國的股票、債券及直接投資已高達4.8萬億美元;股市一路飆升,道瓊斯工業指數由1990年8月的2500多點攀升到2000年8月的12000點;市場一片繁榮,人們瘋狂地消費,買房、買車、出國旅遊,約有1/2的家庭入市炒股。1995年時家庭儲蓄率尚有6.8%,1998年時降至0.2%。
這就是說人們把手中的閑錢不是用於消費就是用於炒股。還有許多人借債消費。然而這座繁榮的高山也是用五光十色的泡沫堆起來的,下麵潛伏著危機的熔岩。由於人們瘋狂地炒股,許多公司的股價遠遠高出了它實際的價值。特別是諸如上述一些企業采取欺詐手段,製造假賬,虛報利潤,惡意抬高股價,更使股市充滿了泡沫。加之許多企業的交易是通過信息網絡技術的“虛擬世界”進行的,從“概念”到“概念”,並沒有創造價值,實際上是一種騙人的遊戲。這就注定了熔岩終將噴發,泡沫注定要破滅。如1995年股市收益46%來自利潤,54%來自資產溢價,1998年則全部來自溢價。高科技股票,特別是網絡概念股,平均市盈率達70倍,“雅虎”等世界知名網絡公司的股票市盈率一度竟高達400倍。
股價贏利的這種非理性非正常飆升當然不可能持續下去。
2001年3月,美國經濟開始急劇下滑。當年第二季度國內總產值隻增長了0.3%,幾乎陷於停頓;第三季度不僅沒有增長,反而下降了1.3%。11月26日,美國全國經濟研究局不得不宣布,美國已進入了二戰結束以來的第十個經濟衰退期。恰在此時,安然公司的欺詐醜聞曝光,緊接著,其他大公司的醜聞接二連三地被揭露出來。這真如給流血的傷口又撒了把鹽,使道瓊斯指數飛流直下,到2002年7月跌破8000點大關,創7702點新低。和2000年3月股值最高峰時相比,股市資產損失達8.2萬億美元,由當時的16.96萬億美元縮水到8.76萬億美元,幾乎蒸發掉了一半。同時,它使國內外投資者的信心銳減,使非住宅投資下降,使出口量減少,外貿逆差擴大。這就使大肆宣傳的美國“新經濟”遭到嚴重打擊,使美國從2001年3月開始的經濟衰退複蘇乏力。
其次,它使許多普通家庭的財產遭到巨大損失,不少投資者賴以養老的一生積蓄血本無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普通美國人有錢很少存在銀行,而是用於購買股票、債券或加入基金。他們的養老基金也被投資股市。據美聯儲調查,到2001年,美國擁有股票的家庭比例達51.9%。這些家庭大都是普通家庭而非富翁。公司醜聞的曝光和股市的崩盤使他們的家庭財產遭到巨大損失,使他們多少年辛辛苦苦掙來的血汗錢瞬間化為烏有。一位為安然公司工作了23年的女職工琳達·羅伯茨,2001年時她的退休基金賬戶上還有120萬美元,但到2002年7月時這個數字卻變成了“零”。
另一位為安然公司工作了24年的職工蔡莉·梅琛,原來退休基金上有50萬美元,現在拿到的卻是一張隻有1美元的支票。此類事件不勝枚舉。根據《華盛頓郵報》和美國廣播公司2002年7月的聯合調查,40%的美國人說股市的暴跌傷害了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80%的人認為股市風險太高,說他們不打算再投資股市。此外,不少人因公司醜聞企業破產或股票暴跌企業裁員而失去了工作。2002年,美國的失業率上升到6%,比前幾年增加了1.7%左右,失業人數近200萬。這些又都影響了消費支出和經濟複蘇。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造成了投資者及民眾的信任危機,動搖了美國製度的根基。美國奉行的是自由企業製度,維護這一製度最重要的紐帶是信用、信任和信心。
一個企業一旦玩弄欺詐手段、喪失信用,也便失去了客戶和合作夥伴的信任,失去了人們對它的信心。如果許多企業都這樣做,人們就會對這個製度表示懷疑乃至對它喪失信任和信心。安然公司及其後接二連三被曝光的一大批企業的CEO(首席執行官)和高層主管們,為了自己獲得巨額利潤,不惜勾結黑心的會計公司,合夥製作假賬,虛報企業利潤,誇大收益,欺騙投資者搶購股票,哄抬股價。當股價被抬高到遠遠超過了其應有之價值的時候,對自己家底心知肚明的那些CEO和高層主管們神不知鬼不覺地拋出自己手裏的股票,套現股票期權,獲取暴利。隨後企業股價便開始跌落,乃至落到穀底,導致企業破產。
投資者的血汗就這樣流進了他們的腰包,從而蒙受巨大損失或血本無歸。如環球通訊公司的CEO溫尼克和其他高層主管在宣布申請破產保護前夕,拋售公司股票,獲利高達13多億美元。“甲骨文”公司的CEO拉裏·埃利遜在企業虧損消息發布的前幾周,也即在該企業股價最高的時候,以股票期權買了公司2300萬股,然後立即轉手在股市拋售,獲利高達7.06億美元。小布什政府的陸軍部長懷特任職之前是安然公司的一個高層主管,他在安然公司破產前拋售該公司股票,獲利1200萬美元。安然公司另一位高層主管邁克爾·考珀爾於2002年8月21日到得克薩斯法院自首時,主動退還贓款1200萬美元。
這些企業的CEO和高層主管們的所作所為完全是一種強盜行徑,是在自由企業製度外衣下的卑鄙的搶奪,它破壞了企業的信譽和投資者的信任和信心,搞垮了企業。問題在於,他們不是孤立的個人犯罪,而是涉及一個個集團,一個個利益階層,涉及董事會、會計公司乃至官商勾結。如此一來,人們便對這個製度也產生了懷疑。
在《福布斯》雜誌2004年世界富豪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的美國投資大王、證券大亨沃倫·巴菲特在安然等公司欺詐案發生後毫不掩飾他對整個美國企業界的懷疑,他說:
“多年來我對大多數美國企業所發布的贏利數字缺少信心,安然和世界通訊隻是兩個編造數字的極端個案,用欺詐式的會計方式虛報利潤已在企業中形成普遍的惡風濁浪,有許多造假企業足以讓安然與世界通訊相形見絀。”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在參議院作證時尖銳指出,安然等公司暴露出的一連串欺詐醜聞,不是少數害群之馬所為的個別事件,而是相關的製度出了問題,他強調說,信任是美國經濟的基石,要使經濟正常運轉,白宮和國會必須從製度上解決“會計醜聞”問題,確保美國企業誠實無欺。
美國總統布什在2002年6月29日對全國發表的廣播電視講話中也不得不承認,“少數壞人能夠把我們的整個自由企業製度破壞”。那段時間,他到處發表講話,呼籲“恢複投資者的信心”,他在一次36分鍾的記者會上,9次提到要“恢複投資者的信心”。有的投資者甚至說,那些公司CEO的醜聞使他開始學習馬克思的著作,感到馬克思對資本主義製度的論述“很有道理”。
安然等公司的醜聞在國際上也產生了震蕩波。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諸如安然、環球通訊、世界通訊等這些巨型企業的國際聯係更加廣泛,其資金來源、產品銷售也與國際市場密不可分,因此他們的會計欺詐行為也使許多國際金融機構遭到重創,使各國投資者蒙受巨大損失。美國一向自誇她的公司製度完美無缺舉世無雙,貶低和打壓別國的企業管理體製,要他們以美國為楷模,《紐約時報》2002年7月24日。
安然等公司的醜聞使美國企業管理製度的顏麵掃地,使其影響力黯然失色。德國總理施羅德就毫不客氣地指出:“現在到這樣的時候了,我們必須重新評估美國經濟所走的道路,看看它是不是還適宜繼續充當其他國家的典範……美國那種縱容寡廉鮮恥的企業經理階層對‘小人物’肆無忌憚地進行掠奪以中飽私囊的製度,絕對不能成為德國的發展道路。”作為一位頗有見地不願盲從的政治家,他的這番話可以說代表了世界許多國家政府和民眾的看法。
五敢問路在何方20世紀初,在處於百年輝煌之最後一瞬的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國動用40多萬大軍曆時近3年付出慘重代價才征服相距萬裏之遙的南非後,英國著名詩人吉卜林寫了一首題為《退場》的詩,他在詩中悲愴地唱道:
我們遠征的艦隊損兵折將,在沙丘和岬角已熄滅火光:看,我們昨日所有的輝煌,猶如尼尼微和蒂爾已經消亡!……我很憂慮,這個偉大的國家將走向何方?如今,同樣的問題正向在20世紀取代了大英帝國之世界帝國地位的美利堅合眾國提了出來。
美利堅合眾國已走過了228年的曆程。228年在幾百萬年的人類曆史中雖然隻是短暫的一瞬,但對美國來說卻是很不平凡的經曆。在這200多年中,她由一個麵積隻有100多萬平方公裏、人口隻有二三百萬的弱小國家,發展成為人口、麵積分別居世界第三、第四位,經濟軍事科技實力居世界第一的惟一超級大國,攀上了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的頂峰,並力圖建立由她主宰的單極世界。
現在美國是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國家,她的國民總產值幾乎占了世界國民總產值的1/3,世界其餘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民總產值加起來才為世界國民總產值的2/3多;她的軍事基地遍布世界,她的海軍艦隊在全球遊弋;她的科技文化影響無所不及。她可以在國際事務中橫行霸道,肆意出動大軍進行征服占領,頻頻幹涉別國內政……總之,美國已攀上了她自己曆史發展的巔峰。
然而曆史的辯證法告訴我們,當一個國家走上巔峰之時,往往便是她走向衰落之始。特別是當一個世界帝國的力量遠遠超過其他國家之時,當她的所作所為威脅到別國的安全觸犯眾怒之時,當她在世界上承擔的義務過多、不堪重負之時,她必然在各國的聯合抗擊和自己的重負之下走向衰落。同時這裏還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發揮作用,這就是發展不平衡的規律。古往今來,各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麵的發展從來都是不平衡的,這就決定了各國力量的興衰更替。
正如美國著名學者、耶魯大學教授保羅·肯尼迪在其所著《大國的興衰》中反複指出的:“在世界事務中,領先國家的相對力量從來不會一成不變,主要是因為各國發展速度不同,以及一國從技術和組織機構的突破中得到的好處比另一國更大。”列強興衰的曆史從來不會停止的,因為“他們的經濟發展速度和技術進步都有差距,導致全球經濟均勢的不斷改變,從而逐漸影響政治均勢和軍事均勢。”20世紀50年代後期,正當美國作為西方霸主,進行對東方的包圍,國內經濟也在蓬勃發展之際,突然傳來其競爭對手蘇聯將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天的消息,美國朝野為之震驚。時隔不久,蘇聯又將人送上了太空。這意味著蘇聯的空間技術超過了美國,也意味著蘇聯可以把導彈打到美國本土。“美國衰落了嗎?”人們開始懷疑美國的力量,關於美國衰落的爭論也開始出現。
此後,隨著美國在國內外遭到的一次次挫折,美國朝野關於美國衰落的爭論迭起,例如60年代末,西歐、日本在經濟上崛起,美國深陷越南泥潭,由此而引發了關於美國衰落的一次爭論。80年代末,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美國再次出現經濟困境,成為世界最大的債務國,由此引發了關於美國衰落的又一次爭論。美國民眾有半數人相信美國正在衰落。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萊斯特·瑟羅寫道:“羅馬帝國延續了1000年,大英帝國維持了200年,為什麼我們隻維持了不到50年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呢?”
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後美國最主要的軍事競爭對手消失,美國成為惟一的超級大國。
絡技術為核心的科技革命的推動下經濟持續發展,國民總產值在世界總產值的比重由降轉升,重新占據較大份額。這時西方一些右翼學者和政治家把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實踐的失敗誇大為整個共產主義的死亡,鼓吹什麼“曆史的終結”,高唱西方自由民主製度勝利之凱歌。於是,美國衰落論一時銷聲匿跡,“美國第一”、“新羅馬帝國”、“美利堅帝國”、“仁慈的帝國”、“21世紀依然是美國世紀”等論調甚囂塵上。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在21世紀剛剛開始之際,新保守主義勢力在美國上台執政。他們在對外事務中惟我獨尊,奉行單邊主義原則,蔑視國際合作,隨心所欲地尋找所謂“敵人”,憑借其強大的軍事實力肆意發動戰爭,動輒炫耀武力。
但物極必反。當美國的新保守主義勢力肆意妄為之時,沒有想到他們正在把美利堅帝國推向“科羅拉多大峽穀”。
美國的上述行徑首先在國際上引起眾怒,遭到全世界熱愛和平主持正義的人們的唾棄和反對。“9·11”後美國曾一度博得世界的廣泛同情,人們痛恨恐怖分子以無辜民眾和民用設施為襲擊對象,同情美國的無辜受害者和美國所遭受的巨大損失。但不久人們的態度就開始發生變化,小布什政府的所作所為逐漸把人們的立場推向反麵,美國開始遭到世界大多數人民的厭惡和反對。
2004年9月10日,即“9·11”事件3周年之際,美國名刊《外交》雜誌發表一篇題為《仇恨美國》的文章,文章指出:“反美主義填補了已經消亡的信仰體係所留下的真空。它已經成為今天國際政治領域中的一股強大的潮流”。
文章認為“與50年來的任何時刻相比,現在對美國的敵視程度更深,範圍也更加廣泛”。此言並非危言聳聽。據民意調查,2003年,對美國有好感的歐洲人比例下降了30%。2000年,75%的印尼人認為自己是親美的,到2004年時,80%的印尼人敵視美國。在墨西哥,對美國的支持率2000年比1995年下降了26%,為41%。在阿根廷,2004年表示支持美國者隻有31%。
2002年2月美國權威的民意調查機構蓋洛普民意測驗所調查了包括美國的盟友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和約旦在內的中東9國,結果發現,僅有22%的公民對美國有好感,53%的人對美國沒有任何好感。當問他們為什麼厭惡美國時,大都回答是由於布什政府的政策。在世界其他地區和國家,包括在美國,小布什政府的政策也遭到越來越多人們的尖銳批評,他們把美國稱為“流氓國家”、“無賴國家”、“孤獨的超級大國”、“真正的帝國和邪惡軸心”。美國《紐約時報》2004年1月25日刊載的一篇文章將美國又稱為“惟一的超壞大國”。即使美國最親密的盟友,對小布什政府的政策也多有批評之聲。伊拉克戰爭前布什的夥伴英國首相布萊爾就勸小布什不要繞過聯合國。一個國家奉行的帝國政策如此為千夫所指,這樣的政策還能維持得久嗎?。
其次,美國如此過度地軍事擴張必將使其像古往今來的所有帝國一樣,背上沉重的包袱,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敗下陣來。從古代到現代,人類曆史上曾湧現過無數大大小小的帝國,諸如亞曆山大帝國、波斯帝國、亞述帝國、古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蒙古帝國、西班牙帝國、俄羅斯帝國、大英帝國、拿破侖帝國、德意誌帝國、日本帝國等等,它們莫不是因為好戰嗜殺,無限擴張,最終不堪重負,走向衰落崩潰。美國在二戰結束後憑借在戰爭中膨脹起來的軍事經濟實力開始向全球擴張,並與蘇聯爭奪勢力範圍,到處承擔軍事義務,在全球40多個國家建立了軍事基地,向許多國家提供經濟和軍事援助。其結果是使美國由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變成了最大的債務國,國民總產值在世界的比重不斷下降,財政赤字、貿易赤字卻不斷上升。
與此同時,西歐、日本、及其他一些中小國家卻悄然興起,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對美國的經濟地位構成威脅。如今小布什政府的所作所為似乎又在步冷戰時期美國的後塵,在步曆史上所有帝國的後塵。但是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是一條絕對規律。當小布什政府把主要心思用在如何在世界上尋找美國公開的或者潛在的敵人,如何先發製人,如何在遙遠的太空築起美國的防護網時,許多大大小小的國家正在全力以赴地發展經濟和科學技術。這對美國意味著什麼不言自明。僅以科學技術領域為例。最近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深研究員約翰·楊考夫斯基就指出,許多國家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麵正迎頭趕上美國,美國已不再獨占科學研究的卓越地位。如1983年美國學者在物理學專刊《物理評論》上發表的論文占該雜誌全部論文的61%,到2003年下降到29%。在專利登記方麵,日本、韓國在美國的專利登記分別由1980年的12%、0%上升到2003年的21%、2%,美國本國居民在專利登記中所占比例則呈下降趨勢。
此外,正如我們前麵已經闡述的,已經崛起和正在崛起的各個力量中心都竭力主張應建立一個多極的國際關係格局,強烈反對建立一超獨霸的單極格局,它們正在為此進行著不懈的努力。有心的讀者隻要關注一下各國的外交活動便可看出端倪。美國學者法利德·紮卡利亞在《仇恨美國》一文中認為這是“其他國家拉幫結夥,以抗衡這個占據統治地位的超級大國”,並指出從拿破侖帝國到希特勒帝國,都是被弱國團結起來打敗的。這應該對美國是一個警示。美國不斷發生的醜聞———經濟欺詐、虐待俘虜等事件也在削弱著美國的軟實力……所有這一切都在製約著美國的發展,使美國必將從頂峰跌落。美國著名學者伊曼紐爾·沃勒斯坦就認為伊拉克戰爭將成為美國走向衰落的標誌。
那麼,美國向何處去?人類共同生存在這顆藍色的星球上,在幾百萬年的發展中形成了色彩各異的文化,大小不等的國家,豐富多彩的世界。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因此國與國之間必須互相尊重,求同存異,平等相待,友好相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以及其他公認的國家關係準則,是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基礎。美國隻有在尊重這些原則和準則的前提下,放棄一超獨霸的野心和單邊主義的行徑,以平等的姿態麵對世界,在聯合國的領導下加強國際合作,才能發揮作為一個世界大國的積極作用,與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繁榮。相反,美國如果自恃強大,謀求霸權,推行擴張政策,企圖建立清一色的一統天下,是注定要失敗的。古羅馬帝國、第三帝國衰亡的下場,就將是美利堅“新帝國”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