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抓住機遇,開疆擴土
19世紀英國一位著名政治家狄斯累利說過:“成功的秘訣,在於隨時隨地地把握時機”。這是對千百年來人類社會發展成功經驗的一個睿智總結。“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把握時機,抓住機遇,對一個人的成功與發展至關重要,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同樣如此。美國之成為今日之美國,抓住機遇,開疆擴土是一重要原因。
一、從大西洋到太平洋
如前所述,美國在1776年宣布獨立時,麵積隻是包括原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13個殖民地共約90多萬平方公裏的彈丸小國。但擴張性、外向性、貪婪性是資本主義的特征。從歐洲來到北美的第一艘船便帶來了擴張主義。麵對絕大部分地區尚未被開發的“蠻荒之地”北美大陸,生來便具有擴張性的美利堅合眾國“臣民”當然不會漠然置之,而把對它的征服看做是“天定命運”,盡管這還生活著在其移民始祖瀕臨絕境時伸出友誼與援助之手,給他們送來食物,教會他們在新的環境下如何生存的數十萬乃至上百萬的印第安人。因此,美利堅合眾國在剛剛誕生不久,便不失時機地開始了在北美大陸的擴張,在短短幾十年裏便將其疆界由大西洋擴展到太平洋,創造了人類領土擴張史上一個又一個奇跡,不僅使美國躍升為版圖位居世界第四的一個世界大國,而且為她經濟上的迅速崛起、躍升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奠定了基礎。
那麼,美國在北美大陸是如何抓住機遇,開疆擴土的呢?
利用矛盾,合法攫取北美獨立戰爭爆發之時,正是歐洲列強矛盾重重之際,剛剛結束不久的分別以英國和普魯士為一方,法國、奧地利、俄國、西班牙等國為另一方的“七年戰爭”(1756—1763)留下了深刻的創傷。法國在“七年戰爭”中被英國逐出了北美大陸,原來所屬的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東地區等土地,盡被英國占據,同時在歐洲也淪落為“二等國家的地位”。因此,法國無時不在伺機複仇。作為一個老牌殖民帝國,西班牙遭遇到“後起之秀”英帝國的屢屢挑戰,她所控製的地中海出入大西洋的咽喉直布羅陀海峽早在1704年即被英國奪走;“七年戰爭”中英國又吞並了她在北美的屬地佛羅裏達。因此,西班牙對英國也是仇恨在心,總想尋機報複。此外,曾被稱為“海上馬車夫”的荷蘭不僅在同英國爭奪海上霸權的鬥爭中多次遭受沉重打擊,她在北美的領地新尼德蘭(紐約)也被英國奪去。對此,荷蘭當然心有不甘,也想伺機複仇。在這樣一個國際背景下,美國宣布獨立後,為了戰勝經濟軍事實力占絕對優勢的前宗主國大英帝國,徹底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真正的獨立,便充分利用歐洲列強的矛盾,展開頻繁的外交活動以爭取經濟軍事援助和共同對英作戰。
年輕的美利堅合眾國首先對法國展開了外交攻勢。
她委派70高齡的富蘭克林出使法國。富蘭克林博學多才,會講法語,是蜚聲北美和歐洲的著名的科學家、出版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北美獨立運動的領導人。富蘭克林在巴黎掀起了一股外交旋風。他和巴黎各界人士廣泛接觸,介紹北美獨立戰爭,以爭取人們的同情和支持,影響法國政府的政策。他“安步當車,衣著樸素,甚至摘掉當時歐洲最時尚的假發”,給崇尚奢華的巴黎帶來一股清新之風,“使整個巴黎為之轟動,引起一股‘富蘭克林熱’”。在他的積極努力下,1778年2月6日兩國簽訂了友好通商條約和同盟條約,法國加入了對英戰爭。之後,西班牙、荷蘭也相繼加入對英作戰的行列。沙皇俄國則發表了《武裝中立宣言》,宣布中立,並提出中立國船隻可以在交戰國各口岸“自由航行”,旨在反對英國海軍對中立國商船的攔截,保護他們和北美的貿易。隨之俄國、丹麥、瑞典、荷蘭、普魯士、奧地利、葡萄牙等國組成了“武裝中立同盟”,出動海軍保護本國商船。
美國海外貿易阻止美國獲取外援的行徑造成很大打擊。英國陷入十分孤立的境地。
1779年,俄國和奧地利出於各自不同的目的,分別提出願意對交戰雙方進行“和平調解”。1781年夏,俄國和奧地利共同正式邀請歐洲各交戰國前來維也納議和。美國早在1779年即擬定了和平條件,並任命約翰·亞當斯為和談全權代表。1781年6月,又組成由亞當斯、富蘭克林、約翰·傑伊、傑斐遜和亨利·勞倫斯五人組成的全權代表團。但無論是調停國俄、奧,還是交戰國英、法、西,都企圖以犧牲美國的利益來滿足各國的要求。按照俄奧的和談建議,隻承認美國“事實上”的獨立,而非“法律上”的獨立,美國還要作為自治領留在英帝國內;美國的邊界應按照“保持既有”原則來劃定。英、法、西原則上接受了該建議。對此,美國當然無法接受,隻能以戰場上的堅決戰鬥作答。
1781年10月19日,美軍取得約克敦大捷,迫使在美軍重重包圍和猛烈炮火攻擊下的英軍主力軍8000多人繳械投降。1782年,英國下院被迫通過了停火決議。
1782年4月,美、英、法、西四交戰國代表在巴黎開始議和。和談期間,美國代表團堅持獲得完全獨立和廣袤領土的立場,與英國展開單獨談判。經過長達一年多的艱苦談判,雙方終於在1783年9月3日正式簽訂了《巴黎和約》。根據和約,英國承認美利堅合眾國為“自由、自主和獨立的國家”;美國的邊界北到大湖區與聖勞倫斯河,西至密西西比河,南到北緯31度線,與佛羅裏達劃界。
這就意味著,美國的獨立不僅獲得了國際上的承認,她的西部邊界也由阿巴拉契亞山擴展至密西西比河,這使她的領土驟然間由90多萬平方公裏擴大到230餘萬平方公裏,增加了近1.5倍。這就為年輕的美利堅合眾國的早期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需要指出的是,英國之所以對美國如此慷慨,主要是著眼於和法國的爭奪,即拉攏美國,拆散美法同盟,並防止法國重新占據這一地區。美國正是利用了法英矛盾,最終獲得了這塊比大西洋沿岸13個州大得多的廣袤而富饒的土地。
乘人之危,出資購買在這方麵,最典型的便是以幾乎令人難以置信的廉價先後從法國和俄國購買了路易斯安那和阿拉斯加。
當時的路易斯安那,包括密西西比河以西、落基山脈以東、南至墨西哥灣、北抵英屬加拿大的廣大地區,麵積達215萬平方公裏。曆史上,這一地區幾易其主。16世紀它被西班牙殖民者占據,17世紀被法國攫取,七年戰爭後法國被迫轉讓給西班牙,1800年法西簽約,西班牙又將之出讓給法國。
1801年,《獨立宣言》的作者傑斐遜出任美國的第三任總統。傑斐遜雖然是一位偉大的民主主義者,力倡“人人生而平等”,但也被美國學者稱為是“美國第一位偉大的擴張主義者”,力主美國必須“發展、增值、繁榮”,直至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並預言美國在未來必將統治整個美洲大陸。因此傑斐遜上台後竭力推動美國擴張。
當他得知西班牙將路易斯安那和新奧爾良轉讓給法國後,認為這是對美國最大的威脅,一反以前的親法態度,聲稱誰占領新奧爾良,誰就是美國的敵人;威脅說拿破侖向密西西比河出兵,美國將站在英國一方向法國宣戰,占領新奧爾良。1803年,法國拿破侖政府派軍隊遠征聖多明各,鎮壓海地黑人起義,遭到慘敗,法軍死於黃熱病和戰爭者多達五萬多人,海地獨立無可逆轉。
地的計劃。與此同時,歐洲局勢再度吃緊,法國需要籌集資金,準備應對以英國為首的反法聯盟的戰爭,並阻止美國在戰爭中和英國結盟。4月11日,法國外長塔列朗召見美國駐法公使羅伯特·李文斯頓,提出願向美國出售包括新奧爾良在內的整個路易斯安那。李文斯頓聞訊大喜過望。當時,傑斐遜政府正試圖購買新奧爾良和佛羅裏達兩地,沒想到法國竟願意將整個路易斯安那連盤出售。李文斯頓和傑斐遜派來的全權代表詹姆斯·門羅立即與法國展開會談,惟恐生變。4月30日,雙方在新奧爾良舉行儀式,美國正式接管路易斯安那。
路易斯安那購買是世界曆史上最為廉價的土地購買之一,美國用1500萬元購得了215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平均每英畝僅約3美分。這筆交易使美國的領土驟然間增加了近一倍,使奔流不息的“眾河之父”———密西西比河成了美國的內河,“給予這個國家世界上最豐富的糧食、燃料和動力的倉庫之一”。後來,美國在這塊土地上建立了13個州。從此,“路易斯安那變成了美國向佛羅裏達、得克薩斯、新墨西哥、加利福尼亞、俄勒岡和阿拉斯加擴展的走廊。”因此,美國著名學者比爾斯認為,“增加路易斯安那對於美國的重要性是怎樣估計也不會過高的”。
以720萬美元的價格就從俄國手裏購買了麵積達146萬平方公裏的阿拉斯加,平均每英畝隻有2美分!阿拉斯加原屬俄國,由俄國的一個準政府公司俄美公司進行管理。由於阿拉斯加地處北美,孤懸海外,和位於東歐的沙皇俄國的“心髒”遠隔萬裏,難於防衛。當時俄國和英國矛盾尖銳,一旦發生戰爭,阿拉斯加極易落入英國之手。與此同時,俄美公司管理不善,財政出現嚴重困難。於是俄國決定將阿拉斯加出售給英國的對手美國,以便在俄國和英國屬地加拿大之間夾進一個由美國領土組成的緩衝地帶。對此,美國當然求之不得。美國的一些擴張主義分子早就想獲得這一地區,以便最終吞並加拿大,並實現把美國建成一個“太平洋帝國”的美夢。
因此,1867年3月雙方就此開始接觸後,很快達成交易,於3月30日簽約。10天後(4月9日),美國參議院以37:2的絕對多數迅速批準了條約。10月18日,美國正式接管阿拉斯加。
阿拉斯加的購買,美國以區區720萬美元的價格購得了麵積相當於英、法、德、意、荷、比、盧、奧等西歐8國總和的一大塊領土。在美國一些學者和政治家看來,它的意義不僅在於阿拉斯加有茂密的森林,豐富的礦藏和漁業資源,而且在於給美國提供了太平洋貿易中的優勢,打通了美國前往中國和日本的貿易之途,甚至將使美國“控製世界的政治和商業”。因此,雖然當時有人對這筆交易不甚理解,將阿拉斯加謔稱為主辦這筆交易的國務卿威廉·西沃德的“破爛”、“西沃德的冰箱”,而西沃德本人則一生引以為豪,認為這是他政治生涯中最重要的時刻。
軟硬兼施,巧取豪奪美國在購買路易斯安那以後,傑斐遜政府很快將擴張的矛頭指向佛羅裏達。
佛羅裏達位於北美洲東南角,最早屬於西班牙,英法七年戰爭後歸英國所有,1783年的《巴黎和約》又將之劃歸西班牙,與美國東南部相鄰。當時以阿帕拉契科拉河為界,它被分為東、西佛羅裏達兩個部分。
1804年2月24日,根據傑斐遜總統的建議,美國國會首先通過了個《摩比爾法案》,決定把剛剛從法國獲得的路易斯安那“以及所有在美國境內注入密西西比河以東墨西哥灣的可航行的水域、河流、港汊、海灣、河口等都並入密西西比河流域”,並同密西西比河組成一個名為“密西西比地區”的行政區。這就事實上把西佛羅裏達劃入了美國版圖。隨後,傑斐遜政府派代表和西班牙談判,要求西班牙“明白地承認美國對西佛羅裏達的權利”,並用東佛羅裏達抵償西班牙軍艦對美國中立船隻的掠奪等所造成的損失,或者將東佛羅裏達出售給美國,並以戰爭相威脅,但遭到西班牙拒絕。
1808年西班牙政治發生劇變。先是拿破侖廢黜了西班牙國王查理四世,委派自己的兄弟約瑟夫·拿破侖為西班牙國王。繼之西班牙人民起來反抗,推翻了約瑟夫·拿破侖,成立了臨時政府,並同英國結盟。之後西班牙便陷入了長期戰爭。美國移民乘機大批進入佛羅裏達,並策動騷亂,西班牙在佛羅裏達的統治搖搖欲墜。於是美國政府采取一係列行動。1810年首先出兵占領了西佛羅裏達的部分領土。1812年4月,美國國會把珀爾河以西的西佛羅裏達並入路易斯安那州,一個月後又將珀爾河以東的那部分並入密西西比地區。第二次英美戰爭(1812—1815)後,美國加緊了對東佛羅裏達的合並。到1818年,美軍占領了整個東佛羅裏達。
此時,西班牙正被拉丁美洲殖民地的獨立運動搞得焦頭爛額,加之美國的巨大壓力,自知佛羅裏達難以收回,遂於1819年2月22日與美國簽訂條約,被迫同意以500萬美元的價格將佛羅裏達出讓給美國。此外,西即《佛羅裏達條約》亦稱《橫貫大陸條約》或《亞當斯—奧尼斯條約》。
班牙還同意放棄對俄勒岡的全部領土要求。
這樣,美國政府通過軟硬兼施,巧取豪奪,僅僅以500萬美元的價格奪得了麵積達18萬多平方公裏的整個佛羅裏達,將北美大陸的東南角也納入自己的版圖,為她向加勒比海和南美洲的擴張提供了一個前哨陣地。
策劃“獨立”,間接吞並在這方麵,最為典型的便是對得克薩斯的兼並。
得克薩斯位於北美洲南部中段,東臨路易斯安那,原為西班牙的殖民地,麵積達100多萬平方公裏。對這麼大一塊“肥肉”,美國當然不肯輕易放過,早就想據為己有。在與西班牙談判佛羅裏達問題時,美國即要求把得克薩斯也並入美國版圖,但遭拒絕。1821年墨西哥獨立後,得克薩斯成為墨西哥的一個省。從1825年至1835年的10年中,美國政府三次向墨西哥提出購買這塊土地,但均未成功。
美國一計不成,又生一計,購買不成,便陰謀奪取。
早在1800年前,美國移民就開始進入得克薩斯,但遭到西班牙殖民當局的阻撓。墨西哥獨立後,美國移民無視墨西哥政府的禁令,蜂擁而來,到1835年時,進入得克薩斯的美國人達3萬多人。這些移民中,有不少是急欲擴張其種植園的奴隸主。他們肆無忌憚,甚至打著美國國旗,奏著軍樂,行進在這塊土地上,儼然像在自己的國家。
隨著美國移民的增多,他們便時常發動騷亂,企圖獨立,並入美國。1835年,在美國南部奴隸主的策動下,得克薩斯的美國移民再次發動騷亂。他們組織軍隊,在美國軍隊的協助下打敗了墨西哥軍隊,並於1836年宣布成立“得克薩斯共和國”。美國總統傑克遜的行伍夥伴和密友薩姆·休斯頓將軍當選為總統。因該國的“國旗”上隻有一顆星,時人謔稱之為“孤星共和國”。1837年3月,美國正式承認得克薩斯共和國。同年8月得克薩斯便提出申請加入美利堅合眾國。至此,時人已清楚看出所謂“孤星共和國”的原委了,因此他們把這稱為傑克遜的“得克薩斯陰謀”。
“孤星共和國”申請加入合眾國,這本是美國政府久已盼望和暗中策劃的結果。傑克遜總統在一次國會谘文中就稱,使得克薩斯成為美國的一部分是他“望眼欲穿”
的事。但這時美國並沒有立即接收,而是婉言謝絕。個中原因是複雜的。就內部來說,當時兩大黨之一的輝格黨反對合並,他們擔心得克薩斯的兼並會加強美國南方的奴隸製度,因為“得克薩斯共和國”允許奴隸製度合法存在。其外部原因則是由於英、法、墨等國的插手反對和施壓。所以直到1845年得克薩斯才正式並入美國,成為美國的第28個州。這充分反映了政治鬥爭的複雜性。
發動戰爭,武力吞並戰爭是美國對外擴張的重要手段之一。美國在早期開疆擴土的過程中,對於無法通過購買或其他陰謀手段獲得的土地,則通過戰爭予以奪取。加利福尼亞、新墨西哥等地便是通過戰爭從墨西哥手裏奪取的。
兼並得克薩斯並未滿足美國領土擴張的野心。美國的目標是控製從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整個北美大陸,是把她的西部邊界拓展到太平洋。美國第六任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在任職總統之前就多次說過,美國“命中注定”要擴展到整個北美洲;美國對整個大陸的控製如同密西西比河要流向海洋一樣,完全是自然法則。19世紀中葉,美國輿論界正盛行著一種類似的“天定命運”之說,狂熱地鼓噪美國應占據整個北美大陸。故此,美國在吞並得克薩斯後,很自然地把目標投向遼遠西部—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亞等地區。
如同得克薩斯一樣,加利福尼亞原為西班牙殖民地。
1821年墨西哥獨立,成為墨西哥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墨戰爭爆發前,美國也曾試圖出資購買這一地區。如傑克遜總統提出願出350萬美元購買加利福尼亞北緯38°線以北的地區;泰勒政府的國務卿丹尼爾·韋伯斯特在一封私人信件中表示美國願為加利福尼亞付出高於得克薩斯20倍的價錢。但美國的購買企圖同樣遭到墨西哥的拒絕。
1845年初美國通過兼並得克薩斯的法案後,墨西哥政府於3月28日宣布斷絕與美國的外交關係,兩國關係迅速惡化。在墨西哥看來,這是美國在恣意肢解、兼並自己的領土,對此當然不能容忍,並堅決拒絕承認美國對得克薩斯的吞並。當時美國認為與墨西哥的邊界為格蘭德河(即現今兩國邊界),墨西哥則認為兩國的邊界應在努埃西斯河,格蘭德河為墨西哥自己的內河。美國政府置墨西哥於不顧,派軍駐守格蘭德河,在那裏構築軍事堡壘。1846年4月24日,墨西哥軍隊越過格蘭德河,與一隊美軍騎兵相遇。經過激戰,60多名美軍非死即降。消息傳來,美國總統波爾克立即向國會提出主戰谘文,聲稱“墨西哥人已經越過美國邊界,侵入了我們的領土,並使美國人的血流在了美國的土地上。它宣布敵對行動已經開始,兩國現在正處於戰爭狀態”。美國國會參眾兩院分別以42∶2和174∶14的絕對多數票通過了總統的要求,美國對墨西哥宣戰。
這場戰爭從1846年4月爆發,到1848年2月結束,曆時兩年。美國以半個多世紀以來獲取的廣袤富饒的土地以及雄厚的經濟基礎為後盾,屢戰屢勝。戰爭開始後不久即占領加利福尼亞,並攻入墨西哥境內腹地。到1847年9月7日,美軍攻占了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
1848年2月2日,墨西哥被迫與美國簽訂了《瓜達盧佩·伊達爾戈條約》,正式把上加利福尼亞和新墨西哥割讓給美國,並承認美國對得克薩斯的兼並,格蘭德河為兩國邊界。美國則付給墨西哥1500萬美元作為補償。據此,美國又獲得了136.5萬多平方公裏的土地,其西部邊界終於擴展到了太平洋。後來,美國在這塊土地上建立了7個州。1853年,美國又以修建通往加利福尼亞鐵路的需要為由,以1000萬美元的價格向墨西哥購買了今亞利桑那南端希拉河流域7萬多平方公裏的土地,為美國修建橫貫大陸的鐵路提供了最佳路線。至此,美國共奪取了墨西哥大約55%的土地。
互相爭奪,合夥瓜分美國在對墨西哥宣戰後不久,美英簽訂了《俄勒岡條約》,美國獨占了俄勒岡地區。俄勒岡是位於落基山脈與大西洋之間,由北緯42°至54°40′之間的一大片土地,麵積約55萬平方公裏,包括現今美國的華盛頓州、俄勒岡州、愛達荷州、蒙大拿州和懷俄明州的一部分,以及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特區。
俄勒岡原屬有爭議的地區,美國、英國、俄國、西班牙各執一詞,都聲稱屬己所有,企圖獨占。1818年美英就美國和加拿大西北邊界進行談判,美國主張以北緯49°線劃定從伍茲湖至太平洋沿岸的美加邊界,遭到英國拒絕。雙方最後達成妥協,即從伍茲湖到落基山頂端以北緯49°線劃界,俄勒岡則在10年內共同占有,對兩國的公民與臣民自由開放。1827年兩國續訂條約,延長了共同占有期。在此期間美國與西班牙和俄國分別在1819年和1824年簽訂條約,迫使兩國放棄了在俄勒岡的爭奪,將兩國在北美的屬地分別限製在北緯42°以南和54°40′以北。與此同時,美國移民開始大量進入俄勒岡地區。
19世紀40年代美國掀起大陸擴張的狂潮,擴張主義分子鼓吹占有整個北美大陸是上帝賦予美國的“天定命運”,他們在兼並得克薩斯、搶奪加利福尼亞等地的同時,也把矛頭指向俄勒岡地區。西部各州的擴張主義者紛紛舉行集會,要求美加以北緯54°40′為邊界線,把俄勒岡並入美國,一些極端分子甚至喊出“要麼54°40′,要麼就是戰爭”的口號。1845年上台的美國總統詹姆斯·k·波爾克本人就是一個擴張主義分子,他以美國獲得俄勒岡和得克薩斯為競選綱領競選獲勝上台,他在就職演說中公開宣稱,他將“堅持和維護美國對落基山脈以西這一部分的領土權”,美國“對俄勒岡的主權是‘明確而不容置疑的’
”。在同年12月提交國會的年度谘文中,波爾克總統又明確提出以北緯54°40′為界的強硬要求,要求國會授權其終止英美對俄勒岡的共同占有。
麵對美國的強硬態度,英國退卻了。英國此時已把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作為主要拓殖對象,俄勒岡大部分地區自然條件惡劣,狩獵資源趨於枯竭,哥倫比亞河沿岸的皮毛貿易日益衰落,英國政府認為美國這一廣闊市場比俄勒岡更有價值,沒有必要為俄勒岡與美國大動幹戈。1846年6月,英國向美國提出一份妥協條約草案,接受了美國原曾提出的以北緯49°為界的建議,但要求占有溫哥華島,並允許英國哈得遜灣公司在哥倫比亞河自由航行。美國此時已投入對墨西哥的戰爭,就美國當時的實力來說並無同時進行兩場戰爭的能力;同時英國的提議也基本符合美國的初衷。於是美國政府迅速接受了這個條約草案。6月15日,美英兩國正式簽訂《俄勒岡條約》。爭論多年的俄勒岡問題最終以美英兩國合夥瓜分而告終。美國獲得俄勒岡的大部,約285500多平方英裏。據此,美國不費一兵一卒和一美元,獲得了相當於美國原13州麵積5/6的土地,美國後來在這塊土地上建立了5個州。
此後不久,美國對墨西哥的戰爭也大獲全勝,從墨西哥手裏奪取了加利福尼亞和新墨西哥等地。至此,美國終於實現了從大西洋到太平洋的領土擴張。
這樣,如果從1783年美英巴黎和約算起,美國把握時機,采取種種手段,或利用矛盾、合法獲取,或乘人之危、出資購買,或軟硬兼施、巧取豪奪,或策劃獨立間接兼並,或發動戰爭武力吞並,或互相爭奪共同瓜分,僅用了60多年時間,就基本完成了從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在北美大陸的擴張,使其由大西洋沿岸的一個區區小國擴展為屈指可數的世界大國,為美國的騰飛搭建了一個廣闊堅實的平台。
二、角逐海外
19世紀最後30年,是美國社會經濟發展最為迅速的30年,也是美國曆史發展的大轉折時期。在這一時期,美國憑借此前數十年領土擴張所獲得的廣袤無邊的良野沃土、充裕資源及其它種種有利因素,實現了工業化、城市化、農業半機械化,由自由資本主義發展為壟斷資本主義,其工業生產躍居世界第一位。美國資本主義龐大的生產能力要求其開辟更為廣闊的海外市場,美國壟斷資本主義不失時機地加入了海外角逐的行列。
向西班牙開刀到19世紀中後期,歐美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創造了龐大的生產能力,也造成了對大市場的需求。這樣,歐洲列強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紀末,亞、非、拉丁美洲等落後地區被列強瓜分殆盡,其中大英帝國侵占的殖民地多達3000多萬平方公裏,比本土麵積大100多倍,約占全球陸地麵積的1/4,人口近4億,等於本國人口的9倍,人稱“殖民帝國主義”。法、德、意、葡、西班牙等國也侵占了比本國麵積大數十倍的殖民地。整個世界被瓜分完畢了。
美國在19世紀主要忙於北美大陸的擴張。到19世紀末,美國已吞咽了除加拿大外的北美大陸。隨著美國工業化的完成及美國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經濟大國後,便急欲擴大海外市場,奪取更多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讓我們看看美國輿論界是怎樣叫囂的吧。
1893年,美國一位年輕的曆史學家弗雷德裏克·特納發表了一篇題為《邊疆在美國曆史上的重要性》的文章,指出隨著西進運動的結束,國內邊疆已不複存在,美國曆史上的一頁應該是向海外擴張,尋求海外邊疆。特納的觀點很快被稱為“邊疆學說”,成為美國史學界的一個重要流派,對美國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
另一位著名曆史學家布魯克斯·亞當斯在1893年出版的名為《文明與衰退的規律》一書中,認為偉大的文明都是用征服方法建立的,並隨著經濟財富和邊疆提供的機會由東向西發展。現在,世界文明的中心非美國莫屬,美國應抓住機遇向海外擴張,特別是向亞太地區擴張,實現美國在世界範圍的經濟優勢。
艾爾弗雷德·馬漢,一位著名的擴張主義軍事理論家,在19世紀最後10年發表了一係列論著,提出了著名的“海上實力論”。他認為,一個國家的強大依賴於其海上實力,因為國家強大的兩個主要標準是巨大的海外貿易和在戰爭中取得勝利,這都仰仗於一支有效而強大的海軍。要發展海軍,就得有海上加油站和海軍基地,因此,美國還需加緊獲得殖民地,來進一步擴大海外貿易。
殖民地是“國內產品的銷售地和商業與海運的苗床”。所以,不論美國人“願意與否”,美國“現在必須‘向外看’”。
這個國家的日益增長的產品要求它這樣做”。這一理論對美國政府產生了重要影響。馬漢的著作成為美國軍方和政府官員的重要讀物。
與此同時,“天定命運”論再次甚囂塵上。他們宣揚盎格魯·撒克遜種族是“優秀種族”,具有先進文明,肩負使世界“基督教化”的使命,美國應抓住時機“向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擴張,向海外群島擴張,向非洲和非洲以遠的地區擴張”。世界基督教化後,“商業將隨著傳教士”而來,由此美國可獲得巨大的海外市場,一舉解決美國的經濟危機和社會問題。
輿論是行動的先導。在一股股海外擴張思潮的引導下,美國走上了海外擴張的道路。
美國向海外擴張,手舉兩把刀子,一把硬刀子,一把軟刀子。硬刀子就是真刀真槍,發動對外戰爭,軟刀子就是提出“門戶開放”口號,實行金元外交。
美國的硬刀子,首先落在了西班牙頭上。
西班牙是一個正在衰落的老牌殖民主義國家。19世紀初,拉丁美洲獨立革命的風暴把這個最先殖民美洲大陸、並占據了除巴西之外整個南美洲的老殖民者掃出了美洲大陸,使其僅保留了古巴、菲律賓等美洲和太平洋上的5個殖民地。古巴是加勒比海的一個島國,距美國不到100英裏,美國早欲兼並。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斐遜就多次表示應吞並古巴。但那時美國實力不濟,還無力大動幹戈。此時美國已今非昔比,奪取古巴不僅可使美國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還可以以此為跳板,進一步向拉丁美洲擴張,稱霸美洲。菲律賓則靠近亞洲大陸,占領菲律賓有利於美國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擴張。故此,美國首先向西班牙開刀了。
和許多戰爭發動者一樣,美國要奪取古巴、菲律賓,首先得找個借口。1895年,古巴爆發了反對殖民統治、要求獨立的民族起義。西班牙為鎮壓起義,在古巴建立集中營,將整村整村的古巴人趕進集中營。就在此時,美國乘機插手,對西班牙推行集中營製度提出抗議,照會西班牙政府,要求其在古巴實行改革,表示要在西班牙政府和起義者之間進行斡旋,但被西班牙婉言拒絕。1898年2月9日,《紐約雜誌》發表了一個古巴起義同情者從郵件中偷出的西班牙駐美公使迪皮伊·德洛姆給朋友的一封私人信件,信中說美國總統麥金萊是一個“軟弱的、嘩眾取寵的投標人,而且還是一個自命不凡的政客,他在同他黨內的好戰分子保持良好關係的同時,還試圖留下一扇敞開的後門。”該雜誌以《美國曆史上蒙受的奇恥大辱》為題將信件發表。美國輿論大嘩,頓時掀起指責西班牙的喧囂。6天後,又發生“緬因號”事件,美國的反西情緒達到沸點,美西戰爭終於爆發。
美西戰爭是一場獅子與鬣狗的戰爭。一方是蓬勃發展的世界頭號工業大國,另一方是正在衰落的老牌殖民主義國家;一方擁有900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7000多萬人口,另一方隻有50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1000多萬人口,其結果可想而知。戰爭爆發後,美國很快擊敗對1898年2月15日,停泊在古巴哈瓦那港口的美國戰艦“緬因號”突然爆炸。美國利用這一真相不明的事件,於4月29日對西班牙宣戰。1976年美國發表調查報告,稱爆炸純由內部原因引起,與西班牙無關。
手,迫使西班牙簽訂《巴黎和約》,放棄對古巴的殖民統治,將菲律賓、波多黎各、關島割讓給美國。美國終於如願以償,吞食了古巴這顆自建國以來就想吞食的“熟果”,占領、控製了古巴,並奪得了菲律賓這塊向中國擴張的“踏腳石”。美國根據和約,付給西班牙2000萬美元,作為西班牙割讓菲律賓、波多黎各和關島的回報。
美西戰爭期間美國乘機吞並了素有“太平洋鎖鑰”之稱的太平洋貿易的重要中轉站夏威夷,摘取了這顆早就覬覦著的、隻待時機成熟便將摘取的“夏威夷之梨”,將這個原本獨立的王國劃為美國的領地。61年後夏威夷成為美國的第50個州。
大棒與金元美西戰爭是美國由自由資本主義發展為壟斷資本主義或曰帝國主義的一個重要標誌,它是已經躍升為世界頭號工業強國,在瓜分世界中姍姍來遲的美國發動的一場帝國主義戰爭,標誌著美國從此走上了海外擴張的道路。
美國的海外擴張,首先瞄準的自然是其近鄰拉丁美洲。
美國早在19世紀初羽翼未豐之時便將拉丁美洲視為自己的後院,不許他人染指。1823年美國政府提出了著名的“門羅主義”,其核心思想就是“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不許歐洲國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但其時美國實力有限,加之正忙於吞食北美大陸,並未能將拉丁美洲置於其掌握之下。到19世紀末,美國已長成“巨人”,此時在美國的眼裏,美洲已不隻是美洲人的美洲,也是“美國人的美洲”了。在拉丁美洲的擴張被美國看成是理所當然之舉。
美國在拉丁美洲的擴張不同於其在北美大陸的擴張,它主要是一種經濟擴張,而非領土擴張,是為美國壟斷資本開拓海外市場,手法主要為兩手,即“大棒”政策與金元外交。前者以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名言“說話溫和,手持大棒”得名,後者得自羅斯福繼任者塔夫脫對其外交的總結“金元代替槍彈”。美國一手持大棒,一手拿金元,或單獨使用,或兩手並用,或交替運用,以逼迫對方就範。這突出表現在巴拿馬運河的修建上。
巴拿馬位於中美洲南端巴拿馬地峽上,北臨加勒比海,南瀕太平洋,原為哥倫比亞的一部分。早在19世紀中葉,美國就計劃在這裏修條運河,以縮短其由東海岸到西海岸或由西海岸到東海岸的海上航道,並和哥倫比亞政府簽訂條約。但由於英、法等國也想插手,相互掣肘,以及哥倫比亞對美國的侵略懷有戒心等原因,美國未能如願。1879年,曾在10年前成功修建蘇伊士運河的法國從哥倫比亞政府獲得開鑿運河的讓與權,並於次年開工。
但工程進展很不順利,挖了十幾年,僅完成整個工程的2/5,還造成4萬多名工人和工程師死亡。加之工程管理不善,貪汙舞弊盛行,經費捉襟見肘,公司瀕臨破產。
美國對被排斥在修築運河之外深為不滿。1880年美國總統海斯明確宣布:“美國的政策在於把運河置於美國控製之下”,並詳細闡述了該運河對美國的重要性,即“橫貫美洲地峽的兩洋運河將以決定性的方式改變美國和世界其他地區的關係,因為這條運河是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岸的巨大海洋通道,並將成為美國海岸線實際上的一部分。我們的貿易利益比其他國家的利益加在一起還要廣泛,更不用說它對我們的威力、對於民族的未來、對於保衛我們的統一、和平和安全具有多麼重大的意義。”這裏,美國政府甚至把巴拿馬運河看做是美國海岸線的一部分,把美國的貿易利益置於所有其他國家的利益之上。
於是,美國利用法國公司的困境,加緊了對運河開鑿權的爭奪。一方麵,美國派軍艦長期駐紮在巴拿馬各港口,對巴拿馬實行軍事占領;另一方麵,首先同英國簽約,迫使英國放棄對運河的爭奪,承認美國獨霸的權力,然後於1903年1月22日同哥倫比亞簽約,迫使哥倫比亞同意法國公司對運河的一切權利轉售給美國,並在運河兩岸多劃出3英裏由美國完全控製(除巴拿馬和科隆兩座城市外),租期為99年,美國則付給哥倫比亞100萬美元以及每年25萬美元的租金。
美國和哥倫比亞的這個條約顯然侵犯了哥倫比亞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激起了哥倫比亞民眾強烈反對,哥倫比亞國會否決了該條約。
權,便決心陰謀奪權。當時巴拿馬人的獨立情緒很濃,從1840年到1903年的63年中就爆發過50次反對哥倫比亞政府的起義。於是美國政府便支持法國新巴拿馬運河公司的代表菲利浦·讓·比諾—瓦裏亞密謀策劃政變。
1903年10月9日,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在華盛頓親自接見了比諾—瓦裏亞,就實施政變計劃麵授機宜。11月2日,羅斯福總統派3艘美國軍艦駛抵科隆支持政變。
經過幾個月的精心策劃,11月3日巴拿馬發生政變,宣布獨立,由比諾—瓦裏亞選定的傀儡阿馬多就任巴拿馬共和國總統,他在就職典禮上情不自禁地高呼,是“羅斯福總統援助了我們……羅斯福總統萬歲!美國政府萬歲!”巴拿馬獨立後,美國迅速宣布承認。11月18日,美國國務卿約翰·海和作為巴拿馬全權代表的比諾!瓦裏亞即簽訂了關於修建巴拿馬運河的條約。條約規定巴拿馬運河區寬10英裏的地帶由美國“長期租借”並享有“就像它是該地區的主權國”一樣的廣泛權利;美國付給巴拿馬1000萬美元作為補償,並每年支付25萬美元租金。
兩國議會很快批準了條約。美國終於如願以償獲得巴拿馬運河的修築權。
美國於1904年正式開工修築巴拿馬運河,經過10年的艱辛努力,在耗資2.33億美元,付出數萬勞工的生命代價後,終於在1914年8月15日通航。巴拿馬運河全長81.3公裏,寬91—304米,它的建成使美國東西海岸的航程縮短了上萬公裏,其帶來的經濟、軍事利益難以計算。它不僅極大地促進了美國的海外貿易,也為美國的海外侵略打開了方便之門。
此外,對拉丁美洲其他國家,如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哥斯達黎加、危地馬拉、海地等,美國利用這些國家經濟困難等局勢,力圖通過武力威脅、提供貸款等手段,控製該國關稅,排擠英法等歐洲列強的經濟勢力,使這些國家變成美國壟斷資本的市場。
鼓吹“門戶開放”1898年美國通過對西班牙的戰爭奪取了菲律賓、關島,並乘機吞並了夏威夷,實現了橫跨太平洋的三級跳,為美國越過太平洋向中國及亞洲大陸的擴張建立了前哨陣地。其時美國的一些擴張主義分子鼓噪要把美國建成“太平洋帝國”,在他們看來太平洋是美國的“內湖”,菲律賓是“美國領土的一部分”,環太平洋地區皆應成為美國的勢力範圍,特別是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是美國的“一個最輝煌的市場”和“天然的消費者”,於是很快便把擴張矛頭指向了中國,提出了“門戶開放”的對華政策。
1899年9月6日,美國國務卿約翰·海向英、德、俄、日、意、法等國發出照會,要求各國在其勢力範圍內“第一,對其在中國的所謂‘勢力範圍’或租借地內的任何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幹涉。第二,對於進入上述‘利益範圍’內除自由港外的一切口岸的一切貨物,無論屬於何國,均通用現行的約定稅率。其稅款概由中國政府征收。第三,在此種‘範圍’內之任何口岸,對進出港之他國船舶,不得課以較本國船舶為高的港口稅。又,在此種‘範圍’內新敷設、管理或經營之鐵路、運輸屬於他國及其商民的貨物,所收運費,在同等距離內不得較其對本國商民運輸的同類貨物為高”。
這就是著名的美國關於“門戶開放”的第一個照會,在這個照會中美國提出了門戶開放的政策,即在承認列強在華的勢力範圍、各國不得幹涉的同時,要求列強對進入本勢力範圍的一切貨物均按本國的關稅率由中國政府征收,對於各國船隻征收的港口稅及貨物運費等費用不能高於本國船隻及貨物。約翰·海的這份照會發出後,各國都做出反應,程度不等地接受了這一政策。
1900年7月3日,就在帝國主義列強組成臭名昭著的八國聯軍,在中華大地上血腥鎮壓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之際,約翰·海又向列強發出了第二份關於門戶開放的照會,重申了門戶開放的原則,聲稱要“保全中國的領土與行政完整,維護各友邦受條約與國際法所保障的一切權利,並保護全世界在中華帝國境內平等公正貿易的原則”。美國門戶開放的對華政策最終確立。
美國門戶開放的對華政策是其海外擴張的產物。所謂“門戶開放”政策,實質是美國在門戶開放、自由貿易的旗幟下,企圖憑借自身雄厚的經濟實力排擠其他國家獨占中國市場的政策。其實門戶開放政策的發明者是英國而不是美國。英國在19世紀中期即提出在中國實行自由貿易的主張。1898年英國曾兩次主動向美國建議兩國發表聯合宣言共同倡導在中國實行貿易機會均等,但被美國婉拒。美國在此前的半個多世紀中由於羽翼未豐實力有限,在對華政策中隻能跟在英法等列強後麵做幫凶,幹些趁火打劫的營生以取杯羹。現在美國已今非昔比國力強盛,在國際事務中自然也不願再甘當配角而要爭當主角了。
美國在中國的擴張為什麼沒有采取軍事進攻的方式而是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美國政界和商界曾為擴張海外市場的手段和策略進行過辯論,即是通過占領別國土地並對其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實行控製,還是通過尋求開放門戶實現經濟控製。辯論結果自由貿易政策獲勝。這是因為門戶開放、自由貿易政策最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
到19世紀末中國已被帝國主義列強分割將盡:中國東北被沙俄控製,山東成了德國勢力範圍,英國控製了長江流域及雲南一部分,法國控製了廣西及廣東、雲南一部分,日本控製了福建、台灣。這些國家皆是軍事強國,美國雖然已躍升為經濟強國,但仍是軍事弱國,當時隻有正規軍10萬,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無力用軍事手段爭奪勢力範圍。相反,如果利用自身的經濟優勢,通過鼓吹門戶開放自由貿易則可打入並逐漸占領中國市場,獲得豐厚利潤,同時也獲得了維護中國領土和行政完整的好名聲。因此,正如有學者所言,“門戶開放政策在當時曆史條件下是美國最聰明最有利可圖的一種選擇”。門戶開放政策為美國的海外經濟擴張獲取了巨大利益,它不僅為美國壟斷資本打開了整個中國市場,也使其在“機會均等,利益均沾”的原則下分享列強從中國攫取的利益。正是由於這一利器的巨大效應,最初作為美國對華政策提出來的門戶開放政策原則後來被美國推向全球,成為美國進行全球經濟擴張的一個重要工具。
大發戰爭橫財1914年6月28日,歐洲兩大帝國主義集團德奧同盟與英法俄協約國為重新瓜分勢力範圍,爆發了人類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場戰爭對全人類而言是場災難,對美國來說卻提供了一次極好的機遇,精明的美國政治家和壟斷資本家自然不會錯過,從而當戰爭結束之時,美國以一個新的麵目出現在國際舞台上。
首先,美國利用其遠離歐洲戰場的地理優勢,在戰爭的大部分時間裏保持中立,和交戰雙方大做軍火等生意,從而大發戰爭橫財,使其經濟更為迅速地增長,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
品、染料、藥材等產品的出口由2200萬美元增加到1.81億美元,增加了近8倍;鋼鐵出口從2.51億美元增加到11億多美元,增加了近4倍。除了軍火及相關物資外,糧食、肉類等生活必需品的出口也大量增加。到戰爭結束時,整個世界的國際貿易縮減到戰前的60%,美國卻一枝獨秀,出口總值增加了兩倍,進口增加了80%,出超額累計達116億美元。美國壟斷資本由此而大發橫財,如摩根財團的鋼鐵公司僅1916年一年即獲利2.715億美元。
巨大的國際市場需求刺激了國內工農業生產,使工農業生產迅速發展。大戰期間,美國加工工業生產約增加了32%,其中生鐵產量增長了約70%,從2333萬噸增加到3900萬噸,鋼產量增加了近90%,從2351萬噸增加到4446萬噸,汽車產量增加一倍,從57萬輛增加到117萬輛。小麥產量1915年比1913年增加了1/3。農業總收入從1914年的78億美元增加到1919年的177億美元。
經濟的迅速發展使美國的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其國民生產總值由1913年的390億美元上升到1918年的771億美元,幾乎翻了一番。到1920年,美國的發電量已相當於歐洲的總和,鋼產量占全世界產量的一半以上,石油產量達全世界產量的2/3。同時,戰爭期間美國乘交戰國忙於戰爭,經濟困難之機,不僅大量收回其在美國的有價證券,而且發放巨額外債,加速資本輸出。到1919年,美國在國外的投資總額達70多億美元,借給協約國的戰債達100億美元。全世界有20個國家變成了美國的債戶,其中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大英帝國欠美國的戰債達41億美元。美國從戰前的債務國一躍上升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和最大的資本輸出國。美國的黃金儲備也急劇增加,從1913年的7億美元增加到1921年的25億美元,把世界黃金儲備量的40%掌握在自己手裏。國際金融中心開始從倫敦轉向紐約。
與此同時,美國乘戰爭之機,加緊向拉丁美洲和東亞擴張。美國在拉美的投資和貿易迅速增長。戰爭開始時,美國在南美洲連一家銀行也沒有,但到1921年初,美國在南美已開設了約50家銀行分行。1917年,美國和拉美20個國家的進出口貿易超過了這些國家進出口貿易的半數,分別為54.8%和51.7%,這就是說美國已占領了拉美大部分市場。美國在中國的貿易和投資也顯著增長,1913—1919年,美國對中國出口貿易增長了2倍多。